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搜寻一线摄影人的问题 丨思考前沿摄影人的困惑 丨反映基层摄影人的声音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已是共识。 民族影像,是一个大概念,是一个大课题,也有大学问。中国摄影师对本土人文的关注所形成的影像作品,都应是民族影像的一部分。 由于影像来自于现场,所以这一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领域就是“田野调查”。这也正是纪实摄影人自觉或不自觉“混迹其中”的原因。目前客观的情况是:摄影人多有介入“田野调查”领域,但少有会运用“田野调查法”去完成作品。 这里所指的“民族影像”——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和融合时中国的本土人文影像。这里的“个人观看”——是指摄影家自发性的,因个人喜好结缘而对民族影像产生的自觉记录,是指疏离于主流学术理念和课题框架下的民族影像的纯个人思考与表达。 这两年,摄影纪实专题的表现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谈谈纪实专题摄影作品的完成要注重“田野调查”法的应用是有现实意义的。 01 「摄影术的影像记录属性和特点 成为人类学影像田野调查的新手段 并体现强烈个人观看的角度和认知。」 南飞的新“候鸟” (砍蔗的水族、苗族农民工) 成功 摄 摄影是一种新的记录和表达,是一种新的田野调查形式。 在此之前,我们应看到和明确摄影的本质属性在影像记录中的特点、作用和意义:一是,摄影是记录工具也是表达语言。摄影是一种反映客观影像的真实记录形式和表述我们观看的语言,它具有记录和见证功能;二是,“摄影也能成为一种探究未知事物的形式”(《摄影批判导论》Liz Wells等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今天,在科学技术支持下的摄影,其表达和见证能力远远超出人类本身的认知能力而成为人类重要的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助手和工具;三是,摄影是一个源自客观现场的瞬间记录。摄影,是一个极为个性化的行为。摄影的瞬间性属性和相机操作的个人化,凸显出摄影个人化观看和思考。这个影像的直接表述形成,不像文字可能与人商量讨论,或借鉴古今来达成。同样,作为民族影像的记录和见证,多数摄影家是凭个人化观看的角度和感觉来记录身边影像的。特里·巴雷特(Tcrry Barrett)在《看照片 看什么》一书中谈到摄影家的表达意图时,举例说到摄影家“杰里·尤斯曼(Jerry Uelsmann)工作起来往往只靠直觉和自发性;四是,摄影的现场记录快门按响是个人完成的,有价值的记录应借鉴或采纳田野调查的方法。每个人影像观看角度的区别,也会因倾入自己的情绪和角度限制,可能引发类似“盲人摸象”的感知区别和认识差异。主动地学习借鉴或采纳田野记录的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 02 「个人化影像观看的被认可和提倡 开辟了以影像记录为文本的新的历史记录方式 引以为豪地是摄影人已自觉或不自觉地 介入到其中并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南飞的新“候鸟” (砍蔗的水族、苗族农民工) 成功 摄 今天的影像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记忆。 这一点非常重要,摄影术一出现就决定了个人观看的意义和责任。具体说:一是个人的观看和记录是有意义的。在人人有手机,随时可拍摄的今天,你对自己、对家庭、对身边事物的记录,就是对时代的记录。这些看似碎片化个人化的影像记录,将极大地推动当代文化的发展和丰富、强化民族文明进程中所经历的磨难、辛酸和自强奋斗的记忆;二是摄影人的影像作品介入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化影像观看的被认可和提倡,开辟了以影像记录为文本的新的历史记录方式。引领、推动全社会对民族影像的关注和期待。由此进一步激发摄影家关注、记录民族影像的激情和动力,也将助进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大团结,同时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三是民族影像的个人观看是一门学问,摄影人应学习之。让更多的人掌握科学适用的“田野调查”法去完成我们的作品,将会极大地丰富民族影像库并推动、深化民族影像及相关人类学学科的研究。 03 「个人化影像观看的纯私性和独立 可能会避免影像选择取样的雷同化 获得了独立意义的呈现 这是摄影人独自为战所形成的优势。」 南飞的新“候鸟” (砍蔗的水族、苗族农民工) 成功 摄 田野调查,取样是非常重要的。 现实中更多真正意义的影像研究,都囊括于专项的系统课题之下,课题教授挂帅,一帮学生跟进。他们介入的方式、深入的程度和研究的系统性、规范性、标准化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有理性思量的,成果也是非常夯实和不容置疑的。但祖国如此之大、民族如此之众多、传统习俗如此之丰富,民族影像的研究选择应该是多样的。特别是民间意义的个人在不循“专业讲究”的模式下,我认为这类非学术背景的个人化的思考和角度选择是极具意义的:一是他们的取样决定于个人兴趣。因个人成长因素所影响到的题材方向的不同,更易接近我们探索“社会真实层面的民族影像”选题。人们成长的经历和生活的知识掌握会影响到个人的行为,自发的兴趣通常都是做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事,这种身在其中不同角度也会带来不同的思考和呈现;二是他们的取样受个人生活经验影响。因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在题材选择上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个人甄别优势,会有力于影像的深层挖掘和有助于长期久远的脉线梳理,这可能是外来学者的短期研究和置身其外而难以获得的;三是他们取样内容的宽泛和松散。这类个人记录的选择,尽管规范性不够、理论性不强、归纳还可能凌乱,但其深厚的原汁原味往往是专业学者的专项收集中可能遗漏的填补和系统研究之外的忽略拾遗。 04 「平民化观看角色的低角度和心态 可能保证了影像内容呈现的原生性 弱化了学术意义的过滤和典型性选择。」 南飞的新“候鸟” (砍蔗的水族、苗族农民工) 成功 摄 客观的记录,才能形成真实的记忆。 影像的获取,是无法长期隐蔽完成的,真诚和坦诚非常重要,逐步进入是首选方式,这也是纪实摄影家的强项。 对于许多纪实影像记录的爱好者,面对学问很深的人类学一词信心不足,顾虑重重。但真正已介入其中的摄影人,大多都是沟通的高手,因为他们完成一个专题通常要花很长时间或反复多次介入。借助这些优势摄影人能完成极具震撼力的作品。 对于非专业人士的民族影像关注,情感的牵引和兴趣的倾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站在我的位置来说角色的介入方面:一是已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说明了在国家层面对民间个人观看角色的高度认可,这令人兴奋;二是可为学术研究提供帮助。平民化的观看角度,缺少学术层面的审视,但却为真正作专业学术研究的学者提供了选题线索和资料佐证,这是有意义的;三是为后续者的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原生态影像资料。平民化的观看态度和自觉性记录,虽然弱化了学术意义的归纳和过滤,但也保留了影像内容呈现的丰富性。任何一个时代的学术主张、研究能力、研究理念都是有局限的,上个世纪许多传教士留下来的影像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05 「生活化个人观看的低干扰和平实 可能提升了影像取样品质的真实性 还原了生活意义的再现 这是摄影人容易做到的。」 南飞的新“候鸟” (砍蔗的水族、苗族农民工) 成功 摄 田野调查,是一定要进入现场的。 长期做专题的摄影人,他们都懂得只有融入其中才能拍摄到心中所期待的富有真实感的片子。 让他们接受你的存在,习惯你的相机,才有可能获得“真实客观”的好作品。为此摄影人往往是身在其中或设法“置身其中”。一是情感投入要成为被拍摄对象的“自己人”。因爱好兴趣的原因,影像题材对于摄影人来说就是他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建立是“自己人”人缘关系并熟悉关注题材,这种非官方、非学术背景的融入降低了对被关注对象中“个别人或个别因素”的干扰,这为获取客观真实的原生态影像提供了可能;二是要无“居高临下”的身份。“非专业”和“官方人员”的介入,从主观意识上提升了被访者的接受度。这种平近和亲和的介入自然会倾向于生活化的观看,非规划和程式的了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学术层面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完善;三是少些专业讲究和功利影响。摄影人的拍摄没有学术界的“认识高度”、“成果出品率”和“研究经费分配”等牵扯,为还原生活本身提供了宽域的资源和多样性的可能。 06 「感性化个人观看的纯粹性和认知 可能流露了影像陈述背后的批判性 呈现了个性意义的表达。」 南飞的新“候鸟” (砍蔗的水族、苗族农民工) 成功 摄 有批判性的表达,才有社会和历史意义。 个人角度的观看、偏好、偏见都有可能出现在其作品中,这是环境文化影响的结果会形成批判意义的表达。这里说的批判是指看法、观点和意见,可能有点赞、有质疑、有否定。个人的观看甄选,就是在比较中筛选。这种甄选包含的深厚的个人感情色彩和情绪,情绪中也多会流露出对事物的看法,而这种看法通常具有批判性。世界著名艺术理论家约翰·萨考夫斯基声称:在摄影史上留下永恒影像的人,……他们在观察生活的体验中,常常通过比较的思考来确定他的关注方向,去形成属于自己具有记录意义、见证思考和批判意见的影像表达。 疏离学术的个人观看,无资质讲究的民间梳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具有思想的流露,真实地把个人观看与观看内容及社会现实关联了起来。因为这是一种自然情绪的宣泄和表达。 生活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与生活经验,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相互转化的两种情况。个人化的影像观看完全提供了这种转化的可能性,并在注入了影像表达思考的可能性的同时,不自觉地强化了个人观看角度的意义呈现。这是我们意料之外却又有所期待的,这会让更多的参与者和受众产生新的观看和阅读的激情。阮义忠强调的“有温度的个人情怀表达”和鲍昆的“有批判思考的观看”和陈小波的“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都是落脚在同一个点上——主张有独立思考的个人观看角度和意义! 这里无意贬低专业学术的研究,意在提醒摄影人学习掌握田野调查法和提高项目完成的自信心,将我们的作品更好地并入人类影像的记忆中,讲好中国故事! 今日编辑|王华 文章详见2017年人民摄影报2期7版 如有任何感想 可在下方留言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