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曾先生讲对联

 江山携手 2017-01-13
   近期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推出了系列节目“我眼中的中国——范曾谈中国书画/诗词之美”。节目邀请著名书画家、诗人范曾先生主讲我国传统书画艺术和诗词艺术。演讲中先生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积淀、幽默的语言和不俗的风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先生讲座,如沐春风,醍醐灌顶,因而一连几期都悉心观看。

    在谈到“诗词之美”时,先生先是谈及对联,并且认为掌握基本的对联知识对于促进学习,提高文化修养,尤其是驾驭中国语言文字很有帮助。先生身体力行,在演讲开始,为了让大家更加关注对联,他即兴将孙髯翁大观楼长联准确背诵出来,令人赞佩不已。

    先生认为构成对联应有三个要素,他将此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对联要有骈文面貌;第二,对联要有诗词韵味;第三,对联要有散文风骨”。所谓“骈文面貌”,即是要构成基本的对仗形式,他指出,对联的对立统一“符合宇宙最根本的大规律”,是和谐之美。“宇宙对称的根本规律,这些大体上都是天地大美,对中国诗人的一种语言上的启发。一个人如果讲他的精神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还,他的整个情感约束在一间屋子里,他不可能有天岸马一般的诗思,他写不出好的诗来”。同时也指出“上联念完了以后,下联立刻出来,使意思充分完整这是对联语言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道出了对联“对”与“联”之间的关系。所谓“诗词韵味”,就是要注重语言的灵美,注重修辞和文法。但这又不是无病呻吟,要“惟陈言之务去”。先生举例,如命题“草原/砚台”,若赋联曰:“苍天作帐;滴水成文”,顿时间活力显现,予以文字之生命力。所谓“散文风骨”,便是要注重文字的精神和立场,这是为文也是为人的根本。先生以为,只有集古今气息,“与天地精神相往还”,才能创作出不朽之佳作。他言到:“如果讲你的对联没有散文风骨,你就没有立场,也没有褒贬……‘三星白兰地’对‘五月黄梅天’, ‘三’对‘五’,‘梅’对‘兰’,‘天’对‘地’,‘三星白兰地’一种酒,‘五月黄梅天’一个天气,对得再好不过了,但语言一点意味都没有……(好作品)里面要有品格、有褒贬、有他的立场”。

    演讲过程中,先生时时以自撰佳作为例证,受之者不无心生敬仰,自当闻之于耳,存之于心而化之于行矣。

    对于为文格律,先生还专门讲了一段:“如果讲要做个真正的中国诗人,它(格律)重要,那格律会不会束缚你的思想呢?当你才藻不多的时候,当你腹中的文章不多的时候,当你的词汇很阙如的时候,你会感到选择东西很有局限,这个问题就需要积以年月慢慢解决;有了丰富的才藻,你又能够严格地遵守格律,在严格的格律下而恢恢游刃有余,这是本领”。“作中国诗,你不懂声音、不懂格律、不懂诗词的韵律,便谈不上是中国的古典诗,因为中国文字的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的特性”。

    演讲最后,先生道出自己的志向,鼓励青年人要继往开来,勤勉笃行,“以天下为己任”,坚持“一息尚存,从吾所好”的理念,脚踏实地,不断去追求新的境界。

    通观讲座,让我对先生“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自述”有了更加清晰的感悟。先生曾言:“‘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是我为中国画所提出之八字箴言。于此,‘诗’非以直指古风近体也,指诗之意蕴境界也。是则《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庄子》为深悟之《诗经》,非无由矣。‘诗’之涵义既扩大如此,则凡中国先哲深睿高华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诗家沈雄逸迈之篇章,皆为中国画源头活水。加之画家对宇宙人生,入乎其的,山乎其外,以诗人之眼观物,以诗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调又清新,其所创制,离郑趋雅,或无多虑”。画道如此,联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敬仰先生久已,尤钦佩其“平生多感慨,最后发清狂”的豪迈气概,曾多次拜读著作,受益匪浅。虽从未有幸与先生谋面,然近日与千里之外、方寸之间,能谨听教诲亦倍感欣慰也。生活之乐取,或可独享;然学习之乐趣与世分享,才算得是真正快乐,遂将自己聆听先生讲座的一点学习心得诉于诸君,是为共勉矣(作者:羲皇里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