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厚养薄葬”方为孝 尽孝更应重平时

 蠹书虫 2017-01-12

“厚养薄葬”方为孝 尽孝更应重平时

2015-04-07 

  “生如夏花般灿烂,逝若秋叶般静美。”又到清明时节,敬重先人,追思逝者,清明祭祀又将引发许多人对于生命的思考。人生百年,是有生的时候轰轰烈烈,还是逝去的时候风风光光?


  生命其实也短暂,志向高远的人,追求的是有生之年创造人生应有的价值,就算志向平庸,追求的也是生时的衣食无忧享尽天伦。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长辈需要的是什么。可是,为什么轻赡养而重丧葬的不良风俗会延绵几千年而不绝?


  中国历史上的厚葬之风,一般认为兴于春秋时期,盛于汉唐,至明清又呈一个高潮。原因自然是这几个时期国力较为强盛,相对来说国富民安,社会财富总量大增,这给厚葬创造了一个物质条件。普通老百姓,做不到金银珠宝陪葬,于是,在形式上,吹吹打打大张旗鼓,做出一个“厚葬”的样子,好像不如此“厚葬”,就对不起先人,生者就脸面无光。久而久之,形成了丧葬陋习。


  扫除陋习,就要从如何理解真正的孝道开始。“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都是古人劝人行孝的名言。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而不是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认识真正的孝道,也就理解了“孝顺不能等”的意义。“孝顺不能等”就是尽自己的所能,在老人健在的时候,厚养老人,让老人幸福生活。每个人的收入状况不同,孝顺老人,未必就是让他们住上洋房别墅,吃山珍海味,身着名牌高档服装。“厚养”老人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孝顺”也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子女是否孝顺更多地体现在老人的心理感受上。因此,对于儿女来说,孝顺老人应立足现实,着眼当前,尽己所能,真正把孝心化作孝行。


  与“厚养”相对应的“薄葬”,并不是说老人过世了,简单处理了事。我们反对奢糜丧葬,提倡“薄葬”,其实是要坚决反对在老人去世后,子女们只是为了做给活着的人看,给自己“充门面、装孝道”,而一改往日的“铁公鸡”抠门秉性,显得特别“慷慨大方”,奢侈攀比,大讲排场,铺张浪费,上演虚假“孝顺戏”。提倡“薄葬”,更是要坚决反对比富斗富,或者本来自身经济就不富裕,但为了显示孝顺而打肿脸充胖子,不惜债台高筑。


  将“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整治打击殡葬陋习,就是让“厚养薄葬”成为风尚。作为市民,除了自身正确认知孝道文化,还要教育和鼓励子女孝顺父母,弘扬孝道新风,共同倡导“厚养薄葬”,让孝心孝行扎根百姓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