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识中医(上)

 古道岐黄 2017-01-12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近乎阳亢的社会。备受关注的学问不是修心养性,而是励志成功;大家追求的不是怡然自得而是感官刺激;不是心灵充实而是思想麻痹。如此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精神压力巨大,神每日疲于思虑,大量的消耗精血;学习工作之余,所谓的放松,又是纵情娱乐,各种欲望,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弥散在空气中,煎熬着所剩无几的精血。中医入门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在前面已经比较系统地给大家介绍过了,本章不再重复。现仅就中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单列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学 贵 有 恒

  北京新东方,一直是无疾很敬慕的一家私立学校。除了精英的团队,广阔的平台,新东方最为感动世人的,是它所推崇的一种精神:坚持不懈,奋斗不已。以致一些朋友参加新东方的英语学习,备考托福、GRE,并非单纯为了学习和考试,更是为了感受这样一种精神。

  2008年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究竟是不是像郭靖一样大智若愚的人,无疾无权评判。但许三多身上时时迸发出来的两点精神,无疑是最终成就自己的关键:一是做有意义的事;二就是不抛弃,不放弃,持之以恒。

  其实做任何事都是一样,贵在有恒。无疾在带学生、授课的过程中,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听一听,激动;想一想,感动;但一直没有任何行动(余世维语)。这次在网络上开班讲中医的过程中,此类现象也是同样屡见不鲜。无疾每次讲稿布置的所谓作业(思考题),其实也是希望给出一个价值评判的标准。坚持一下,再多走一步,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获;而一旦停歇下来,后面所有的景色,就再也无缘欣赏了。

  对于中医的爱好者和初学者,无疾相信自己有能力让大家看到中医大门的方向,指出条条路线以供参考;然而,路,终归要靠自己走过来的。

二、通 经 致 用

  儒家非常重视对经典《四书五经》的修习。修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讲出多么完美的理论,标榜多么崇高的道德,而是为了实用,为了指导今天的生活,即所谓的“通经以致用”。为政之学尚且如此,医学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学习中医的目的,就更加是为了实用。

  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前面已经反复讲过。但教学实践表明:对实践的强调,再多也不为过。实践,一方面是多观察舌象、面色,多体会脉象等这些实践性很强的诊断技能;另一方面,则是要多读医案,以练习的形式,增加自己分析病症,判断病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那句话:理论可以学习,能力只能练习。然而从第九讲医案解读的反馈信息来看,大家对这部分学习的重视程度的确还很不够。太多的方法与意义前面已经讲过。无疾这里最后一次提示有心学习中医的朋友,要重视医案。详细内容,请重温“医案解读”一讲。

三、三 医 并 重

  前一讲中对照了西医、中医和针灸对疾病的不同认识,以及不同治病思路。这里对三者的优势与不足再作些粗陋的评述。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科学化的世界。医学领域中,西医学无疑被认作科学的化身,统领着整个医学界。而中医,由于脸上刺有所谓的“疗效不确切”“可重复性差”等诸多“不科学”的墨迹,不但为西医所不齿,公众所不屑,连很多中医业内人士也颇感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中医尚且如此,针灸就更不值一提了。中医尚分科作内外妇儿,还没听说哪家医院有区分针灸内科、针灸外科、针灸五官科的;更多的是中医院挂着针灸科的招牌,干的却是神经内科的工作。好不令人痛心疾首。

  近两年来,中医保健市场的兴起,涌现出一批针灸推拿方面的实战型人才。是好事,因为唤醒了大家对人体自身智慧的认识;但还不够,因为一种优秀的诊治方法——针灸,还远远没有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无疾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讲:针灸可以解决的病症,远不止于中风、面瘫、颈肩腰腿痛,这可怜巴巴的几种。从内科常见的咳嗽、喘,腹痛、便秘、腹泻,失眠、胸痹,到皮外科的痈肿、疖疮、各种溃疡、脱发,再到妇科的慢性炎症、月经不调、痛经、胎位不正,以及五官科的青光眼、视力下降,鼻塞、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牙痛,等等,无一不能见到针灸卓著的疗效。与其他疗法相比,针灸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效更快针灸直接针对发生病变的经脉进行治疗,与药物疗法先经消化吸收,再经血液运送到局部的口服药模式相比,起效十分快捷。尤其对于多种疼痛性疾病,针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除病痛,其疗效确有不凡之处。

  2、损害更小西药的毒性,中药的偏性,都是药物疗法无法避免的弊端。针灸则不同。由于起效的机制不依赖于外界的资助,全赖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而人体通常不会作出有损于自身健康的行为。这就确保了针灸疗法安全、良性调节的基调。

  不过,针灸也并非百病皆治的万应疗法,有些情况下,针灸的方法就不适宜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比如:①身体过于虚弱。由于治疗疾病依靠的主要是人体自身的愈病能力,而不是从外界补充其他的力量。如果患者正气严重不足,难以为针灸调动、发挥治疗作用时,来自外界的扶助力量就显得不可或缺了。《内经》有云:“阴阳俱不足者,当调之以甘药。”②严重感染性疾病。如果外邪大量入侵,单靠人体正气驱邪,难度较大。就需要中药通过发汗、攻下等方法,来扶助正气,驱除邪气。

  再来看中药疗法。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积累,中药疗法已经发展成为中医学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其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将自然界中千万种事物分门别类,考察其性,求验于人,以备医用。如是则集天地万物之力,借以助人祛疾,其功力岂容小觑?

  但中药疗法同样有一些弊病。譬如,万物皆有偏,有偏才有用,有偏必有害;如果疾病之性属湿邪,法当治以燥利之药;但患者同时兼有阴血不足,又需滋阴养血。此时用药就会出现相互掣肘之弊。针灸或西药,都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再如,中药大多通过煎煮口服的方式来起效,但对于局部问题比较明显者,其疗效常有不尽如人意之时。此时轻者用针,重者手术的效果通常会更好些。

  最后看西医。前面似乎一直在讲西医的不足。实际上,西医学是伴随现代科学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与传统医学相比,西医学确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举例来说,注重对病因病机的研究,只要机制明确,往往可以发现或发明针对性很强的药物,获得立竿见影的明确疗效;外科手术的迅猛发展,为一些局部病变提供了精准、快捷,甚至根治的治疗手段。至于西医学的某些问题,前面章节中已有较多涉及,这里就不再强调了。

  总而言之,三类医学体系各有千秋,其有功于人类健康这一事实确是毋庸置疑的。三者在医学上的地位,也应该是并重,而不该是当下的西医学一枝独秀,其余二者惨淡经营。或许有一天科学头上的光环褪尽,重返它应有的位置时,三医并重的时代才会真正到来吧。毕竟,人,可以为真理而活,更可以为生活而活。

  另有一个问题,不少同学和朋友都曾问过无疾:关于中西医结合,如何认识?前景怎样?

  无疾也曾年少轻狂,认为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派的一些主张,比如张锡纯用生石膏+阿司匹林来退热,只是在“术”的层面对中西医做了一些结合的尝试。中西医理论结合的伟大使命,需要在我们这一代最后完成。时至今日,回想当年,不禁觉得当初的想法实有些幼稚可笑。结合的初衷是好的,但这愿望,有一点是违背了自然之道的,那就是苛求统一。

  天地得以化生万物,万物得以和谐共处,关键就是自然本身没有苛求一致。花草树木各有各的形质姿态,鸟兽虫鱼各有各的喜乐性情。自然不会按照“人类—动物—植物”之类的顺序来排定座次,区分优劣;而是提供了公开公正的平台,让每一位成员尽放异彩。

  记不清哪位先哲曾讲过一个比喻:牛善耕种,马善驰骋。如果把牛和马结合在一起,岂不是又能耕种,又能驰骋了吗?也或者既不能耕种,又不能驰骋了,也未可知。中西医也是一样。自然界化生某物,就有某物之用。人为的强行统一,难免自食苦果。

  人类需要的不是用一种统一的医疗方法来包治百病,而是有多种丰富的治疗手段各显神通。试问一句:假如某种药物治疗某病的效果非常好,当前能达到80%的治愈率,被临床医生视为灵丹妙药;那么剩下的20%的患者该怎么办呢?假如有一天,这种药的疗效下降到50%,甚至30%,又该怎么办呢?抗生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年的万应灵丹,今天却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结论:中西医不要结合,要并重。

  但这又引申出一个话题,也是前些日无疾与朋友谈起的:医学固然可以并重,但作为一名医生,又该如何把握几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呢?

  当前临床中医师的观点大体有这样几种:①见到病人,先上西药,因为思路相对简单;治不好时,再考虑中医治疗;或者只有在患者强烈要求的情况下,才考虑用中医。②见到病人,不需要考虑中西医,感觉哪种合适,哪种更有把握,就用哪种。③见到病人,完全不考虑西医思路,用纯粹的中医思路进行诊治,即所谓的铁杆。

  无疾曾经在二三之间动摇不定,但最终还是落脚在第三种上。网上搜索一下《对纯中医的思考》,可以看到无疾几年前的一篇文章,集中反映了当年的一种态度——坚持中西医结合,摒弃纯中医思路。今天观念的定型,关键在于一点认识:人生需要信仰。科学可以作为信仰,但信仰科学或许会给人类带来一些灾难性的打击,譬如二战的纳粹医生。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以判别真伪,却无法为我们的生活幸福带来善恶美丑的标准。中医学中深深蕴含着的中国传统文化,则可以实现。

  给希求汇通中西的朋友提几个小小的问题来思考:如果投入相同的精力,你的中医水平会比一位纯中医更高吗?你的西医能力会比一位纯西医更强吗?你是否认可这样一种说法:在中医生里我的西医能力最强;在西医生中我的中医水平最高?

  当然,无疾绝不排斥中医学院教育中,基本的西医知识的学习以及临床过程中用必要的西医手段来治疗。毕竟“病家所病,病病多;医家所病,病术少。”多几种治疗手段,永远不是坏事;能把握主次就好。



.


(本文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
作者:天下无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