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奔袭 快速突破 ——盛唐大将侯君集远征高昌 范国平 侯君集(生年不详-公元643年),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今陕西旬邑人,出身于关陇贵族世家,自幼果敢勇武。隋末纷乱,李唐起兵争衡天下。侯君集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府中,跟随左右,征战天下,屡立战功。本文分析的是侯君集率军突袭高昌,大获全胜的事迹。 策划玄武门之变的功臣 在追随李世民征战天下的过程中,侯君集渐受恩遇,深的赏识与信任,并取得了参预秦王集团谋议的地位。在两大政治集团决战即将到来之时,作为武将的他,曾多次向李世民进言,力陈厉害,促使李世民下定决心,采纳其建议,采取先发制人举措,从根本上消除对手的威胁。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清晨,李世民率侯君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在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设伏,袭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初七,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由于侯君集是玄武门事变的主要的策划者之一,立有大功,所以李世民对其进行了重赏。七月初七,李世民任命侯君集(时任左卫副率)为左卫将军。八月初八,李渊退位。李世民随后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九月,唐太宗封侯君集为潞国公,拜右卫大将军。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再赐封侯君集食邑一千户。贞观四年(630年)十一月,侯君集又任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侯君集一生最光辉的事迹,当属他独担重任,率军平定高昌叛乱的壮举。至此,侯君集的军事辉煌达到顶峰。 高昌逆反,唐太宗下令西征 高昌,即汉朝时候的车师。距长安以西四千三百里,有三十一城,于隋朝时开始入贡,隋朝时封高昌王曲伯雅为车师太守、弁国公。唐高祖武德三年,曲伯雅死,其子曲文泰继位,并派使臣前往长安告哀,高祖派使臣前去祭吊,正式承认了高昌为唐藩贡国的地位。曲文泰开始对唐朝很恭敬,贞观四年时,他曾亲自入朝拜见唐太宗,回去时获赏赐丰厚,其妻还被赐李姓,封为常乐公主。然而不久,曲文泰依附于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内向唐朝入贡,并发兵袭扰伊吾(今新疆哈密)、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由于高昌位于唐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唐太宗决心平定高昌,除掉这个障碍。 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征召曲文泰入朝,曲文泰告病不来。随后唐太宗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率步兵骑兵共计万人以及突厥军队等征讨高昌。当时,唐朝一些大臣认为,远征高昌,要途经沙漠,路途遥远,取胜机会很小,而且高昌国地处绝域,得之也难守,因此纷纷进言“不如不伐”。但唐太宗意志坚决,命令侯君集率军西向讨伐西昌。 善用将领,行军千里经大漠 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曲文泰听闻唐朝已经起兵征伐西昌,但并不以为然。曲文泰认为,唐朝距离西昌七千多里,其中经过沙漠地带,冬季寒冻无比,夏季炎热难耐,行军至此难以穿越,因此唐朝大军根本无法抵达西昌城下,即使最终到了一半,补给也会所剩无几,到那时恐怕不等开战,唐朝军队就会自行溃败。 的确如此。侯君集率军进入沙漠后,沙漠地区昼夜温差极大,水草匮乏,军队补给难以为继,很多将士经不住冻饿疲惫,埋骨黄沙。军队减员幅度非常大。侯君集果断将引领全军前进的重任交给了熟悉地形的少数民族将领契苾何力,并充分信任他。在契苾何力的带领下,幸存的官兵经过长途跋涉,终于穿越沙漠到达碛口(约为今新疆轮台地区)。曲文泰听闻这一消息后一时惶骇无计,未见唐军竟忧惧而死,随后其子曲智盛即位。 而走出沙碛,对能征善战的侯君集来说,攻伐高昌一战已经成功大半。面对高昌数倍于己的军力,侯君集认为,唐军中的幸存官兵虽疲惫不堪,但作战意志旺盛,高昌军队虽多,但其国主曲文泰惊惧致死的消息对其军队战斗力造成不小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平叛高昌定可一鼓而定。 长途奔袭,大军压境速破城 当侯君集率兵进至柳谷(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时,探马前来禀报,称曲文泰将于近日安葬,到时高昌国内重要人士都聚集在葬礼上。听到这一消息,一些将领向侯君集建言趁此机会进行突袭,但侯君集认为,唐军是来讨伐高昌,偷袭葬礼的作法有失风度。 侯君集虽然否定了偷袭的建议,但实际上已经另有谋略。他敏锐地判断出此时进攻高昌国别的城池更有胜算,此后的事实也证明侯君集的判断是正确的。 随后,侯君集下令擂鼓进军,进抵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守城的高昌官兵固城自守,对唐军送去的劝降书也不回应。侯君集命令军中随军工匠制造撞车、抛石机、巢车等攻城工具,与清晨发动进攻,于是巨石飞空,尖车推城,唐军很快就攻入城内。 初战告捷之后,侯君集继续挥军前行,他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连夜行军逼近高昌城。高昌国主曲智盛率军迎战,被击败后退保都城。唐军一路前进,直抵高昌都城之下。曲智盛走投无路,便给君集送来一封求和信,信中称“有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丧背。智盛袭位未几,不知所以愆阙,冀尚书哀怜。”大意是说,是我先皇对唐朝无礼,我才刚刚上任没几天,没有什么过错,希望侯君集能手下留情。侯君集答复称,如果真心悔改的话,就在城门口束手投降,但曲智盛却坚守城内不出来。 侯君集遂命令将士攻城,又令工匠打造五丈高的巢车,人坐在巢车上观察城内动静,如此一来城内行人走动以及飞石所中目标,在巢车上的人都大声告知唐军,一时间高昌城内人都在屋中躲避飞石。唐军的战术起到了巨大的震慑力,先前答应前来救援高昌的西突厥军畏惧唐军威势,绕道西逃而去,后来在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投降。曲智盛眼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八月初八开门出城投降。 重设州县,留兵镇守卫唐疆 攻破西昌城后,侯君集继续分兵略地,《唐会要》中记载:高昌“下其郡三,县五,城二十二,户八千零四十六,口三万七千七百三十八,马四千三百匹。”随后,侯君集奉命在该地设西州,在可汗浮图城设庭州,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附近)设立安西都护府,分别留兵镇守。 侯君集征讨高昌时,曾派人约焉耆国(今新疆焉耆西南)与唐军合围高昌,焉耆国表示愿意听命。待到攻克高昌后,焉耆王到唐朝军队营地拜见侯君集,并请求归还曾经被高昌夺去的三座城池,侯君集禀报朝廷后,将三城连同高昌所掠的焉耆百姓如数归还。从而保持了两国之间的良好关系。 攻破西昌一战,唐朝打通了与西域各国的通道,促进了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同时也起到遏制西突厥的作用。九月,侯君集带高昌王曲智盛及其贵族大臣还朝。至此,唐朝疆域“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 战史点评 盛唐时期,居于中央帝国地位的大唐王朝实际上强邻环伺,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如突厥、吐蕃,甚至吐谷浑等均处于强盛时期,隋末年间的军阀混战,突厥等少数民族就起到很大的作用。到唐太宗时期,唐王朝一方面也采用怀柔手段笼络少数民族,维持边界和平;另一方面采取战争手段迫使四夷宾服。当时基于府兵制的唐朝,除了拥有雄厚的兵员、资源等,还拥有像侯君集、高仙芝等优秀的将领,他们不仅作战英勇,而且都具有极大的胆略,敢于长途奔袭,怀敌附远,为唐王朝维护西北边陲的和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战术层面上看,侯君集远征高昌大获全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 出敌不意,敢于长途奔袭,而且进军速度极快。高昌在西域地区属于大国,它攻略邻国,并敢于阻断唐与西域各国的交通联络,依仗的就是距离唐王朝路途遥远。如果唐王朝要发动大军前来攻伐,必定付出巨大的军费开支,而且要经历茫茫大漠、荒凉隔壁。因此高昌王依仗地理位置的优势和沙漠戈壁的天然屏障,掷下豪赌,认为唐朝大军不可能出兵,出兵也会不利,因此不会出现在高昌城下。殊不知,当时的唐朝正处于上升时期,兵强马壮,国力雄厚,又有像侯君集这样的勇将,他信任少数民族的部将,不惧部队严重减员,克服重重困难,突破艰难险阻,行军万里,使唐朝大军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高昌城下。让原本对唐朝出兵不以为然的高昌王措手不及,惊慌不已。侯君集用快速行军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部队的损失,实现了战术上的突然性。 第二,侯君集曾有过长途作战并大获全胜的经验。侯君集曾经率军远征过剽悍一时的吐谷浑。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伏允可汗入侵凉州(今甘肃武威),李世民派遣李靖、侯君集等将领出击。侯君集向主帅李靖建言,要求“宜简精锐,长驱疾进”,李靖采纳侯君集计策,轻装上阵,大破敌军于库山,伏允可汗率残军遁入大漠,并实施坚壁清野政策,希望迫使唐军退军。侯君集再度向李靖建言,主张穷追猛打,彻底解决吐谷浑对于唐朝的威胁。唐军随后兵分两路,侯君集统兵走南路,发动钳形攻势,在破罗真谷(在今青海都兰东南一带)追上敌军。侯君集屡用奇计,数次与敌大战,每战必胜。他不断突破敌军阻击,终于在次年五月间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伏允可汗率领的吐谷浑主力部队,杀得敌军鬼哭狼嚎。伏允可汗率军溃逃,最后自缢而死,其子率部降唐,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此战唐军采用侯君集提出的穷追猛打、分进合击的战法,彻底击败了吐谷浑军。侯君集把征伐吐谷浑的战斗经验,如法炮制地运用在攻打高昌之上,快速进军、快速攻击,无不体现了兵贵神速的用兵之道。 第三,侯君集在远征高昌时征集了大量工匠,命他们制造出强大的攻城器械,协助唐军作战,使唐军占尽了战术优势。早在出征前,唐太宗李世民就料到此战远离中原,既无援军,有无后勤保障,一旦攻城不利变成旷日持久的围攻作战的话,唐军将不战自溃,所以他命侯君集征集了大批善于制造攻城器械的工匠随军出征。在攻击高昌城池时,这些工匠制造出的撞车、抛石机、巢车等攻城工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撞车攻击城门,抛石机攻击城墙上的守军,巢车用于观察攻击效果及敌军部队调动。先进的攻城器械使得敌军在城墙上无法站立,纷纷躲到家中躲避飞石。巨石飞空、尖车推城,先进的攻城器械,加快了攻城的进度,使得围城作战迅速实现了胜利,并迫使高昌的突厥援军不敢前来救援。最后,高昌被迫投降。(范国平,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社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