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勾陈:大唐帝国定高昌之战(下)

 恶猪王520 2018-07-14

当唐朝将出兵征讨的消息传到高昌后,高昌举国上下一片哀鸣。因为所有高昌人都清楚自己是不可能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相抗衡的。


以太子麴智盛为首的朝廷众臣恳求麹文泰向唐朝政府谢罪以换取国家的保全。太子麴智盛甚至跪在麹文泰脚前,声泪俱下的泣血恳求父亲以国家社稷和百姓生死为重。而且他表示,按李世民对待周边少数民族领袖一贯的宽宏大量,只要麹文泰能够真心悔过,一定会得到宽恕。他甚至直接列举了李世民善待被俘的东突厥领袖颉利的例子。


但是,面对自己老婆孩子和大臣们的恳求,此时的高昌国王麹文泰就好像吃了秤砣的乌龟一样,横下一条心要和唐朝干到底,而且居然对儿子和朝臣声称可以击败唐军。


 唐朝远征军总兵力达15万人,而且都是骁勇善战的铁甲骑兵军团。统帅侯君集威震西域,麾下将领同样能征惯战,而且唐朝的综合国力更是绝对无法比拟的。


唐军有15万人,那高昌又有多少呢?高昌举国上下,从国王到监狱里的囚犯,甚至加上婴儿,全国总人口3万7千7百人;包括王室卫队在内,高昌军队共有兵力7000人。另外有西突厥驻扎在可汗浮图城的“威慑”部队骑兵1万人,双方实力根本不成正比。

但就是在这种典型的蚂蚁对巨龙般的实力对比下 ,麹文泰居然充满自信,不但要保住国家,而且居然还敢叫嚣要击败唐军。那究竟是什么给了麹文泰如此大的信心和底气呢?

是地利和外部势力的介入。其中地理因素非常重要。唐军兵出敦煌后,就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西域大漠戈壁。高昌地处吐鲁番盆地,周围一片大漠黄沙。而且高昌距离唐朝有7000里之遥,通往高昌的道路都是沙漠。途中没有水源,没有草木植被,没有飞禽走兽,更没有粮食军需。15万骑兵的人和马在这片死亡之海中连最起码的吃饭饮水都无法保障。


沙漠中地形极为复杂,在那个技术落后的时代人在沙漠很容易迷路。而且沙漠中气候极端严酷,白天气温超过60度,晚上则滴水成冰。如此极端严酷的气候环境大军几乎是不可能穿行的,而这也正是麹文泰所依仗的。在他看来,唐军不可能穿越这条连飞鸟和虫子都无法逾越的天险,主力必然会被浩瀚的沙海吞噬。而他则可以坐在家门口以逸待劳,等着收拾冲出沙漠劫后余生的唐军残部。

更重要的则是西突厥的介入。西突厥欲谷设可汗也得到唐军大举西征的消息,为此他亲笔写信给麹文泰,希望高昌坚决抵抗,他保证将竭尽全力支援高昌。为此,他特意在高昌都城附近可汗浮图城驻扎了1万精锐铁骑以表明态度。


当然,我认为这1万骑兵同时也是架在麹文泰脖子上的督战刀,目的就是逼麹文泰死心决战。

即有地利,又有雄霸西北的西突厥做后盾,高昌国王麹文泰志得意满,安心等待着“大破唐军”。但是,后来的战事发展远远不是这个西北的流氓无赖所能想像到的。后来的战局和麹文泰本人的结局甚至让后人觉得可笑不得。 


大唐远征军进入西域沙漠前,不少部将畏惧严酷的环境,主张绕远路,走环境适合行军的路线。但统帅侯君集坚决反对这种战术。他断定,麹文泰自持有天险沙漠,必然轻敌,绝不可能料到唐军居然敢于穿越7000里死亡沙海去进攻。

因此,唐军必须走这条连鸟兽都无法生存的路线,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兵出险着,出其不意。

驻扎西北多年的侯君集早就对恶劣环境做了充分准备,每个骑兵都配备有多匹战马以供换乘,同时马上还携带了大量干粮、咸肉和多具装水的大皮囊,而且携带了多套军装以随时应变复杂的气候。还打造了近千部大车,携带了数量极为庞大的军粮、马料、箭镞兵器等军需品,甚至制造了大量专门储水的水车。


为穿越沙漠,唐军还征调了大量军驼。整个唐朝远征军携带的军需物资足够大军在沙漠中使用3个月的,这还是在大军身后有庞大的后勤补给运输队的情况下。而沙漠复杂的地形更没有难住唐军,因为唐军先锋就是喑熟当地地理的突厥族名将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是大唐帝国早期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曾经参与著名的征吐谷浑之战,在战争中表现极为出色,生俘吐谷浑王后等王室成员,立有大功。为表彰其功勋和人品,唐太宗李世民将临洮公主嫁给契苾何力,他也由此成为唐朝皇室宗亲。

远征军组成出击后,契苾何力主动要求担任前锋带路。

尽管事先有充分准备,但残酷的环境气候依然给唐军带来巨大困难。恶劣的气候自不必说,沙漠里复杂地形给唐军造成巨大威胁,尤其是随时可能出现的流沙,多走了千余名大唐将士的生命,实际上在整个平高昌战役中,唐军在沙漠行军过程中的非战斗伤亡远远超过直接战斗减员。远征军甚至在途中数次断绝了同后方的联系,陷入缺粮无水的濒死危局,将士们甚至杀战马、吃马肉、饮马血。军心士气和人的神经几近崩溃边缘。


为了鼓舞士气,远征军统帅侯君集与将士同甘共苦,行军和吃住的条件与普通士兵完全一样。当缺乏粮食和饮水时,他从来都是以士卒为先。在统帅钢铁般坚强意志的激励下,大唐远征军全体将士克服后人难以想像的重重磨难,战胜了魔鬼般的酷热、寒冷、缺水、流沙、狂风和沙尘暴,历时7个多月,终于走过了炼狱般的死亡大漠。

公元640年8月,契苾何力率领的大唐远征军前锋3000骑兵率先冲出死亡沙海,包围高昌门户碛口。此时,出现在高昌守军面前的是一幅恐怖的画面:在他们面前,是3000名刚刚经历生死磨砺,从7000里死亡沙海中走出来的唐朝骑兵。

这些骑兵由于长期在大漠中煎熬,几个月没有梳洗,人和马浑身上下都是尘土。在大漠残酷的气候下,大唐士兵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有的人甚至是披头散发。战马由于长时间无法得到照顾,鬃毛没有修剪,长可至膝。浑身的毛发和沙土、汗水混合在一起,连最起码的毛色都看不出来。


在大漠中煎熬了半年多的唐朝远征军将士把自己所受的磨难,其罪责都算在高昌头上。终于走出沙漠,见到敌人后,唐军将士将全部怨恨都加在敌人身上。所有人本来就充满血丝的的眼睛里更是因为愤怒血灌瞳仁!


蓬头垢面的唐朝骑兵们吼叫着,如同一群冲出地域的魔鬼一样扑向碛口城!高昌守军只有1000多人,还有千余名西突厥驻军,根本没有料到唐军居然能够穿越死亡之海!面对杀红眼的唐军,西突厥驻军一枪没放,掉头逃跑,将高昌守军扔给唐军。高昌守军从来没见到过这种阵势,更没见到这群跟魔鬼一样的唐军,顷刻间丧失了抵抗意志。再加上看自己倚仗的突厥老大都逃跑了,1000多人的高昌守军未作任何抵抗,全体投降。


其中一部分被盛怒之下的唐军先锋部队所杀,若不是契苾何力及时制止手下将士的复仇行为,1000多守军将全部被屠俘。唐军主力随后到达,高昌门户洞开,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则足以让后人笑掉大牙。


碛口失陷的消息迅速传到高昌都城,朝野震动,但国王麴文泰坚决不信。而就在此时,另一条消息彻底断送了他求生的最后一根稻草--西突厥驻军逃跑了!

原来,唐军出现在碛口后,驻扎在当地的1000多西突厥骑兵没放一枪掉头就跑。这些人迅速跑回西突厥在高昌的基地可汗浮图城,而此时西突厥可汗欲谷设正好就在这里。得到唐朝重兵到来的消息后,欲谷设比谁都清楚自己手下这1万多骑兵的斤两。

于是,不顾当初与麴文泰的“山盟海誓”,只留下2000多人看家,欲谷设带领手下主力掉头就跑,一直跑回中亚里海边的老家,把麴文泰自己扔给大唐十几万虎狼之师。


西突厥军队的逃跑终于证实了唐军到来的消息。地利优势没挡住唐军,自己手下的那些“强兵猛将”们在敌人面前又不堪一击,现在连最后的希望突厥人也抛弃自己逃跑了,接下来等待自己的只能是死路一条。想想自己当初咒骂大唐的那些“豪言壮语”以及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位一生诡诈擅变,玩了一辈子“大变活人”,曾经“满怀豪情”要“大败唐军”的麴文泰彻底崩溃了。

在大殿上,麴文泰先是大骂西突厥背信弃义(这种话居然能从他嘴里说出来!)。随后,他当着满朝文武和自己的老婆孩子大口喷血,轰然倒地--麴文泰就这样被活活吓死!这位当初曾经要“大败唐军”的西域地痞就以这种可笑而又可悲结局走完了他诡诈的一生.


麴文泰死了,他的儿子麴智盛继位,面对强敌,仗总还是要打下去的。麴智盛集合全部能动用的兵力,甚至连60多岁的老人和10几岁的孩子都被征发,勉强凑了近万人。但高昌大势已去:公元640年8月,唐军攻克高昌国都门户田地城(注:即今中国新疆鲁克沁)。随后,唐军包围高昌国都高昌城。新国王麴智盛率全部军队迎战,但他那群乌合之众又岂能是大唐铁甲骑兵军团的对手呢?仅仅几个回合下来,高昌军队就损失数千人,麴智盛被迫龟缩进城里固守,企图等待幻想中西突厥的援军。


侯君集很清楚对手的想法。他一方面部署警戒兵力,随时截击可能出现的西突厥援军,另一方面集中主力全面攻城。

作为经营500多年的军事要塞,高昌城的防御设施极为完备坚固,易守难攻。但这根本难不倒唐军,原来唐军早有准备。

大军出征前,作为伟大的的军事家,唐太宗李世民深知大军在远离中原本土作战,缺乏援军和补给,加之强大的西突厥随时可能干涉,必须速战速决。为此,他在内陆专门征集了一些善于制造攻城器械的工匠从军。


这些工匠在哈密,建造了多部高达5丈的巨型攻城塔。攻城塔下面是一个巨大的4轮底座,用人力推动前进。上部是一坐高大的塔楼,塔楼里面是多层盘旋而上的云梯,外面由厚木板掩护,顶端前部是一个可以开合的吊桥门。士兵在里面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护,当接近城墙后放下吊桥门,士兵可以直接从塔内冲出蹬城作战。避免了以往云梯伤亡大的缺点。而且还可以在里面了望城内陆形和布防,作到了如指掌。同时,制造了多部重型抛石炮和重型车弩。

 

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640年8月8日,大唐远征军对高昌城发起总攻。唐军了望员在高耸的巨型攻城塔顶俯瞰高昌城,城内布防一览无余,随后开始“按图索骥”的指挥唐军重型远程炮火轰击。

军以数百尊重型抛石炮和重型车弩猛烈炮击城墙,巨大的箭镞和足有篮球大小的石弹裹挟着火焰遮天蔽日的飞向高昌城,迅速覆盖全城,城内立即燃起熊熊烈焰。

后方,数万唐军骑兵军团用弓箭以齐射的方式,在不到4小时的时间就向小小的高昌城发射了数十万支火箭。密集的箭雨遮天蔽日的覆盖了全城,整座城市被笼罩在一片炼狱般恐怖的“火雨”之中,成为一片火海,浓烟滚滚,烈焰冲天。

在远程火力的掩护下,侯君集命唐军骑兵则用皮囊、草袋装土填平了护城壕沟,随后步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攻城塔和云梯凳城墙,另一部分则架冲车直攻城门。

这些先进武器是此前几代高昌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尤其是对唐军的重型远程火炮更是闻所未闻。

攻城塔在牛和人力的牵拉下,推进到城墙边,随后放下吊桥门。唐军士兵不带头盔,甚至不穿甲胄,挥舞钢刀吼叫着冲上城墙。

在猛烈攻击下,守军土崩瓦解,外城迅速被攻破。而此时,西突厥在可汗浮图城的数千驻军和后来的2000多所谓援军早已向唐军截击军团投降。

在走投无路下,当天中午,在抵抗了仅仅一个上午后,高昌末代国君麹智盛向侯君集递交降书乞降。在降书中,他向唐朝大皇帝陛下虔诚谢罪,同时将所有责任都推给他那已经被吓死的老爸麴文泰。随后率满朝文物和全部王室成员,正式向大唐帝国投降,高昌王国灭亡。


随后,侯君集派兵迅速四处出击,陆续平定高昌全境3郡5县22城。至此,西域东部领土正式回归中华故国,大唐取得平定高昌之战的全胜,大唐帝国正式打通进军西域、中亚的道路。 


高昌大捷的消息传回长安后,一片欢腾。但接下来,该如何处置高昌这片土地,则在朝廷内部引起争议。当初的主和派力主放弃高昌。在他们看来,既然人家也投降了,咱气也就出了,面子也有了。高昌地处蛮荒之地,民众皆“化外蛮夷”。如果将其纳入版图,势必会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很不划算。


这遭到主战派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认为。首先,大唐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回的每一寸土地。其次,高昌居民都是中原移民后裔,当地无论文化还是风俗几乎与内陆中华无异,根本不是所谓“化外蛮夷”。而最重要,他们列举高昌重要的战略地位,表示绝不能放弃这一关乎大唐在西域主权生死安危的战略咽喉。


唐太宗李世民完全站在主战派一边,他朝堂上严厉质问主和派:“汉可治西域,为何大唐不可?!”在他的亲自主持下,唐朝正式将高昌纳入版图,在当地设西州,在可汗浮图城(注:即今中国新疆吉木萨尔北)设庭州。


后来,在此基础上,唐朝在在著名的交河城恢复了已经中断400之久的安西都护府,正式恢复了中国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主权管辖,并在此后继续西进,创造了空前辉煌的伟业:

公元646年,唐灭薛延陀并相继降服铁勒、拔野古等部;公元657年,经过先后两代人的前赴后继,大唐帝国灭亡西亚最强大的西突厥汗国。至此,西域全境回归中华祖国,而且唐朝将中亚全部纳入版图。


大唐帝西北疆域最北端跨越蒙古高原,进入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北海(注:今贝加尔湖)成为帝国内湖;东北到达今黑龙江口地区,并跨过日本海,拥有库页岛;最西端濒临西海(注:今里海)东岸,咸海成为帝国的内湖;西南越过阿富汗进入今巴基斯坦境内,濒临波斯高原,最南端进入越南境内成为中国历史上在西部疆域最辽阔的朝代。


 发生在公元640年的大唐平定高昌之战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平定高昌之战是唐朝开国初期在西部距离最远、难度最大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远征。平定高昌之战的胜利对唐朝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昌的平定使唐朝终于打开了通往西域纵深腹地的大门,这就为后来大唐一系列伟大的西方拓边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平定高昌也由此成为大唐进入、收复西域故土的关键性战役。



我认为,大唐平定高昌之战的胜利绝非偶然。首先,唐军主帅侯君集的指挥才华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茫茫大漠,侯君集力排众议,放弃条件较好的路线,选择环境极为严酷的沙漠行军。在行军过程中,正是由于他的一系列努力,才最终保证了唐军士气和军心的团结。也正是由于侯君集正确的战略方针,保证了唐军作到了出奇制胜。将高昌和其背后的西突厥打的措手不及,毫无还手之力。


而大唐远征军全体将士在炼狱般的漫长行军后,依然保持并发挥出惊人的战斗力,充分表明了唐朝军队尤其是西北军队强悍的战斗力。

事实上,西北军一直是唐朝最强悍的军队。其战斗力之强悍,甚至在安、史之乱后,国力严重衰败的情况下。居然还发生了张议潮领导的伟大的“甘、凉十二州归唐”大起义。足见唐朝西北军之强悍。


平定高昌之战中,唐太宗李世民正确的战略决策无疑是最关键的。正是他力排众议,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伟大的战略眼光,毅然发动了高昌之战,并在其后果敢的将高昌纳入版图。

如果李世民听任主和派的意见,先是不开战,战胜后又放弃高昌,那产生的一系列恶果将是不可想像的。


唐太宗征服东突厥汗国之后,开始对西域(即现代新疆和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以及一些松散结盟的绿洲城邦国家施加军事实力,其主要针对西突厥,以恢复两汉以来对西域的统治。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灭亡高昌,由此建立了中原王朝首次在该地区的永久性军事和政治机构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在贞观十八年(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高昌,唐朝在高昌的守将安西都护郭孝恪反击,并占领焉耆,俘虏国王龙突骑支,但后来焉耆再次脱离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的突厥族将军阿史那社尔攻打焉耆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征服两国。然后疏勒和于阗归附唐朝,使唐朝完全控制了西域。


吐谷浑可汗伏允听信大臣天柱王的建议,屡次侵犯唐朝的西部边境,634年,扣留唐朝使者赵德楷,六月,唐太宗以段志玄为行军总管,讨伐伏允,十二月,又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大举讨吐谷浑。635年,伏允败走,被部下所杀。伏允之子慕容顺杀死天柱王,自立为可汗,投降唐朝,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为吐谷浑可汗。慕容顺死后,636年,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之子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和管理西域。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讨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占领焉耆,俘虏国王龙突骑支,但后来焉耆再次脱离唐朝。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尔、郭孝恪率军讨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征服两国。然后疏勒和于阗归附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史称安西四镇。

贞观四年,西域诸国君主在长安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意为天下总皇帝或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种对唐朝皇帝的荣衔,还是一种有实质意义的国际组织体系,以维持当时各同盟国的集体安全。
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