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不透的故乡(二)

 斜桥古镇 2017-01-13

读不透的故乡——海宁(二)

 

读不透的故乡——海宁(二)

 

读不透的故乡——海宁(二)

 

读不透的故乡——海宁(二)

 

读不透的故乡——海宁(二)

 

读不透的故乡——海宁(二)

车开得很快,容不得我慢慢品味车外的一切。

在快到斜桥的凌家亭子老地上,忽见一座宏伟的庙宇正在建设中,让我好一阵惊讶。前几年,不曾见此庙宇,只是听老人说过原来此地有过一庙宇,远近来烧香拜佛的人还不少呢。

记得几年前,我回家扫墓途经此地址时,拍下过一殘迹照存在了我的电脑中,后来因电脑系统重做,再也找不到了,甚是可惜,也怪自已心不诚也。心想,回合肥后赶紧把应该保存的东东,放到博客上去。

下得车来,往回家的路走。走上刚新建的“利桥”,望着孩时戏耍的小河,联想到刚才从图上找不到的“斜桥”,又胡思乱想开来。

水流无限,桥立千年。“斜桥”你在哪里?“利桥”你又在说什么呢?

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比如,康桥与徐志摩,又比如,西湖断桥、廊桥遗梦、七夕鹊桥、魂断蓝桥。爱是所有的桥少不了的主题。那么,斜桥又与谁有故事可说呢?花落谁手,待后人去评点、去挖掘吧。

斜桥自古学风兴盛,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古有著名女词人朱淑真(朱淑真的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我回家前看到合肥的报上说其祖籍歙州,即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人,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但她在斜桥路仲里居家应是不争之事,《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是有道理的。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还有诸多杂家:如清代学者陆嘉淑、近代植物学家钱崇澍、书画大家钱君陶、漫画家米谷、理学家王恒守、文艺评论家殷白(我在重庆时,就看到过他写的斜桥的风土人情,这次想和大哥同去拜望时,哥说,他因病已让家人接回重庆,过世不久。)作家章克标(百岁求婚者,此事比他的文章出名,但我绝对不将他和如今想出名者归类在一起,他是个一生不想出名的文人),还有当今的剪纸艺术家王钱松均诞生并生活于此地。

以往的斜桥,有众多的小桥流水、古街巷道、临河民居、幽静庭院,蕴藏着无尽的古色古香魅力。小桥有东环桥、西环桥、中石桥,前步桥、铁板桥、还有家门口的牛桥。。。。。。

小时的我,爱倚窗看牛桥上的人来人往,屋檐下的风吹波动。如遇酷暑到时,一时兴致勃发,我会从窗口一跃而起,钻入洛塘河中玩耍起来。“踏水车”——举起双手,脚不着底,踩水行走水中;“钻没头”——不见人影,水下潜藏起来,这是我喜欢的水上玩耍动作。因此,晚上如家养的鸭子不归,赶鸭子回家就是我的事了。

今天,我在桥上转头向家门口望去:牛桥早不见,临河面上的民居屋全没了,河道倒是宽大了。只见,一条小时未能见到过的大船,迎面驶来,估计能装载四、五百吨货,这可得要用百辆解放牌汽车来做的活。以前,这样大的船绝对到不了此地。洛塘河自西向东流经斜桥中部,西去杭州、东往嘉沪,如今畅行无阻。

河宽了,桥大了,风景变了。我转而一想:人一生,从生到死,脐带就是人的第一座桥,离开了它,好好生活下来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独立的人。

我不必把情同脐带的第一桥——“斜桥”寻找,我要期待的是斜桥人应有更美好的明天。过去了的桥,就让她永存在我的心中,我永世不忘她的好!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种难言的酸楚涌抵在我的眼眶。。。。。。

                                                       (文章来源:海宁老友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