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会比较简单 昨天晚上,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用户只要打开过任何微信小程序,都会在“发现”页面找到一个叫做“小程序”的二级按钮,在这里可以看到之前用过的所有小程序。今天文章的所有都以此为大前提。 1,小程序好像没我们想象中好用 如果你已经用过小程序,会看到现在大家使用的小程序,还都是那几个我们手机里都有的软件,比如说今日头条,滴滴打车或是腾讯视频。 昨天那会儿大家还都比较激动,说这是一场革命,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手机内存,卸载掉不少APP,但到了今天早上,那些真的把这些APP全部卸载掉的朋友,对着小程序页面看了半天,基本上又把它们都装回来了。 原因有两点。 其一是已经习惯了在手机的一级页面打开APP,这些APP的功能依然远比小程序要强大,所以用了一会儿小程序还是觉得不顺手,而节省的那几十上百兆存储空间带来的爽感远远弥补不了这种不顺手的感觉,所以装回来了。 就拿今日头条为例,使用原生的今日头条只需要在手机上点开图标,而使用小程序不得不打开微信,找到小程序页面再进入,进入的还是一个阉割版本的今日头条,确实没有用原生APP方便。 其二是不少人有一边聊天一边用程序的习惯,比如一边看腾讯视频一边用微信聊天,如果腾讯视频内置在微信里,每次回消息都必须退回聊天页面,这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体验。
因此,今天早上有不少人说小程序这个功能其实比较鸡肋,根本没有想象中好用,也颠覆不了什么。 这我也不同意,而且现在评价这个还有点为时过早。 2,微信小程序服务绝对不是给“今日头条”,“腾讯视频”这些超级APP用的 我想说的是,也许小程序上有腾讯视频,今日头条这些超级APP的阉割版,但微信小程序这个功能绝对不是给这些早就已经躺在我们手机里的APP用的。 一来,这些APP已经在我们手机里,我们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在上面,所以小程序的“不用下载,用完就走”对它们来说毫无优势。 另外一方面,这些公司也绝不可能把小程序做得牛逼到让用户把自己原生软件纷纷卸载——这基本等于自断双足,没有哪家公司舍得这么做。 我认为,微信小程序更多是给那些我们使用频率不高,用完就走的程序设计的。比如说买电影票,买火车票,比如我去长白山的时候,那里要求我们必须下载一个叫做“易通”的APP才能享受服务,这都比较符合小程序的使用场景。 因为这些时候我们往往没有流量去下载一个新的APP,也没有必要享受APP里那些“完备”的服务,我们所需求的不过是通过它完成一个服务,从此以后就不再需要使用它——这种时候小程序是远比APP方便的。 甚至它比服务号还要方便,因为服务号功能没有这么齐全,没有小程序流畅,而且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你推送消息,让人苦不堪言。 所以小程序的传播才要求必须用摄像头扫描二维码,而在微信官方的说明里,线下扫码的使用场景永远是在第一个。而在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列举的小程序使用的例子为: 1,在公交车站,你扫一下公交站牌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下一辆公交车的到站时间。 2,在汽车站,扫一下汽车站的二维码就可以购买车票,而不用排长队。 这一切都展现了“微信之父”对小程序的期待,也印证了他们希望通过微信“连接一切”的愿望。 可以料想到,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商家利用小程序打通线上线下的场景,让我们在线下可以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务,获得更有趣的体验。 最基本的有在餐馆扫码点餐,而不再需要大呼小叫呼喊服务员。 更高级一点的可能有配合小程序做一个藏宝探险的游戏,把整个城市变成一个巨大的数字化游乐场。 这一切都等待着现在投身小程序的创业者们发掘,我们只需要拭目以待,然后再评价也不迟。 3,那线上的小程序就没有机会了吗? 我当然也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小程序不适合那些已经存在于我们手机里,超大体量超多功能的超级APP,但对大多数只提供一两个简单功能,而且尚未传播开来的程序来说,小程序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你可以做一个算命配对小程序,很少有人会为了算命专门去下载一个APP,就算下载了也不怎么会打开,但如果做到小程序里,让用户不用下载就可以算命,也许可以获取不少用户。 你可以做一些基于微信本身的小程序,之前有不少同步微信朋友圈,匿名发送朋友圈的软件,想将微信的关系导入到他们的APP中去,大火了一阵最后归于沉寂。归根结底的原因就在于用户根本不想打开微信以外的社交APP——但如果他们把这个程序直接就做到微信里,那结果一定会完全不一样。 小程序是一次重新开始,而且它不设排行榜,去中心化分发也意味着对于所有人来说,它都是全新的,大企业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而且它不难开发,门槛远低于重新开发一个A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