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藏 外国文物

 天宇楼33 2017-01-11





外国文物

 

 

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外国文物有漆器、陶器、瓷器、玻璃器、珐琅器、金属器、织物、绘画、书籍、雕塑、家具、钟表、科技仪器等。这些文物分别产自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瑞士、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美国、保加利亚、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其来源主要是清宫旧藏,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民间征集或个人捐赠。外国文物的时代从16世纪至20世纪初不等,以18、19世纪文物居多。其中尤以日本文物数量最丰,种类最多。仅就日本绘画而言,题材有山水、花鸟、人物、佛像等;包括轴、册、扇等多种装裱形式。
  外国文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再现了所属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反映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政治、文化交流的盛况。一些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文物,比如,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时所带来的自来火枪等礼物,成为清朝政府与英国政府间交往的直接见证。可以说,故宫藏外国文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性方面,它们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

 

1. 金刚手菩萨像

 

金刚手菩萨像,9世纪,红铜镀金,通高28cm。清宫旧藏。
  金刚手菩萨,又名金刚手大势至。此像红铜镀金,立姿,头戴花枝形三叶冠,后附火焰纹椭圆形头光,右手下垂,屈食指结印,左手持金刚杵,足下为双层莲座,上层莲瓣收束,抱合莲蓬,下层莲瓣平铺展开。像上身赤裸,仅在颈部饰简洁的项链,下身著短裙,斜披帛带,飘带末端如吴带当风而举,与三折肢的体态相呼应,静中寓动,栩栩如生。身左侧铸一细线贯通上下,俗谓禅定线,乃早期密宗造型语汇中对造像神性的表述。
  金刚手菩萨以持金刚杵为其形象特征,为常随如来的八大菩萨之一,与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并称密教“三族姓尊”,分别代表“伏恶、慈悲及智慧”的义理。作为表示伏恶的金刚手,其造型有寂静与忿怒两种变相。此尊造像为寂静相,此种姿态的金刚手像在尼泊尔早期造像中常见,而忿怒的造型则在13世纪时才渐趋流行。 

 



2. 铜镀金双千里镜象限仪

 

铜镀金双千里镜象限仪,英国伦敦制造,附铁架通高146cm,弧盘半径50cm。清宫旧藏。
  仪弧盘刻有0°到500°和0°到90°两组刻度,在弧盘的一直角边下面有一望远镜,固定不动,作为定表;另在弧盘象限中心安有一可移动的望远镜,作为游标。两架望远镜均长55cm,筒径2.5cm,观测目标呈倒像,内有十字丝,为开普勒式折射望远镜。在象限仪盘下面安有纵、横两个半圆形齿轮,可调控仪盘,用于测远距离观测点的水平面的角度或测垂直面的角度。
  象限仪弧盘上镌英文:“Made by The Wright Instrument Maker to His Royal Highness George Prince of WALES”。“The WRIGHT In Fleet Street Feclt Barbot London”。中文为:“伦敦 佛里特大街赖特仪器制造商为威尔士亲王乔治殿下制造”。
  该象限仪曾在乾隆年进行的大地测量中使用。 

 


 

3. 木框转花玻璃片

 

木框转花玻璃片,清,长15cm,宽8cm。清宫旧藏。
  该玩具的制作方法是,在长方形木板中心镶两片彩绘的圆玻璃,圆玻璃叠在一起,两边都可以观看。圆玻璃用金属圈固定,圈内装有齿轮。木板上有一铁手柄,其直端嵌入金属圈,并与齿轮衔接。转动铁手柄,带动齿轮,玻璃画片的彩绘画面就会翻转活动。
  玻璃画片图案为西方建筑与田园风光,该玩具应是由西方引入清宫中。

 



4. 小风扇

 

小风扇,清,长26.5 cm,宽12 cm,厚4cm。清宫旧藏。
  该风扇为手柄连接一体式的玩具小风扇,手柄为化学制品,扇页为玳瑁材质。扇页的背后标有“英格兰制造”字样。
  这件小风扇比手掌略大,用手捏动手柄,扇页即可转动。

 

 


5. 铜镀金骑士牵马钟

 

铜镀金骑士牵马钟,18世纪,高143cm,宽78cm,厚44cm。
  此钟为英国制作。钟木座后部上面为一嵌珠石花卉纹饰的铜镀金顶帐幔,帐幔内衬一面镜子。帐幔顶为嵌料石轮状转花。帐幔前为铜镀金方形座箱,内置机械装置。座箱前后两面正中嵌白珐琅钟盘,花形指针。钟盘左右两侧各有一椭圆形布景箱,在右边的布景箱下面上弦启动后,布景箱中幕布升起,里面飞龙在空中奔腾。座箱上面平台上有一棕榈树,树下一骑士手牵银质骏马,马佩戴五彩料石辔。人、马造型及神态均生动传神,似在行进途中。
  此钟制作精细,体量较大,是故宫所藏英国钟表中的精品之一。作者名款“STEPHEN RIMBAULT LONDON”写在正面钟盘上。

 


 

6. 八音盒

 

八音盒,19世纪,长51cm,宽29cm,高23cm。
  瑞士制作。八音盒为木质,外壳髹漆,盒内有音乐机械装置。八音盒的发音部分由滚筒和簧片两部分组成。每个滚筒上焊以有规律的凸点,附近有一个簧片,滚筒转动,凸点从簧片边缘划过,由于凸点的不同,而使发音不同,再加上固定的转速,旋转一周,会奏出一首固定的乐曲。
  此八音盒内配置了10个滚筒,每个滚筒能演奏4首曲子,可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更换滚筒。八音盒包括了多种乐器的声音,清澈、透亮的音质给人们带来美妙的享受。在制作上要求技艺精湛,所以在18、19世纪八音盒价格相当昂贵,仅在皇宫和上层社会中流传,一般百姓望洋兴叹。

 


 

7. 铜镀金嵌珐琅钟

 

铜镀金嵌珐琅钟,高81cm,底座35×35cm。
  钟体造型为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其机械装置放在底层方形箱内。箱的前面有抽屉,放置刀、剪、尺、笔、望远镜、瓶子等十件小型用具。钟盘上的刻度显示的是秒,盘中心的长针是秒针。盘上又有四个小盘,上为走时、分的盘;左为阳历月盘;右为太阴历月盘;下为选乐曲盘,顺时针方向拨动指针,便可以按盘上所示奏出六支乐曲。时钟为三套,可走时、报时、奏乐。
  钟体的四周装饰有十六幅大小不一的珐琅画片,内容大多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如底座正中为《阿克泰翁和狄安娜》,底座两侧为《欧罗巴嬉牛》、《维纳斯的诞生》,钟盘背面为《路克雷西亚自杀》等。
  用珐琅装饰钟表是18世纪通用的手法之一,但一件钟表上用如此多的希腊神话故事情节的珐琅画,还是罕见的。

 

 



8. 铜镀金象拉战车乐钟

 

铜镀金象拉战车乐钟,高70cm,长136cm,宽55cm。
  此钟造型是一只健硕的大象拉着四轮战车,战车与象背上共载官兵11人。象及车身为铜镀金嵌玻璃。
  钟内发条共6盘,包括启动战车活动的4套和钟走时打点的2套。象腹内的发条,能使象眼转动,以及象之鼻、尾摆动。象腹下一固定轮子,确定战车前进方向。战车前部有一铜筒,上置鼓、号及兵器,筒内发条带动筒下车转动,这是战车启动的唯一动力源。铜筒后面的方箱,内有发条,是控制方箱上指挥官的转身动作。车后部的车箱是乐箱,内有发条,车下有两轮。上弦分别在象腹、铜筒、方箱、乐箱处。战车沿弧形轨迹行驶,象及人物动作均同时进行。
  此乐钟为英国制造,时间应在1770年左右。 

 


 

9. 铜镀金写字人钟

 

 铜镀金写字人钟,高231cm,底座77×77cm。
  钟型为铜镀金四层楼阁。顶层圆形亭内,有两人手举一圆筒作舞蹈状,启动后,二人旋身拉开距离,圆筒展为横幅,上书“万寿无疆”四字。第二层是钟的计时部分。第三层有一敲钟人,每逢报完3、6、9、12时后便打钟碗奏乐。底层是写字机械人,是此钟最精彩、新异,结构最繁复的部分,它与计时部分机械不相连,是一套独立的机械设置,只需上弦开动即可演示。控制写字部分的主要机械部件是三个圆盘,盘的边缘有凹、凸槽,长短距离不一,这些盘是按照每个笔划、笔锋而特制的。上下两盘分别控制字的横、竖笔划,中盘控制笔的上下移动动作。写字机械人为欧洲绅士貌,单腿跪地,一手扶案,一手握毛笔,开动前需将毛笔蘸好墨汁,再启开关,写字人便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字迹工整有神。写字的同时,机械人的头随之摆动。
  这件精美的大型钟是英国伦敦的威廉森(Williamson)专为清宫制作的。

 

 



10. 铜镀金雉鸡山石骑士牵马表

 

铜镀金雉鸡山石骑士牵马表,英国詹姆斯·考克斯制造,高238cm,长114cm,宽71cm。清宫旧藏。
  这件钟表由上下两部分分体组合而成。下部为底座,近似方形,四角以高大、粗壮的铜镀金棕榈树为主柱,托起一方形平面,上部可随意置放各式尺寸相宜的钟表。底座下部置假山石,四只鼍龙布列其间,山石正中高处立有一羽毛华丽的雉鸡。底座顶部悬挂一铜镀金卷叶与玻璃花组成的吊环,上栖一只口衔玻璃花的铜镀金鹦鹉。上部为一镶嵌彩色玻璃的铜镀金帐幔,帐顶为彩色玻璃拼合的宝星花,帐内衬玻璃镜以形成双重影象。幔帐所罩的乐箱上有一骑士手牵骏马,马披彩色玻璃镶嵌花纹的鞍,其上置小表一块。马身旁植有棕榈树一株。乐箱正面布景为海滨风景画,有忙碌的人们与远去的帆船。机械装置在乐箱内部。启动机械,于整点报时,乐声响起,布景人行船航,帐幔上宝星花转动。
  这件钟表由海关采买贡进宫廷,应是1769-1781年英国的钟表匠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制造。

 



11. 铜镀金七政仪表

 

铜镀金七政仪表,18世纪,通高169cm,底径85cm。清宫旧藏。
  此表由底座、七政仪和钟表三部分组成。底座为6个铜镀金支脚支撑的六面锥形乐箱,通体包绿鲨鱼皮,镶嵌铜镀金饰件,其中三面置玻璃橱窗,内有以西洋建筑、农田牧场、跑马游戏为内容的变动机械装置。6个支脚上分别站立铜镀金西洋人。座内为负责变动装置转动和奏乐的齿轮动力系统。
  七政仪为整个钟表的中心,亦由圈环结构和齿轮系统组成。其圈环结构只有黄道以北部分。黄道圈由立柱支撑固定于七政盘上,上刻圆周360°、十二宫符号、拉丁文缩写、365天刻度及12月的英文名称。两条相互垂直的经圈与黄道圈相交,代表两至和两分点,经圈上刻纬度度数。赤道圈与黄道圈斜交成23.5°,上刻有180至360°刻度、阿拉伯数字标志、表示时间的罗马数字及英文名称。与天赤道圈平行的两条纬圈分别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无刻度,只有二者的英文名称。以上各圈环都固定于黄道圈上,不能转动。
  七政盘模拟太阳系各星体的运行情况,将太阳置于盘之中心,用立柱支撑。再由里而外依次为规定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运行轨道的套环,各星体分别用立柱固定在套环上。其中地球套环较宽,套环上地球两边分别为24小时时刻盘和一个朔望月的月历盘,围绕地球又有月球轨道套环。七政盘外缘为两个上下重合的大套环,内缘有齿,以便运转。其中上面的套环为木星轨道,上有一小立柱,从立柱起又向外伸出一延长臂杆,木星即通过立柱固定于臂杆的顶端。木星的4颗卫星通过弯臂连接在支撑木星的立柱上,可绕木星转动;下面的套环为土星轨道,用同样的方式固定土星及其5颗卫星。
  七政盘下面为齿轮系统,以上各星体轨道套环间皆通过齿轮系统相互咬合,通过拉杆与底座中的动力系统链接,达到同步运行。上弦以后,伴随着乐声,底座中的建筑、人物、跑马等活动装置旋转,七政仪中的各星体沿轨道运行,或公转,或自转。
  小表位于七政盘圈环的顶端,直径10cm,表后背板刻有制造者珍尼曼(Jennyman)的名字。
  作为计时器,此表做工精细,装饰富丽,技术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应是18世纪英国钟表的代表作品。作为形象演示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的天文仪器,此表又被称为“铜镀金天文地理表”,更重要的是,其对研究18世纪中西科技交流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12. 马戛尔尼进自来火鸟枪

 

马戛尔尼进自来火鸟枪,十八世纪,英国制造,长159cm,枪管口径2cm。
  枪通体金碧辉煌,枪管铁质,嵌在木槽内,下为木托,枪管下部附通条一根。枪管和木托上均鋄金西洋花蔓草纹,并浮雕各种兵器纹饰,如盾、枪、刀、炮、剑、斧、号等。扳机上嵌一木质军人半身像,其帽钉、腰带、扣袢均饰金。
  枪管正中处鋄一行英文:“H.W.MORT IM囗囗.LONDON.MAKER.TO HIS.MAJESTY”,注明了制造者、制造地点,并献给皇帝陛下。枪栓上系羊皮签,上书:“五十八年八月进自来火鸟枪一杆”,字迹虽已模糊,但仍能看清签条上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这支枪是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率团来华时进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 

 



13. 铜镀金牧羊风景羊驮钟

 

铜镀金牧羊风景羊驮钟,18世纪,通高79cm,面宽63cm,厚53cm。
  此钟以牧羊场景为造型。牧童吹着喇叭立于母羊之后,身旁草地上两只羔羊偎在母羊身旁嬉戏,母羊背驮方形钟箱站在大树下,茂密的树枝上栖息鹧鸪一只。钟箱以铜镀金树叶纹作边框,箱面装红色玻璃,箱正面嵌二针钟,白瓷钟盘上有“Williamson London”字样,其余各面均装饰彩绘人物花鸟珐琅片。
  此钟造型优美,一派西洋田园牧歌的情调。钟的音乐机械装置在母羊腹中,每逢整点,乐曲响起,鹧鸪抖动翅膀,发出“咕、咕”声,按钟点报时。 

 



14. 铜镀金山羊驮乐表

 

铜镀金山羊驮乐表,1766年,通高96cm,面宽40cm,厚28cm。
  钟分3层:下层为4只龟背负着铜镀金底座,底座四面浮雕西洋传统装饰题材--狩猎图,猎狗追逐着惊慌的麋鹿,猎人手持棍棒守候在旁。中层为羊驮乐箱,一只健壮的山羊立于底座之上,羊身的褡裢上装饰着由绿、白、黄、蓝料石组成的花朵。羊背正中半跪一托花盆的力士,又垒石为架,架上立四象,驮起乐箱,乐箱正中雕头长羊角的森林之神,箱四角为身生双翼的小爱神。顶层为时钟座几,座几立于乐箱平台上,中间有一大象驮着走时、打时表,白瓷表盘上标明制造商“Jas cox,London”。表由表盘上的弦孔上弦,上弦钥匙亦为铜镀金,并刻款识:“Jas cox,London 1766”。表的两侧立柱顶上半跪着托顶花篮的力士。
Jas cox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钟表制造商,清代宫廷收藏的英国钟表以Jas cox的为最佳。 

 

 


15. 铜镀金山羊驮塔式转花嵌表

 

 铜镀金山羊驮塔式转花嵌表,通高103cm,底座边长40cm。
  钟由底座、乐箱、计时器三部分组成。底座为铜镀金山石形,地面上爬着褐色的蛇、蜥蜴等,岩石开敞处立一褐色雄狮,狮身后两侧的洞口各设一面镜子,利用镜子映现出岩石间似有3只雄狮,底座四角券门前立持枪的士兵。底座之上由4只山羊驮起乐箱,乐箱由四卷草形曲腿支撑,每两腿间饰以铜镀金羊头和以料石做花心的花环,四曲腿架上均设各色料石做成的瓶花。乐箱正面中央是以白料石作圈口的圆盘,盘内有红、白料石组成的花朵,中心的宝星和边缘的8朵小花均可旋转。乐箱四周矗立4棵挂满果实的棕榈树,每颗树上各有一条绿蛇盘绕其上。最上部是计时部分,二针表以红、白料石作圈口,表上竖立点缀花卉的小亭,亭顶蹲着头戴宝星的小丑,宝星上饰有红、白料石转花。
  此钟充分利用机械齿轮的联动,启动音乐装置后,所有的转花随之转动,使人眼花缭乱。将底足做成动物形来支撑钟体是18世纪英国钟表惯用的手法,常采用的动物形象有羊、象、狮子、犀牛等。 

 

 


16. 铜镀金少年牵羊钟

 

 铜镀金少年牵羊钟,18世纪,通高93cm,面宽51cm,厚39cm。
  钟底座为长方?”字形,配8足。正面中央是三针时钟,瓷盘正面写有英文“ROB T·WARD LONDON”字样。钟盘两侧各有一小指示盘,左盘上的数字1-8表示这件钟表所配置的8首曲子;右盘上的“SILENT”表示止乐,“STRIKE”表示起奏。此钟可活动的部分全在底座两侧显示。左景窗内是一辆跑动的马车和转动的小花,右景窗内展现斗鸡场景。底座正面饰以稻穗,委角处饰以叉、镰、铲等农具及酒桶等,以示丰收。乐箱上站立着镀金少年,双目平视前方,身着多扣上衣,两手牵一头硕大的山羊,绳索满嵌红、蓝、绿各色料石。
  钟的音乐装置设于底座中。机械启动,伴随乐曲声,左、右景窗内的卷帘同时卷起,马车奔跑,小花转动,公鸡争斗。音乐每开动一次,帘起落三次,曲终,动作结束。此钟特别之处是拨动左右两指示盘的指针不仅可以调换不同的曲子,而且可选择是否用音乐伴奏。此钟造型别致,工艺精细。 

 

 


17. 铜镀金孔雀开屏人打钟

 

铜镀金孔雀开屏人打钟,18世纪,通高59cm,面宽33.5cm,厚16cm。
  此钟铜镀金质,底层为乐箱,乐箱正面3个铜镀金框内镶珐琅片,中间一片为银胎珐琅片,绘大厅图案,两侧珐琅片各绘3位女艺术家。箱顶平台上立珐琅柱2根,柱间一西洋女子执杖牧羊,3只羊姿态各异。平台周边装饰瓶花,后部正中树桩上站立一只正欲开屏的孔雀。两根珐琅柱架起钟盘,钟盘上有时、分、秒3针。钟上有小亭,亭中立敲钟人。
  此钟机械开动时,敲钟人击钟碗报时,在乐声中牧羊女唱歌,羊吃草,孔雀开屏。 

 



18. 铜镀金葡萄架人举表

 

铜镀金葡萄架人举表,1780-1795年,通高54cm,面宽24cm,厚24cm。
  钟体铜镀金质,底座下以仿山石腿支撑,乐箱呈六棱形,其中三面内嵌椭圆形漆饰人物画,画面背景为欧洲田园风光。乐箱上置葡萄架,有绿色金属叶片,葡萄由珍珠组成,架上停落料石镶嵌的蜻蜓和小鸟。葡萄架顶部饰一只嵌料石绶带鸟。葡萄架前一神态端庄的女子坐于山石上,右手举一银壳两针时钟。女子身后置水法。山石下有3只银色山羊嬉戏。
  机械开动时,乐箱布景中人物行走,水法转动,蝴蝶、小鸟微微抖动。此钟是英国著名钟表大师威廉森(Williamson)专门为中国制造的,他的名字刻于钟表的机芯上。 

 

 


19. 铜镀金四羊驮表

 

铜镀金四羊驮表,1770年,通高59cm,面宽36cm,厚30cm。
  钟体铜镀金质,4只山羊驮乐箱立于铜镀金底座上,四羊神态一致。乐箱四面内设舞台场景,其中为欢聚的绅士和淑女。机械装置在箱内布景后。箱顶上饰围栏一周,四角立水晶玻璃柱,正中为一方形化妆盒,盒壁正面镶嵌珐琅画,绘一位女海神立于贝壳上驾驭海兽。盒盖正面有4枚圆形玛瑙装饰,中间设一粉色料石装饰的按钮。盒内有玻璃香水瓶、铜镀金剪刀、镊子等化妆用品。化妆盒盖顶上两个双翼天使捧二针瓶式表,表上挂金属花环链。当钟内机械开动时,音乐响起,乐箱布景内的男女人群起舞。此表既可用作化妆盒,又是报时钟表。 

 

 


20. 银嵌珐琅二节望远镜

 

 银嵌珐琅二节望远镜,18世纪,欧洲制造,全筒长20.5cm,单节长13cm,筒径3.5cm,物镜径2.5cm,目镜径1.2cm。清宫旧藏。
  此为单圆筒折射望远镜,可抽拉两节。镜身为银质,筒身嵌烧蓝珐琅为地,上嵌银圆形、椭圆形花草纹及孔雀尾羽纹,羽纹和圆形花纹中又嵌绿色珐琅。为携带、观测的便利,物镜面上罩一罗盘镜盖,游表针功能完好,盘直径3.5cm,盘面白底黑字、黑线,标英文字母N、NE、E、SE、S、SW、W、NW(即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8个方向。 

 

 


21. 橙漆皮铜镀金望远镜

 

橙漆皮铜镀金望远镜,18世纪,英国伦敦Gilbert & Wright制造。筒抽长75cm,单筒长22cm,筒径4.6cm,物镜径4.2cm,目镜径0.9cm。盒长26cm,宽12cm,高6cm。清宫旧藏。
  此为单圆筒折射望远镜,可抽拉4节,筒身为铜镀金质,物镜管外饰橙色漆。目镜镜管处刻镌制作者姓名、产地及性能说明:Gilbert & Wright London Best Improved。此望远镜专配有一红木盒,盒内配一望远镜目镜和一铜镀金三脚支架。盒面贴清宫黄条签,上墨书:“五号一小洋铜千里眼一件。” 

 



22. 红棕漆铜镀金六节望远镜

 

红棕漆铜镀金六节望远镜,18世纪,英国伦敦制造,抽长103cm,单筒长23cm,筒径6cm,物镜径5cm,目镜径1.2cm。清宫旧藏。
  此为单圆筒折射望远镜,可抽拉6节,镜筒为铜镀金质,外饰红棕漆描金花纹。目镜管处镌英文:“London”。当观测物体或景观时,望远镜节数抽拉的越长,所观测的目标越清晰。
  此望远镜配牛皮套,上附清宫黄签条墨书:“大千里眼壹个”。 

 

 


23. 铜镀金反射望远镜

 

铜镀金反射望远镜,18世纪,英国伦敦制造,长74cm,筒径11cm,物镜径10cm,目镜径2cm,目镜孔径0.3cm。清宫旧藏。
  物镜面镀铝(或某种金属),这类望远镜没有色差,适用于从紫外到红外的宽阔光谱区,但视场较小。镜筒下附置一铜镀金三角形支架,通高45cm,可旋转180°。镜筒左侧附一长31.5cm、筒径2cm的导星镜,它是一种附在望远镜上的较小的目视望远镜,其光轴与主望远镜光轴平行,目镜放大倍数较高,视场较大,易找寻观测目标,特别是在其焦面处有十字丝,可用来对准恒星,以监视望远镜是否精确地跟踪被观测的天体。
  此类反射望远镜称格雷果里望远镜,是由格雷果里依据牛顿反射望远镜的原理制成的。其主镜为旋转抛物面,副镜为凹旋转椭球面,副镜位于主镜的焦点后面,光线被副镜反射后,穿过主镜中的圆孔在镜筒末端成一正像。在目镜镜筒的筒管上镌英文:“DYEFINCH COMHILL LONDON”。

 



24. 铜镀金转皮球花钟

 

铜镀金转皮球花钟,18世纪,通高49cm,宽22cm,厚16cm。英国制造。 
  此钟分上下两层,通体铜镀金嵌料石。下层正面以红、蓝两色料石围成菱形开光,开光内有9朵由红、黄色料石镶嵌而成的小转花。下层内有音乐及活动玩意机械装置。上层正面镶白珐琅三针钟盘,钟盘周围饰以白、绿、蓝、红、黄等色料石镶嵌而成的卷草纹和花朵。钟顶端有一大朵转花,分前、后两层,分别由红、蓝两色料石镶嵌而成。启动后,两层花交叉旋转,似皮球滚动,故名转皮球花钟。弦满开动后,美妙的乐曲声响起,下层及顶端的转花旋转,令人目不暇接,爽心悦目。 

 

 


25. 木制六棱形天文望远镜

 

木制六棱形天文望远镜,18世纪,欧洲制造。
  此件为单筒折射式望远镜,长200cm,筒径8.5cm,物镜孔口周围圈黑色硬纸壳,壳内物镜径2.5cm,目镜径2.5cm,目镜处周围圈四层叠状黑色硬纸壳。镜筒为六棱形,每面髹浅棕红色漆,上錾黑色西蕃花草叶纹。采用以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命名的开普勒式折射望远镜的光路系统制成,用于观测天文现象,观测物体成倒像。
  镜筒下置红木架,长77cm,宽34cm,高147.5cm,架下设四个红木轮,能前后移动,架上有四个滑轮和四个手摇木柄,能控制镜筒上下活动,以便选择最佳观测角度。红木架子是1758年迁居英国的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Sir.William Herschel)制作的。

 



26. 铜镀金月象演示仪

 

铜镀金月象演示仪,18世纪,法国巴黎制造,通高49.5cm,地平圈直径30cm。
  此演示仪由西方传教士带入清宫内廷,是一件演示月球在一个月内周期变化的浑仪。
  仪器构造除有地平圈、子午圈外,在子午圈内横向置有5个圆环,自上而下分别代表天球的北天极、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南天极,另在赤道圈处设有黄道带,其上标有黄道十二宫的名称及符号。在五环内还设有银圈,其上标刻太阴历的1日至29日。仪器各环中心处的小球为地球,地球一侧的空间设有外表黑白参半的小球,代表月球,黑色半球表示背着太阳的一面,白色半球则是朝向太阳的一面。演示仪的下端是摇把和支架,当转动摇把时,由于齿轮系统的作用,地球在自转、公转的同时带动月球转动,并出现朔、望、上弦、下弦等月相。
  这架仪器做工考究,工艺精湛,反映了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7. 铜镀金赤道式日晷

 

铜镀金赤道式日晷,18世纪,英国制造,地平盘边长25cm。清宫旧藏。
  铜镀金赤道式日晷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地平盘,盘四隅施螺拄,以调节水平。两直边设二水准管,以定水平面。紧邻螺拄的四抱角镌刻花纹。盘中心设带玻璃罩的罗盘仪,沿罗盘外缘刻周天360度,镌英文“JAN、FEB、MAR”等1至12月名称。玻璃罩内沿周圈刻360o。地平盘中心(也即罗盘中心的上面)设纬度弧,以承接时刻盘,纬度弧刻90o。上层为圆环式时刻盘,盘面镌时刻线与计时的罗马数字。时刻盘直径处设有大指时针,一端镌刻英文“Hour”(小时)。指时针上半部出一直表,直表竖向刻中线。时刻盘顶端附有小圆分时盘,盘边缘刻分时线及计时的阿拉伯数字,盘中心有分时针。分时盘直径处设一半圆形立环,环中心有透光孔。
  利用此日晷求测时刻时,先用指南针、水平管及螺拄定南北方向和水平,依测时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将大圆时刻盘固定在纬度弧相应的度数上,再旋转大指时针,此时大指时针带动直表、分时盘的指针旋转,当分时盘上半圆立环中透光孔内的日影与直表中线重合时,视大指时针所指即知时刻;视分时针所指即知分时。此外还可以利用地平盘内的罗盘仪求测方位角。
  这件日晷的特点是:在设计上采用了齿轮转动的原理,在时刻盘与分时盘之间用齿轮衔接,在操作中大指时针可带动直表、分时针协调有序地转动,有效地减少了繁琐的手工操作。同时,日晷特设分时盘,测得时刻的同时还兼得分时,测时者能得到更精确的时间。 日晷不仅可测时间,还可以测方位角,这表明西方18世纪制作的金属日晷进入了由单一计时功能向多功能--测时与测地融合为一体--的发展阶段。

 


 

28. 铜镀金八角立表地平式日晷

 

铜镀金八角立表地平式日晷,18世纪,法国制造,晷盘长6.2cm,宽5.8cm。清宫旧藏。
  铜镀金八角立表地平式日晷,沿晷盘周边刻时刻线及计时的罗马数字。盘一端设指南针,另一端设三角形晷针。晷针面镌刻卷草纹,其下面附一卧式小鸽子。晷针的弧形边刻纬度弧,上刻30o-50o,表明此日晷适用于北纬30o-50o以内的地区测时。
  使用时,由指南针定南北,再调整晷针的位置(即依测时点所处的地理纬度将鸽子嘴尖指向弧边上相应的度数),最后视晷针在时刻盘上的日影所指即知时刻。
  这是一件地平式装置的日晷,由于晷针上刻纬度,又设可上下移动的小鸽子,巧妙地利用其嘴尖指向纬度,较一般的地平式日晷扩大了测时的区域,具有公晷仪的功能。
  日晷配有鲨鱼皮面墨绿色绒里的小盒,既利于安全保护,也便于随身携带。

 

 



29. 铜镀金提环赤道公晷仪

 

铜镀金提环赤道公晷仪,18世纪,法国制造,晷盘直径18.8cm。清宫旧藏。
  提环赤道公晷仪有三重圈。外重是铜圈,上附提环;中重为子午圈,上刻周天360o;内重为时刻盘,盘面及内壁刻时刻线及计时的罗马数字。在子午圈的南北极设一固定的直表,直表上一面刻黄道十二宫;一面刻十二月令。直表中缝安游表,游表中心有透光孔。日晷子午圈上镌“CHAPOTOT A PARIS”铭文。
  利用此日晷测时操作法:先将提环依测时点的地理纬度固定在子午圈上相应的度数上,并使子午圈与时刻盘垂直,再将游表表尖对准直表中当日所处的宫度、日期,最后手提提环,转动直表,使日光从透光孔穿过,视日光在时刻盘上的位置即知时刻。 
  提环赤道日晷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携带等特点,18世纪在西方盛行一时。传入中国后也深受朝廷青睐,遂形成在清中期以前使用这类日晷数量为最的局面。

 

 



30. 地平经纬赤道日晷仪

 

地平经纬赤道日晷仪,18世纪,英国伦敦制造,通高35cm,子午圈直径25cm。清宫旧藏。
  仪器由子午圈、赤道圈、直表、指南针、地平册盘等构成,各部位均有刻度。仪盘上刻有“THOE HEAIH LONDON”。用该仪器测日,可求得当时的时刻以及太阳距地平的高度。 

 


 

31. 铜镀金滚钟

 

 铜镀金滚钟,直径13cm。
  此钟是以钟表本身的重力为动源带动齿轮转动的无发条的机械钟。
  整个钟体由外面的钟壳和里面的机芯组成。在钟壳中心部位装有一个固定的小轮,与机芯内的偏心轮相咬合,这是钟表与机芯的唯一接触点。在机芯两夹板的左后方装有一坠砣。当滚钟被放至倾角为10°的坡板上面时,钟壳由于重力作用开始向下滚动,使中心小轮亦随之转动。而机芯由于坠砣的作用仍继续保持原状,不和钟壳及中心小轮同步运行,这就使机芯内的偏心轮保持了相对静止状态。中心小轮和偏心轮这一动一静之间产生的动源,带动机芯内的齿轮系统运行,从而巧妙地解决了钟表的动力源问题。
  坡板长55cm,滚钟走完这段距离正好24小时,无论滚钟在坡板的什么位置,机芯的状态不变,即表盘上12时和6时的位置总保持垂直方向。钟壳外夹板边缘有细微的小齿,以增加钟体与坡板的磨擦力,保证钟体匀速下滑。

 


 

32. 骨雕羊

 

骨雕羊,日本明治时期(1868-1912年),高7.1cm。清宫旧藏。
  这是一件用骨粉压制成模的雕刻作品。一只羔羊头高仰,口微张,双耳竖起,两只眼睛流露着温和期盼的神情,二前腿直立而不呆板,右后腿轻抬前迈,体现了动与静的结合。羊身的刻画精细逼真,小羊稚嫩柔弱的气质更表露无遗。
  作品着重于写实,细节刻画入微,表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此为日本国制,收藏于清宫。 

 



33. 铜镀金天文望远镜

 

铜镀金天文望远镜,19世纪,英国伦敦制造,长160cm,筒径12cm,物镜径9.5cm,目镜径4cm,目镜孔径1cm。清宫旧藏。
  此为铜镀金单圆筒折射望远镜,不使用时物镜有盖罩护之,其消色差物镜由2块玻璃透镜组合而成。一块为普通玻璃的凸透镜,中心厚,周边薄,边缘厚0.4cm,磨制考究,镜身透亮;另一块为火石玻璃的凹透镜,一面平,一面凹,边缘厚1cm,镜色微黄。安装物镜时凸透镜在前,凹透镜在后,两块玻璃镜的凸凹面组合在一起严丝合缝,足见其制作工艺之精湛。望远镜尾端伸出一段长37cm的目镜铜管,通过镜筒右侧的螺栓调节,目镜管可伸缩8cm,用于观测目标时调节焦距。在目镜铜管处镌英文:NEGRETTL & ZAMBRA LONDON。此外,在镜筒靠近目镜的左上方还附设一架小型望远镜,长25cm,镜头内附有十字丝,观测目标时呈倒像,用于天文观测,称为“寻星镜”。
  此架天文望远镜装于三角形红木架上,架高190cm,架中有铁轴承依托,内悬一铁质长棍,调节螺栓旋钮镜筒可上、下、左、右升降转动。铁质轴承左侧刻有:“永昌上海HIRSBRUNNER & CO SHANGHAI”,右侧镌英文:“NEGREITL & ZAMBRA LONDON”。 

 

 


34. 铜镀金架香水瓶

 

铜镀金架香水瓶,19世纪,瓶高28cm,宽11cm。清宫旧藏。
  铜镀金三角形立式支架上每面各有一扇蓝玻璃蛋形小门,上设半圆形铜镀金手柄用以开关。打开小门,即可见带盖蓝玻璃小瓶。瓶架底为三弯式支腿,上附圆提环。蓝玻璃小门和玻璃瓶的局部均饰彩色贴花及彩绘花,并有铜镀金边饰。此香水瓶构思巧妙,装饰华丽,精美的包装烘托出香水的高档次,是清宫用化妆品中的极品。
  清宫晚期后妃生活中使用的香水一方面来源于进贡,朝廷大臣购得舶来品,遇有机会即呈进宫中,或为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或慈禧皇太后时进献的礼品;另一方面来源于朝廷对外贸易中的采购,以供宫廷日用。因此,清晚期宫廷中使用的香水主要是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等外国名品。 

 

 



35. 嵌料石六角星式表

 

嵌料石六角星式表,19世纪,直径17cm,厚5.5cm。法国制造。
  表的造型为六角星式样。星体为大理石质,正面边沿镶有相间排列的白、绿两色料石,中央镶嵌白珐琅圆形表盘,表盘周围有六条放射线,好似光芒。表盘口圈处及放射线上均镶嵌有相间排列的白、绿两色料石。二针表盘上有“TienTsin”(天津)和“Made in France”字样,由此可知此表为中国销售的法国钟表制造商生产的产品。表背面有折叠的支架及挂钩,既可支撑置于桌上又可悬挂。 

 



36. 镀金珐琅怀表

 

镀金珐琅怀表,19世纪,直径3.5cm,厚1cm。瑞士制造。 
  怀表为镀金珐琅表壳,表壳背面绘仕女图,色泽艳丽。白珐琅表盘,蓝钢时、分针。表盘上有厂家名款“播喴”以及机芯编号。表前后口缘均镶嵌珍珠。
  播喴是瑞士一家钟表厂商的品牌,1820年由Edouard Bovet创建,专门制造、行销面向中国市场的各式钟表。此表附有钥匙。 

 



37. 银蟠龙纹花瓶

 

银蟠龙纹花瓶,19世纪末,高39cm,口径22cm,底径9.5cm。日本制造。清宫旧藏。
  此瓶喇叭形口,长颈,球形腹,底有圈足。瓶身捶錾装饰:翻腾的海水中浪花飞溅,一长龙跃出波涛大海盘旋而上,龙身缠绕瓶颈,龙头高昂,短粗的龙角竖立,龙爪擎一晶莹剔透水晶球,寓“龙戏珠”之意。银瓶为一对,是宫中的贡品。每只花瓶皆附有黄条,其上墨书:“小村寿太郎进”字样。
  银瓶造型美观,纹样细腻生动,镶嵌的水晶球为器物增添了异趣。依器物造型、龙纹特征,再参考黄条上进贡者的身份,应确认银瓶为日本制作,由小村寿太郎贡入清宫。
  此瓶属宫内的陈设物。清末,乃至逊皇室时期,在宫内各种陈设物中,日本的工艺品有所增多,品种有被称作“七宝烧”的铜胎画珐琅大小瓶、金属类的瓶罐等,它们通过在市场上购得、外国人进贡等多种渠道汇集于宫中,宫人依其器身,将其置于地上,或摆放在长条案与桌子上,以供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