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ECOM视角】重塑中国城市公共空间

 AggieAggie 2017-01-13

摘自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题为“公共空间:消费时代下的人文基础设施”的论文

我们在上一期的“AECOM视角”讨论了过去30年以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发展令公共空间缺乏人文基础,分析国内的现况和在美国的三个成功改造公共空间实例。本文是对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点建议总结和实践个案。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点建议

在中国城市特有的发展进程下,审视其公共空间所遭遇的挑战和契机,我们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指认出具有文化与社会可辨识性及经济与设计可操作性的公共空间发展方向。


第一 街道 | 中国城市文化属性的线型公共空间

中国城市的典型街道是由服务机动车为主的交通规划与规范所主导:从宽的道路红线,大量的建筑退界、快慢车道的多重分隔、低利用率的景观绿带甚至防止行人穿行的围栏而组成--街道上人车的有效互动其实是街道安全的隐性保障,刚性设施如分隔岛及栅栏往往加剧“为动而动”的过境性交通,牺牲了行人在界面间对话的公共空间,因此街道丧失了生活性转而成为纯交通性的市政设施。

中国城市的典型街道是由服务机动车为主的交通规划, 丧失了生活性,只能成为纯交通性的市政设施。

 澳门路氹金光大道
在这个被誉为“亚洲拉斯维加斯大道”的项目中,连接氹仔岛和路环岛之间的填海区新建了一片公共领域,命名为“金光大道”。整个区域面积约13.5公顷,是澳门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开放空间。设计运用植物、地形、水、灯光及硬质景观元素,为场地的大型开放空间打造充满活力的视觉和空间体验,为游客构建了一处信步行走的整体环境。

目前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发展缺乏充裕的土地资源配置,值得我们在现有的街道路网中仔细思考其潜质并指认、梳理重点街道,重新进行提升改造,相信可以为我们的城市环境经营出最直接可观的公共空间资产与效益。

第二 市场 | 中国市井文化的原生场所

市场是传统以来,集合人群消费与社区交流的典型公共空间。市场作为城市功能与空间类型的重要性,经过现代化发展已经转变为各式购物中心与商场,消费行为持续,但市井文化已然淡薄。当下不断升温的网络购物再一次地无情冲刷传统市场所孕育的人性交流。市场作为城市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载体其来有自,而前景尚远。不管是传承城市文化底蕴的重任,或是保留城市快速发展下的市井质感,市场始终是值得我们致力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元素。

在当下网络购物热潮中,中国传统的市场应重新寻找到自身作为重要公共空间载体和人性交流场域的价值,传承城市文化底蕴,保留城市市井质感。

第三 邻里公园 | 拆卸小区生活藩篱的空间催化剂

消费性主导的城市发展冲蚀传统的社区纹理和邻里组织,对城市空间产生的最大破坏就是公共空间的“小区化”与“商品化”。重新发展邻里公园体系,通过相同的市场消费规律,投资于优质可利用之邻里公共空间,将渐次挑战小区内部配套投资的效益性,可望达到松动小区壁垒、缝补社群肌理的目的。几年前纽约的10分钟范围内的邻里公园计划,或哥本哈根的15分钟到达公园的人口比例达到全市的90%行动,邻里公园是关键性筹码,以慢行系统相连为手段,成功重组城市公共空间网络。

台湾台中草绿园道
原是台中环城绿带一部分的草悟道位于重新规划的新区与老城区的交界处。其再生改造项目将创新、可持续发展、娱乐与休闲等理念融入市域公园系统的升级,由此将绿带作为重要的城市活动空间,并重新将其变为周边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 公交节点 | 引导交通走向交流的新空间触媒

目前中国几乎所有具规模城市都在积极建设包含地铁在内的多模式公交系统,而城市的公交节点往往是人流汇集之处,这是现代化城市产生的一个值得开发的公共空间资源。纽约与柏林的中央火车站、莱比锡的中央火车站、斯特拉斯堡的公交车站等,已经从交通功能发展到结合其他生活场所或节庆活动。如果我们今天能将城市的公交网络与节点视为一公共空间体系来规划打造,是提升公共空间活力与城市品牌的有效筹码。

 上海市公交网络与节点分布。若将这些公交网络与节点也视为公共空间体系来规划打造,将有力提升公共空间活力与城市品牌形象。

 广深港高铁西九龙总站地处香港西九龙区繁华的城市中心,旨在成为连接香港与中国大陆各大城市的重要地区性交通节点。场地内部空间与周边城市节点高效统一,将这一交通设施与城市未来西九龙文化区、港湾区以及整个城市和谐相融。同时为人们提供宽敞的聚会、玩乐和放松的场所,可供人们自由往来于各个建筑物之间。

第五 人文空间 | 提领城市品格的高文化辨识度场所

城市的人文本底通过生活形态与社会价值影响实体空间的构成,是造就城市可辨识性甚至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城市的人文空间能融合或呼应一个城市必然发生的经济活动,其所承担的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功能与角色,也是提领城市品格的文化再生土壤,比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碑、教堂寺庙、历史遗迹等等。

马来西亚“生命之河”(River of Life)总体项目为巴生河和鹅麦河注入新的生态和社会活力,通过城市和河畔社区的“再生”,河畔多文化的社区和景点得到了突出,建立了古迹观光路线吸引人们来到这些吉隆坡文化胜地。河流将成为社区的延伸,继承社区丰富的文化和特色。


案例研究
重塑上海人民广场

以AECOM参与的上海人民广场微改造规划为例,我们提出了三项策略来打造城市的人文空间。

城市的人文本底通过生活形态与社会价值影响实体空间的构成,是造就城市可辨识性甚至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城市的人文空间能融合或呼应一个城市必然发生的经济活动,其所承担的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功能与角色,也是提领城市品格的文化再生土壤,比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碑、教堂寺庙、历史遗迹等等。


第一项策略是复原前身的跑马道环形空间作为上海城市的独特印记。通过周围的景观设计,强化整体环形空间围合感,并引导视线;用带状开放空间串联现有场馆设施,使环带具备城市功能与活力;沿环带空间加入特色景观元素,如:花树、街道家具,加强空间识别性。


第二项策略是梳理传统的五马路和周边的历史建筑相结合,挖掘并延续城市的文脉。连接环带与五条历史街道(大马路至五马路),于交口处以入口广场、门户景观或服务设施作为动线节点;引导动线连系周边丰富的城市脉络,包括历史建筑、传统里弄、商业界面等;因应周围条件与串联设施不同,环带区分成四大功能段:历史观光、商业活力、科普展示以及文化艺术。


第三项策略是制造场所感,通过保留城市的印记,结合现有场地内的建筑并调整其空间尺度,复原公共空间的物理与精神要素。将人民大道、人民广场以及部分建筑立面以共同的景观元素改造,强化场所体验的整体感,如采用统一地面铺装、同色调材料,共通视觉元素;适度强化部分介面,提升人民大道入口的抵达感,定义人民广场空间归属感;北侧绿地维持现有景观与功能,作为都会型森林公园;南边两块绿地以密集或特殊景观植栽强化人民广场边界功能上可作为文化艺术、愿景教育的活动延伸。
 
通过这样的人文关注和规划手段,老上海的场所记忆能与植入的商业、文化、科普、观光、游憩等具体的公共活动项目相融合。人文空间不应只为保存与展示,更重要的是结合当下城市生活,持续为未来城市积累人文脉络与资产。



最后,引用一位百年前纽约市长赛斯.洛的话来进行总结:城市的核心是对于人性的尊重与关爱,是关乎市民的责任、依赖与成长。一百年前的这位市长对城市的描述不是经济指标,而是对城市的人性关怀。任何一座百年后的伟大城市,都仰赖我们在每一个发展步伐中坚持人本信念,用心经营城市文化,也用文化追求来经营我们的城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