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脏病临床疗效及体会

 关东老圃 2017-01-13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脏病临床疗效及体会        (转载) 
     
           

一、中医理论根据与近况

  本病属祖国医学之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心痹、心悸之范畴。祖国医学对心脏病早有论述。如心痹,内脏病症之一。出自《内经.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又云:‘由于脏痹日久不愈,重感外邪,或思虑伤心,气血亏虚,复感外邪,内犯于心,心气痹阻,脉道不通所致。证见胸中窒闷,心悸心痛,突发气喘,易惊恐、咽干、嗳气、脉沉弦”。《难经.六十难》指出:“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名真心痛。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之病名,出自《内经》是脘部和心前区疼痛的总称。第一,是指心绞痛。如《灵枢.厥论》的真心痛。《辩证录》的去来心痛。《医学心悟》的注心痛。心悸,病证名,见《千金要方.心脏》指患者不因惊吓、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多由气虚,血虚,停饮,或气滞血瘀所致。心动悸是指患者不仅自觉心悸。可察见心前区博动“其动应衣”。《灵枢.厥论》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互,夕发旦死”。以上所述,充分证明了祖国医学对心脏病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相似。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首要疾病。心脏病在内科疾病中占较大比重,且多较严重,明显地影响病人的劳动力。并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应当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病。对保障人民健康和维护社会劳动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心脏病的分类及病因病机


 心脏病大致分为高血压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心病、风心病、包括房室间隔缺损),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瘤、肺心病除外。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形盛气虚、痰湿瘀阻、气血阴阳失调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证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竭胸阳、阻滞心脉。虚证为心脾肺肾亏虚、功能失调、气虚血行不畅等。本病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大致先实而后虚,亦有先虚而后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挟杂,或以虚证为主,或以实证为主。


  三、症状及体征


 心脏病大多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心悸气短,喘息难卧等症为主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心痛。严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脉沉细微弱,结代脉,弦,、涩脉等,心脏病的临床表现见于《内经》如《灵枢经.五邪》篇说:“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又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死旦死”。与现代医学的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很相似,这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先进性,比西医早两千多年。


  四、辩证论治与分型加味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胸部憋闷疼痛。甚者胸痛彻背,短气喘息,心悸心累,不得安卧,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有一定关系。治疗应根据《内经》:“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一般来说,本病大多是本虚标实,辩证应先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又应区别阴寒、痰浊、气滞、血瘀或者兼证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各异,本病大多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驱邪入手,然后在予扶正。待正气增强时再予标本兼治。驱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泻浊豁痰为主。正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所说:“胸痛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萎薤白半下汤主之”。


扶正固本常以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气血双补、阴阳并调为主。患心脏病者大多阴阳气血不相协调所致。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伤寒溯源集》卷二又指出:“因气血虚衰,心神动摇,气馁而惕惕然悸动也,此为阴阳并虚。法当治血兼补,故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方药组成,炙甘草、人参、桂支、生姜、阿胶、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主要功效是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治疗以心动悸,脉结代为主证的各种心律不齐等证。本方以炙草草、人参补益心气;阿胶、地黄、麦冬、火麻仁补心气养心阴,以充养血脉。桂支、生姜辛温走散通心阳。因为人体阴血需要依靠阳气来推动的原理。所以加黄芪重用,重点在于补心气、通心阳,心阳通,心气复。再配合补血,滋阴的药物以充盈血脉。使阳气有所依附而不致浮散。故《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平阳秘,则心悸能安,结代脉能复。故炙甘草汤有复脉汤之称。本方在治疗心脏病方面应注意阴阳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灵活运用,临床常加味有黄芪、酸枣仁、柏子仁、杜仲、降香、丹参、桃仁、红花、红景天、龙骨、牡蛎等。本病辩证分为七型;


1、气血瘀阻型:【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方加入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有的同失笑散合方;


2、痰浊壅塞型:【治法】通阳泻浊、豁痰开结,主方同栝萎薤白半夏合方;


3、寒凝气滞型;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主方同栝萎薤白半夏白酒汤合方;


4、心肾阴虚型:【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主方加入山茱萸、枸杞子、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


5、气阴两虚型:【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主方中加入黄芪、白术、茯苓、五味子、红泽兰、红景天;


6、阳气虚衰型:【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主方中加入附片、肉桂、干姜、龙骨、牡蛎等;


7、阴阳气血俱虚型:【治法】气血双补、阴阳并调,在主方中加重黄芪用量(120克—150克)、白术、茯苓等。


   五、临床疗效及体会


  现代人工作,学习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动物食品增加,粗纤维和各种蔬菜减少,人体的运动时间不够,各种应酬增多,烟酒过度。特别是大中城市更为突出。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的病人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最后导致心、脑、肾、肝的病变。我们应当从青年做起。现代人应戒烟限酒,因为香烟的主要成份是尼古丁,吸入尼古丁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由于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能力明显高于氧气。导致结合氧的血红蛋白降低。从而造成血管壁组织缺氧、水肿,促进胆固醇和脂质的沉着,形成冠状动脉硬化。故吸烟是诱发冠心病的罪魁祸首。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尽早戒烟【1】。所以《内经.上古天真论》早就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心脑血管病应以预防为主。从青少年做起,多了解科学知识,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利于人们体质的增强,健康长寿。


心脏病是心血管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的总称。属危、急、重症。在急性期或严重阶段应以西医心内科或心外科治疗为主。只有在缓解期宜用中医中药治疗,或因条件的限制和某些特殊原因或西药疗效不佳者,可用中医中药治疗,笔者经治数10例心脏病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


  六、病案举例


  病例一、秦××,女,55岁,农民,家住广汉市金鱼镇。1970年因胸闷、心累心悸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轻度反流,经西医治疗几年未能治愈,于1975年来中医科治疗。


【症状】心累气短,胸闷心悸,动则尤甚,口唇发绀,面色不华,倦怠无力,二尖瓣面容,听诊二尖瓣区有降降样杂音、脉沉细而弱、代脉、舌质胖嫩淡白。辩证为心脾气虚、心血不足。


【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不足,故面色不华。心血虚不能养心,故心累气短。心血亏损,气血两虚,故胸闷心悸,动则尤甚。血亏气虚,故倦怠无力。阴阳气血不相协调,故脉结代。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心血不足,故舌质淡白。心气虚,鼓动无力,故脉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主方中加入黄芪、柏子仁、酸枣仁、桂元肉、白术、茯苓、木香。


服10多剂中药后有所好转,继服3个多月后代脉消失。服药1年多后症状全部消失。到医院检查一切正常,现已93岁高龄健在。


病例二、林××,女,45岁,中学教师,家住广汉市浏阳路。1980年自觉心累气短、胸闷心悸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三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轻度反流。一直服西药,几年未能治愈。于1983年来中医科治疗。


【症状】心累气短,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时作,夜间尤甚,心慌,口唇发绀,二尖瓣面容,在二尖瓣区听到隆隆样杂心,三尖瓣区听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吸气时增强,脉沉细见涩、结脉、舌质胖嫩紫暗。


【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心脉瘀阻,气虚血瘀日久,瘀血内停,脉络不通,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心脉挛急,故胸闷胸痛时作。瘀血凝滞,故痛处不移,血属阴,故疼痛夜间尤甚。心失所养,故心悸心慌。舌质紫暗、脉沉细涩,口唇发绀、脉涩、结代均为瘀血内停,心阳被阻遏。辩证气虚血瘀、心脉瘀阻。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主方中加黄芪、桃仁、红花、丹参、降香、赤芍、归尾、川芎、红景天;


服10多剂中药后有所好转。继服中药3个多月后疼痛、结脉消失。又服中药半年后,症状体征消失。经医院检查一切正常,重返课堂。现已60多岁健在。


病例三、谢××,男,38岁,干部,住成都市成华区某机关宿舍。在25岁时因重感冒经医院检查患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后好转,以后经常感冒,感冒后病情反复,几年未能治愈。2005年来我处中医中药治疗。


【症状】心累气短,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倦怠无力,头昏,心律失常,过早博动,第一心音减弱,医院的报告单为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氧酶增高。心电图改变、S—T段下移,T波低平倒置。脉沉细弱见迟脉、结脉。舌质淡白胖嫩有齿痕。辩证气血亏损、心阳被遏。


【证候分析】久病体虚、气血亏损、损伤心阳、心失温养,故胸闷气短、心累心悸、胸中阳气不足、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熙,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气血亏损、气血阳气不运于脑,故头昏。心脾气血虚弱,故倦怠无力。心阳不足、鼓动无力,故舌质淡白、脉沉细而弱见迟脉、结脉。


【治法】益气活血、温补心阳


【方药】主方中加黄芪(重用)、附片、肉桂、干姜、仙茅、龙骨、牡蛎、丹参,服药3个多月后明显好转,继续服药1年后经检查一切正常。


病例四、张××,男,65岁,家住德阳市泰山路。2008年10月自觉胸闷气短、心累心悸、呼吸困难、胸痛时作,当即到医院就诊,经各种检查,住院治疗,院方准备安起博器,家属有顾虑,到成都3家大医院检查,院方说先治疗,暂不安起博器,经住院治疗有所好转,但一直未能治愈,2009年元月来我处中医治疗。


【症状】胸闷胸痛时作,心悸气短,以胸骨体上段后方,可放射至左肩和腋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沉细见涩,结脉,舌苔白,舌质紫暗有瘀点,辩证为气虚血瘀,胸阳痹阻,心彩超检查:①室壁运动不协调;②左房室增大,主动脉窦部增宽;③二尖瓣轻度反流;④左室舒张功能受损。动态心电图结果:①窦性心律,最高105次/分,最低45次/分;②2度Ⅱ型窦房阻滞;③ST—T波未见明显异常;


【证候分析】人身阳气受之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寒邪内侵致使阳气不运,气血痹阻,故见胸痛彻背,感寒则痛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胸痛,心累心悸,喘息气短。阳气不足,故面色苍白。阳气不达于四肢,故四肢厥冷。舌质淡白,脉沉细均为寒邪凝滞阳气不运之候。阴阳气血不相协调,故脉沉细弱而结代。气虚血运不畅,寒邪凝遏久则为瘀,故舌质紫暗有瘀点。辩证气虚血瘀,阴寒凝滞。


【治法】补气活血、温阳开痹


【方药】主方合栝萎薤白白酒汤合方,加黄芪、附子、丹参、降香、红景天,服药10多剂后有所好转,服中药3个多月后结代脉消失,现正在治疗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