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速度,步频重要还是步幅重要?

 昵称463039 2017-01-11

步频与步幅之争,一直以来都是跑步界“三大著名争论”之一(其他两个是前脚掌与后脚跟落地、晨跑与夜跑)。刚入门的跑者可能会奉“180步频”为圭臬,而高阶跑者也许会追求步幅的提升。

(关于晨跑和夜跑,可参考文章:晨跑还是夜跑,不必纠结


如果要寻求自我突破,怎样才能在步频和步幅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什么是步频和步幅?


所谓步频(cadence)就是1分钟左右脚的总步数,而步幅(stride)是指1步的长度,它是离地距离、空中距离和接地距离三者之和。跑步速度=步频×步幅,简单计算的背后,意味着只需提升其中一项就能让速度上去。


在SUUNTO MOVESCOUNT网站上,可以看到步频以“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显示,90rpm(90对步/分),即一分钟左右脚的步数为180步。



无论是维持速度还是加速,都需要两者的相互配合。对于业余跑者来说,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弱项,甚至二者都弱,没有高步频,也缺少大步幅。有时候在马拉松后半程疲劳的时候,步幅变小,通常会通过摆臂提高步频来维持速度。另一方面,有时候在后半程疲劳步幅变小时,为了保持速度,不得不勉强提高已经逐渐变窄的步幅,或者维持已近极限的步频。因此,步频和步幅缺一不可。



从1984年对奥运精英选手的步频观察,180步开始成为了众多跑者效仿的标准。但研究发现,随着速度增加,步频很自然也会提升。一组对肯尼亚顶尖高手的实验就是一个例子,当他们以每公里5分的配速跑时,大多数选手的步频是160步,其余一些在150以下;而当他们在半马比赛中以3分配速跑时,步频才达到180步左右,另外也有一些在200步以上。



步幅也有所谓的 “理想标准”,约是身高的1.1倍,但这也视乎跑者的速度而定。往往在跑者身上比较明显的问题是步幅过大。这通常是由后脚跟着地跑姿不对而引起的,反过来说,步幅过大又容易让后脚跟着地。这种跑法容易产生“刹车”作用阻碍身体向前,同时膝盖也受力很大容易受伤。抬腿程度应该由两件事情决定—速度和身体的倾斜程度。正如上坡跑时,保持配速不吃力的情况下,就没必要抬腿过高。



最后,呼吸与步频步幅密切相关。提升速度也会带来呼吸节奏加快,心率也会跟着上升。步频过快或者步幅过长都会扰乱呼吸,打乱自己的节奏。跑步的重中之重就是节奏:心跳、呼吸、摆臂、迈腿的节奏等。怎样的节奏和步频步幅才适合自己,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取决于自己的身体素质和适应性。



如何训练提升步频和步幅


虽然因人而异,但通常做法是先达到一定的步频,再提升步幅长度。这样主要考虑到前面提到的跑步姿势问题,提高步频让身体前倾,使重心落在脚下,更容易使用前脚掌着地,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



01

提升步频可进行一些摆臂和收腿训练


手脚是协同工作、相互引导的。一旦加快摆臂,传导髋关节用力,步频也会提高。缩短腿停留在空中的时间,增强收腿的反应能力,也能明显提升步频。摆臂和收腿训练也是让身体保持前倾姿势的一部分,通过挺直躯干能让步伐得以调整,减少能量消耗。



也可以跟着节拍器的节奏跑步,或者下载一些相应BPM的音乐(BPM是指每一分钟的节拍数量,即在迪斯科舞曲中的每一分钟鼓点的总数),又或是跟着一些步频高的朋友一起训练。在这种外界的不自觉影响下,自己的步频相应也会得到提高。



02

提升步幅需要强化腿部力量和柔韧性


把步幅增大让滞空时间稍微变长,对大腿关节延展活动度的要求很高,也考验着小腿肌肉的弹性和蹬腿时的爆发力。要维持落地支撑的稳定,骨盆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核心力量训练也必不可少。


有鉴于此,可以通过拉伸让胯部变得更有韧性,提高髋关节的可动范围。像深蹲、慢速高抬腿、大跨步跑、坡跑,还有弓步走等训练都可以用来强化腿部肌肉。针对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可以参考文章:《越野跑要持久,核心一定要有“力量”!》。



步频跑法和步幅跑法该如何选择?

步频跑法还是步幅跑法,只是侧重点稍微不一样。步频跑法由于步幅小,垂直高度落差小,着地对身体的冲击力也少。提高步频减少了触地时间,因而能提升跑步效率。而步幅跑法侧重步长,相同速度下触地次数少,能量消耗要少些。增加步幅可明显感觉速度提升距离增加。


步频跑法:小步幅、多步频


步幅跑法:大步幅、少步频


两者又各自有所不足。注重高步频的跑法摆臂和迈腿较多,心率上升快负荷大,容易疲劳;而偏向步长的跑法则使身体垂直幅度加大,对身体冲击较大,容易受伤,同时对于髋部柔韧性和力量要求较高,初学者不易掌握。


高步频未必不会受伤


在马萨诸塞州,Irene Davis等研究人员对健康的跑者和经常去医院的伤病跑者进行对比实验,发现前者161的步频要低于后者164的较高步频。与此同时还调查了触地程度的两个指标:垂直平均负荷率VALR、垂直瞬时负荷率VILR。结果显示伤病跑者分别高于健康跑者28%和16%。然而他们并未找到这两个因素和高步频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即便高步频选手触地时承受的冲击也不一定就很低。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提高步频没有用处,研究表明改变步频也会相应地改变触地方式,接受地面的冲击也有着相应的变化。从理论角度来说,低步频更容易带来伤害。




总结来说,首先根据身体条件、训练方式来选择合适的跑法。比如一般个子较高(175以上)的人相对步子要大一些,利用这种优势在后期逐渐提高步频;而个子较矮的人如果步子不大可以先从步频着手,再训练步幅。



其次突破思维定势,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训练也可以尝试新的想法。在07年世锦赛10公里比赛上,身高仅160cm的Bekele比他的两位对手Sihine (167cm)和Mathathi(171cm)步长还要大,步频在最后一公里也从原来每分钟197次提升到了216次。提升速度的关键在于步频和步幅的控制,更在于怎么开发身体的潜能。



最后,达到这一平衡的目的,在于提升速度。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初衷,那就是消耗更少体力以及避免受伤。只有当身体肌肉兼具力量(爆发力和耐力)和柔韧时,我们才能在步频和步幅之间游刃有余。


Dr. Jeffrey Wight是运动科学的副教授,马拉松和铁三教练。他在佛罗里达大学获得运动科学和生物力学博士学位。


编译/清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