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讲真,我没有向孩子兜售

 蜕变的水 2017-01-11

本文参加了【子女教育】有奖征文活动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最初只是因为某一篇文章对他的评价,后来查阅了《豆瓣》的评分,觉得应该是本可读的书,恰好,刚上初中的儿子,时不时的在饭桌上提到某个历史事件。我一直认为,喜欢历史的人,能看透很多表象,自然懂得历史及其社会规律,从而有其眼光的独特和长远。

曾经一时三分热血,买来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只是书到手后,面对很多专业而略有学术方面的词语,俨然失去了阅读的欲望。曾经数次拿到办公室,想把这作为午睡前的“催眠书”,然而却总是未能如愿的细读一番。其实这只是我自身的问题,让自己的心境跟随自己的喜好,而没有沉下心来,细细品味。

一本书,读者给予那么高的评价,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只是我没有读出那种感觉。坦率的说,我的读书似乎带有一种功利性,我希望读书,能直接带给我一种收获,即便是感悟,也希望是便捷的、浅显的。而众多经典,大都是在细读、熟读之后而有所悟。诚然,我喜欢快餐式的阅读。有些时候,我也会把先前读过一遍、两遍的书,找出来重新读,重温的快感,总是在不经意的一段话中升腾。温故而知新,当时的感受就是这样。然后在内心会问自己:“当时是怎样看得书,为什么不记得有这样一段话和这样一段情节呢”。即便是这样,依旧无法彻底改变自己读书方式的“懒癌”。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世事的经历,这两年,也能沉下心里读一些晦涩的文言文,当然 免不了看看白话译文。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书收到后,我没有急于像孩子兜售,只是随意的放在沙发的一边。沙发的一边一直摆着一摞书:有孩子的也有我的。我不敢向孩子推销,青春期的他,已经显然在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点逆反心理。其实从小学阶段,我一直不断的跟随着课标购买孩子的课外读物,也尽量去阅读,从而影响他。好在他也慢慢都看了。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像我预料的那样,那天儿子写完作业,他习惯的依靠在沙发上,扒拉起那一摞书,找他的漫画。他的漫画被我历来颇有用心的放在最底层,只希望他能留意上边的书。

正如我意,他好奇的拿了起来,然后问我:“书买给谁看的?”

“我自己看的,想想学学历史”我漫不经心的回答。

“嗯,里边有成吉思汗的历史吗”他问。

“应该有,你自己找找。”我依旧淡然的回答。我知道孩子的历史课学到了成吉思汗,那是男孩子的英雄。我不知道,他到底找到了没有,只是他坐在那里看了将近半个小时,如果不是睡觉时间到了,我真不想打断他。

以后,每次他坐在那里,就会拿起来。偶尔也会有一些发问,我知道他用心看了。儿子也告诉我,历史并不都是真实的,很多都是当政者杜撰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

坦率的说,在我像他的这个年纪里,是盲从的,一直相信历史就是真实的记载。而现在12岁的儿子已经知道了:有些野史往往是真实的。儿子告诉我,是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告诉他们的。只有专心听课才能记住这句话,这是不容质疑。在这点上,我一直欣慰,儿子是不爱学习的,每次面对作业都是各种“亚历山大”。但是,学习成绩,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没有担心过。自然智商是一方面,关键是上课的专心程度。儿子的自尊心强,即便再拖拉作业,也会写完,哪怕早起。只是他的这种拖拉不断的考验我的忍耐程度,有时候我的手就差点抬起来,打在他的脸上,当时心里不断的告诉自己:别生气,这只是一时的,儿子是我自己生的。我真不想做个暴力的母亲,而儿子也是一个善于自省的孩子。只是他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而我,只能去引导。

不管怎样,阅读的潜移默化,让儿子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独特判断,太多的时候,我不敢把他当做一个孩子。因为阅读,已经让儿子在某些方面的超越我们,所以成长是共同的,我们在阅读中共同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