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文化】打胡基

 东山观海 2017-01-11

打胡基

张国柱

(陕西话发音huqi四声)中国北方最传统的一种建材,就地取材,人工制作,自然凉干,不用烧窑。因此也叫土坯。

上古时代,山西中条山一带,有个人叫傅说(yue)发明了"筑"这个技术,即:用绳索固定木板,留出的空间用黄土填上,用重物夯(hang)实,因木可大可小,形状可变,正是有了"墙"的概念和墙体材料。从此,中国人的居住文明进步到建筑时代,从巢穴到房屋,特别是胡基形状的标准化形制的确定,从土坯胡基到窑烧砖瓦,建材愈来愈精细结实,以砖木石为基本建材,中国特色的宽房大屋,巍峨宫殿等精致建设得以实现。

在我的家乡一直到八十年代末,还在打胡基,用胡基。胡基的木模用老榆木或槐木制成,耐磨经打不变形。锤子用青石雕成平底,体形为圆锥体,上端带窝,镶上丅形木把,重约八到十斤,非精壮劳力不可连续使用。据说,巧匠一个胡基锤十二下,四角各一下,四边及中心各两锤,又平整又结实,讲究快提重锤用身体卷舒伸张的巧劲。秘诀就是"三锨土,六脚躟,十二个锤子窝"。成品干胡基的质量标准是从搭好的手脚架一丈高,摔落下不碎不裂。胡基尺寸:长一尺二寸,宽八寸,厚二寸。选择这样的尺寸自有其讲究,研究透了,就知中国古建筑的一些奥秘。在旧时的农村,砖瓦金贵,普通农家用不起,土坯胡基易制耐用,砌墙盘炕垒鸡舍猪圈,过去的农村建筑无处不用。临到以新换旧,还是很好的土地改良剂,用于稻田藕地,施用后,几年禾苗壮硕,叫墙土粪。

打胡基不光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一般两个精壮劳力一合,一人供土,一人提锤。平整的青石板上(一般都是散落田野的石碑)刮净撒灰,安放模子,供土,完成后,另外一人用光脚片刮去虚土,提锤咣咣几下,用脚后跟叩开模子,立胡基,搬走垒起。一声呵成,连续作业,动作连贯,充满了舞蹈节奏效果。这打胡基的技术难点在于:首先,选址要对,地势平坦,通风透光,宜晾晒,不积雨水,交通畅宜搬运;取土的土壤纯净,生土粘土,不要砂土,;湿度(软硬刚好)硬则成形难易裂,白费劲;软则难立易晾晒时易倒塌 白费功。其次,二人的配合熟练默契程度,一天到晚至少五百个一垒,每层一百块,摞五层,这是标准工作量。有的能工巧匠为了炫技,多垒一层,说明基能耐。这样的匠人受人欢迎人爱请,同样时间,出活量大,在农村,舍力巧匠人人喜爱。

小时候,一九七四年吧,家里盖房,我的叔父们来帮忙。我亲眼见到他们在村外的土壕边打胡基,搞劳动竞赛。六个人,分三组,同时进行。一天下来,冠军竟然打了八百个,当然,除了技术力气外,更多的是亲情乡情让他们如此拚博。那时,他们也才二十左右,正是狠活有劲,激情澎湃的年龄。

在我的老家有句老话,责备那些忘记历史的人:一饱忘了千年饥,曾不记当年打胡基。

打胡基,的确是个值得记忆的事。就地取材,用智慧和大道无形的当时高科,磊砌了华夏文明,改变无形之土与有型,表皮用麦糠混合细土与水混合防天地风雨腐蚀,随意一立就是几百年,即便是倒啦,也不增加一丝污染,做为土肥重回大自然,这是中国先民的大智慧。

作者简介

张国柱,现任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项目执行部部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陕西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

更多好文章,请到文学梦工厂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