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卦方位图探秘

 易学的探索 2017-01-12
八卦方位图探秘    《易》最原始、最基本的是符号,即阴阳八卦和由此演译出来的六十四卦,这是《易》之灵魂,没有这套符号系统就没有《易》!
    其实,每个卦本身就是一个图象,或者说是一幅画,是没有文字和语言的象。后人为了解释这套符号体系,又画了许多图,用哑语对哑语。最早的易图只有九张,这就是北宋·朱熹在《周易本义》中传出的《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和后来又传出的《太极图》。可后来画图成风,据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研究所专家收集,易图已达四千多种,可谓世界学术史之最!这就将本来就很复杂的易学,搞得更加混乱了。
    在上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这九张图中的《伏羲八卦次序》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在这一篇中,我们将介绍八卦方位图。八卦方位图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又称《伏羲八卦方位》,后天又称《文王八卦方位》。

八卦方位图探秘    
先天(伏羲)八卦方位图    
下图是《先天八卦方位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一

 此图又称《伏羲八卦方位图》。有人说,是伏羲画八卦的依据,这有些本末倒置;应该说,此图是对伏羲八卦方位的解释,其说源于《易传·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则顺,知来则逆,是故《易》逆数也。邵雍在《观物外篇》解释说:“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错也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也。数往则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知来则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来生之卦也,故曰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这些说的都是什么意思呢? “天地定位”,是先定天地的位置。乾上坤下,乾南坤北,“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山泽通气”,山为艮,泽是兑,艮、兑相对,山高泽低,山雾缭绕,泽气上蒸,往来相通。“雷风相薄”,震为雷,巽为风,雷借风威,风传雷声,互增其势。“水火不相射”,坎为水,离为火,水火本不相容,但它们各居一方,在对立的同时也有统一的一面,不加害于对方。这就把八卦的位置都标识出来了: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易界普遍认为,先天八卦体现了宇宙万物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推摩交易规律,显示事物发展螺旋变化周期。乾一、兑二、离三、震四,皆为阳卦,自震四至乾一,表示阳气上升过程,仿天道左行,故说是顺行。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为阴卦,自巽五至坤八为逆行,表示阴气上升过程,仿地道右行,即逆天而行。从整个图来看,从坎北顺时针旋,恰是冬—春—夏—秋四季顺时针的有序变化,“数往则顺”。“数(shǔ)”是计算、测算之义,即予测末来的事则顺时针行。“知来则逆”,要推算过来的事则逆时针行。“《易》逆数”,“逆数”是由逆来而往前数,以过去推算末来。其实,《先天八卦方位图》就是一个日月运行和四季变化的图。《离》在东,犹日东升,中一阴象征地,日在地上和地下各一半。至《兑》阳光全部升上地面,只有一阴在上。至《乾》三爻皆阳,犹日在中天。至《巽》一阴始于下,阳光西斜。至《坎》一阳在中,阴居上下,犹日落于西边,一半地上,一半地下。至《艮》日已全落于地下。至《坤》三爻皆阴,已是子夜。这一天的日象都标识出来了,周而复始,又开始了新的一天。此图也是一个月亮运行规律图。《离》为上弦月,至《乾》为满月,至《坎》为下弦月,至《坤》为虚月。这又是一个一年四季的规律图。如若将每个卦分成三节,八卦可为二十四节,均匀地分布着二十四节气。《离》为春分,《乾》为立夏,《坎》为秋分,《坤》为冬至。此图是《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即方圆图的依据,详见后篇的解释。


 后天(文王)八卦方位图  
后天八卦方位图又称文王八卦方方位图(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一

《周易·易传·说卦传》说: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后天八卦图就是根据这段论述而来的。北宋·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变为泰,坎离交而为济既。乾生于子,坤生于午,离终于申,坎终于寅,以应天之时也。置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带母,坎离得位而兑艮为隅,以应地之方也。”易界普遍认为,伏羲八卦为易之体,文王八卦为易之用。后天八卦体现了四时推移、八节变化、万物生长的的流行周期以及阴阳互存互根、五行母子相生的规律。“帝”,古人心目中的大自然的主宰,是大自然生机的元气。《震》在东,是日月生起的地方,一阳始生于下,时令为春分,万物由此而生。《巽》二阳在上居东南,时令为立夏,万物皆竟相生长。《离》者,明也,居南,时令为夏至,阳光普照,万物生长旺盛,纷纷展现其形体,相互媲美。《坤》者,地也,万物之母,居西南,值立秋,万物开始成熟,但乃努力生长,使其更加饱满。《兑》者,悦也,居西值秋分,万物已经成熟,呈现出一派欢乐景象。《乾》三阳居于西北,时令为立冬,暑尽寒来,是万物相交季节,阴阳交而孕育万物。《坎》为水,居北方为冬至,物经四时,至此归藏休息,以待来春。《艮》为止,时令是立春,含“前功已成,后功复萌”之义,物完成了一年的生长周期,又将重新复发。图又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坎水克离火,乾金克巽木,兑金克震木,坤艮土为同类。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阴和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互存互根”,相生相克、相感相摩而万物生焉。“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万物就这样有序地生长。
此图还体现了“乾坤父母”的思想。北宋·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载有《文王八卦次序》(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一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天有阴阳之别,人有男女之分。天地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有万物化生;男女交感构精,而孕育后代。《说卦传》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得《乾》初爻)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得《坤》初爻)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得《乾》中爻)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得《坤》中爻)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得《乾》上爻)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得《坤》上爻)而得女,故谓之少女。(括弧内文字是笔者加的)由此可见,此图是融方位、四季、五行及万物生长为一体的图。如果说“先天”是天运行规律图的话,那么,“后天”则是天与地的相交图。  
 
 
 《河图》《洛书》探 秘
    易图,多数是为解释《易》的符号即八卦、六十四卦而作的。这些易图凝聚了古人、近代人和现代人的智慧,是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在众多易图中,首推《河书》、《洛图》。   、
 《河书》、《洛图》之谜
    《河书》、《洛图》是易学界争议最大、最为复杂的图,至今易界仍达不到共识。宋·陈抟始将《河书》、《洛图》以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于世,朱熹在《周易本义》公诸于世,这在易界引发了近千年的“河洛之争”。
  (一)河、洛综述
    古籍对河、洛的记载 《易传·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做学问是慎重的,他说此话,可能他见过这两张图。史籍最早有记载的是《尚书·顾命》,说在成王逝世的葬礼上,陈列了许多宝器、用具,其中“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列。”与河图并排的“天球”是否就是《洛书》,这还有待于研究。河洛之说在先秦典籍中就多有记载:
    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澧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礼记·礼运》)
    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管子·小臣》)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之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之一也。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皆合于十五。(《易纬·乾凿度》)
    ……。
这些论述说明,《河书》、《洛图》渊源甚古!
河、洛之争 宋代《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一面世,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出现了“疑古派”和“图书派”的大论战,这一战就是九百年!
首先发难的是“疑古派”先驱、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他在《童子问》中说:
    敢问八卦之说,或谓伏羲已授《河图》,又俯仰于天地,观取于人物,然后画八卦尔。二说虽异,会其义则一也,然乎?曰不然。此曲学之士牵合附会,以苟通其说而遂其一家之学尔……《河图》之出也,八卦之文已具乎?则伏羲授之而已,复何所为也?八卦之文不具,必须人力为之,则不是为《河图》也……呜呼!这斯说者,王制之所宜诛也。
这简直是一篇讨敌的檄文!
针对“疑古派”的挑战,“图书派”当仁不让,奋起还击,舌战笔伐,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公元1977年!
1977年,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此占盘后篇将详细介绍),给这场争论暂时刬上了一个句号。
此盘正面按八卦位置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期,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首图布局完全相同。小圆盘过圆心刬四条等分线,在每条等分线两端刻“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三”对“七将”,“四”对“六”,这与《洛书》完全符合,也验证了《易纬·乾凿度》所说的:“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之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之一也。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这说明,《洛书》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不是宋人伪造,从而平息了这场争论。
河、洛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对待历史问题要慎慎,不能采取简单否认的作法。我们的祖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给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珍昔它。就是有文字以后,一些典籍都掌握在统治者手里,别人是很难见到的。就拿《尚书》来说,它是国家文书档案,很少有人能接触到它,秦始皇焚书时伏生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有可能是根据记忆刻在竹简上的,有些地方就不免与原文有误,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逸尚书》说是伪作,可其中确实记录了商周时的许多史实;如果是伪书,它也反映了造伪者的思想,还是有参考价值的。我们这一代人智慧不足,还是留给后人去考证,更何况出土文物不断发现,将会有个交待的,我们不宜忙于作否定性的结论。
河、洛是何人所得 这是更为复杂的历史遗案。孔子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他没有说这个“圣人”是谁,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后人众说不一。
汉·孔国安为《尚书·顾命》作传说:“《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汉书·五行志》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三坟·天皇伏羲氏皇策辞》:“河龙马负图,神开我心,子其未生,我画八卦,自上而下咸安其居。”都说是伏羲得《河图》,画八卦。
《竹书纪年》载:“五十七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彖字,以授轩辕。”《洛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故曰归藏氏。”此说黄帝受《河图》、《洛书》,作《归藏易》。 
《竹书纪年》引《宋书·符瑞志》说:“帝在位七十年……修坛场于河、洛……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缘坛而上,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柙,泥以黄金约以青绳。检文曰:‘闿色授帝舜’。”此说帝尧得龙马图。 
《竹书纪年》引《宋书·符瑞志》说:“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言当禅禹。”此说帝舜得黄龙负河图。
《竹书纪年》引《宋书·符瑞志》说:“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禹治水既毕……乃受舜禅,即天子位。洛也龟书,是为《洪范》。”《汉书·五行志》:“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此说大禹受《洛书》。 
《竹书纪年》引《宋书·符瑞志》说:“汤乃东至于洛,观帝尧之坛,沉璧退立,黄鱼双踊,黑鸟随之止于坛,化为黑玉。又有黑龟,并赤文成字。”此说殷商成汤得赤文 
还有的说是周文王、周武王得到了河、洛。
这个问题看起来相当复杂。我们能否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些,是否可以设想:上面这些“圣人”都得到过《河》或《洛》,这里有个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上面这些说法多是引用《宋书·符瑞志》,《符瑞志》引自《古本竹书纪年》,《竹书》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此书自北宋之后已经失佚。今本《竹书》是在宋以前的古籍中辑得的佚文。可以认为,上面这些话都是出自《古本竹书纪年》。
然而,为什么在一本书里,把同一个东西给了不同时代的人呢?从“闿色授帝舜”、“其言当禅禹”、“乃受舜禅”这些语言来看,是将这部“天书”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而且传的礼仪非常庄重,要“洁斋修坛”,因为这两张图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涉及天文、地理问题,而且还涉及到经济问题,甚至涉及到政治问题,谁得到这本“天书”谁就可以王天下。郭璞《山海经》说:“伏羲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从传承和发展的关系来看,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些人都得到了《河》或《洛》,并将其不断发展。
(二)“龙图三变”
说陈抟得《龙图》,《宋史·艺文志》载,陈抟著有《易龙图》一巻,现已失佚,仅存《龙图序》。
陈抟在《序》中说:“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伏羲之代,在太古之先。”说明此图不是陈抟杜撰的,是太古伏羲氏传下来的,是画八卦的依据。“然则何以知之?于夫子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怎么知道是伏羲所作呢?是根据孔子的论述,得知“是《龙图》者,天数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天数示之”,即是《易传》所说的仰观俯察所得的天地之象;“伏羲用之”,即是伏羲用这些认识始作八卦;“仲尼形之”,就是孔子用文字将其表述出来了。陈抟说是伏羲得到了龙马图,其依据是孔子在《易传》中说的。然而,孔子只是说伏羲“始作八卦”,并没有说伏羲得到了河、洛;“圣人则之”,没有说这个圣人是就是伏羲。这个谜待后我们再进行讨论。陈抟在《序》中提出了“龙图三变”之说,一变是“未合之数”,陈抟说:“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必有差,则不成次序也。”即“散而示之”,此时,“圣人不得见其象”,是天地未合的图形;二变是“已合之序”,此时“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天地已合之图;三就而成龙马负图,即《河书》、《洛图》。元代张理在《易学图说》中,对“龙图三变”作了详细说明和图解,现一并介绍之。龙图第一变 《序》说:“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请看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一

这是天地未合之图。以白圈为天,以黑点为地。此图上图天数排列以五个为一组,即“天五”。横向三组,纵向三组,即“天三”。横线点数相加为九,竖线点数相加也是九,即“天九”。横向和竖向点数之和皆是十五,总数为二十五,这是天地未合之数。天数“一”与地数“六”皆不配位,故起作用的数是二十四。此图下图是地数。天数以五为单位,地数以六为单位,每六个为一组,共分五组,总点数为三十。张理说:“上位天数也,天数中有五,分为五位,五五二十有五,积一、三、五、七、九,亦得二十五焉。五位纵横见二,纵横见五,三位纵横见九,纵横见十五。《序言》中‘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者,此也。下位地数也,地数中于六,亦分为五位,五六凡三十,积二、四、六、八、十,亦得三十焉。《序言》‘(三)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者,此也。”龙图第二变 在上图的基础上,演变成已合之图,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一

这个图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呢?此图的上图是天数变图,是在第一变的天图演变而来。未合之天图共有五组,将上一组去四留一,左一组去一留四,右一组去二留三,下组去三留二。中间不动。这样所余一、三、五仍为阳数,用○表示;而二、四则变成了阴数,用●表示。被去掉的这十个○到那里去了呢?它隐藏在下图的“十”之中。下图为地数,在未合六组之地图中,上组六加天图左边去掉的那个“一”则为七,左组六加天图右边去掉的“二”则为八,右组六加天图下去掉的“三”为九,天图上去掉的“四”加在中间为十,下组不动,这样天图减下来的十个○都有了位置。变化之后,上七、右九为阳数,用○表示;左八、下六、中间十为阴数,用●表示。这样的加减似乎很麻烦,其实,在上面的天图各组数目上各加“五”,就成了此图的倒图。这样变化以后,上图的点数是十五,下图的点数是四十,合而仍为五十五。上图中的五组,即一、二、三、四、五之数,表示五行之生数;下图中的五组,即六、七、八、九、十,表示五行之成数。张理说:“一、、二、三、四,天之象,象变于上;六、七、八、九,地之形,形成于下。上下相重,而有五行,则左右、前后生成之位是也;上下相交,而为八卦,则四正、四隅、九宫之位是也。”龙图第三变 在第二变的基础上,再经第三变就形成了《河图》、《洛书》。变法有二:一是两图相合,把上图倒过来与下图合,即天一与地六相重,地二与与天七相重,天三与地八相重,地四与天九相重,天五与地十相重,这就是五行生成数相合而成《河图》,是五行生成图。二是两图相交,上图的中间“五”不动,下图的中间“十”不用,将两图的奇数分居四正位,偶数分居四隅之位,这样形成的图就是《九宫图》,即是《洛书》。张理的“龙图三变说”是否就是陈抟的本意,后人有不同的看法,因为陈抟所说的只是《河图》,没有涉及到《洛书》,这尚是一个疑案! 

 

(三)“图九书十”和“图十书九”说刘牧是陈抟的五传弟子,他得到了《龙图》,著有《易数钩隐图》和《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两书载图六十四篇,其中与河、洛有直接关系的三篇,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一

刘牧认为,九宫图是《河图》,五行生成图是《洛书》。因五行生成图奇偶各五、共十数,故说“书十”;九宫图共九数,故说“图九”。右两图与张理的龙图二变之图是一样的,然刘牧没有完成之演变。南宋·蔡元定与刘牧的认识相反,认为“图十书九”,朱熹赞成蔡说,在他们全著的《易学启蒙》中说:“河图主全,故极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论其积实,然后见其偶赢而奇乏也。洛书主变,故极于九,而其位与实皆奇赢而偶乏也,必皆虚其中也,然后阴阳之数均为二十而无偏耳。”这说法得到了易界的普遍认可,在《周易本义》公诸此图时,就是采用“图九书十说”,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一

这是宋·朱熹《周易本义》载《河图》、《洛书》。河、洛是易学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两张图。图中白圆圈代表天(阳),黑圆点代表地(阴)。《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指的是《河图》。“天数五”是指白圏一、三、五、七、九,合起来二十五。“地数五”是指黑点二、四、六、八、十,合起来是三十。天地数相加之和是五十五,这是天地之数。  《洛书》在《易传》中并未提及。朱熹说:“《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九和一、三和七、中间五这都是阳数为天,居四正,两两相对,即天数二十五。二和四为阴数,居上隅;六和八亦为阴数,处下隅,四隅之和为二十,是地数,天地之数和为四十五。
 《河图》之谜

《河图》到底是什么,古人在向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与《洛书》一样,至今乃是个谜。一千年来,人们苦苦求索,企昐揭开《河书》之谜。

 《河图》《洛书》探 秘 

 

  《河书》、《洛图》之谜

   (四)吴澄“龙马背负说”

    《河图》、《洛书》的出现有个传说,说《古河图》是伏羲时代河中有龙马背负的图象,《古洛图》是大禹时代洛水之神龟背负的图象。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二

    元·吴澄《易纂言》认为:“河图者,羲皇时,河出龙马,背之后毛,后一六,前三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以象旋毛星点,而谓之图。羲皇则其阳奇阴偶之数,以画卦生蓍。”(见左图)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二

吴澄又说:“洛书者,禹治水时,洛出神龟,背之拆文,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后之右六,后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画,而谓 书。禹则自其一至九之数,以叙洪范之畴。”(见下图)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二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二



    这些带有神话色彩说法没有得到易界的认同。然而,说《洛书》出于龟象还是有道理的。朱熹说“《洛书》盖取龟象。”古人占卜时用龟,认为龟是可以通神灵的。在河南舞阳贾湖一处距今约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龟壳随葬,龟壳内放有数量、大小、颜色不等的石子。安徽含山出土的“含山玉片”,出土时是夹在玉制龟的腹甲与背甲之间与玉龟一同放置在墓主人的胸口上,这是否说明,在五千年前、或许更早就有“洛出神龟”的传说。冯时在《星汉流年》中说:“假如这个玉版真的能与神秘的图书建立某种联系的话,那么它就将第一次把‘洛书’与神龟连在一起,我尤其应该注意,玉版夹放在龟甲之中,这个事实和历来最令人难以置信神话般的怪谈却可以相互印证起来,因为汉代的纬书中普遍流行着所谓‘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大龟负图’的说法,这些说法竟也能找到它的事实依据。”这还需要我们研究、探讨。

 

 

 

 

《河图》之谜

      诸家对《河图》的论述

    陈抟首先得到了河、洛等图,按道理说,他对这些图的意思应该是明了的。可是,陈抟主张“不立文字”,让人们“嘿观其象”,“悟”出什么道理就是什么道理。伏羲时代没有文字,向我们打了一个哑语;陈抟也是用哑语对哑语,他画了二十张图以演译天地变化之数,但也没有文字,不知什么原因,最后连这些图也没有传下来。这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悬念,后人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人更不知所措了,不知到底谁说得对。现将易家对《河图》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河图》五行说 南宋·蔡元定与朱熹合著《易学启蒙》,对孔子“天地之数”作解说:

    夫子所以发明《河图》之数也,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而五行造化,无不管于是焉。故《河图》之位,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盖其所以为数者,不过一阴一阳,以两其五行而已,

    蔡元定和朱熹是以五行说来解释《河图》的。认为三、八居东为木,二、七居南为火,四、九居西为金,一、六居北为水,五、十居中为土。由东左旋,从东到南为木生火,由南到中为火生土,由中到西为土生金,由西到北是金生水,由北到东是水生木,周而复始。认为《河图》以生数为主,以五生数统五成数,即以“一二三四五”统帅“六七八九十”,生数居于内,成数居于外,以中为主。

    这种《河书》五行说对易界影响较大,诸家多从此说。

   《河图》天地交说 明·来知德认为,《河图》的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相加为二十五;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相加为三十。奇偶总数为五十五,然偶大于奇。奇数是五位,偶数也是五位,这体现了奇位与偶位相合之理。他说:“一、三、五、七、九,阳也,天之象也;二。四、六、八、十,阴也,地之象也,即奇偶位次,而天地之交见矣。”

    在《易经来注图解》载有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二

    此图是说,白圈代表阳为天,阳气生于正北,长于正东,盛于正南,极于正西。黑点代表阴为地,生于正南,盛于正西,极于正北,终于正东。五、十居中,内为阳,外为阴。此是天地定位、阴阳相交之图。

    内方外圆说 清·万年淳在《易拇》中载有一图,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二

    他说:“盖《河图》外方而内圆,一、三、七、九为一方,其数二十也;二、四、六、八为一方,其数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数。中十点作十方圆布,包五数在内,此外方内圆。而五数方布在中者。中一圈即太极圆形,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在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此图左边六合一为七,右边二合七为九,下边三合八为十一,是边四合九为十三,中间五合十为十五。总数为五十五,皆为阳数。与《洛书》对位相合,是《河图》包裹《洛书》之象。

    这种说法不被易界所认可。但将其分成两图,却给人以启示:何不将天与地分开呢?这样不是可以把问题说得更清楚吗!笔者后面所绘之图,就是受此图的启发而来。

    先天配《河图》说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载有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二

    此图是对宋·朱熹、蔡元定合著的《易学启蒙》中有关《河图》论述的解释。朱、蔡说:“《河图》之虚五与十者,太极也。奇数二十,偶数二十者,两仪也。以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离》、《坎》;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巽》、《艮》者,八卦也。”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河图》中生数是一、二、三、四,各加上中间的“五”,即是六、七、八、九,这就是老阳、少阴、少阳、老阴之数,为“四象”。四象生八卦,分北方一、六之数为《坤》卦,分南方二、七之数为《乾》卦,分东方三、八之数为《离》卦,分西方四、九之数为《坎》卦,这样就将四正的位置定下来了;而《兑》、《震》、《巽》、《艮》则居四隅,这就形成了八卦。左边由《坤》至《离》,则阳内而阴外,表示阳长阴消;右边由《乾》至《坎》,为阴内阳外,则阴长阳消,阴阳二气正反互根,循环不已。

    此图是想说明,《河图》是画八卦的依据。

    则《河图》画卦说 清·江永对《河书》、《洛图》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著有《河洛精蕴》,此书中载有如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二

    江永认为:“《河图》之数,水北火南,木东金西,先天含后天之位。而其所以成先天八卦者,乃是析图之九、四、三、八,以当《乾》、《兑》、《离》、《震》之阳仪。分阳之二、七、六、一,以当《巽》、《坎》、《艮》、《坤》之阴仪。”从上图横向看,是阳仪;纵向则是阴仪。如果将其画成圆图,则就是“先天八卦图”,《乾》、《兑》、《离》、《震》在左,《巽》、《坎》、《艮》、《坤》在右,中而分之就是两仪。其表现在卦的下一画,横向四卦的下一画均是,纵向四卦的下一画都是,这就是两仪。

    江永说:“方其生八卦,则一仪分为四;方其生四象,则一仪分为二。”这是什么意思呢?

江永认为,两仪既不以奇偶为准,也不以生成数为准,而是以纵横排列为准。横向是阳(),纵向为阴(),各分为二之组合就是“四象”:太阳、少阴、少阳、老阴。如若将一仪分为四,则就组成了八卦。其实,横向在“四象”下各加,就成为、、、四卦;纵向在“四象”下各加,就成了、、、四卦。江永认为:“不但八卦如此,六十四卦亦然。左边三十二卦之下一画,可连为一阳;右边三十二卦之下一画,可连为一阴也。”这样就形成了六十四卦。

江永否定了朱熹四象位和数分为二说,认为九、八、七、六固然是四象数之实,而一、二、三、四亦是数之实,而不仅仅是次序之位。他说:“太阳居一,藏于西方之九四,九减十为一,四减五为一,九为太阳,而四亦为太阳。少阴居二,藏于东方之三八,八减十为二,三减五为二,八为少阴,而三亦为少阴。少阳居三,藏于南方之三七,七减十为三,二减五为三,七为少阳,而二亦为少阳。太阴居三藏于北方之一六,六减十为四,一减五为四,六为太阴,而一亦为太阴。”

伏羲是怎样则《河图》而画八卦的呢?江永说,伏羲是先画一个“”,以象阳,表示自西向东的九、四、三、八之横数;再画一个“”,以象阴,表示由南到北二、七、六、一之纵数。然后,在“”上再加一“”,以象太阳;在“”上再加一“”,以象少阴;在“”之上再加一个“”,以象少阳;在“”之上再加一“”,以象太阴,这样“四象”就形成了。下面就简单了,在“四象”下各加一“”,则成为《乾》、《兑》、《离》、《震》四卦;在“四象”下各加一“”,就组成《巽》、《坎》、《艮》、《坤》四卦,这样八卦就画出来了。

    自《河图》问世一千年来,各家说法纷纭,立论众多,此节只介绍了有代表性的论述。

 

 

《河图》之谜

    《河图》五行说辨疑

    上面提及,宋·朱熹、蔡元定的“五行造化”之说,在易界广为流行,后人多是用五行来解释《河图》,其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胜相乘,以生小周。(《汉书·律历志》)

    五行之辨,始于图书……河图之左旋而顺者,相生之机也。洛书之右旋而逆者,相克之机也。生克即定,而五行具焉……。(胡煦,转引自《图典精华》)

    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地以二生火,天以七成之;天以三生木,地以八成之;地以四生金,天以九成之;天以五生土,地以十成之,此《河图》五行生成之数也。(清·陈梦雷《周易浅述》)

    八卦五行,水火一而木金土各二,此后天一大节目,六十四卦之分宫于此,其源自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地。即已翂清浊,分气质,亦是《河图》四象之变化。(清·江永《河洛精蕴》)

    这里有一个问题:五行之说到底始于何时?

    五行之说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中箕子说:

    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大禹之父在治理河水时,采用“堵”的办法,没有遵循五行的规律,所以失败了,鲧被舜帝放逐到羽山而死。禹继父业,上天赐给他“洪范九畴”,其一就是“五行”,用此法治水取得成功。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这是宇宙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水向低处流,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或伸直,金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形态,土可以种植百谷。水可产生咸味,火产生苦味,木产生酸味,金产生辣味,土产生甜味。这将五行及其属性就得很清楚了。有人据此说五行之说始于夏代。

    《史记·历书》说:“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月。”司马迁认为,神农氏之前太久远了,已无法考证,他猜测是黄帝考定的星辰历法,建立的五行,这种说法有其可信的地方。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中医理论专著,它是用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的原理来解释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可谓“中医学宝典”。是用黄帝与太医岐伯对话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提出了五行学说与医学的关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获,以生寒燥湿风。”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

这里明确说明了五行的方位,东木、南火、中土、西金、北水,与《河图》的方位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素问》是否是黄帝时期的著作?这是一个历史遗案。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这其中有《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合为十八卷。这说明,在汉之前就有此书。中国医学渊源甚古,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神家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黄帝论医是不奇怪的。黄帝与岐伯的论述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后人整理成书有可能加入了一些新的观点,但必定会保留原貌。《素问》通篇讲的就是“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这是该书的灵魂,这不可能是后人加进去的。所以说黄帝时就有了五行说是可信的,当然,这只是推测,司马迁也只是说“盖(大概)”,还有待出土文物的验证。

    如果说黄帝时就有了五行说,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是从伏羲时代继承下来的呢?伏羲到黄帝尚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要知道,越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的认识就越缓慢,从人的认识规律上来看,当时还不可能掌握这种学说。八卦的取象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是当时人们所认识到的宇宙间的八种物质,与“五行”不是一个概念;如果说这是“五行”的雏形,还是可信的。就是在新时器时代尚没有金属物的出现,人们不可能对“金”有所认识。孔子在《易传》中并没有提到五行,孔子说的“天数五”、“地数五”,是指“一、三、五、七、九”和“二、四、六、八、十”这两组数,不是五行。《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说的是八卦的方位,也不是五行的生克关系。所以, 用五行之说解释《河图》,只能是后人用当时流行的理论来解释《河图》,这不是《河图》的本义!

 

 

《河图》探秘

    《河图》说的不是五行,那么,它到底讲的是什么呢?它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先让再我们认识一下《河图》,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二

    河、洛都是由黑点和白圈组成的,这可能是古人“结绳记事”的产物,黑点是实扣,白圈是虚扣。

孔子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其意已经很明确,那就是:白圏一三五七九是天数,黑点二四六八十是地数。《河图》所反映的就是“天”和“地”。《易》与天文、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的产物。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根据“天圆地方”说,白圏者应该是圆图,代表天;黑点应该是方图,代表地。笔者将天与地剥离开来,绘制成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二

    此图圆者是天,白圏分别是木、火、金、水、土五星。这是人的肉眼能够看见的最亮的五颗行星,也是古人“仰观天文”首先认识到的天文现象。这五颗星的运动与四时推移、昼夜变化以及世间吉凶有着密切关系,理所当然被古人所关注。

    此图方者代表地,黑点分别为东、西、南、北、中五方。

    五星古称“五纬”,它们是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填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这五颗星基本上是依次运行,每星各行七十二天,五星合计是三百六十天。远古时曾有过十月历治,即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每月三个节气,全年三十个节气。陈久金等先生在《彝族天文学史》中介绍,彝族远古时使用的就是十月历,至今彝族霉素一代毕摩(巫师)还在使用,他们推测《河图》是彝族先祖所作。所谓十月历,即根据每星运行七十二天,二而分之,即每月三十六天,十个月三百六十天。古人用“十天干”记年,这说明当时用的是十月历。

    天和地是怎样相交的呢?邹学熹《中国医易学》对此作了深入研究。

    水星一年两次行经北方,分别是一月和六月,故在天图上用一个白圏表示,地图上用六个黑点表示。同样,火星行经南方时是二月和七月,用两个黑点和七个白圏表示;木星运经东方时是三月和八月,用三个白圏和八个黑点表示;金星运经西方时是四月和九月,故用四个黑点和九个白圏表示;土星运行在中央则是五月和十月,故用五个白圏和十个黑点表示。这样就将一年十个月相交的具体时间标识出来了。

    五星的运行还是古代记日记时的依据。

    水星于每天子时和巳时见于北方,每月逢一、六(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日月会水星于北方。

    火星每天丑时和午时见于南方,每月逢二、七(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日月会火星于南方。

    木星每天寅时和未时见于东方,每月逢三、八(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月会木星于东方。

    金星每天卯时和申时见于西方,每月逢四、九(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日月会金星于西方。

    土星每天辰时和酉时见于中央,每逢五、十(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日月会土星于中宫。

   我们将上面的论述归结起来,列成下表:

星名

方位

图的标识

月份

相交日期

时辰

天图

地图

水星

●●●●●●

一六

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

子巳

火星

○○○○○○○

●●

二七

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

丑午

木星

○○○

●●●●●●●●

三八

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

寅未

金星

西

○○○○○○○○○

●●●●

四九

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

卯申

土星

○○○○○

●●●●●●●●●●

五十

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

辰酉


 
            河图与日月时相交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之所以一个白圏和六个黑点组合在一起,是因为,一、六月金星会于北方,并且每逢一、六日金星与日月都会于北方。余此类推。古人把这种天文现象用结绳方法记录下来,便形成了《河图》。这个白圈和黑点,很可能是结绳记事,以此来表示天体运行和天地相交的规律,这是“仰观俯察”的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

    至于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这是一年十个月天地相交的关系,一月和二月、三月和四月、五月和六月、七月和八月、九月和十月,两两相对,天为奇数为阳,地为偶数为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是五組共二十五个,地数五組共三十个,它们运行时便产生了年、月、日、时,真是巧夺天工!

有人会说,这不正是木、火、土、金、水吗?不是!这木火土金水说的是五星而不是五行,这个星的命名是后来才有的,古时并不叫这个名称,与现在所说的五行没有关系。

    “《易》与天地准”(《系辞上》),《河书》既然是“此所以变化而行鬼神”,那么,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包括在其中。用五行生克来解释《河图》是通的,就是今天用宇宙爆炸、量子力学、全息理论……来解释它也是通的,这就是《河图》的智慧魅力所在!

    用五行生克来解释《河图》,将其内涵拓宽了,使易学的研究领域更广了。笔者不是反对用五行来解释《河图》,而只是说这不是《河图》的本义。

《河图》的预测功能
    孔子说:“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可见,“星占”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河图》首先是一部古代的历书。
    历朝历代的公社首领和统治者都必须掌握历法,“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司马迁说:“雌雄(阴阳)代兴,而顺至正之统也。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归于东,起明于西。正不率天,又不由人,则凡事易坏而难成也”(《史记·历书》)。如果不按天的运行规律办事,就会受到惩罚。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河图》就是远古时代的一部历书,只要观察五星的运行,根据图上的标识,就可以知道年、月、日、时,这在远古是何等重要呵!
    《河图》又是预测吉凶的占卜之书。
    天时变化与人之吉凶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种关系。《素问》对金、木、水、火、土五星与人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现摘要如下: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悉萎苍乾,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阴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洒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旱。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痈座,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
    天上五星是按一定的规律运行的,“太过”与“不及”都会给人和草木带来灾难,从观察天象可以预测到吉凶祸福。
    《史记·天官书》对此作了详细记载,现以填星为例,摘录如下:
    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巳。黄帝主德,女象也。岁填一宿,其所居国吉。本当居而居,若已去而复还,还居之,其国得土;不,乃得女。若当居而不居,即已居之,又西东去,其国失土;不,乃失女;不可举事用兵。其居久,其国福厚;易,福薄……。
    意思是说,以北极星定填星的位置,填星居中央属土,斗柄指南为夏季,干支是戊、巳。填星是黄帝之星,又是女主人的象征。填星一年顺时针转一周,其所相应的国家主吉利。不应该居而居,或是已经离来而又返回,回来后又停留,则其对应的国家将会得到土地,或者将会得到女子。如果当居而不居,或者已经停留下来又向东或西离去,则所对应的国家将要丧失土地,不然就丧失女人,该国不可举事用兵。填星居留的时间越久,其对应的国家就越有福;停留时间短,则福薄。
    这种占法其实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我国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是积累了许多气象农谚,如:“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叶半”,初一要下雨初二则会晴,初三若下雨,可能会延续到十五。“春南夏北,无水磨墨”,春天若吹南风、夏天若吹北风,则雨水少,有大旱之象。“二月二打雷,稻尾较重锤”,二月初二这一天若打雷,则早稻定丰收。“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大烧埔”,芒种这一天若下雨,五月将是连阴天,六月则无雨,天热难当……。这些都是从“天垂象”中总结出来的,是有科学道理的。

 

《洛书》之謎
   与《河图》一样,《洛书》也是个未解之谜!
    孔子在《易传》中首次提出“洛出《书》”,但没有文字说明。朱熹在公布此图时说:“《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三四为肩,六八为足。”这只是说《洛书》的布局是取自于龟象,并没有说明其含义。一千年来,人们为解开《洛书》之谜作了不懈的努力。


 

 

《河图》《洛书》探 秘 

  《洛书》之謎

   《洛书》综述

    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洛书》,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三之《河图》的预测功能

    这张图是从《河图》演化出来的。也是用白圈代表天,用黑点表示地。天数仍然是二十五,所不同者,“九”和“七”换了个位,“九”居南而“七”居西。地数没有了中间的“十”,总数由三十变为二十,其方位也由四正变为四隅,“二”在西南,“四”在东南,“六”在西北,“八”在东北。天地总数由五十五变为四十五。为什么这样排列呢?易界有不同的说法。

   《洛书》九宫八风说与《太乙九宫占盘》 九宫之说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此《经》载有下左图,后人根据该篇论述,将其绘成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三之《河图》的预测功能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三之《河图》的预测功能



 

    左图是《洛书》九宫与八风、八卦、节气、方位融为一体的图式。图共分四个层次:

    内层写有“中五招摇”四字,说的是中央五个白圈是北极星和北斗星。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太乙(北极星)恒居北方,以此定位,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定四时,春夏秋冬依次推移。

    内二层是八卦和四季节气,八卦是“后天八卦方位”。《坎》居北方,主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艮》居东北,主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震》居东方,主春分、清明、谷雨三个节气;《巽》居东南,主立夏、小满、芒种三个节气;《离》在南方,主夏至、小暑、大暑三个节气;《坤》居西南,主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兑》居西方,主秋分、寒露、霜降三个节气;《乾》居西北,主立冬、小雪、大雪三个节气。这样,八卦和一年二十四节气都标识出来了。

    外二层是日运行规律。《灵枢》说:“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依此类推,推移一周为三百六十六日,取其概数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

    最外层是“八风”,太乙徒于中宫,朝八风,以断吉凶。《内经·灵枢》说:“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风从南方来叫大弱风,从西南方来叫谋风,从西方来叫刚风,从西北方来叫折风,从北方来叫大刚风,从东北方来叫凶风,从东方来叫婴儿风,从东南方来叫弱风。这八风都是伤人之风,“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乃能病人。”《灵枢》对八风伤人情况作了具体介绍。显然这是一个占盘。

    无独有偶,一九七七年,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三之《河图》的预测功能

 

图的布局与上面所说的《九宫八风图》完全一致。

    此占盘分正面和背面。正面中间的圆图,以八条幅射线标明了四正和四隅的方位,其数从下左旋依次是“一八三四九二七六”,是“后天八卦方位。”四正标有“一君”对“九百姓”,“三相”对“七将”;四隅是“二”对“八”,“四”对“六”,与《洛书》的方位完全相同。

    外层方圆,标有各宫和节气,与“九宫图”一样。所不同的是,在方圆之间直接刻上了占辞:“当者有忧”、“当者病”、“当者有喜”……。

    这个出土的占盘对易学界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之前,易界对是否有《河书》、《洛图》尚有怀疑,河、洛一面世就引发了九百多年的“河洛之争”。占盘的出土,至少说明了在西汉之前就有《洛书》,不是宋代陈抟等人的伪造。

    《易纬·乾凿度》九宫说 《易纬·乾凿度》说:“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之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之一也。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这是什么意思呢?见左图:

  巽

 四

  离

 九

  坤

 二

  震

 三

  中

 五

  兑

 七

  艮

 八

  坎

 一

  乾

 六

    此图数字所标方位正是《洛书》所居方位,八卦方位与后天八卦同,又与《九宫八风图》完全相同。

    《乾凿度》认为,太一取其阴阳之数,即从一到九的顺序运行于九宫之中,九宫有四正四维,其数相加,皆为十五。郑玄注说:

    太一(太乙)者,北辰(北极星)之神名也,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之以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隅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率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谓“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自此面从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游自于太一、天一之宫,而返于紫宫。行于《坎》宫始,终于《离》宫。数自太一行之,《坎》为名耳。出从中男,入从中女,亦因阴阳男女之偶,为终始云。从自《坎》宫,必先之《坤》者。母于子养之勤劳者。次之《震》,又之《巽》,母从异姓来,此其所以敬为生者。从息中而复之《乾》者,父于子教之而已,于事逸也。次之《兑》,又之《艮》,父或者老顺其心所爱,以为长育,多少大小之行,已亦为施。此数者合十五,言有法也。

    此注并不难懂,故全文摘录于上。

    此“九宫说”在于阐明阴阳二气与八卦的关系,是与“明堂九室说”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明堂九室说”《礼记》、《管子》、《吕氏春秋》诸典籍中均有记载。《大戴礼记·明堂》说:“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将九室配以数目。郑玄是以九宫来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

    《洛书》洪范五行说 南宋·蔡元定与朱熹合著《易学启蒙》认为:“古今传记,自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图》授牺,《洛书》锡禹,《洪范》又明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三四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体现了阳主阴辅和五行相克之理,北面一、六为水,西面二、七为火,南面四、九为金,东面三、八为木,中央五为土,从北始右旋为相克关系。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复克水也。这是以五行生克来解释《洛书》的。然而,其五行顺序排法与传统不同,“后天八卦方位”是“南火西金”,此次序是“南金西火”,如若左旋就没有相生关系了。

    此说来源于《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洪范”即大法,“九畴”是九种治国大法。《汉书·五行志》说:“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班固《五行志赞》也说:“《洛书》赐禹,八卦成列,九畴由叙。”根据传承的关系来看,禹得《洛书》是可信的,但是否就是“洪范九畴”,“九畴”是否就是“九宫”。“九畴”第一是五行(水、火、木、金、土),第四是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这与《洛书》是有关系的。可其余七畴:五事、八政、皇极、三德、稽疑、庶政、五福,是治国的方略,与《洛书》并没有直接关系。

    《洛书》天文说 在现代,易界对《洛书》的研究比较活跃,各抒己见,就法不一,多是以天文来释《洛书》的,现就影响较大者介绍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翁文波教授在遗作《洛书推理》(见《羑里易学》第一卷第三集)一文中说:

    《易经》的起源有可能和《洛书》有点关系。《易经》的“易”字可能由“日”和“月”二字组成。故推理:《洛书》是一种天体图案,或星图。从‘月’字出发,可推理:这片星图可能在月球轨道,暂称之为白道附近。

   他绘制了《洛书和一段白道附近的星图》,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三之《河图》的预测功能

    翁文波教授认为,《洛书》起源于黄河流域,这几颗很亮的星,可能在夏天的上半夜在中天容易看到。在我国的文献中提到的恒星约有二十余个,包括这些星《洛书》的左上、左下、右下各有封闭的斜方形图案。它们是双子星座、大犬星座、天兔星座。图中两幅图案的封闭联线,都是《洛书》和星图中原来就有的,当然不实际存在,而是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想象出来的。他推理说:“古之《洛书》,可能和预测黄河洪水有关。”

    邹学熹先生也是用天文来解释《洛书》的,他在《中国医易学》中也绘制了一个《洛书九星图》(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三之《河图》的预测功能

    此图是据北斗星所指,从天体上找出九个最明亮的星为标记,配合斗柄以辨方位,发现九星的方位与《洛书》的方位和数量相同。中宫是帝星(北极星)五星,正下方是北极一星居北,正南是天纪九星,正东是河北三星,正西是七公七星,东南是四辅四星,西南是虎贲二星,东北是华盖八星,西北是天厨六星。

   王介南先生在《洛书·宇宙模式图论》绘制了一个《中国古天文数学模型》,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三之《河图》的预测功能

王介南先生将《尚书·尧典》四仲星及二十八宿精确地落在了《先天八卦配洛书》图上,并认为,这种星象不是在尧帝时才有的,只是尧帝进行了校正,统一了全国的授时制度。常秉义先生在评价这幅图时说:“通过上图,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洛书’、伏羲八卦和无形律的一致性可以描述天体运动……按照图中时空框架,看图中所示的28颗距星的排列顺序,真可说是天造地设,恰到好处了……。由于时空坐标有其严格的数量结构关系,距宿的排定有其与实际相符合的规定性,所以观测人员对于这一‘网状组织’中的任何一个恒星,不管星群距星的赤纬距离赤道远近如何,都能知道它们的准确位置,甚至当它们在地平线以下看不到的时候,只要观察和它们栓在一起的极星的上中天,也可知道它们的位置。”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孜孜以求,为解河、洛之谜做了不懈的努力,贡献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洛书》之謎

   《洛书》探秘

    孔子在《易传》中提到“洛出书”,但对《洛书》并没有作文字上的表述。陈抟的《龙图序》也没有提到此图。可恰恰出土文物却有此图,这就形成了千古之谜!

笔者认为,研究历史问题,离不开产生它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要将其放回产生它的那个历史年代,唯物地、辩证地去研究、解读它。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自觉不自觉地去探索天、地之间的秘密,揭示天体运动的规律。然而,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靠五官来认识世界,而这种认识过程又是缓慢的、渐进的。他们可能首先认识到了“日”和“月”,之后又认识了金、木、水、火、土五星及其它们的运动规律,用结绳的方法将其记录下来,这就是《河图》。再后他们认识了北极星和北斗星,掌握了二十八宿的运动规律,于是产生了《洛书》。

    四仲星和二十八宿 《尚书·尧典》记录了古人对天象的认识,这是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天文书。为了便于讨论,现抄录于下:

   (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日出,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夏,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润月定四时,庶绩咸熙。”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尧舜时就已经有掌管天文的官,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当时设立了五个天文官,羲和是总管,坐阵中央,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是分管东、南、西、北的天文官,他们居住的地方很遥远,“嵎谷”是日出的地方,“昧谷”是日落的地方,“幽都”是最北方,“南交”是最南方。他们的分工是:羲仲是春官,负责测定春分(二月)的时间;羲叔是夏官,负责测定夏至(五月)的时间;和仲是秋官,负责测定秋分(八月)的时间;和叔是冬官,负责测定冬至(十二月)的时间;然后将测的结果报告给羲和,由他进行调整确定。他们预测的依据是星鸟、星火、星虚、星昴四仲星所在的位置。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四之 <wbr>《洛书》探秘

四仲星即是在赤道和黄道附近的四个星座,它们是“星鸟(朱雀)”、“星火(青龙)”、“星虚(玄武)”、“星昴(白虎)”,每个星座各有七颗星组成,四七二十八颗星,又称二十八宿。这二十八宿是:东方青龙含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含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含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含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以斗柄所指“角虚”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北极星是恒居北方的一个星座。以北极星定位,看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向,就可知道一年四季的具体时间,这就叫做斗柄授时”。《鹖冠子·环流》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皆秋;斗柄北指,下天下皆冬。”

 

上图就是斗柄指东时,四仲星和二十八宿所在的位置,此时正是春季。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衣箱上,绘有彩色的二十八宿天文图,箱盖顶中央书写一个篆书大“斗”字,四周书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这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了这种天文现象。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号墓出土的四具古尸及其肢骨,据专家考证,墓主人头南足北,按北斗星方向安放,四周是按着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和二十八宿规律排列的,这是沉睡在地下的古代天文图。

    二十八宿分野说 古代有“二十八宿分野”之说,将二十八宿分别与地域相对。“二十八宿分野”之说渊源甚古,《周礼·春官》载:“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吕氏春秋》亦说:“天有九野,地有九州。” 在《尚书·禹贡》中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后将大地分为九州,详见下图(此图复制于《辞海》)。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四之 <wbr>《洛书》探秘

 

大禹分九州的原则是“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即顺着山势砍削木头作标记,以高山大河为分界线。把山脉依照由北向南的次序划分进行划分,划大地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之后,又增加了并、幽、营三州而为十二州。《尚书·尧典》载:“肇十有二州”,“十有二牧”,“州十有二师”,这说明,在尧时不但分疆域为十二州,还在每州设立了官吏,并有军队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十二州的名称有所变化。《史记·天官书》载“十二州分野说”:

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虚、危,青州。营室至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海、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

《逸周书》、《吕氏春秋》也有相似的记载。把地上的十二州与天上的二十八宿相对应,用天象来断地之四季变化及吉凶。

十二州是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

    我们将上面谈及的二十八宿和十二分野归结起来,列成下表:
 

四象

十二星次

二十

八宿

二十四节气

十二分野

十二地支

四象

十二星次

二十

八宿

二十四节气

十二分野

十二地支

东方青龙

寿星

1.

谷雨

清明

 

春分

惊蜇

雨水

立春

兖州

 

 

西方白虎

降娄

15

霜降

 

寒露

秋分

白露

处暑

立秋

徐州

2.

16

3.

17

大火

4.

豫州

大梁

18

冀州

5.

19

析木

6.

幽州

实沈

20

益州

7.

21

北方玄武

 

星纪

8.

大寒

 

小寒

冬至

大雪

小雪

立冬

扬州

南方朱雀

鹑首

22

大暑

 

小暑

夏至

芒种

小满

立夏

雍州

 

9.

23

10

 

鹑火

24

三河

玄枵

11

青州

25

12

26

娵眥

13

并州

鹑尾

27

荆州

14

28


    《洛书》是一个天地合一图 笔者认为,与《河图》一样,《洛书》也是一个天地合一 图,根据“天圆地方说”,绘制了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四之 <wbr>《洛书》探秘

 

    此图是洛书仲夏日天地交图。白圈一、三、五、七、九是天数,故用圆图表示;黑点二、四、六、八是地数,故用方图表示。

图现在的位置是仲夏之日。图中白圈表示阳,阳气由北始生,故用一个白圈表示;至东阳气渐长,为三个白圈;至南阳气正极,为九个白圈;至西阳气渐消,故用七个白圏;接着返回正北,周而复始,但阳气始终没有消尽。

仲春之月,四方之星,各居其位,故星火在东,星鸟在南,星昴在西,星虚在北。仲夏之月,则“鸟”转而西,“火”转而南,“虚”转而东,“昴”转而北。仲秋之月,则“火”转而西,“虚”转而南,“昴”转而东,“鸟”转而北。仲冬之月,“虚”转而西,“昴”转而南,“鸟”转而东,“火”转而北。四仲星的推移(实则是地球在转动)便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中为北斗星,用以校正四时。北斗星是人的肉眼天天都能够观察到的一个星座。《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古人认为,北斗星是天体的中央,外有四仲星,以其相互运动来定四时。

方图是大地示意图。四组黑点分列四隅,代表阴。阴气始于西南,故用二个黑点表示;长于西北,用六个黑点表示;盛于东北,用八个黑点表示;至东南阴气渐消,用四个黑点表示。根据二十八宿分野,便可知道地上的年、月、日、时及四季的变化。

圆图是以四仲星为标识的,从中间以扇形分列二十八宿。以北斗斗柄所指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这就与地的方图相交。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四仲星和二十八宿,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只有在南方才能考定。

 

河、洛产生年代及相互关系
河、洛产生的年代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河、洛的产生时间了。
“河出图,洛出书”,明确说明,《河图》诞生于黄河流域,这是伏羲时代活动的地方;《洛书》产生于洛河流域,这是黄帝时代所辖区域。这里我们用了“时代”一词,是想说明一个历史的断代问题。
“伏羲始画八卦”,这在易界没有异议。八卦的方位与《河图》是一致的。综上所述,《河图》是以天上的五星作为标记,以定十月历,历象日月星辰,这是伏羲时代的产物。伏羲时代延续了一千二百多年,这个《河图》或是伏羲所画,或是伏羲后代所为,终不能超越那个时代。
伏羲时代后五百年而有黄帝(中为神农氏)。《竹书纪年》载,黄帝之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而生帝。黄帝之孙颛顼之母“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已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枢星”和“瑶光”都是北斗七星之一。《竹书》又说,北方和南方有三颗星相连,“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见于摄提,名曰景星。”“摄提”是二十八宿中的亢宿中一个星。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北斗星和二十八宿,这与《洛书》有关。“帝祭于洛水”、“龟书出洛”,说明黄帝得到的是《洛书》,或说《洛书》出自于黄帝时代。
黄帝之孙颛顼建都于帝丘,即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县,属洛水流域。M45号用人体摆放二十八宿的墓坑就出土于濮阳县境内,并与颛顼的时代相同。“太乙九宫占盘”和“含山玉片”都出土于安徽省境内,这当是远古时颛顼的管辖区。我们可以推测:《洛书》产生于黄帝时代,它是对《河图》的继承和发展,之后,连同《河图》传给了尧、舜和大禹,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河书》与《洛书》的关系 天上有行星和恒星,木、火、土、金、水“五星”是行星,五星以黄道和赤道两侧绕行于天,依次右行,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七十二天,年计三百六十日,这是《河图》产生的基础。二十八宿是恒星,实因地球自转,二十八宿相继出现再以北极星、北斗星为标志,用以测时,这是《洛书》产生的基础。
上面已经谈及,《河图》是以“十天干”作为标识的,《洛书》是以“十二地支”作为标识的。《吕氏春秋·勿躬》说:“大桡作甲子。”大桡是黄帝的大臣,他将天干、地支两两相组合,天干循环五次,地支循环六次,便形成了“六十甲子”(见下表)。《素问·六微子大论》说:“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这种纪年、纪月、纪时法,一直延续至今,五千年矣!
《河图》是《易》之根本,是最原始的天图。《洛书》是用作预测的。
上面介绍的《太乙九宫占盘》和《九宫八风图》都是占盘。图以太一(北极星)定位,共分为九宫。此盘可以预测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人的吉凶祸福,怎样预测呢?《灵枢·九宫八风》说:
    太乙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风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
所以在出土的占盘上刻有“君、百姓、相、将”字样。今天看来,这种预测方法是不科学的,但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
孔子说:“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可见,“星占”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古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诗经·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个“火”就是指四仲星的“星火”,此星仲夏日在正南,大地天气最热,六月以后就向西“流”去,预示着秋天将要到来;到了九月就该准备冬天用的棉衣了。除用天文知识安排生活生产活动外,也用于预测吉凶。《诗经·十月之交》说:“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并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日月告凶,不用其行……”意思是说,十月初一早辰,天上出现了日蚀,不久前曾经出现过,这次又来了。日月都不按自己和轨道运行了,预示着灾难就要降临到老百姓头上了!可见,这种预测方法在民间也是很流行的。这是古人认识自然、求生存的一种手段,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明。
《河图》和《洛书》仍然是个谜,笔者只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有待我们去探讨。

 

 

认识六十四卦方圆图 此图又称《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四之 <wbr>《洛书》探秘


 

始见于朱熹《周易本义》。
朱熹说:“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西夷先生陈抟图南者,所谓先天之学也。”这说明,此图与《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一样,都是出自于陈抟之手。请见 右图:     这实际就是我们在上面介绍的《先天六十四卦次序》。朱熹说:“此圆图布者,《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其阳在南,其阴在北。方布者,《乾》始于西北,《坤》尽在东南,其阳在北,其阴在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圆于外者为阳,方于中者为阴。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者也。”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下面我们再一一介绍。  
(一)“圆者动而为天”
 
将外面的圆图单列出来,如左图所示。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四之 <wbr>《洛书》探秘

其方位与先天八卦相同,重卦与三划卦相同,《乾》《坤》分居上下,《离》《坎》各列左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逆数,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顺行,自然地将六十四卦分成了八宫。左半圈从《复》到《乾》,共三十二卦,一百十二个阳爻,八十个阴爻,阳由少渐多,为“阳升阴消”过程。右半圈从《姤》到《坤》,共三十二卦,一百十二个阴爻,八十个阳爻,阴由少渐多,是“阴升阳消”过程。其它卦皆生于《复》、《姤》两卦,“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所以此图又称“复姤小父母”。《观物外篇》说:“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含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也。”    
(二)“方者静而为地”    我们再看一看方图。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方图是先天六十四卦次序的倒图。先让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的结构。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四之 <wbr>《洛书》探秘

 易界普遍认为,此图是对《说卦传》“天地定位”一节的解释。由四个层次组成,中间巽、震、恒、益为第一个层次。其外十二卦以坎、离、未济、既济为四隅是第二层。再外二十卦以艮、兑、咸、损为四隅是第三层。最外二十八卦以乾、坤、泰、否为四隅为第四层。从大方图来看,从西北角至东南角是条斜线,以先天八卦的次序排列着八纯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将六十四卦分成了两半。这样,四层对角卦象相反,第一层震、巽相对,表示“雷风相薄”;第二层离、坎相对,表示“水火相射”;第三层兑、艮相对,表示“山泽通气”;最外一层乾坤相对,表示“天地定位”。这是一个古代大地的方位图。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动地静”,所以一个是圆图,一个是方图。朱熹说,圆图“其阳在南,其阴在北”,方图“其阳在北,其阴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即天与地、阴与阳在图中相交。    这里有一个问题:天的方位与地的方位是否是一致的?    《系辞》开篇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如《伏羲八卦方位》所示,《乾》在上为南,《坤》在下为北;然而,方图却是《坤》在上而《乾》在下,天尊却屈居于下,地卑反高处于上,这是与易理不通的。《文王八卦方位》是《离》上为南,《坎》下为北,然而内二方图却是《坎》在上而《离》在下,为什么会倒过来呢?这都是谜,下面我们将进行探讨。
六十四卦圆图探秘    朱熹说:“圆者动而为天。”对此易界是广泛认同的。这是一个天体运行的规律图,或者说是个古代的历法图,它精确地说明了年、月、日和四季的运行规律。笔者绘制了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五之 <wbr> <wbr>六十四卦圆图探秘

此卦序就是《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则从《乾》始逆时针排列一周而成圆形。金木水火土五星依次运行,而成春夏秋冬四季,配以十二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便是一幅完整的天体运行图。    “《坤》尽子中”,《坤》卦六爻皆阴,可谓阴极,物极则反,阳气由“子”而生。接下来是《复》卦,一阳在下始生,至《同人》共16个卦96爻,其中阳爻48个,阴爻也是48个,阴阳各半,表明昼和夜一样长,这就是“春分”。春分交在《离》、《革》、《同人》处,地支为“卯”,“《离》尽卯中”,方位为东。“《乾》尽午中”,从《临》卦始至《乾》卦,阳气渐长,至《乾》达到盛极,六爻皆阳,地支临“午”。此区间其16卦,阳爻64个,阴爻32个,阳多阴一倍,表明昼多于夜,是一年中最炎热时期,为“夏至”,交于《乾》,“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姤》一阴始于下,至《师》卦仅存一阳在下卦二爻,这区间共有16卦、96爻,其中阳爻48个,阴爻也是48个,阴阳各半,昼夜一样长,为“秋分”,交在《坎》、《震》、《师》,地支为“酉”,故说“《坎》在酉中。”从《遁》卦始至《坤》卦,亦是16卦、96爻,阴爻在下浸阳,至《坤》阴达盛极。这区间有阴爻64个,阳爻32个,阴倍于阳,表明夜多昼少,为“冬至”,地支为“子”,“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至此,一岁循环,周而复始。这是一幅多么完美的天体运行图呵!古人认为“天动地静”,这是不科学的。说天体是顺时针而行,这与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方向正好相反。然而,正是因为这个“相反”,使得古人与今人的认识结果是一样的,天体左旋,正是地球右迁。 

六十四卦方图探秘
    对于圆图,易界的认识比较一致,这是一幅天图。它是《先天八卦方位》的延伸,将八卦扩展到六十四卦,更精确地表现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同时,它又是对《河图》的发展,将《河图》的“天图”更具体化、形象化,更具有可操作性。这是由八卦发展到六十四卦的产物。现在的问题是,方图到底说的是什么,它是怎么表现“地”的?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   
、 六十四卦方图探秘    古代大地方位辩析远古时,天和地的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河图》、《洛书》都是以此定位的。这是古人对天、地方位的最初、最原始的认识。传说伏羲之妻女娃就用圭表测日,根据日影之转移以辩别方位和计算时间。用圭测日影时,投影在东则日在西,投影在西则日在东,唯正午时投影在中,连接短影与圭根的延长方向则是南。人站在地上,只能看见东、西和南,而看不到北,所以以仰头见到的“上”为南,见不到的“下”则为北,天和地都是同一个方向。这个方向什么时候“正”过来的呢?《尚书·顾命》载,在成王逝世的葬礼上“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太保即召公,为西伯,他率领西方诸候列应门左侧。毕公是东伯,他率领东方诸侯列应门右侧。这个方位实际就是“左西右东”,当然也就是“上北下南”了。《尚书·禹贡》所载九州山川河流方向(见上篇“大禹九州图”)也与今天相同,如:“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沂水源于今山东沂水县西北,在今江苏邳县与泗水会合,然后在江都东入长江。这说明,至少在尧舜之时,大地的方位就已经“正”过来了,与今天的方位相同。古人对地方位在认识上的改变是否更早?《黄帝内经·素问》有“天不足西北,地不法东南”之说,认为西北属阴,多高山峻岭,故天气较冷。东南属阳,是汪洋大海,故天气较热。这与我国今天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但是,学术界一般认为,《内经》是产生于战国时期,虽说它继承了传统的文化,有远古智慧的结晶,但也融进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和认识,还不足以说明这种认识都是来自黄帝时代。不过,在尧舜之时地理方位与今的视觉相同,是有史料可查的。说到这里,让我们再看一下方图。这个方图是由《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即大横图)折叠而来的。朱熹说:“《乾》始于西北,《坤》尽于东南”,这还是“上南下北”的认识。可《伏羲八卦方位》是上(南)《乾》、下(北)《坤》,这二者的方位显然是相反的,“天尊”在下而“地卑”却在上。再看内二方图,是《坎》在上、《离》在下,这显然是《后天(文王)八卦方位》的倒图,《离》为日、为火、为阳,怎么会在下、在北呢?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这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造成的。而实际古人认识的“天”,也只是月球绕地球回旋时的“白道”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确切地说,只是一个天体的“圆环”,而不是整个天体。由地上仰望天,认为天在上、在南,是对的。日的投影于地,地的方位也是“上”为南,就不对了。笔者认为,人们在绘制这个“方圆图”时,纠正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觉,将地的方位改为“上北下南”,这就是这个方图倒过来的原因。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五之 <wbr> <wbr>六十四卦圆图探秘

 
按原先的方位来说,方图西北至东南这条斜线依次排列着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经卦,被称为“子午线”,又称“经线”、“太阳线”。西南至东北斜线排列着否、咸、未济、恒、益、济既、损、泰八个卦,这条线被称为“卯酉线”,又叫“纬线”、“少阳线”。《内经·灵枢》说:“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这明确说明,这条经线和纬线与二十八宿有关,由“房”至“昴” 为纬线,从“虚”至“张”为经线。既然称为“经纬线”,那么,这张图应该是对角摆放的,即《坤》在北,《乾》在南,《泰》在西,《否》在东,这与今天大地的方位是一致的。这个方位的确定,是由日圭测影得出来的,日在东则影在西,日在东则影在西,日在中时则短影在北,对面为南,地与天的方位正相反。这就是方图方位的秘密所在! 

六十四卦方图探秘
    外方图探秘
外方图共有二十八个卦,《乾》一和《坤》八南北相对,和数为“九”,是极数代表天,投影到地则分为“一”和“八”。《乾》在下为南,《坤》在上为北,是一条南北的经线。《泰》在西,《否》在东,是一条东西的纬线。经纬线之说,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初步认识到地球是圆的。一经一纬,将地分成了南北和东西两个半球。笔者绘制了上图。
此图是外方图二十八卦与二十八宿在仲春季节的月运行规律图。是天在地上的投影图,所以方位与天图方位相反。
二十八卦对二十八宿 此图内方是二十八卦,外圆是对应的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环黄道和赤道两侧绕行于天。古人认为 “天道左行,地道右迁”,而实际是地球绕太阳逆时针自转。在考定四季变化时,必以“南”为准。
《尚书·尧典》(本节所引均出此篇)说:“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这说的是天象。仲春之时,星鸟(朱雀)七星在南方,这就是“春分”季节,人们恭敬地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并开始有秩序地安排农事活动。
卦象精确地说明了仲春之日地的表象。易界普遍认为,《泰》是四季的春分点,此图的《泰》卦在左(西),这个位置是不可移的。春分交在《泰》,与东方青龙之“心”宿相遇。《泰》卦三阳在下、三阴在上,阴阳各半,表明“春分”这一日,昼夜时间相等。此时,朱雀在南,其“星宿”与《乾》相遇;玄武在北,其“虚”宿与《坤》相对;白虎在东,《否》在“昴”宿位置。
从《泰》至《乾》这八个卦,下卦均为《乾》,三阳在下而上扬,逐爻上升,至《乾》则六爻皆阳。“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当青龙之“大火(含房、心二宿)转到南方时”,表明“夏至”来临,这一日白天最长。
从《乾》至《否》这八个卦,上卦均是《乾》,阴在下而渐长,至《否》亦是阴阳各半,“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当北方的玄武之“虚宿”转到南方时,则是“秋分”,此日与“春分”一样,也是白昼相等,表明开始秋收了。
从《否》至《坤》,下卦皆为《坤》,阴渐进而剥阳,至《坤》阳被剥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北方玄武之“昴”宿黄昏之时在南方升起,表明“冬至”到来,这一天白日最短,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转变,为除旧布新的季节。
从《坤》至《泰》八卦,上卦皆是《坤》,阳气在下始生而渐长,至《泰》则阴阳各半,又值“春分”,周而复始,历经一岁。
二十八卦与二十八宿相配合,真是天衣无缝!它真实地反映了天体运行在大地上的规律。
月球运行规律 此方外图又是月球运行规律图。
月球以椭圆形轨道沿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古人称这个天体运行的轨道为“白道”,测出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二十八天,今天我们知道是27天7小时43分11·47秒。方外图的二十八卦正与月运行的二十八天相对应。
《尚书正义》说:“以月初为朔,月尽为晦,当月之中曰月望,故以月半为望,望去晦朔皆不满十五也。又半此望去晦朔之数,名之曰朏。朏者,言其月光正半如弦也;晦者,月尽无月,言其暗也;朔者,苏也。”
朔日,就是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其月象是●。天体运行到地的北面,人们就见不到了,故将朔日定在方图的北面《坤》的位置。《坤》卦六爻全阴,以象“朔”。这一天出现在农历初一,有如钩的小月出现,又称“新月”。
月球自西向东而行。由《坤》至《泰》这八个卦,坤阴在上,下卦阳气渐长,至《泰》则阴阳各半,为上弦月。此时,太阳跟地球的联线和地球与月球的联线成直角,其月象是?,这一天是初八(或初七)。《坤》为初一、《谦》初二、《师》初三、《升》初四、《复》初五、《明夷》初六、《临》初七,至《泰》刚好是初八。
从《泰》至《乾》这八个卦,乾三阳在下,上卦阳气渐盛,至《乾》六爻皆阳,为望月。这一天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上看到圆形的月亮,其月象是○,这一天为十五。从《泰》初八逐卦相排,至此恰好是十五。
从《乾》至《否》这八个卦,乾阳在上,下卦阴气渐长,至《否》则阴阳各半,为下弦月。这一天与上弦月相仿,太阳跟地球的联线和地球与月球的联线成直角,不过其月象是?。这一天是二十二(或二十三)。从《乾》之十五至《否》刚好是二十二。
从《否》至《坤》这八个卦,坤阴在下,上卦阳气渐消,至坤已消尽,又为朔月,周而复始。
由此可见,此外方图是一个完整的月规律的运行图!月球连续两次相交时间称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29天12小时44分2·8秒,我国的农历时间就是据此制定的,一月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
根据此图,在东方就可以考定四季的变化。三月二十二(或二十一)为春分,六月二十二(或二十一)为夏至,九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为秋分,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一)为冬至。四季均交在下弦月之日。其它节气可依次排列,这样就可以排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次外方图与内方图探秘    
 次外方图和内方图是一个天体运行图,笔者绘制了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五之 <wbr> <wbr>六十四卦圆图探秘

次方外图共有二十个卦,艮七居北,兑二居南,其数和是九,在地为七、二。西是《损》,东为《咸》,从中分之,表示四正的方向。东北由《咸》至《艮》六个卦,《艮》在下;西北从《艮》至《损》六个卦,《艮》在下为山,表明东北和西北多山。西南由《损》至《兑》六个卦,《兑》在下;东南从《兑》至《咸》六个卦,又《兑》在上,《兑》为泽为水,表明西南和东南则多水,这与我们今天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基本上是相似的。内方图共有四卦,巽五在上,震四在下,其和亦是九,天数在地为五、四。将这两个图合一,则与《河图》相似,排列着五个行星。在天图上,火星居南在上,水星居北在下,但在地图上这个方位就倒过来了,当然东西也发生了变化。西为木星,东为金星,中为土星。然后再配以“十天干”。凡是学《易》的人,都知道木星在东、东方青龙、甲乙东方木,将其倒过来就不习惯了,怎么看也不顺眼。其实,木星、青龙、甲乙在东方,这是天图的位置,是以“上南”定位的;现在方向倒过来了,它们所在的位置并没有动,只是方位改变了。原先我们面南,自然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是天体的方位;现在我们面北,那么必然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这是地理的方位。在本书第四篇(见103页)我们曾留下一个伏笔,当龙图三变时,上面的天图倒过来与下面的地图相合,为什么倒过来呢?这是因为,天图与地图的方位不一致。在上篇中我们介绍过,《河图》是古代天地相交图,其圆图是个天体运行规律图,是十月历治,这与十二月历不相吻合。一、六月交在水星,二、七月交在火星,三、八月交在木星,四、九月交在金星,五、十月交在土星。每月初一交在水星,初八、二十八交在木星,十五交在土星,二十二交在火星。古人发明的“十天干”可能与“十月历”有关。我们将“十天干”排列在图中,此“十天干”与后图的“十二地支”相错,就将形成“六十甲子”!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五之 <wbr> <wbr>六十四卦圆图探秘

内小方图是此方图的中枢。五星运行,“土”在中央,它同时也是北斗七星的位置(因图空间所限,没有画出来),此图的位置是斗柄指南(下),天下皆春,随着斗柄的移动,四时推移,故在小方图中标明了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的位置,见左图。外圆是四仲星方位。四仲星与内方二图(见下图)的“十二纲纪”和外方图的二十八宿相对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天体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五之 <wbr> <wbr>六十四卦圆图探秘

 
内方二图探秘    上图是笔者绘制的内二方的说明图,《坎》六在上为北,《离》三在下为南,东西分列《既济》和《未济》,这显然是“后天(文王)八卦方位”的倒图。十二卦配以十二地支,从《坎》起“子”,至《既济》为“卯”,至《乾》为“午”,至《未济》为“酉”,十二地支依序排列,它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同时也表示一天的十二个时辰。    外圆是十二卦对十二纲纪,它与四仲星和二十八宿对应,如下所示:四仲星  十二纲纪  二十八宿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五之 <wbr> <wbr>六十四卦圆图探秘

这是按天与地的对应关系排列的,其二十八宿是逆时针运转的。若根据古人的认识,地不动而天顺时针转动,其视觉效果是一致的。如若将这三张图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六十四卦方图”,可以看出四仲星、十二星纪和二十八宿是按扇形有序排列的。“方圆图”包含了八卦、六十四卦方位,《河图》、《洛书》内容,以及日和月的运行规律,有序地排列着金木水火土五星和四仲星、十二纲纪、二十八宿,形象而精确地说明了天地相交的规律,几乎囊括了《易》之所有内容,无怪乎陈抟说《易》“止有一图”! 

太极图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认为挂此图可以驱邪保平安。一些商家也用它作为企业名称或商标。此图还走出国门,韩国的国旗中心部位就是太极图,甚至新加波空军机徽也是太极图,它几乎成了东方文化的象征!
    太极图到底是什么呢?在本篇我们进行探讨。


 太 极 图 探 秘
    太极及太极图综述
 “太极之说”始于孔子,他在《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而,孔子并没有说此图,也没有做文字表述,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什么是“太极”?有太极,是否有图?有图是什么样,它产生于何年何代?
(一)“太极”的含义
对“太极”一说,易界有不同的解释,其主要观点有:
其一,浑沌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太极”是指宇宙处于浑沌的那个时期。《易纬·乾凿度》提出了“有形生于无形”的命题,认为宇宙的形成分“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这四个阶段,太易是未见气时,太初是气始生时,太始是有了形体,太素是有了物质,这气、形、质浑然一体的时期,就是太极,“浑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唐·孔颖达也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浑而为一”(《周易正义》)。
其二,阴阳说。北宋·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下面还将专题介绍),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认为太极是宇宙的中心,它一静一动而产生阴阳五行和宇宙间万物。
其三,虚无说。晋·韩康伯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周易正义·系辞注》)。认为太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可为象”的虚无实体。
其四,大衍数说。汉·王弼在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时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他认为“一”就是太极,“一”不是数,而是“无”,有了这个“无”,才有四十九之策数。崔憬也是用“大衍数”解释太极的,但他却认为:“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也。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矣。”大衍之数四十九未分是太极,分二为两仪,分四为四象。
其五,广大说。宋·蔡清说:“‘太’字是‘大’字加一点,盖大之有加焉者也,既曰极矣,而又加以‘太’。盖以此理,至大至广,至精至微,至中至正。一‘极’字犹为足以尽之,故又加‘太’字于‘极’之上,则至矣尽矣,不可复加矣。《易》曰‘刚健中正,纯粹精者’,亦此意。”
此外,还有太极元气说、太极天地说、太极之理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众多说法中,“浑沌说”广被易界认同。
现代科学证明,在几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形成了一个大的气团,各种物质都处于重新整合状态,古人称这个时期为“浑沌”,又称之为“太极”。浑沌初开,宇宙间各种物质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天地开始分明,古人用“阴阳”来表述这个阶段,叫“两仪”,之后有了“四象”和“八卦”,这应该是孔子“易有太极”一段文字的真实意思。
(二)太极图出于何时、何人之手
太极图产生的时间,至今仍是一个谜。
《宋史·朱震传》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惇颐,惇颐传程颢,程颐。”从师承关系上来看,这是可信的。然而,陈抟所传的《太极图》到底是什么样?谁也没有见过。清·黄宗炎说,此图原名叫《无极图》,是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抟将其刻在了华山石壁上,后又经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然“刻壁”之事,不但《宋史·陈抟传》没有记载,元、明古籍上也没有记载,所以只能是“传说”。南宋·朱熹在著《周易本义》时,收集了八张图(另有一“卦变图”),唯没有此图,说明朱熹当时也没有见到此图,否则他是不能不载入书中的。陈抟(871—989)至朱熹(1130—1200)二百多年,此图没有面世,故朱熹委托好友蔡季通至荆州等地去访此图,说是在民间得到了三张图,这是否就是所说的陈抟所传的图?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出现都有产生它的历史背景,并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在宋初期,盛行“以图解易”之风,这时出现此图是可能的;但它又不是一下就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是经过了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
南宋·林至在《易稗传》中绘有一图,就是一个圆圈○,说这就是太极图又称太虚图。同时期的朱熹在《易学启蒙》中,将太极图也画成了一个圆圈○。这一圆圈○中空,表示虚无之象,这就是最原始的太极图。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北宋程门弟子、龟山学派创始人杨时(1053—1135)曾以图与人说易,“龟山(杨时)过黄亭詹委鲁家,季鲁问易,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这个被涂抺的图象应该是?,这是一个发展了的太极图。朱熹接着说:“此说极好,易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模样。”这可能就是阴阳太极图的前身。
自北宋·周敦颐作《太极说》后,各式各样的太极图开始问世,约有数十种!
现代易学专家根据出土文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有双鱼图形和回旋图案,在大汶口出土了有~图案的透雕象牙梳,推测太极图始于远古时期,这还有待研究和证明。王怀先生在《阴阳鱼太极图源流探析》中说:“可以说阴阳鱼太极图是在众多的传统图形这个历史知识的背景下形成的……我们说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继承、融合创新的过程,后一代的文化上在前人的基础上的积累,所谓‘无古不成今’”《易学与科学》2003第1期)。他认为,双鱼形的阴阳太极图是是借鉴和依仿民俗文化形成的,推断“产生的时间当在元代或元未明初,最早不会超出南宋。”

 

 

 

太极图式

太极图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层迭式太极图,二是双鱼式太极图,现分别加以介绍。

(一) 层迭式太极图

层迭式太极图有多种模式,现只介绍陈抟的《无极图》和周敦颐的《太极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六之太 极 图 探 秘

无极图(如左图),传说这就是陈抟所传三图之一。宋·朱熹说:“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于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周易参同契》是早期道家炼丹理论之一,其书说:“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为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内一,俱出径路。”可见,它是融《周易》理论、黄老学说、炼丹实践为一体的著作。

清·黄宗炎《图书辨惑》说,此图式最下一圆圈为“玄牝之门”,指人身两肾间空虚之处,即祖气(丹田之气)所出之处。往上第二个圆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对上升的袓气加以提炼,化精气而为呼吸之气,化呼吸之气而为精神。第三圈表示所炼之气藏于五脏之中,统帅水、火、木、金、土五气,炼到火气下降,水气上升,火不燥热,水不卑湿,温养之至,则进入第四圈。第四圈“取坎填离”,水火相交,形成圣胎,这就是中央的那个白圈。此圣胎再加以修炼,则就到了最上层“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达到了虚无飘渺的神仙境界。最下和最上一圈皆为“虚无”,中间为“有”,表示从“无”到“有”,又反归于“无”,故称“无极图”。

易界有人不愿说此图与炼丹有关,可这是事实。陈抟是宋代得道高人,他得到道家秘传是不足为怪的。道家是在吸收了《易》的智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炼丹是道事之一。中国的炼丹术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它对后来的冶金乃至化学都有重大贡献。

周氏太极图 北宋·周敦颐对上面的“无极图”进行了发展,改造成了“太极图”,并著有《太极图说》。“周氏太极图”有古、今两种图式,今本图式是经朱熹修改过的,流传较广,现将两图录于下: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六之太 极 图 探 秘

 

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是为太极图写的说明,全文只有249字,《宋史》在周敦颐传内收录,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而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万物化生,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阳与阴,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此说是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以及《易》理结合在一起,来说明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图是从上往下看的,最上一个圆圈是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本源,是寂静不动的。由太极而生阴生阳,,阳动而阴静,阴阳二气合抱、交感而生出五行之气。阴阳五行的精华凝聚在五行图的最下一圆圈内。这种天地之精华便是乾和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感而有万物;在这宇宙中,唯有人才是万物之“灵”。接下来说的就是“人道”了。可见,此图虽说与《无极图》相仿,但却摒弃了“炼丹”之说,而是从宇宙本源上来论太极图。

(二)   双鱼式太极图

  双鱼式太极图就是黑白(阴阳)互纠的图形,这是易图中的主要图式。这类图式很多,现只将 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和今太极图简要介绍如下。

 

先天太极图 又称《天地自然图》、《天地自然河图》,相传是陈抟传出的三图之一,一说是来自西蜀隐士(见下图)。此图最早载于明·赵谦扐的《六书本义》,他说:“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隐士,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见之,今得之于陈伯敷氏,当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自然之妙,实万世文字之本源,造化之枢纽也,呜呼,神哉!”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六之太 极 图 探 秘

清·胡谓在《易图明辨》解释说:

    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而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再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

此论甚明!这个太极图,其白为阳,其黑为阴,阴阳相合,互纠不分。黑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巧妙地配以“先天八卦”,清楚地看出阴阳消长的过程,深得阴阳造化自然之妙!

此图揭示了天地变化的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后世的众多太极图均采用此种图式,也没有脱离此图的内函。

来氏太极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六之太 极 图 探 秘

明代易学家来知德根据先天太极图,经“研索而成”来氏太极图,见左图。他说:“此圣人作易之原也,理气数象,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皆寓于其中。”

此图白者为阳仪,黑者为阴仪,表明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以居中的黑白两线代表原古太极图中的黑白点。中有一阳圈,以象太极,有“无极而太极,太极而两仪”之妙。来氏作《美圆歌》说:“我有一丸,黑白相和。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左无右。”来氏以此图解释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方位、释年月日变化,下面将作介绍。

 

    今太极图 当今将太极图画成如 右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六之太 极 图 探 秘

成均匀对称之势,对此易界有不同看法。太极揭示的是宇宙变化的规律,应该是动态的。均衡之后,便形成了一个合力,成为静止不变的了,这不是太极的本义。如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这个图还是很悦目的。

 

太极图探秘这里所说的太极图,是指双鱼式阴阳太极图。太极图以它那优美的造型,深受民众所喜爱,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奥妙,让我们进行一下探索。(一)太极图与八卦无论什么形式的阴阳太极图,它们的基本形状和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对《周易·系辞》“易有太极”的解释。   “易有太极”,以圆象征太极,代表天地未分时的浑沌状态。之后,宇宙间各类物质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天地开始分明,“是生两仪”,有阴有阳,故用两个黑白鱼形表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明·来知德将太极图配以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以说明之,见下图;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六之太 极 图 探 秘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六之太 极 图 探 秘



上图是《伏羲(先天)八卦太极图》,中空圆象征太极,以黑白环抱,黑分太阴、少阴,阳分太阳、少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来知德在《易经来注图解》中说:“伏羲只在一奇一偶上,生出六十四卦,又生出后圣许多爻象。如一阳上加一阳为太阳,阳自然老之象;加一阴为少阳,阴自然少之象;一阴上加一阳为少阳,阳自然少之象;加一阴为太阴,阴自然老之象。太阳上加一阳为《乾》,加一阴为《兑》;少阴上加一阳为《离》,加一阴为《震》;少阳上加一阳为《巽》,加一阴为《坎》;太阴上加一阳为《艮》,加一阴为《坤》,皆阴阳自然生之卦。”这段论述是很精道的,说明了八卦的生成过程,体现了太极生八卦的自然之妙!下图是《文王(后天)八卦太极图》,这是对《周易·说卦传》“帝出乎震”一节的解释。与左图一样,也是阴阳环抱,有两条通道,白路通阴在北,为《坎》;黑路通阳在南,为《离》;万物出乎《震》,居东,《兑》正秋也,位西;其它四卦依次排列。此图说明了阴阳相依、五行相生、四时变化之理。
(二)太极图与六十四卦下图是明·来知德以太极图解释六十四卦的图式: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六之太 极 图 探 秘

 
外圈环布的是前面我们介绍的《伏羲六十四卦圆图》。黑中的白路指向《复》,阳气由此而生,“白以渐而长,黑以渐而消”,《复》—《临》—《泰》—《大壮》—《夬》—《乾》,阳从下渐长,阳则渐消,至《乾》则阳盛极。白中的黑路指向《姤》,阴气由此而生,《姤》—《遁》—《否》—《观》—《剥》—《坤》,“黑以渐而长,白以渐而消”,阴在下浸阳,至《坤》为全阴。此图说明,太极图完全体现了六十四卦阴阳消长之理,阐明了性命造化之道。来知德说,得到此图“便就知进知退,知存知亡,便即‘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三)太极图与气象明·来知德在《易经来注图解》中,将太极图配以日象,称“一日气象图”;又将太极图配以二十四节气,叫“一年气象图”,见下图。来知德说:“万古之始终者,一日之气象也。一日有昼有夜、有明有暗,万古天地,即如昼夜。”我们处于北半球,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每一个地支管两个小时,称为一个时辰。将其配以太极图,白道指北起“子”,黑道指南起“午”,十二个时辰顺时针排列。子时全黑,但有一丝白光出现,之后黑
 
转载:八卦方位图探秘 <wbr> <wbr>六之太 极 图 探 秘

渐长而白渐退,至午时这正午,之后,白渐消而阴渐长,黑白轮转,恰似地球自转一日,这是万古不变的。下图是将太极图配以二十四节气,表示一年的气象。白道所指为“冬至”,全黑,说明天气寒冷,夜长昼短;左转至“春分”,黑白各半,表示昼夜相等,阳气渐升;再转至“夏至”,阳已盛极,昼多夜少;至“秋分”,亦是黑白各半,虽说昼夜相等,但阳渐消而阴渐长,最后又回旋至“冬至”,一年复始。清·胡谓认为,太极图揭示的是月亮运动规律,他在谈到古太极图时说:“即其阴阳衰弱之数,以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有合符节者矣。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震离兑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阳息阴消之月象也。阴气生于西南而盛于正北,巽坎艮坤在焉,即望后三候,阴息阳消之月象也。阴极于北而阳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而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同入中宫,而白中复有一点之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黑中白点,即是阳光;白中黑点,即是阴魂”(《易图明辨》)。来氏太极图与古太极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四)太极图的普遍性意义太极图以它那简单的线条、活泼的图象揭示了宇宙运动的普遍性规律!太极图是为解《易》而画的。一部《易》书,讲的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它“范围天地”、“曲成万物”,是宇宙的普遍性法则。阴和阳是互根的,两者谁也离不开谁,无阴即无阳,无阳即无阴,两者是互为条件而存在的。老了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图形象地说明了这种“负”和“抱”的关系。图中阴阳互负、互抱、互纠,表明了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阴和阳又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刚柔相摩”、“刚柔相推”,在“推”和“摩”中相互交感,而生万物。它们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阳息则阴消,阴息则阳消,从太极图的曲线变化清楚地看出,当阳气渐升时,而阴气则渐渐退去;当阴气渐长时,而阳气则渐消,这是事物运动的普遍性规律,如月有盈满虚缺、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花有花开花落、水有潮涨潮落……无不遵循这一法则!宇宙是永恒的,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由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但是不会灭亡。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但阴阳不会在这转化过程中消亡。太极图中的黑白点(或黑道和白道),则表示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当阴达到了极点时,预示着阳开始渐长;当阳盛极时,也开始向反面转化,阴开始渐长,如此遁环,生生不息。四时更迭、昼夜变化,甚至历史变迁,无不是按这一规律进行的。回旋式运动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普遍性规律。太阳系的星球,银河系星云,都是回旋运动的,地上的海水旋涡、地上气团、龙捲风等无不是螺旋式旋转的。从微观上来看,电子、质子、磁场的形成,就连构成人体基因的蛋白安基酸也是螺旋式排列的。太极图正确地揭示了这种运动规律。事物是曲线发展的,太极图中的阴阳曲线揭示了这种运动、发展规律。正因为太极图揭示《易》的实质和宇宙运动的规律,所以将它配以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次序、河图,是通的;甚至配以日月星辰,也是天衣无缝!“《易》与天地准”,用太极图去解释天地间万物,都是触类旁通的,这就是太极图的魅力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