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二版·青山夕照霞满天

 梁园处士 2017-01-12

商丘报业网讯:身世贫寒政品廉,离休十载未歇鞍。纶城文证杜康酒,古镇史争花木兰。汗洒书坛培俊秀,情倾诗苑育《菊园》。耄耋虽近雄心在,欲化夕阳彩照天。

  这是一位诗友书赠马俊华同志的一首古体诗,简洁的语言,热情的诗句,生动地概括了马俊华同志的生活经历和晚年生活的灿烂。

  马俊华是虞城县一位离休干部,曾在虞城、夏邑、宁陵和商丘农校担任领导职务。他虽然学历不高,但他爱学习、爱读书,成为一位知识型领导干部。离休之后,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家乡人民奉献出一个个丰硕的文化成果,令人敬慕。一是参与《虞城县志》的编写和主审工作。这可是虞城县的一大工程,也是泽被后世的大事。刚从县委副书记位子上退下来的马俊华同志全力投入这项修史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规定的任务,1992年正式出版,由于布局合理、文图并茂、内容翔实等特点,获得国家三等奖。二是编写《木兰文献大观》,这更是涉猎面广、文字浩瀚的大工程。经过几年的全国跋涉,搜集资料,考察访问,编写了60万字的资料性文献大观,同时写出了8000多字的论文《木兰故里在虞城》,先后在《河南日报》、《商丘日报》、《妇女生活》和戏剧杂志发表,为弘扬木兰精神,普及木兰文化奠定了基础。商丘市两年一届的“木兰文化节”影响巨大,马俊华同志实在是功不可没。三是撰写了一系列“杜康造酒在虞城”的文章,在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在酒文化节研讨会上作重点发言,得到不少权威专家的认可。这为提高虞城和商丘的知名度,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四是与他人合编《虞城古今诗词选》、《虞城人物志》等书,这为发掘虞城和商丘的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立了大功。五是成立虞城诗词和书画学会,创办《金菊园》刊物,为繁荣诗词书画创作,发挥了组织领导和带头作用。

  一个小县城,创办一份诗词书画刊物,而且能坚持下来,不断发展壮大,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据统计,自2002年创刊以来,已出版13期,发表诗词作品4000多首(阙),并被全国性刊物《中华诗词》转载30多首,这实在令人吃惊。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马俊华同志的组织和带领下,他们以《金菊园》为平台,团结一大批以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主体的创作队伍,现在已由当年的几十人发展到一二百人,由开始的主要是老年人到现在的中青年人,由过去的本地创作人员扩展到现在的县以外的人员,连北京、江西、安徽、青海、山西、黑龙江、海南等地的诗词爱好者也纷纷投稿,其影响大大超出了虞城县,超出了商丘,成了商丘文坛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老友闲茶叨事多,争吟国运话风潮。忆昔浩浩鸿鹄志,今日沉沉寒雁毛。论剑华山知彦俊,赋文曲阜识儒豪。闲茶回目松林韵,依旧迎风滚碧涛。

  马俊华的这首《松林韵》生动地道出了他和诗友们的志趣和追求。正是这样一伙宦海弄潮者,在淡泊名利的心境下,自觉自愿地结合在一起,潜心著述。他们以诗词为渠道,以《金菊园》为平台,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在马俊华的诗词作品中,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革命热情,坚守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弘扬着社会主义的理想。他紧跟时代步伐,大唱革命的主旋律,表现出一个老干部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马俊华的创作是勤奋的,成果是丰硕的,质量也是上等的。据统计,近几年来他创作的诗词作品有300多首,最为出色的还是他对故乡、故人和故事的追忆和怀念。我最欣赏的是那首《伴侣》:

良家娴女出闺行,破院陋室历夏冬。骤雨腥风同命济,粗茶淡饭笑人生。勤劳育子行大道,恭奉堂萱重孝风。前世虽无蝶恋债,今生多有共溶情。

  这是马俊华为老伴撰写的一首抒情诗,情真意切,动人心魄。这是诗人真情的表达,是夫妻情意的自然流露。马俊华的老伴得了脑血栓,卧病十多年,马俊华床前床后侍奉多年,他不但没有嫌弃,反而写出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感激和爱慕。

  如今,在马俊华的带领下,虞城县涌现一股诗词创作热。他们的作品已走出虞城,走出商丘,得到诗词界的好评,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