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者由被领导者定义”,员工怎样跟领导“配对”?

 华夏基石 2020-12-01
声明
  • 作者施炜 苗兆光 王祥伍等

  • 来源:华夏基石《洞察》杂志总第41期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为华夏基石《洞察》杂志读者服务号

  • 管理咨询及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市场部:010-58752828转863、编辑部:010-58752828转801

2016年12月,华夏基石《洞察》杂志组织了集团专家施炜、王祥伍、苗兆光、陈明围绕“不确定时代的领导力”这个主题进行了现场讨论,彭剑锋、夏惊鸣特邀撰文,本次讨论形成了很多原创性观点,以下为现场讨论稿的节选,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本公众号。

企业家要能满足员工的多层次心理需求

 一个企业组织里的稳定性、可靠性需求,需要由企业家来供给,你要供给不了,就缺乏领导力。  

王祥伍(华夏基石首席企业文化专家):为什么企业员工需要高层领导提出愿景?这跟人性心理的需求有关系。因为环境是不确定性的,“小民”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就很焦躁,越是基层的民众越有一种所谓的权威性依赖,需要一种心理归属感和稳定性。

施炜(华夏基石领衔专家):对,在宗教组织里面,包括在一些带有宗教文化色彩的组织里面,中低层对组织的依赖感更强,也是最相信组织倡导的信仰的,反而是越到高层越不那么容易相信。在对企业的热爱与忠诚方面也有这种情况,中低层超过高层。《红楼梦》里,真正忠诚于家族,在为贾家未来担忧的是焦大这些人,而贾赦、贾琏这些人却在昏天黑地的过日子。

王祥伍:为什么企业需要企业家来描绘愿景?因为大多数人忍受不了前途渺茫的感觉,忍受不了不确定性,有群体归宿的心理需求,对稳定性、可靠性就心理依赖,这就是哲学家弗洛姆所讲的“逃避自由”。一个企业组织里的稳定性、可靠性需求,需要由企业家来供给,你要供给不了,就缺乏领导力。能够供给这个东西,可以把这一群人稳定住,这帮人可以获得幸福感。你供给不了,不能描绘让大家都相信的愿景,就会缺乏领导力。

施炜:领导者必须也要真信。

王祥伍:对,如果你不能描绘一个连你自己都不相信的理想国,那就是愚民。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我们怎么样能够活得更好?愿景一定要描绘出来,解除大家的心理依赖需求。

施炜:“革命理想高于天”。不仅要给群众一个方向,更要给一种归属感的安慰。不光要给他安慰,还要带着他前行,因为安慰是一种心灵的港湾,但是前行不太一样,前行是需要跋涉的,是很痛苦的。

王祥伍:德鲁克讲过,大部分产业工人在前20年的人生中,是基本上没有得到过认可的人。他们的挫折感极强,人生价值得不到肯定,所以他需要在组织里面获得人生的成就感。

施炜:这可能也是一些人平时生活中默默无言,但是在网络上特别积极的原因。

王祥伍:他们在前二十年的人生中郁郁不得志,到企业里面就希望有一种成就感,这就需要另外一种领导力供给,就是及时的认可评价。所以从理论层面来讲,企业家对他的下属、员工必须有发自内心的终极关爱,把员工真正看成子女一样。在这方面,极致的例子就是林肯,他对群众有发自内心的大慈悲。   

施炜:任正非就有点儿大慈大悲的心,虽然他外表很爷们儿,表现得很强悍。他是那种“爱兵如子”的爱,不是滥情的爱,不是家长式的爱,不是妈妈对儿子无原则的爱,而是那种大爱、是有那种大的责任感——“你得好好干,你要成长”。

王祥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和责任感,是深层次的爱,而不是“送温暖”般,哄你开心的表层次的爱。

 领导与追随者如何“配对”

什么样的追随者适合什么样的领导人,你要调整不过来你就离开,不然你就得适应,领导人也是这样

苗兆光(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成长企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博士论文。我的博士论文是写领导与什么样的追随者配对。领导本来在组织当中有自己的任务、有自己的责任。

有人把领导分成这么几类:第一类是家长式领导,通过恩威并施的方式让下面的人跟着我走,我也骂也打,也给个人恩惠;第二类是交易型的领导,我跟你之间就是一场交易,哄哄你,你给我干,我给你回扣30个百分点,给他回扣20个点,你要名,我也给你名;第三类是变革型的领导,不管怎么说这件事要跟你说明白,要让你承担责任。

你会发现,如果你面对的是工人团队,用变革型的方式就不行,你用家长式带领知识型团队也不行。这说明,现实中,用一种领导风格面对不同情境不一定有效,所以就有了全面型领导力。什么叫全面型领导力?就是领导人要根据追随者的类型来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追随者也会根据领导的领导风格调整自己。

我的研究课题是:什么样的追随者适合什么样的领导人,你要调整不过来你就离开,不然你就得适应,领导人也是这样。你自己创立一个团队的时候,风格可能不需要改变,组建能适应你风格的团队就行了。但是在二代接班,或者职业经理人到一个新的企业时,原来的团队已经有了,你就必须找到自己的风格,所以全面型领导力是核心。

我们把追随者按态度和能力简化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态度型的,就是有些人的态度是维护权威,“我紧紧的追随你,你说什么我都认同,我需要主心骨”,这是态度型的。第二种是能力型的,我能力很强,也需要主心骨。在这两个维度下会出现双高型:态度是维护权威,能力又很强;双低型,能力差,态度也差;还有态度好,能力差的;能力强,态度差的。

“双高型”的人适合变革型的领导,因为能自己承担责任。态度好,但能力不行的需要家长式的领导,你告诉我怎么走,我就去执行;能力很强但态度很差的,就要用交易型的领导。

中国企业在创业初期大致是这样的:没机制,也没管理,靠领导个人的魅力把人先聚在一起,把这个事儿干成。无论是交易型还是愿景型,总之是靠领导个人魅力在发挥作用。企业有点样子了,才有机制,再后来才有管理。

我观察到的现象是,随着企业的成长,领导方式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早期适合用家长式,有个人魅力、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把一些飘散的资源集聚到自己身边来干一件事;接着就是建立机制,但很多企业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了,就是带着一群“随从”直接干。而一旦你培养了一群“随从”,而不是职业经理人的话,想改变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企业规模在扩大,人也在变化,但领导力却没有提升,领导方式也没有改革,于是,当企业面临转型发展的关头时,或者面临如何持续成长的问题时,领导就成了企业最大的瓶颈。

当然,还有一批企业在创业的时候就导入机制,比如说互联网企业,创业早期就导入了硅谷的机制。

企业从创业到发展的过程中,老板要做领导力变革,领导要自己改变自己。有些企业可能一开始就有机制,但很容易走向交易型。因为没有导入管理系统,企业大了以后,自己的人生也在变化,不愿意事无巨细的管了,就往交易型发展。真正的大企业,通过自己的声音就能建立领导力的人一定是变革型的领导,比如任正非,他在内部发一篇文章,十几万人都会跟着走。

王祥伍:企业内部永远存在领导力供给和需求关系。员工队伍的各种需求,如安全感、利益保障、成就感、自我实现感等,都需要相应的领导力供给。这些需求有些跟物质有关系,需要通过工资奖金、通过激励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有些却是非物质需求,如觉得前途渺茫,焦虑在企业有没有个人的未来,需要一个领导给他描绘比较安全可靠的职业前景。全面型领导力就是能满足员工多层次的需求,比如让基层员工觉得有归属感,中层觉得有职业前景,高层觉得有成就感。

陈明(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领导力本身是一个实践,在实践中变革、修炼,不是掌握了领导力的知识就具备了领导力。比如关于任正非的领导力有那么多文章解析,为什么做成任正非的人几乎没有。

施炜:但还是需要领导力模型,指引领导力应该向着什方向努力,它与实践并不矛盾,在实践中,向着正确的方向修行。

几年前,我跟一家企业的高层一起去西点军校学习领导力。西点军校的人讲到“领导力工具箱”,就是情境领导,他们强调领导力的科学化,遇到什么情况需要什么“工具”,就怎么做就行了。另外,他们讲了一句话,对我的影响力巨大,我觉得说的非常好,对我们传统文化都是一种解构,就是巴纳德所讲的,“领导者是由被领导者定义的”。而我们的文化中经常讲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宁静致远,这些都要去悟,悟到了运用到实践中还有千山万水。另外,我们的传统是由领导者定义被领导者。(编辑/尚艳玲)


管理咨询及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市场部:010-58752828转863,编辑部:010-58752828转8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