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棉甲会取代铁甲成为主流?浅谈中国甲胄发展史|头盔|棉甲|甲胄|盔甲|锁子甲

 扬眉剑客 2023-08-06 发布于山东

何谓棉甲,就是使用丝织品制作成的甲衣,内衬镶嵌铁片,外层以棉布织成,起到双层护体的作用。火器的出现,让传统的重型铠甲不堪一击,再者铁质甲胄穿戴繁琐,并且舒适感极差。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有提到这一句:“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铁质的甲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性能不佳。有史料记载,按照明朝《武备志》的描述:“雨地湿,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今择其利者,步兵性有辑甲,用辑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需厚一寸用绵密辑,可长至膝”。总结一句话就是棉甲在防范火器和应对南北方恶劣天气相较于铁质甲胄有明显的优势。

布面甲

这里我说下,我们统称的棉甲,分为两种,一种是布面甲,其表面覆盖着布料或皮革,其下由多层铁片叠加而成的盔甲。另一种则是不带铁片的布面甲会被称为棉甲,而西方的同类甲衣则被称为板甲衣。

板甲衣

棉甲最早出现在元代,其制作过程较为简单,外层为布料,内里在要害装有铁片的布面甲。

元代第一种布面甲胄类型

元代布面甲胄

其头盔为铁质头盔,只是头盔的两侧改为布面,有很好的防寒性。

元代第二种形式的布面甲胄

这种布面甲胄类似于后面清朝的棉甲,可以说是清朝棉甲的前身。其头盔亦为铁质头盔,帽顶铜管为插装缨饰之用,帽兜为铁护片,帽下护耳及护颈是内铺棉絮外钉甲泡,与上面的头盔区别不大。

除了布面甲,元代还有其他甲胄哈,布面甲只是其中的一种。

元代的甲胄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前期以仿金宋为主,后期随着蒙古对外扩张,其甲胄融合了西方元素,带有中亚与西亚的风格。

细鳞甲

其形制类似于宋金甲胄,以甲片细小,像极了鱼鳞,故被称为细鳞甲,甲片之间以牛皮绳编缀,加之甲片细小,整体的吻合性较强,增强其防御力。

细鳞甲

其头盔融合其民族元素,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胄的主体、眉庇(额前象帽舌的部件)、吹返(类似护耳的部件) 、面当或颊当(遮蔽面部或面颊的部件)、喉轮(保护咽喉的部件),以及其它装饰性附件。

铁丝漆皮甲

皮甲,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了,没有啥好介绍的,只是元代铁丝漆皮甲添加其民族特色,于汉甲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区别,其内衬多了一件锁子甲,有点中西结合的产物。

铁丝漆皮甲

只是它的头盔很有西方特色,其铁胄增加一个铁质面铠,对元军脸部有较好的防护。

还有一种头盔,宋明常见的锅盔,酷似斗笠。

只能说元代的甲胄融合了其民族特色,也添加了不少西方的元素,其甲胄的外形有些许怪异,个人不是太喜欢,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众哈。

元之后便是汉人建立的明王朝,这也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明代的甲胄具有时代的前沿感,其在设计、制作中也注意了时尚化,比如体现其潮味十足的'V字领’、 '镂空式护耳’以及欧式般的'环臂甲’等时尚元素,极具时代感。

金漆山文甲

明朝的甲胄形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明初和明朝中后期。明朝建国之初,沿袭了宋代甲胄样式,但不是完全的仿制,其在些许细节中做了较大的改进。我们经常可以在年画、连环画还有寺庙中看到的这些甲胄皆为明式甲胄。如每逢年关之际,许许多多的老人、妇女都有去寺庙进香拜佛的习惯,祈求来年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当你刚迈入寺庙大门,迎面而来的是威严霸气的四大金刚,这些雕塑十分精美细致,其身披的就是明代的甲胄,两肩的兽吞、胸口的束甲绊、硕大的兽吞腹甲以及腰上的袍肚,可谓威风凌凌。这些甲胄在晚唐就出现了,但是到了明代对其进行了一些改变,在裙甲之间作为护裆用的倒三角形裈甲是明代特有的,而且裈甲前的那两根打着蝴蝶结的丝绦也并不是用来装饰用的,而是专门用于下马徒步时吊起裙甲的裙角,这样方便走路,这也是明代才出现的设计。

身着明式甲胄的二郎神杨戬

明朝政府对甲胄的制造颇为严格,在《大明会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凡盔甲。洪武七年、令线穿甲、悉易以皮。十六年、令造甲每副、领叶三十片、身叶二百九片。分心叶十七片、肢窝叶二十片、俱用石灰淹里软熟皮穿。浙江沿海、并广东卫所、用黑漆铁叶、绵索穿”。其对甲胄制造工艺的详细记录,精确到各部位所用甲片的数量,还有针对东南沿海等地不同的气候和材料皆有说明。如南方地区多湿热,铁质甲胄容易生锈,故需要涂抹上黑色的漆防止其锈损。还有就是南北地区用料不同,北方多皮质绳索,而南方则是棉制绳索。

紫花罩甲

来到明朝中叶,也就是正德年间,就是那个喜欢骑着马到处打战的明武宗时期,大明的甲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罩甲在明军中广泛流行起来,其实所谓的罩甲也是扎甲的一种,比传统的扎甲穿戴更为简单也舒适,没有各种束甲绊、袍肚、罩袍,就和日常穿衣服一样,非常的便捷。还有一个颇具时代感的设计,就是取消了传统的披膊,换上了能保护整条手臂的环臂甲。这一设计既能有效地保护手臂不被伤害,也不影响其手臂的灵活性,且兼具美观感。

到了明朝后期,铁质的罩甲逐渐演化为布面甲结构,不再是铁质的甲胄,而是棉布与铁片结合,也可以说是布面甲的一种吧。这个结构的改进,既降低的甲胄的造价成本,对日渐成熟的火器也能起到较好的防护。还有就是适用性好,如夏季炎热,铁质甲胄升温快,对穿着铁质甲胄的将帅来说有极大的挑战;到了寒冬,铁质甲胄易冷,不管是穿还是脱都是很难受,而换成了棉布就不一样,隔热性好。

配有环臂甲布面甲

还有就是布面甲,就是我们所说的棉甲。其的发展是随着火器发展而产生的,被后面的清朝沿用。

明朝棉布甲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对棉甲有这样的记载:“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棉甲并非只有棉布和铁片,后期为增加其防御力,加入了其他织物、牛皮、纸等材料。

相比较元、清等其头盔更圆润,容量更大

明朝的胄没有什么好介绍的哈,与元代区别不大,只是头盔内部的容量更大、形状更圆润,主要是因为汉人有束发的习惯,所以对头盔的容量有要求,而对于游牧民族则就没有。

到了清朝就没有啥好介绍的,除了棉甲就是棉甲。清人似乎偏爱这一样式,即使也穿着铁质甲胄,也是套在内部的锁子甲,外面还是统一制式的布面甲胄。只能说清朝在甲胄上做到了和现在军队统一的军队服饰,不像其他朝代甲胄形制繁多,种类齐全。

八旗军的布面甲

努尔哈赤使用的甲胄

皇太极的御用甲胄

顺治皇帝的御用甲胄

康熙皇帝的御用甲胄

乾隆皇帝的甲胄太多了,但其甲胄的形制和样式仍是布面甲,就展示其一幅戎装图。

图文分享自:炎谈趣史

注: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兵器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