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SCC | 梁慧星:读书三法

 fyysx 2017-01-13

读书三法

梁慧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个大学生、研究生,在学习方法上是否有什么窍门可找呢?有,学习方法上的窍门就是你学习哪一门学科,应先挑一本最好的教材,然后反复精读,掌握该教材中的那一套概念体系。虽然不要求能够倒背如流,但是,一说到某一个概念,马上能够知道它的含义、它在这个体系当中的位置,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大致表述出来。以我所从事的民法学为例,由于法律概念都有它的特殊含义,你不理解它,你的记忆也不会牢固。国外有著名学者把民法基本学习方法概括为:记忆——理解,理解——记忆,这样循环往复。我认为,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加上一个运用。

精读

因为法律是实用科学,同学们在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举的案件及新闻媒体上的热点问题时,可以结合法律上的某个概念,试着进行分析。所以说,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记忆——理解——运用,三个环节的循环。这是第一种读书方法:精读。

什么是好教材呢?概念体系完整、准确,而且简明、扼要,就算好的教材。有些学者不赞成简明、扼要,他们为学生写的教材动辄50 万字、60 万字,学生要精读、要记忆,那么厚的教材怎么可能。他们没有考虑到教材是供同学们精读、掌握概念体系的。一个部门法学的教材20 万字左右,最好不要超过30 万字,同学们才能够精读,才能够记忆。如果通过精读把这套好教材的概念体系掌握了,其他的教材随便翻翻就可以了。如果某一新教材上有此前精读教材中所没有的新概念、新资料,就读这部分内容好了,把新概念、新资料补充到自己大脑当中已有的那个概念体系中去。有的同学读好几本教材,我认为完全没必要。精读一本好教材即可,其他的教材随便翻一下,如果有新的概念、新的资料就补充进来,这就是掌握专业基础的窍门。精读的目的,是掌握概念体系,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泛读

第二种读书方法叫泛读。我们当然不能停留在精读教材上,还要读别的书,这叫泛读。泛读的书没有限制,教材、专著、论文都读,但不是通读,不是精读,只选读其中的新概念、新观点、新资料,目的是补充、完善自己已经掌握的概念体系,加深自己的专业基础,扩大知识面。另外,还可以摸索写作方法。我们学民法的同学知道,台湾著名学者王泽鉴先生有八本专题研究论文集,我自己也有四本论文集,这样的书同学们应该怎样读呢?我不主张从头到尾地精读,即使像王泽鉴先生的八本论文集,也不赞成一本本地全部读完。我的建议是,挑选其中的一部分来读。从这本书中挑出几本,例如挑出两三本,然后每本书中挑出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来读。这样读的目的是摸索写作方法,看作者怎样选题、怎样设计论文结构、怎样进行论述?他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他的目的何在?论文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还有,他怎么运用论据、怎么运用材料?怎么反驳别人?这样读书,目的是摸索写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读书有会读和不会读的,差别非常大。日常生活中,一般人都读书看报、看小说,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的人非常普遍。但是,一个武侠迷把金庸的小说读得滚瓜烂熟,很可能连写一封信都写不好,这样的人可是大有人在啊!这就说明读书有区别。另外有一些人比如说鲁迅、郭沫若,他们没上过大学中文系,没学过小说写作方法,他们却成为大作家,他们写作的那套方法是从哪里来的?是读书学来的。读小说有两种:一种是读故事情节,故事很生动,读到高兴的时候就哈哈大笑,读到伤心的时候便泪流满面,深受感动,这是读小说的一种方法。鲁迅、郭沫若他们读小说是另一种方法,是读写作方法。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学俄国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连文章的题目都一样。这难道没有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写作方法吗?

读法学著作、法学论文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读别人的论文中有没有新概念、新观点、新材料,有就摘要下来,补充、完善自己此前掌握的概念体系,加深加宽自己的专业基础,这是一般的读法。我过去上研究生的时候没有电脑,是靠抄卡片。另一种是通过读别人的著作、论文学习写作方法和研究方法。我们平时读书要有意识地学习写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研读

第三种读书方法叫研读。我们一进图书馆会发现许多“大部头”的书,我们把它们叫做体系书。学民法的同学知道,史尚宽先生的《民法总论》大概80 万字,他的《债法总论》大概90 万字,他的《物权法总论》大概50 万字。一些本科生、研究生,一进法学院就下定决心苦读,他怎么读呢?他专挑权威学者的“部头大”的著作读,例如史尚宽先生的著作。史尚宽1929 年参加中华民国民法典起草,是起草委员之一,他的地位非常高,著的书很厚,内容非常多,资料很丰富。有的本科生、研究生,抱着史尚宽的《民法总论》、《债法总论》从头读到尾。这样读书,你读到中间,前面的就忘掉了;读到后面,中间的就忘掉了;全都读完,整部书的内容全部忘掉了。这样的读书就是不得要领,会事倍功半。像史尚宽先生的“大部头”著作,我们什么时候读呢?当我们讨论问题、写学年论文、讨论案件,或者讨论某一个法律规范如何解释适用的时候,我们就要查阅一些权威学者的著作,像台湾的史尚宽、王泽鉴、郑玉波,内陆的王利明、张新宝、尹田等学者的著作,就读他们的著作涉及到我们所研究、讨论的那个问题的内容,可能是那本书上的某一章、某一节,甚至可能某一自然段。这样结合研究问题一下子读了很多本著作,但每一本只读有关的某一个部分。这样读书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我把这种读书方法叫做研读,就是结合研究问题来读。


归纳起来,大体上分为三种读书方法:第一种叫“精读”,读好的教材,目的是掌握概念体系,即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第二种叫“泛读”,没有限制,教材、专著、论文都读,但不是通读、精读,只选读其中的新概念、新观点、新资料,目的是补充、完善自己已经掌握的概念体系,加深自己的专业基础,扩大知识面,并可以学习写作方法;第三种叫“研读”,结合研究课题读书,目的是学习、训练研究方法,培养研究能力。以上我大而化之地给大家介绍了读专业书的方法。


原文载于:中华读书报/2014 年/8 月/6 日/第007 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