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我的导师马希文先生

 KVic 2017-01-11
有些人尽管与之交往频繁,却对你一生的影响微不足道;有些人尽管与之交往无多,却对你一生的影响深刻久远。我的博士生导师马希文先生就属于后者。现在回顾起来,除了另有所承的禅宗之外,我学术上涉足的所有领域及其思想,直接的或间接的,无不都深受恩师马希文先生的影响。
今天是恩师马希文先生的诞生纪念日,不由自主地引发了我追思之情、怀念之情和感恩之情,因此怀着崇高的敬意,我决定撰写这篇纪念性博文。
马希文先生生于1939年5月23日,卒于2000年12月22日,享年61年。先生一生从容治学,自北京大学毕业留校以来(时年仅19岁),从事学术和教育事业凡42年,文理贯通,在数学、逻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和哲学等方面均有独到精辟的建树,并在开拓文理学科交叉的新领域方面做出了特别的贡献。迄今许多学术思想和观点,依然恩泽我辈后学,影响着相关学科方向的发展。
在我国西学东渐以降,大凡论及学问,最受推崇的要数那些会通中西的大师们,如章太炎、王国维、傅斯年、陈寅恪、胡适和钱钟书之辈。他们熔铸古今、并蓄中西,论学之博大精深,后人难以望其项背!但若论及兼通科学方面,即使像钱钟书这样的大学者,也难免有所偏废,鲜有贯通文理的大师。而马希文先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胜过无数国学大师,成为一代文理融通的学者。世上之事,添砖加瓦者易,开拓垦荒者难。先生的学问建树,当也贵在开时代之先河。细读先生留给我们的、那些闪耀着智慧的论著,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那种文理融合的开拓气息。
当然,先生成为贯通文理的一代学者,不仅仅在学问上为人师表,即使在为人上也堪称学界楷模。先生对生活要求的简朴、对荣华富贵的淡漠、对学问的孜孜追求和锲而不舍、以及对追求真理的矢志不移,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同先生的学术思想一样,这也将是影响后学的一份精神财富。
今天,在先生诞生纪念之日,作为学生,对于先生的恩泽无以为报,唯有继承先生的遗愿,将先生一生为之追求与探索的学术思想,加以发扬光大。可以预知,先生独到的学术思想和建树,不仅影响当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必将对未来的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寄斯言于此,以为后人鉴!
周昌乐,2012年5月2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