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数学总马虎怎么办?

 家长学习微刊 2017-01-17

   

 “俺孩题都会,就是马虎, 错的题不用讲,他自己改一遍就对了,可是下次考试的时候还是错!”

  每次考试之后,总会听到很多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小编也曾是这人群中的一员,女儿上一年级时数学每次考试都在90-95分徘徊,不低于90分,也不高于95分,回到家改错,自己一遍也能都改对。为此小编没少对女儿进行批评、训斥、甚至通过责打的方式以期望女儿能长记性, 但女儿依然如固。在所有的这些招数都无效后,开始学习教育方法,人家说要多鼓励孩子,所以开始尝试鼓励女儿。但是鼓励一段时间后,女儿的问题依然无改,问题到底出在那里?

  当训斥、鼓励……等方法使用过无效之后,小编才开始真正的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女儿为什么总会出现”马虎”错误?通过对女儿试卷错题的记录,发现女儿扣分题目是有一定规律的,大部分扣分的知识点这次错了,下次再考多数情况下还会错。每次改完问女儿会了没?女儿说会了,问几个类似的问题,女儿确实也能答上来。但把问题换个出题方法或把几个知识点综合起来出题,女儿就不会了.

  “马虎”的定义是草率,疏忽大意,也有勉强;将就的意思。为什么女儿总是在这几个地方”马虎”?只能说明一点,女儿不是真的会了,而是她认为自己会了,换句话说就是掌握的不扎实.小编在自己有了初步判断之后,把想法跟女儿沟通,重点开始转向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马虎”问题。

  很多家长在解决孩子马虎问题上多数会跟小编开始时的方式一样,让孩子重做、训斥、甚至打骂的方式,以期让孩子长记性解决孩子马虎的问题,可收效甚微。如何解决孩子做题”马虎”的问题成为很多家长心中的痛,孩子马虎的毛病为何改不了?究其原因不是孩子不想改,而是家长把孩子的事变成了自己的事,孩子只是在为你解决问题,所以你怎么说, 孩子就怎么做,至于结果,孩子不管,孩子的潜意识想法是”你要求的我都做到了,效果好不好,是你的事,如果效果不好说明你的方法不管用.那是你的问题”,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解决问题一定需要女儿的参与,通过跟女儿一起沟通,以女儿为主确认学习数学的方式:利用课本及教辅<<一点通>>资料,把所学知识点分为三类,而我们只解决其中的一类:临界知识点,知识点内容分类如下:

1.会的知识点(A):每个知识点进行五至八个题目进行测试,看结果是否完全正确,如达到完全正确,此知识点完全过关.(必须完全正确)

2.临界知识点(B):考试或作业经常出错的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3.不会的知识点(C):考试或作业不会的题目所涉及的内容.

  对于知识点分工:A类由女儿自己解决,会就是会,不再花精力进行巩固练习,C类知识点放下,不纠结于不会的内容重点精力在于解决B类临界知识点,这部分内容通常是考试中我们最容易出错,最容易”马虎”的内容。把这部分内容学扎实了,成绩自然就会提高,不需要解决难题。当B类知识点变成A类知识点后,再进行C类知识点的学习.把C类知识点变成B类知识点,这样总体上来说,学习数学,我们只解决掌握的不扎实的B类知识点就可以,女儿的压力减少很多,学起来也不累,排除心理压力,让数学学习变的简单.

如何解决B类临界知识点?

  针对这部分内容,根据女儿的问题,与女儿一起确认了临界知识点学习的<<七步法>>,将平时考试及作业中错误的题目,准备了一个”宝贝本”(即通常所说的错题本)如果错题本内容太多,孩子可能会有心理压力,感觉我咋有那么多错题啊?导致心理的潜意识排斥,叫宝贝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一些,一看,”哇,我有这么多宝贝”跟女儿一直强调的错题才是真正帮助我们成长的题目.所以它是宝贝.

七步法具体内容如下:

1、列条件: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解求证一一列出;

列已知条件:培养孩子读题的习惯

写 求 解:明确题目要求,即我要做什么?

2、解 题:将已知条件归类并一一列出可推导条件,根据求解内容解题;

列推导过程:培养孩子思考能力的

3、检 查:检查解题是否有错误(逆向法);

检 查:培养检查的习惯

4、订 正:根据检查内容订正自己做的题目;

订 正:把订正单独列出来,而不在原题处改,是为了强化对比,日后看到错题时,知道自己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5、小 结:这个题目考什么(列知识点)?

列知识点:培养的是孩子综合思考与总结的能力.

6、举一反三:对知识点的条件或结论做出改变,自己出题并解题;

举一反三: 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7、整 理:整理出一个知识点的所有题目类型。

整 理:培养总结及对知识点而非单个题目的熟练掌握.

内容看着抽象,没关系,我们举例说明:

例:甲、乙两辆汽车下午2时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0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97千米,21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一、列条件: 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解求证一一列出

已知条件:

1. 甲乙两辆汽车

2. 下午2时同时出发

3. 相向

4. 从AB两地出发

5. 甲速度105千米/小时

6. 乙速度97千米/小时

7. 21时相遇

求解: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二、解 题:根据已知条件把可推出的所有条件一一列出,根据求解内容解题.

将已知条件知识点归类:

1. 甲乙两辆汽车:一般信息.

2. 下午2时同时出发:时间(12小时制)

3. 相向:生活概念

4. 从AB两地出发:地点信息

5. 甲速度105千米:速度

6. 乙速度97千米:速度

7. 21时相遇:时间(24小时制)、相遇:生活概念

推导条件:

① 2、7涉及时间,”下午两时”为12小时计时法,"21时相遇”为24时计时法,因此,由此两条件可推出:

1.下午2时=14时(计时法统一)

2.路上行驶时间21-14=7小时

② 第3(相向),7(相遇)可推.总路程=甲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

根据已知条件不能再推出其它信息,此时需要将已知条件跟已推导条件进行结合.

③ 根据已推导条件①行驶7小时:与已知条件5可推出甲行驶路程=7*105=735千米;与已知知件6可推出乙行驶路程=7*97=679千米

④ 根据推导③②可推导出两地路程=735+679=1414千米.

⑤ 根据推导③可推导出甲比乙多行驶:735-679=56千米.

可推导条件全部列完,此时看题目求解:两地距离多少千米?推导④已解决问题.

解题:

7*105+7*97=7*(105+97)=7*(105+100-3)=7*202=1414千米

答: A、B两地相距1414千米

三、检测(逆向法)

AB两地相距1414千米,甲乙两车相向而行7小时相遇,那么两车每小时行驶路程为多少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可得1414/7=202千米.

计算原题中甲速度105+乙速度97=202千米.结果相幅.

四、订正(检查无错,此处写”无”,检查发现错误,一定不在原题改错,在此处重新做)

五、小 结:这个题目考什么?(知识点)

1.时间转换;2.路程=速度*时间;3混合运算;4简便计算

六、举一反三:对知识点的条件或结论做出改变,重新(自己)出题并解题;

甲、乙两辆汽车下午2时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 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0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97千米,21时两车相遇. 甲比乙多行驶多少千米?(此问推导5已解出)

解:105*7-97*7=(105-97)*7=8*7=56(千米).答:甲比乙多行驶56千米.

七、整 理:整理出一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按单元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

  通常,我们拿到试卷后只让孩子把错题改一下,改对就结束了,而在七步法当中第五步小结(列知识点)与第六步举一反三才是七步法,才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只是改对题目并不能确认对知识点的掌握,能把一个题目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准确无误的列出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自己变换题目给自己出题,才能算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点。

  通过将知识点分类及七步法的应用,女儿学习数学更有针对性,减少无意义的反复大量练习题目,即解决问题,又保护女儿学习兴趣。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女儿单元测试几乎次次100分,最低97分,相对于分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女儿对学习的兴趣,相对于其它同学反复的练习做题来说,女儿会的题目不用练习,不会的题目不用去做,只解决临界的知识点,把会但不扎实变扎实即可,所以多出很多时间来可以做自己喜欢,想做的事情.

  那对不会的题怎么办?难道就一直让孩子不会下去不管?当然不是.

  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相信孩子的内驱力与主动性,对于不会的内容,当孩子把一个不扎实知识点完全掌握后,她会挑战自己不会的内容,试着去做一下自己不会的题目,这个时候信任、陪伴、鼓励很重要,陪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当孩子具备解决难题能力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量身而退,尽可能少参与孩子学习,把责任还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当时不会的题目,并不是真的不会,而是由于临界知识点的内容掌握不扎实,导致在解此类题目时思路受限,找不到解题方法。当B类临界知识点变成A类知识点后,一部分C类的题目自然而然的会成为B类的题目.

  学习永远是循序渐进的,很多家长只盯着孩子不会的题目,要求孩子把不会的变会,孩子本身不会,只能越瞅越难,越难越不会,越不会便越不爱学.很多马虎源自心里的不情愿,因为不情愿,所以不会用心,因为不用心,所以会经常出错.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只能让我们越”医”越忙,学数学,只需一点(将知识点分类)、七步.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家长学习微刊>>ID:jzwk366,感兴趣的家长朋友可以关注并留言,获取世界记忆大师的记忆秘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