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知行合一

 昵称39165694 2017-01-12

论知行合一


http://www./ArticleShow.asp?ArtID=641


——引子

宇宙乾坤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存在,迄今为止在人类的意识中仍然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迷。人是天地的拷贝,是小宇宙,亦当然是一个迷,——一个无比复杂的存在。然而人们通常习惯于以表象取人,简单粗糙地看待人,力图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式的概念解释,就把世界看透,就把人生看透,实在是痴心妄想,愚蠢无知。是的,无数的人,无数人的心灵,被江湖世道物欲横流所遮蔽,在见不了真相的狭窄空间,或者说只在官名利禄的界限里生来死去,活了一辈子,没有活出上天赋予的“万物之灵”的滋味。任何思想认识,如果进入不了“道”的层面或境界,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价值。同样,一个为人处世无“道”之人,亦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环境条件反射下能做出相应回应的高级动物,一个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一个永远无法体验因“道”而生的、发自心灵深处的、与风吹草动的天籁之音相和谐的、天青地明海阔天空般的愉悦。

这里选一个不是文盲谁都知道,但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的,源自心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来进行一下理性剖析,并借此寓意“万物之灵”层级上的,或者说真正意义的人生思考,是怎样的境界与风采。

正文---

天地乾坤中每个人都面临三大关系:一是个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二是个人与社会——即江湖世道的关系,三是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在三大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是个人与自己的关系。

在所有的生命之中,人因唯独拥有自由意识——独立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意识,而成为唯一活在心灵之上的存在,而非向动物一样只活在吃喝拉撒睡之中,只有条件反射式的、被动的、无有创造性的非自由意识。人一方面是自由的人,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之人,要在无常无情的江湖社会中活出人的价值,即活出人之“道”来,是非常困难的。为人之道,是天道在个人的映射。芸芸众生之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能做活出“道”来,大多数人尽管长了个人模人样,也活了一辈子,但并没有活出人的味道。

心学之对明朝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就是专门研究个人与自己关系的核心所在——心灵的,研究心灵是什么,心灵具有什么特征,心灵具有什么习性,个人需要怎样对待心灵,心灵与个人人生事业、幸福、价值追求之是的关系等。“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觉悟与发现,是王阳明先生心学的两块历史丰碑。五百年来,无人超越。至今,仍为心学之最高峰。

知行合一个人修行入道的境界,针对的是个人自己的修行,解决的是如何处理个人与自己的关系——“三大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摸不着门道。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知行合一的针对性,而是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名词概念,解释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行为的统一,是非常肤浅的。因为在生活中,形而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与形而下的实践与行为,总是分离的。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学是学,习是习;知是知,行是行。两者是分离的。

心学之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指的是个人修为到达“道”的层次相对应的知行不分、知行不二的境界。其中的知,是“行知”,是体证体验的知,是良知——即是道,并非用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表达的那种“知”,更不是知识的“知”;而其中的行,则是“知行”,即是道行,是那种能与天地大道相呼应的修为,亦是道,而非一般的言谈举止。正如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所说的:“知的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的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显然,知行合一是个人自我修行得道的两个侧面,不可分离。基于此,“知行合一”与我们经验中的理论实践统一,知识行为统一,是不一样的。在知行合一的境界里,即在道的层面上,理论和实践也好,知识与行为也好,是合一不可分的。

知行合一是什么呢?是进入道的境界的个人修为。因此,知行合一不是智商可以得知、勤奋可以得行的,而是必须不断自省、修行、觉悟、体证、精进,直到涅槃升华,才能进入的个人修为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