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棉甲其实是重甲,重40斤可挡火枪

 好了明理 2017-01-14

一提到棉甲,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朝的八旗军队,他们身披打满了铆钉的各色棉甲,骑马奔腾。因为清朝棉甲有不少实物流传,所以我们在清宫戏中所看到的棉甲算是比较符合历史史实的。无论是《还珠格格》还是现代的各种清宫戏,棉甲成为了我们最常见到的盔甲。

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

虽然棉甲在清宫戏中出现的比较多,但是您可别认为这棉甲是清朝自己制造的,从工艺到形制,棉甲都是清朝的抄袭产品,而抄袭对象就是明朝。不过棉甲这东西也不是明朝自创的,还要追溯到蒙元时期,当时蒙古军队装备了大量的棉甲,明朝推翻元朝后,除了把棉甲由套头式改为对襟式之外,再无其他改动。

明朝为啥要大规模装备棉甲呢?原因在于火器的出现,随着初期火器的出现,中国传统的札甲等盔甲已经不能抵挡火器,反而是棉甲这种复合型的盔甲对防御初级火器有着良好的表现。

棉甲的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甲,直接将铁片或者铁丝网缝在内衬的棉袄上。另一种则是暗甲,在棉衣内侧用铜铆钉固定铁片,或者铁丝网,更为高级的盔甲还要加上皮革等防御材料。如此一来棉甲就成为了一套复合盔甲,既有棉布、皮革来缓冲火枪弹丸的冲击,又有金属抵挡刀砍剑戳。

清朝的棉甲其实是重甲,重40斤可挡火枪

棉甲构造

大家千万别以为棉甲带个“棉”字重量就轻便,现代留存下来棉甲重量普遍在30-40斤左右,妥妥的算是重甲了。

那么重点就来了,棉甲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出现的盔甲,到底能不能防御火绳枪的射击呢?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由此可见纯棉没有内衬铁片的棉甲都能减少火铳的杀伤。

那棉甲配合内衬铁片结果又是如何呢?万历朝鲜战争中,李成梁之子李如柏头盔被日本鸟铳击中,幸亏头盔中内衬棉布,抵挡住了弹丸,没有什么大碍。由此可鉴绵甲配合铁甲确实能加强防御能力。

清朝的棉甲其实是重甲,重40斤可挡火枪

现代复原的清朝棉甲

清代对明代的棉甲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动,只不过因为清朝最初多在辽东作战,天气寒冷,所以清代棉甲增加了棉甲的厚度利于保暖。同时清代还重视冷兵器作战,所以将内衬托的铁片也加厚,如此一来对冷兵器的防御效果也很好了。从现存实物来看,棉甲的重量和防护效果完全就是重甲级别的。

可惜再好的盔甲也挡不住西方列强先进的武器,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棉甲就成了士兵负担,既挡不住枪子,又增加了负担。清代棉甲逐步退出了战场,最终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