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 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2.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以加强语气。 3. 凶:庄稼(谷物 jià)收成不好。 4. 亦然:也是这样。 5. 粟:粮食。 6. 察:考察。 7. 用心:尽心。 8. 加少:更少。 9. 加多:更多。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的是尽心尽力了!黄河北岸的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我考察邻国的君王治理国家,没有哪个君王像我这样用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并未因此而减少,我国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 好(hào):喜好。 2. 请:请你允许我。 3. 填然:形容鼓声,声势浩大。 4. 鼓:击鼓,动词。 5. 兵:兵器。 6. 甲:铠(kǎi)甲。 7. 曳(yè):拖。走:逃跑。弃甲曳兵: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8. 或:有的人。以:凭借。 9. 直:只是,不过。是:这。 10. 以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击鼓进军,两军交战,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的士兵。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但有的人只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却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算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 无:通“毋”,不要。 2. 违:违背,违反。胜:尽。 3. 数(cù)罟(gǔ):细密的渔网。 4. 洿(wū)池:池塘。斤:斧子类的工具。 5. 以时:按一定的时间。 6. 养生丧死无憾: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没有遗憾。王道:指仁政。始:开端。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奢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政令)不违背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话指在农忙季节时不应让人民为政府服役);细密的鱼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宅:居所。古时宅在田野二亩半,在村庄二亩半,合为五亩。春天耕作,出居田野;冬日农事毕,入居村庄。 2. 树:种植。衣(yì):穿。帛(bó):丝织物。 3. 豚:小猪。彘(zhì):猪。畜(xù):畜养。 4. 庠(xiáng)序:古代的学校。夏代称校,殷代称庠,周代称序。申:反复。 5. 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颁白:也写作“斑白”,须发半白。 6. 负:背上驮物品。戴:头上顶物品。亦为劳作。 7. 黎民:犹“黔(qián)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 8. 王:被拥戴而称王于天下。 9. 未之有:未有之,没有这样的情况。 五亩大小的宅院,种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猪、狗等家禽(鸡)、家畜(chù 猪、狗)的饲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家百亩的耕地,不违背农时,数口人的家庭就能不挨饿了。谨慎地办好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地讲给百姓听,须发斑白的老者就不会背负着或头顶着重物奔波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长者能够穿丝帛衣服吃肉,平民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检:收敛、约束。涂:同途,路上。饿莩(piǎo):饿死的人。 2. 发:打开粮仓赈救灾民。是:这种情况。罪:责备。 3. 岁:年岁、收成。斯:这样、如此。 “富贵人家让猪、狗吃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加以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所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如果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其他诸侯国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五十步笑百步。 打战时,士兵因害怕而退却,一些人退了百步,一些人止退了50步,那些退了50步的人嘲笑退了百步的人,确实有所不该,但退50步和退一百步之间,难道没有程度上的差异吗?比如联考,有人考上北大清华,有些人只考上专科,虽然人各有志,但你能够否定那些成绩好的人确实比较优秀吗?我想是见仁见智,每个人程度不同,家庭环境也不同。有些人因为家庭因素,父母亲是农夫,因而他的第一志愿是农业专业,他的志向是种植出更饱满的稻米,增加每亩的年产量,让大家有足够的粮食,不会挨饿。 人各有志,行行出状元,百工斯为备,唯有各行各业尽责的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的进步与和谐。 在封建制度下,人是有着阶级之分的,富贵人家世袭,代代皆富裕,贫苦家庭除了读书,考取功名,实在永无翻身之日。导致地主阶级拿着吃不完的粮食喂食猪、狗,贫苦人家只能啃食树皮。这种制度可能导致阶级矛盾,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又没有机会读书,造反可以有饭吃,可以打击那些欺压老百姓的坏官员,如此,官逼民反,老百姓忍无可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战争爆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国破家亡,甚至改朝换代,让那些兵强马壮的强邻有可趁之机。 那为何士大夫阶级宁可将粮食喂食猪、狗,也不肯将食物分给那些贫苦的老百姓呢?为何只有达官贵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一般的老百姓只能耕地种田,目不识丁。这就是阶级制度的弊病。当权者为了皇权,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此才能够控制好整个国家。派兵打仗,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送死,让自己的丈夫去当兵,为国捐躯。在古代的中国,人士有阶级的,无可厚非,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维持皇权。现在的今天,人民生活在富裕与民主的体制下,也许会面对一些改革的难题,民意优先,难免会产生一些施政上的问题。任何制度有利,相对的,也一定有弊病。如何在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就需要执政者的智慧了。
|
|
来自: chenliwei80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