分享

郭嘉——这个“中情局长”有点酷!

 新用户6303bXRU 2021-10-12

曹操的特务组织

        郭嘉当然不会是美国的“中情局长”,但他是和“中情局长”一样的特务头子,应该比“中情局长”还大。“中情局长”只能管理国外特务活动,国内是由FBI管,郭嘉国内外通管,是CIAFBI的合体。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人,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一听到“特务”这个词,就会想到是坏人(美蒋特务),其实“特务”是个中性词,只陈述一个事实,没有褒贬之意。所谓特务,就是执行特别任务的人。

        “特务机构”是国家这种社会形态出现以来,至今犹存的一个特殊组织,其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政权稳固。现代文明国家的特务机构与古代相比,最本质的区别是,现代是以宪法为准绳,在法律的框架下履行职责;古代是以皇帝为准绳,凌驾于法律之上。

        说郭嘉是特务头子,前提是曹操时期有没有特务。如果连特务都没有,还说郭嘉是头子,那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答案是:有,当时称为“校事”。主管官员称为“校事官”。曹操时曾有一校事官转为“抚军都尉”,秩比二千石。以此推论,校事官与都尉级别类似,相当于副太守这样的中高级官员。

        曹操设置校事的准确时间不知道,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挟持献帝到许县(196年)以后,因跟随献帝的大臣中许多是老臣,并不服从曹操,比如杨彪、孔融等人,曹操设置校事监视这些人;一种是曹操成为魏公建立魏国时(213年)设置,目的也是监视不服从自己的大臣。

        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前者是根据曹操在司空府里设置“军师祭酒”一职推断的,后者是从《三国志·高柔传》里的记载推断的,这个记载倒是很明确地说是在魏国建立之后。综合起来看,可能是前者时已经有了,建立魏国后得到充实完善。

        曹操校事里最出名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卢洪,一个叫赵达,都是让人恐惧的魔头,一个比一个厉害。当时流传的顺口溜就说“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曹操素来以执法严苛闻名,对人对己都严格要求,最有名的是马踏麦苗,割发代首。这样严苛的曹操都可以不怕,唯独怕两个校事,可见校事之猖獗。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曹操虽然执法严苛,但却是依律办事,不会胡乱杀人,只要不犯法,自然不怕。校事们则是无法无天,以个人好恶来施法,假公济私,公报私仇,管你犯不犯法,只要看你不顺眼就往死里整,自然让人害怕。

        这二人就是以个人好恶而胡作非为,诬陷忠良,造成很恶劣的影响,高柔强烈建议曹操加以整顿。曹操不听,还驳斥高柔,理由很奇葩,说这二人所做之事,是贤人君子做不出来的。言下之意就是,这二人是卑鄙小人,才让他们做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曹操的这个见解揭示出一个统治之道,需要有人干“脏活儿”。黑社会为什么能和文明社会共存,也有这个道理在其中,有些“脏活儿”文明社会是不能做的,只能靠黑社会去做。

        当赵达等人做得太过分,激起公愤时,曹操很干脆地将这些人杀掉,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感谢高柔的建议。同样的道理,黑社会做得过分了,一定会受到打击。既能平息民愤,又可以彰显文明社会的正义感。

        赵达等人被杀后,校事的影响力减弱,但并没有完全消失,曹丕、曹睿时期仍然有校事胡作非为的事情发生,只是危害程度没有卢洪、赵达时期那么严重而已。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到司马师掌控朝政时期(249年—254年),朝中拥曹势力尚存,反对司马家族的暗潮涌动不息。司马懿、司马师扩大校事队伍,大肆利用校事监视百官,造成白色恐怖。

        程昱的孙子程晓时任黄门侍郎,上书历数校事的弊端恶果,朝廷才罢免了校事。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这期间校事横行的账算在曹芳身上,像不少网文说的那样。曹芳就是个傀儡,有没有校事都和他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一时期危害朝政的校事现象,是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弄出来的,目的是为了监视镇压朝中尚存的拥曹势力。司马师权力稳固后玩的还是那一套统治术,卸磨杀驴,罢免校事,既平息民愤,又彰显正义。

        校事作威作福,陷害忠良,打击异己的事情不光出现在魏国,在东吴孙权那里一样出现。校事吕壹乱权,也给东吴造成严重的政治混乱。孙权最后也不得不杀掉吕壹来平息众怒。

        无论是三国魏吴的校事,明代的锦衣卫、东、西厂,还是苏联的克格勃,东德的史塔西,都只是统治者的工具而已,需要时鲜衣怒马风光无限,不需要时弹指间灰飞烟灭。

                            弃袁投曹

        明确了曹操时期存在特务组织的事实,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聊聊郭嘉这个人了。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省禹州市),生于170年,比曹操小15岁。从他出道前的经历看,绝对是个有别于常人的异人。

        那个年代的人一般二十岁弱冠以后就踏上仕途,或者举孝廉入朝为郎官实习段时间外放做县令长,或者投靠某一方势力做幕僚属官。

        这里说的不是贫民百姓的人生道路,是指那些耕读传家的儒学子弟。没有郭嘉的家世记载,但从他的学识来看,应该出生于此类家庭。那时读书是件高消费的事情,普通人家子弟读不起书。笔墨纸(当时纸是奢侈品,更多的是竹简,但也不是削根竹子就行,还得经过加工打磨熏制,保证不变形,也是价格不菲)砚这些长期消耗品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得起的。

        这两条路他都没有选,也许他家族里没有达官贵人,没有人举荐他作孝廉,但以他的才智,去做幕僚属官还是找得到的。但他没有去,而是隐姓埋名,四处游走,秘密结交各地英豪,根本不和一般人来往,以至虽然才华横溢却没有多少名气,但只要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人。

        这段经历不容小觑,他今后能够成为特务头子,和他的这段经历应该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人脉网络在当时很少有人具备,特别是在以出谋划策为生的谋士中,更是少有。这也意味着,无论郭嘉投奔到何方势力,其身后都隐藏着一个群豪汇集的江湖,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谋士。

        建立起自己的人脉网络后,郭嘉恢复本来名姓,公开出道。选择的是第二条道路,投靠刚刚逼走韩馥,占据冀州的当时最具政治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袁绍。

        袁绍手下颍川谋士众多,郭嘉与辛评、郭图等老乡关系亲密(有人推测郭嘉和郭图同族),曾经一起议论评价过袁绍。郭嘉认为袁绍不懂用人之道,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想和袁绍一起成霸王之业很难。最终郭嘉选择了离开袁绍,回乡归隐。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的军师,也是颍川人的戏志才去世,曹操非常痛惜。很遗憾找不到戏志才这个人的生平和事迹,从曹操对其的态度来看,应该也是个优秀人才。

        因为戏志才是荀彧推荐的,于是曹操给荀彧写信说,戏志才死后,没人可以议事了,汝南、颍川一带奇人异士多,能不能再推荐一个人来接替戏志才?荀彧就推荐了老乡郭嘉。

        曹操召见郭嘉,谈论天下大事。这种谈话方式相当于现在的面试,是当时政治领袖们常用的一种方式。面试的结果是互相认可,皆大欢喜。曹操认为:“能使我成就大业的,必定是此人。”郭嘉则认为曹操才是他真正的主公。

        曹操当时是司空,建安三年(198年)特地为郭嘉在司空府设置司空军师祭酒一职,即曹操的司空府主管。二人相识不到两年,郭嘉就成为曹操的心腹亲信。

        从此到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去世,两人君臣相守了十一年。

并非特别突出的谋臣

        郭嘉跟随曹操的时间,恰好是曹操从挟持献帝到征服乌桓,清除袁氏家族势力,一统河北这个阶段,其间发生的事情郭嘉几乎都有参与,但是不是像民间传言的那么天机妙算,神乎其神呢?

        归纳一下郭嘉跟随曹操后发生的大事以及郭嘉在其中的表现,大概能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谋划攻袁。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征张绣后接到袁绍来信,就有了消灭袁绍的想法。郭嘉献“十胜十败”计,即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看上起洋洋洒洒有理有据,让人拍案叫绝。

        但是,如果你读过荀彧早于郭嘉提出的“四胜四败”计(度胜、谋胜、武胜、德胜)后,会发现郭嘉所说只不过是荀彧所说的延展,并无新意,难怪有人怀疑郭嘉此说是史家附会之言;(二人之后,贾诩也曾提出过“四胜”的说法:明胜、勇胜、用人胜、决机胜)

        第二,征吕布。建安三年(198年)九月,曹操围吕布于下邳,战事胶着,曹操心有退意,荀攸、郭嘉劝曹操坚持。非郭嘉一人之谋,而坚持要曹操在与袁绍决战之前先平定吕布的还是荀彧;

        第三,征刘备。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刘备。此事主要是曹操自己做出的决定,郭嘉极力支持,确实也起到了坚定曹操信心的作用。曹营中对刘备潜在的威胁几乎是意见一致,董昭、程昱、郭嘉等人都认为应该软禁刘备而不是放走刘备,曹操意识到自己放走刘备的错误,才决定要东征刘备,纠正自己的错误;

        第四,算孙策。同样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前夕,孙策进攻广陵,有北上攻打许县的意图,曹操深为担心,郭嘉却认为不必顾虑孙策,因孙策为人轻率而无防备,容易被刺客所杀。蹊跷的是,孙策最终确实被刺客所杀;

        第五,谋划分解袁氏兄弟。建安七年(202年),郭嘉提议放弃对袁氏兄弟的进攻,假装南征荆州,让袁氏兄弟自相残杀,等其两败俱伤后再一举而定;

        第六,征乌桓。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郭嘉是坚定的拥护者和出谋划策者,最终实现了征服乌桓,清除袁家势力,一统河北的宏伟计划。

        郭嘉就是在北征乌桓凯旋的路上病重去世的,他虽然只是谋臣,却做到了和武将一样的马革裹尸还,英年早逝,悲怆壮烈。

        以上就是郭嘉做过的主要大事,第一、二、三项中,郭嘉其实并没发挥多少作用,还有拾人牙慧的嫌疑。当然,也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第四项颇为神奇,太过巧合,以至于有学者认为郭嘉不是个谋士,而是个算命的卦师。也因其太过巧合才留下很多猜测和争议,现在就有一种猜测说是郭嘉安排的刺客刺杀了孙策。

        如果仅仅是一桩刺杀案件,这样的猜测还是可以理解勉强接受,但这个刺杀案件的背后牵涉到曹操生死存亡的大战,这就值得怀疑了。曹操能够把事关生死的大事维系在一件刺杀案件上吗?

        如果刺杀不成功,曹操立即就会陷入孙策和袁绍的南北夹击之中,不是被袁绍打败,就是被孙策偷袭许县,至少劫走献帝,甚至直插曹操后背,给曹操致命一击。任何一种后果都是曹操不能承受的。

        蹊跷的是,事情偏偏又如郭嘉所料那样真实地发生了,丝毫不差。这就值得深究了。问题出在哪里呢?把剩余两件事聊完后单独讲这事。

        第五项说得有鼻子有眼儿的,其实也有问题,事实和郭嘉所说相距甚远。郭嘉说的是假装南征,而曹操是真的南征。辛毗代表袁谭追着来投降的情况,也没能改变曹操的主意。要不是荀攸力促曹操回师北上,这事成不成还两说。

        其间辛毗邀请郭嘉一同去劝说曹操,但并没见到郭嘉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来劝说曹操改变主意。也许郭嘉此时意识到不接受袁谭投降,继续执行以前分化瓦解袁家兄弟的策略仍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毕竟袁家兄弟和好如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荀攸接受辛毗的说法,夸大了袁家兄弟和好的可能性,而曹操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可能性,才回师北上。不然历史的走向又会不同。

        只有第六项是郭嘉独自拥有的功劳,居功至伟。

                        却是特别成功的特务

        现在来探究前面提出的问题,史家有意隐瞒了什么史实,颠倒了什么时间顺序?为什么要颠倒?

        隐瞒的史实是郭嘉在曹营中的真实角色。

        前面说过,曹操时期一直存在一个称为校事的特务机构,对内监视大臣,对外从事搜集情报、策反、暗杀等秘密活动,而郭嘉正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

        理由如下:

        一、郭嘉二十岁后隐姓埋名秘密结交了一批英豪,其中应该有侠客、死士之类人物。以郭嘉的年龄、名气,想要结交各路诸侯级别的人物应该有难度,而结交诸侯是为了找寻投身之处,也不需要隐姓埋名。隐姓埋名的方式,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阴谋的感觉。

        二、郭嘉行为不检点,而且毫不顾忌,更不悔改。时任治书侍御史也是郭嘉老乡的陈群多次向曹操举报和投诉郭嘉的不点检行为,建议曹操予以惩治。

        曹操十分赞赏陈群秉公持正的品德,但从来没有惩罚过郭嘉,郭嘉依然我行我素。如果郭嘉不是身负特殊使命,是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的,曹操也不能容忍他一意孤行。

        曹操管理属下十分严格,司空府里的官员办事,稍微不如意,就会受到杖击的惩罚。这种惩罚有辱斯文,很伤自尊,以至有个叫何夔的官员(西晋太宰何曾的父亲)上班时身上随时揣着毒药,就是不愿意受到杖击的屈辱,只要曹操杖击他,他就自杀。

        郭嘉同样是司空府官员,如此不检点,为啥没受到任何惩处呢?原因也是他的特殊使命。军师祭酒这个职务也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是司空府主管,是曹操专为郭嘉而设。也就是说曹操的很多秘密郭嘉都知道,并且还要经过郭嘉的手来处理。(郭嘉就是那个干“脏活儿”的头)

        前两年有个比较火爆的电视剧《军师联盟》,里面有许多表现校事监视官员的镜头,可能编导也是属于相信郭嘉是校事主管官员的说法那类人,把郭嘉设置成了校事主管官员。虽然里面校事当场拿出编串成小块的竹简用笔绘画出被监视者行为的场景有些搞笑,但当时校事监视官员的现象确实存在。

        三,郭嘉笃定孙策会遇刺而死,是郭嘉知道许贡的门客要暗杀孙策,暗中对这些刺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要暗杀孙策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大量的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不光需要优秀的刺客,还需要不菲的人力物力,比如提供良马、优质弓弩,以及刺客等待期间的生活安置、费用。刺客如果被擒杀,其家属的安家费用。还需要准确的情报,随时掌握孙策的动向,寻找最佳的行刺机会……

        要同时拥有这些条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这些郭嘉都有。年少时结交的江湖豪群此时派上了用场,曹操集团的所有人财物都可以支配,还有什么能阻挡对孙策的暗杀呢?

        最为关键的是郭嘉有暗杀孙策的动机,就是阻止孙策军团北上,保证曹军后方安宁,以便曹操全力对付袁绍。这正是国家安全机构的主要职责。

        许贡的门客,甚至包括被孙策杀掉的其他江东豪杰的门客也有动机,但却没有实力,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只有郭嘉能够做到。

        所以,不光他知道,曹操也知道,这也是曹操愿意相信郭嘉关于刺客的推断。也许荀彧、荀攸等核心人物也知道这次暗杀,不然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他们都异常一致地保持沉默,没有对孙策的威胁提出过任何建议,有违常理。

        为什么颠倒了事件的时间顺序,又是怎么颠倒的呢?重新排列一下就知道了。

        曹操三月下淮南,四月救白马,孙策死于四月初,也就是说曹操几乎是在孙策一死就北上。没有证据证明曹操下淮南是给孙策施加压力,迫使其采取异常行动,以便刺客行刺,但如果说曹操下淮南只是去收服陈策等几个蟊贼的话,似乎没那个必要,毕竟北方的威胁远大于啸聚山林的土匪,所以也不排除给孙策施加压力的可能。

        而郭嘉给曹操提出放心北上,孙策会被刺客所杀的话是在已经知道刺杀成功后,曹操也确定孙策去世,才引军北上。

        史家把郭嘉说这段话的时间提前到孙策死之前,无非是想吹捧一下郭嘉的天才,其实是画蛇添足,反而惹出诸多的议论和困惑。古代史作者修史的态度也许是严谨的,但方式方法确实不敢恭维,太多的随心所欲的神奇古怪附会传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郭嘉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谋臣,做谋臣的能力并不明显,但却是个成功的特务头子,为曹操做了许多暗地里见不得光的事情。

        丝毫没有贬低或者诋毁郭嘉的意思,只是想说他更适合做什么或者他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郭嘉过早去世,对曹操确实是个巨大的损失,他再也找不到像郭嘉那样的人来填补“中情局长”的空缺,也许这也是曹操后期校事影响力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好是坏,说不清楚。

        郭嘉死时才三十八岁,曹操亲临其丧礼,十分哀痛,对荀攸等人说:“你们年龄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嘉最小,我本来打算平定天下后,将治理天下的事情交给他,谁知他却中年夭折,难道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有人把曹操这话理解成要把位置传给郭嘉,这是不对的。曹操有那么多儿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把位置传给郭嘉,最多是把朝廷行政权力交给郭嘉来管理。家天下背景下,曹操不可能把辛苦一生打下来的江山交给一个异姓人。

        郭嘉短暂一生所建立的功勋受到历朝历代人不尽的颂赞。也许没多少人知道,毛泽东特别欣赏郭嘉。1959年春,毛泽东潜心研读《三国志》,提及最多的三国人物就是郭嘉。3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几乎把《三国志·郭嘉传》复述了一遍,4月、7月,又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多次提到郭嘉,赞赏郭嘉的多谋善断。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插播结束,下期继续聊曹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