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里的用色之道

 xdcd 2017-01-13



中国画历史悠久,在古代被称为“丹青”,“丹”指丹砂(我们现在所说的朱砂)。“青”指石青,石绿等重彩颜料。足见中国画对色彩的重视和强调,从汉代出土漆画,帛画到敦煌壁画,无不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色彩的情感。在东西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画特有的工具,材料,笔墨的独特性使它独树一帜,而色彩运用的独特性则是形成中国画鲜明个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国画的色彩观“随类赋彩”

中华民族对中国画色彩的认识最初是汉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有关联的,当时已经把赤,黄,青,黑,白色列为最纯的正色,又把色彩分为冷暖两种不同性质的颜色。


随着中国画色彩观念的发展,特别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的著名史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之一的“随类赋彩”的说法。对于此说,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依傍具体物象的“类”去施加颜色,那创作出来的画作,只能是平庸之作。


中国画创作中,给物体赋彩时并非要追求物体固有色彩绝对的相似,而是着重色彩的类似。但求颜色在视觉上的近似就可以了,而不是自然颜色的还原。是强调画家全面完整地去观察客观物象的本质精神,做到物我交融,充分发挥画家的想象力,从而去创造出独特的色彩境界。


在中国画中,人的因素得到充分的强调,客观物象则要服务于人们主观审美理想。中国画的色彩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固有色相,以达到反映作者的绘画意图,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花本来没有黑色,但画国画花卉时可以用墨画成黑色,又如竹子没有红色,然而许多大画家喜爱用朱砂颜色画竹。这都可以说明中国画不必受光色和环境的局限,而可以变象,变色,独立发挥色彩的作用,总而言之,中国画并不像西方油画那样注意光色效果,自然颜色的再现,也不需要太多的颜色进行调合,而是更多地采用意象手法,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色彩运用更富主观精神,具有色彩装饰性的效果。

中国画颜料的特性

中国画家在绘画中所使用的色彩都是以中国特有的颜料为物质基础,借助中国特有的颜料绘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绘画作品。中国画颜料重在优选提炼,淡色求清逸,重色求古厚,中国画的颜色光色纯净,色相稳定持久,不易氧化,能画不退色。中国画的色相,不在乎景物的逼真,而是为了点醒意境,达到恰到好处的色彩效果就可以了。


国画颜料有矿物性,金属性,植物性颜色三种。矿物性和金属性的,这两种颜色统称为“石色”,它是不透明的,有粉质感,它比西洋画颜料的光色要纯厚,从而显得沉着并有厚度。植物性颜色,我们习惯上称为“水色”。其色泽虽然有透明的可变性,但着色稳定而不变色,在颜色调和变化不容易产生自然色的还原。


在人类已有过的各种文明中,独有中国古老文明能从哲学层次赋予色彩观念以很高的境界,极为高明地重视色彩的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随类赋彩”或以意运色始终是中国色彩发展的主线,丹青与水墨都是哲学色彩观外在表现形式。在中国画作品中,色彩可以反映花笑鸟啼,可以体现离情别怨,也可以描绘愁云喜雨,所以中国画里的色彩,不仅是色彩,更是画的灵魂。



按个再走啦~让我知道你是爱我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