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首章别解

 v恒古岳为峰 2017-01-11

道德经首章,是总纲领和总门户。不能正确解读首章真意,必不得全篇要领,入门不得。古今注释家之谬误,多自首章始。笔者不揣冒眛,以另类视角、工具和方法,别解道德经首章,并与道友分享交流。

《道德经》首章别解

作者向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请益。

[经文句读]

误读,不可能正解。千百年来,亿万人等,真的连读都没读正确。笔者考据历代训诂资料,认为道德经首章应做如下句读:

道可道,非常(尚)道;名(命)可名,非常(尚)名(命)。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尚)无,欲以观其妙;常(尚)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字]

汉语字词之古今语义,差距甚大。不弄懂几个关健字的上古文义,以现代文义解说古文,定是差之千里了。

(1) 道:所行道也(《说文》);一达谓之道(《尔雅》)。然则,何者为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道者原意为通向存在本体之门径,后衍用为存在本体。

(2) 名:自命也(《说文》),如: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何为自命?命者,使也(《说文》),又有命者名也之说。因此,从文字古义论之,“名”,非与名字、名号、名称等今义同,应为“命”,即天命。又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孔子所言,“性与天命不可得闻”,与“名可名,非常名”,语义类似。

(3) 常:“非常道”、“非常名”、“常有”、“常无”之常,(音尚),并与尚通假。前者有至高无尚之文义,后者有崇尚、追求之文义。因有和无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范畴,有无相通,对立统一。因此,将“常有”“常无”之常读(长)音,并解为永恒、恒常之意,与老子之哲学主旨相违。佛家更是明确主张“无常”的观点。若有为常,则无无;若无为常,则无有。

(4) 无:乃虚无、虚空,为世界之未然状态,与佛家之“空” 相类,为形而上之究竟概念。道体即是无,为无极之状态,数字表示为“0”。

(5) 有:乃实有,为世界已然之状态,与佛家之“色”相类,为形而下之概念。即道生一之一,一生二、二生三以致无穷。

(6) 妙:妙,奥妙、玄妙、玄同,为形而上之无分别境界。王注:妙,微之极也;。

(7) 徼:边界、区别,为形而下之有分别境界

(8) 同:合会也;出:进也,象形草木滋长上达貌(《说文》)。

(9) 玄:幽远也(《说文》)。

[说文]

本章大意:

道若可言,则非至尚之大道;天命若可言,则非至尚之天命。“无”,用以标示天地之原始状态;“有”,用以标示万物所出之母体。故崇尚“无”,以探求道体形而上之玄妙;崇尚“有”,以探究道体形而下之分别。“无”与“有”两者本体合会,衍生出来而各异其名。有无合会,叫做幽远。幽远至极,即是所有奥妙之门。

[本章宏旨]

本章总阐道与命、有与无等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指出道不可言,可言非道;命不可言,可言非命。无,为天地之本始状态;有,为道体化生万物之实有状态。无中生有,有复归于无。无是有的起点和归宿,有是无的方向和目标。从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指出,从“尚无”的立场出发,可以探究世界形而上之彼岸世界;从“尚有”的立场出发,可以探究世界形而下之此岸世界。并进一步指出有和无本体同一,能和同有无,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解与体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道,名不可名,几乎是所有古代圣人“悟道”后的一致感叹。

老子悟道后,骑牛西行,意欲隐遁。后因关尹胁迫,才勉强为之,口术道德经五千言。

何以知道德经为老子口述?认真的读者可以发现,道德经文体较散,不象是经过深思熟虑、琢磨推敲过的经典文字,各章之间逻辑性很差,很象是对话讨论而形成的笔记。道德经的每一章都象是针对某人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这个提问的人可能就是尹喜。老子回答后,尹喜略去了自己的提问,将老子的回答进行整理而成道德经。道德经终不是老子亲笔著作,这也更符合老子“大道不言”、“道成归隐”的一贯思想。

佛陀开悟后,也曾犹豫再三,是不是向世人传道说法。皆因道不可言,免强言之,世人也不能受不能解。佛陀讲法四十九年,最后说未曾说得一字。佛陀随缘说法,但终未著述经典。现今存世之佛经,皆为佛陀圆寂后,由门徒整理而成。

孔子一生虽然有著述,全集中于文献之整理工作。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亦非孔子亲著,而是门徒整理而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和有,是老子哲学的两大基本范畴。老子用无表示世界之原始未然之状态,于数字为“0”,易学称之为无极。老子用有表示万物已然之状态,于数字为“1”,易学之“太极”状态。亦即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无中生有,有复归于无。两者是同一或统一的。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指出“尚有”和“尚无”两种哲学路线。“尚有”的哲学,从“有”这一基本范畴出发,持“分别”的方法论,探求形而下现象世界的性质和规律,形象地说是“抬头看树”的形而下哲学;尚无的哲学,从“无”这一基本范畴出发,以“玄同”或“无分别心”为方法论,探求彼岸世界本质或本体之究竟,形象地说是“低头寻根”的形而上哲学。

老子“尚无”,认为无是第一性的,道体虚无。有是第二性的,无中生有,有归于无。或见老子哲学是低头寻根的探求彼岸世界的形而上哲学。佛陀的哲学也是尚无的,强调泯灭分别心,透过千差万别的色——现象世界,看到空的究竟。庄子之《齐物论》也是典型的尚无哲学。近现代的所谓实证主义、实有主义等哲学流派,当属尚有的形而下哲学,他们关心的是抬头看树,而不是低头寻根。值得指出的是,老子哲学虽然尚无,但并不反对“尚有”。也重视现象世界的研究价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古本多将此句断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句中,“此两者同”之同,为同一、统一之意,老子以经说明有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无中生有,有复归于无,无不异有,有不异无。“同,谓之玄”之同,阐明了老子哲学的方法论,即和同有无,以无分别心看世界。以同的观点看世界,抽象掉现象世界的千差万别,内含无限缩小以致于“0”(玄之又玄),就发现了世界玄同和妙有的本体——道。这就是老子尚无的哲学路线。

老子最伟大之处在于其和同有无。认为有和无是同一的。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世界的本质是无,这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现也是完全符合的。微观世界的原子结构,在原子的总体积中,原子核只占极小极小的体积,极大极大的体积是“空”。宏观世界中,大阳系的巨大体积中,属于实有的物质部分也是极小极小。大爆炸理论认为世界起源于时间空间均为“0”状态,这就是对老子“无,名天地之始”的最好证明。当大爆炸到了极限,宇宙塌陷,又重新回归时间空间为“0”的状态,这就是老子所谓“无中生有,有复归于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