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盔的前世今生(上)

 CaoJunRuix5g8a 2020-08-08

头盔的历史可谓同战争本身一样古老,是战士们最早的防护装备。众所周知,即使是我们研究过的最古老的帝国,例如公元前23世纪左右的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也都使用头盔。随着战争和武器的发展,起倒防护作用的头盔也随之发展。材质也由皮革演变成黄铜,青铜,钢,然后演变成更为复杂的现代纤维。

近期就让我们回顾一下不同文明、不同年代的头盔,以及他们的防护性和其对所处年代和文明的体现。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头盔是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青铜头盔

这是时至今日保存的最好的商朝头盔,材质为青铜

中国在青铜的冶炼上谈不上是最早的,但其工艺、应用和发展却是最广泛、最好的。在铸造工艺上,商代就已经可以一体成型铸造不同尺寸及规格的头盔,拥有花样繁多的造型,并带有精美的花纹。

虽然残破不全,但是仍然可以辨识出这是饕餮的图案,虽然不同头盔的饕餮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还是能看出统一的风格,并且已经具备了兽耳和花纹以及眼鼻等细节,以现在的审美看起来还挺萌萌哒。

商朝的武士的盔甲仍然是以皮革为主,头盔并不普遍。

代的头盔更多是作为祭祀用品或是装饰品使用,因为青铜的重量不轻,况且那时候没有足够的数量来装备给士兵,所以只有在墓穴里才能出土这种较为精美的头盔。另一方面,冶炼和浇铸的技术较为原始,不能算真正的“制式装备”。有人推测,出土的商代头盔基本都是贵族的陪葬品,至于那些部落里的士兵们是不大可能装备青铜头盔的。直到

朝,头盔的设计才往更实用、更适合于战争的方向发展。周朝的头盔极少见到复杂的花纹和纹路,虽然都是整体铸造,但其工艺相对于商代更为简单。

西周

开始,头盔开始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防护为主的功能,不仅完全地包裹住耳朵和后脑,而且重量也通过工艺的简化而减轻。这种设计非常适合装备大批量的部队,青铜冶炼在周朝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而周朝的人口也一度达到了500万。

西周士兵复原图

这个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皇帝或贵族才能拥有的士兵,周朝的“单兵装备”已经有了固定的搭配,既盔和甲,我们的现代词汇:甲胄和盔甲,实际上都指的是头盔和盔甲这两样东西。想象一下,当时周朝扩张的时候,不断地用装备着盔甲的武士吞并着各种相对较为落后的部落,仿佛《逃离塔克夫》中的全装6级大佬儿血虐裸奔跑刀仔一样,凭借技术用更加先进的工业技术来碾压敌人才是王道。

战国

时期,铁的冶炼使革新了盔甲的制作技术,铁质的头盔更轻,并且强度较青铜来说要高出很多。战国割据促使了玩家们不得不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装备等级,这一时期的盔甲也空前复杂了起来。

战国早期的头盔仍然使用青铜来铸造,虽然同样是青铜材质,但是在冶炼技术上更加成熟,可以提炼出纯度更高的金属,避免了杂质的存在,使得头盔更加坚固和耐用。这一时期的头盔和商代头盔比较起来,无论是金属的光泽还是韧性都要更胜一筹,直至战国晚期铁的提炼技术兴起,青铜的盔甲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战国后期士兵的复原图

盔甲的工艺在战国后期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仅仅身体穿戴的甲就分为很多部分:有胸甲背甲臂甲还有甲铃,同时小臂处还有护腕,头盔两侧也延伸到了甲领内,士兵的头、耳、颈都有了足够的保护。尽管中原地区矿藏丰富,但分布极广且不均匀,大量的青铜器和铁器都被用作礼乐祭祀,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大批量装备此种盔甲。并且冶铁技术的参差不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图中的士兵在当时应该是绝对的重装步兵,名副其实的人肉坦克

尽管扫灭六国,但秦国对于头盔仿佛并不怎么感冒,秦军更注重于护甲,无论是兵马俑还是出土的文物,考古界曾经对秦国是否装备头盔有争议,最起码不像先前的朝代那样非常注重头盔。但直至出土了石片叠压编制的头盔之后,人们才对秦朝军队的头盔有了初步的了解。

秦军石制头盔,风格和之前的青铜或者铁质铸造头盔有着明显的区别

秦军士兵通常是戴头巾,把发型挽成不同的发髻,而军官则是戴着牛皮做的帽子。据《史记》记载:秦,带甲百万。意思是秦军不仅规模庞大,并且装备有盔甲。但出土的兵马俑却没有一顶头盔,这就很令人费解,秦军的头盔去哪儿了?

有一种说法是,秦人尚武、头盔不利于发挥其战斗力,在近身肉搏中,头盔并不能灵活地随着颈部进行剧烈运动而发挥防御效果,反而是一种阻碍,毕竟当时也没有“人体工程学”一说。加之当时秦军有晋升制度,每杀一人、斩获一首级,便能提升一级爵位,直至20级,像不像如今的游戏升级系统?不仅能获得房产还能获得仆人,同时爵位还可以由子嗣继承。如果家人是奴隶,还能赎身成为平民,可谓是一人当兵全家享福。所以秦军普遍凶猛无比,只是装备了保护胸腹部的护甲而不装备头盔,最大限度地保障行动灵活。当时的武器多是戈或者矛,对于头部的威胁也不是很大,所以保护好躯干就足够了。

也有另一种说法,由于秦军的士兵都是自带装备参军,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本给自己置办一身装备,出身低贱的秦军士兵往往都是袖子一撸上阵杀敌,要么斩敌首而还、封妻荫子,要么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就是一个字——干,所以头盔也就不普及了。

终于要说到我大汉朝了,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伟大王朝,汉朝对于军队的建设有着独特且高效的管理模式——国家统一装备。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加入军队,国家统一配发铠甲和武器,这样的管理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至此真正意义上的“制式盔甲”也孕育而生。但汉朝由于疆域广大,通常情况下,只有边疆的精锐部队才会装备头盔,更多的士兵是不装备头盔或者只拥有简易的头盔。尽管如此,汉朝军队的头盔装备数量在不影响铠甲供应的情况下仍然是相当可观的

汉朝晚期的士兵盔甲,无论是头盔还是护甲全部由铁质鳞片堆叠编制而成。整体风格与秦朝类似,尤其是头盔的构造,虽说材质不同,但整体的理念仍然沿袭秦朝,头盔使用铁质鳞片包裹住头面以及颈部,只露出脸部,虽说牺牲了一些机动性,但对于集群作战的士兵来说起到了最大程度上的保障,也弥补了单兵作战的不足。

徐州博物馆楚王墓头盔

全包裹式铁质鳞片头盔(虽然有些拗口),这种头盔的制作较为费劲,在脖颈处使用了较小的铁片尽量增加其灵活性,同时在头顶、脑门及后脑处采用加厚的贴片,启到最大限度的保护面积,可谓是煞费苦心。这种高级货估计普通士兵是享受不到的,也只有楚王这种大型副本的BOSS才会拥有。

还有一种头盔,被称作“头巾式头盔”。这种头盔就没那么复杂,直接用铁片把脑袋一围,头顶是露出来的,有推测是给骑兵使用的,在不增加负重和影响机动性的前提下保护头部。

头巾式头盔

把铁片缝在厚实的皮革或者布上,将其绑在脑袋上。这种头盔的实用性已无法证明,但他确实装备在汉朝军队里一段时间。

汉朝的重装步兵和轻骑兵都装备着盔甲,在对付来犯的匈奴时,这些护具尽管不能做到绝对防御,却增加了士兵的存活率。这种鳞片叠加式的铠甲能很好的防御刀剑的砍伤,同时有几率偏移长矛等武器的冲刺,配合盾牌还可以抵御箭矢。

罗马

让我们再看看同时期的欧洲,西汉时代的罗马帝国。提起罗马帝国,很多人会想起一部电影《斯巴达300》,里面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头盔——科林斯头盔。科林斯头盔兼具美感和防御性能,一度在希腊和雅典等地区相当流行,拥有非常丰富的衍生变种。尽管斯巴达克斯最终被罗马帝国所消灭,但是其造就的流行文化元素至今依然广受欢迎

科林斯头盔,材质为青铜,与中国古代头盔最大的不同是,科林斯头盔的设计最大程度地防护鼻子和脸颊,同时在尽量不影响视野的情况下保护眼眶和颧骨。这种头盔的铸造也十分方便,便于量产。电影中斯巴达士兵装备的就是此类头盔。

而科林斯头盔作为经典形象在当今的游戏中也多有体现。

影片中的斯巴达人的头盔设计正是基于科林斯头盔

以bug较多而闻名的游戏厂商“育碧”发行的游戏《刺客信条:奥德赛》为例,玩家可以装备上百种不同的头盔和盔甲,其中也包括了科林斯头盔,以及当时的希腊、罗马和波斯风格的装备。

众所周知的网络游戏《英雄联盟》中的角色“潘森”的设计灵感就是来源于斯巴达士兵。这种头盔在当时的罗马帝国和斯巴达人当中都有广泛装备,翎羽的颜色和样式象征着不同的官阶和地位。

罗马帝国对于头盔的美感和防御性能更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同于是奴隶出身的斯巴达人,罗马帝国在盔甲上有着很严格的区分和规定,相对于普通士兵,带有红色翎羽(或者马鬃毛)装饰的头盔只有百夫长或者小队长以上的将领才会佩戴,这有利于在战场中快速进行队伍集结和敌我识别,翎羽多半采用鲜艳的红色,或者黑红相间。

加利亚头盔

广泛装备于角斗士和百夫长,配备了马鬃制成的头冠。

同一时期的加利亚头盔,同样装备于百夫长。

与上面不同的是马鬃装饰是纵向,而非横向。同一时期,不同排列和颜色的装饰可能是为了区分军阶以及地位。在罗马帝国末期,甚至还有蓝色、黄色、白色等其他颜色,或是多种颜色混合的头冠。当然,无论是在希腊、罗马、斯巴达,仍然有很多士兵是不带头盔的,或者头盔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这与当时头盔由不同的作坊制造有关。

外国军迷扮演的罗马百夫长

加利亚头盔和棕色的马鬃头冠非常显眼,但其装备的是锁子甲而非标准的罗马板甲,锁子甲是北欧维京人常见的装备,但考虑到常年的交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是有可能发生的。

罗马脊盔

它突出的特点是在头盔的正上方有一道用于固定头盔衔接处的弯曲的金属脊,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装饰作用,仅仅是为了使得头盔更加牢固。但随着贵族们的审美需求提升,这种头盔被设计得越来越复杂,开始镶嵌珠宝,护鼻和脸颊处与加利亚头盔也有较大的不同,外观更加类似科林斯头盔。实战功能如何很难说,但至少B格十足,浮夸的风格让贵族们的虚荣心达到了顶点。

罗马帝国末期的脊盔

使用了表面镀金的脊盔在帝国末期的罗马贵族中并不罕见,更加复杂的工艺(纹路、图案)以及Y字型的护鼻是此时脊盔的标志性特点,同时期的骑兵也会装备这种头盔,但并没有如此复杂的做工,令人意外的是,北欧蛮子们也装备了类似的头盔,但更加粗糙和实用。

维京人制作的头盔

护鼻和头盔的弯脊头与罗马脊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历史上的维京头盔是没有牛角装饰的,我们在影视剧或者游戏中见到的维京角盔实际上几乎不曾存在过。

维京蛮子和罗马帝国作战的同时也不断改良着自己的装备。这种头盔将颧骨和护鼻连成一体,同时让金属弯脊向下延伸到嘴部,维京人并没有完整体系的武器装备生产能力,无法做到像罗马军队那样有较为完整的军工系统,所以装备也是参差不齐,但大体上来说头盔还是维京蛮子们的标准装备。捎带一提的是,相传所谓狂战士就是由维京人所创,在战斗前,这些最不怕死,最富有经验的老兵通过服用草药或者饮酒冥想,让自己陷入一种彻底的狂热,通过疼痛来激发自己的战斗欲望,让敌人闻风丧胆。

游戏《骑马与砍杀》中的插画之一,手持战战斧和投矛,装备圆盾、锁子甲和维京脊盔的战士。

墓穴中出土的维京头盔

彼时的维京人已经掌握了较为良好的冶铁技术,并且用铆钉来结合并固定不同的板件,这样的头盔方便制作,强度也高,并且下颚处可以用牛皮制成的皮带来固定,极大增强了头盔的贴合性和人工机效,是真正完全为了实战而衍生出的装备。维京人能够肆虐欧洲二百余年,并且至今都有较大的影力,离不开其骁勇善战而又野蛮凶狠的民族特性,但随着历史的更迭,维京人逐渐抛弃了北欧诸神的信仰转而投入了基督教,在不断的民族融合之中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隋唐

中国的头盔在隋唐时期被古人称作兜鍪(dōu móu),从样式上来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外观和制作工艺空前精致,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在雕塑和出土文物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隋唐时期头盔的主要部分名称分解图

可以看出来那时的头盔不仅在外形上非常美观,同时也注重实际的防护效果,顿项不仅由铁片堆叠排列而成,而且从耳部到脖颈部都有很好的覆盖。

唐朝武士的鎏金铜像

为了美观把顿项做成了波浪状,乍看起来有些日本风格,但是和日本战国时的头盔几乎毫无联系。

唐武士浮雕

同样是将顿项立了起来,显得更加有气势,其实这种对于顿项的处理方法在唐代的文物中非常多见,其普及程度就好像今天的人们穿Polo衫还把领子竖起来一样,都是为了视觉效果。

唐代武士铜像

颈项如波浪状折叠起来,极为美观。但在实战的时候会完全把顿项放下来紧贴脖子。有说法是因为唐朝持续的和突厥人作战,受到突厥文化的影响,才在头盔上加了类似兽首或者凤羽翅等元素。

朝的盔甲继承了唐代的风格,总体来说区别并不十分明显。人们对于宋朝盔甲的概念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98版的《水浒传》。宋朝的冶炼技术已经可以进行初级钢的制作,汉朝时期的中国人已经研制出用碳作为媒介物,将锻铁和铸铁融化在一起炼钢的方法。11世纪,宋朝又研制出两项炼铁的革新。一种方法用来铸造次等的不均匀的钢;另一种是现代炼钢熔炉的前身,通过鼓冷风反复锻造,来达到脱碳的目的,有了上好的金属,宋朝人把单兵使用的盔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步人甲

约1800片铠甲片堆叠编织而成,全重29公斤,是公认的世界上最重的古代步兵铠甲,步人甲的头盔只露出了眼部,整个面部以及后脖颈完全被鳞甲所覆盖,并且鳞甲延伸到接近肩部,穿着此甲的士兵如果再携带兵器等辎重,负重可达40公斤,宛如步兵中的鼠式坦克,这种牺牲机动性,只为铁壁般防御的设计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士兵的受伤概率,这种铠甲的制作难度和公益极其复杂,因此注定无法大批量装备。

与上图作比较来说,此铠甲没有吞肩,但头盔大体一样,均是用多层铁片围绕面部,身着这种铠甲的士兵手持长矛,在列阵的情况下可以抵挡住骑兵的冲击,普通的刀剑是不可能在一击之内将铠甲的防御破除,玩过骑马与砍杀的玩家都应该知道,用刀剑来对付身着重型铠甲的步兵效果并不理想。当时身着步人甲的士兵们还装备着长柄大刀用来对抗金人的骑兵,他们先是用大刀砍断较为脆弱的马腿,待地方骑兵落马,便举起大刀借助自身以及武器的重量劈砍敌军。

本来主要说头盔,但是单独将头盔拿出来的话就无法凸显宋朝盔甲合一的卓越设计理念了。

中世纪

这种全包裹式的盔甲,在欧洲也非常盛行,在欧洲的中世纪,随着十字军东征,覆面盔大量装备给了步兵和骑兵,并且骑兵的板甲也和宋朝步人甲有非常类似的地方,他们都是尽可能减少身体的暴露,并加强正面的抗击打能力。

这种板甲覆面盔的优点在于抗击打,如同铁桶一样的保护住了头部,但缺点是视野过于狭窄,容易使佩戴者现如自闭,无法看清战场局势。很快这种大型头盔便被稍小一些的头盔所取代,这种头盔也被称作桶状头盔,它是十字军东征时在12世纪后期制造的头盔,一直使用到14世纪。它被骑士和欧洲军队中的大多数步兵使用。它的构造非常简单,大盔的第一个设计是一个圆柱体,上面有一个平坦的顶部,面部开有微小的缝隙用于观察,。后来的设计采用了一种更加圆润的设计,主要在头顶的位置,以偏转或减小打击对头部的影响。

在覆面盔里面套上锁子甲,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砍伤的威胁,这种头盔在中世纪和十字军东征前后广受到贵族的广泛欢迎。

这种头盔常用于步兵或者轻骑兵,常见于中世纪欧洲各国的陆军,由钢板整体锻造而成,结合了轻便和防护性优越的特点。

同时期常见的头盔还有这些:

前端带有突起仿佛鸟嘴形状的覆面盔,之所以是这种造型,就是为了当面部受到打击时有足够的空间来吸收缓冲的同时又不伤到面部。

这些属于中型头盔,比水桶盔更加灵活和轻便,在整个中世纪的欧洲都在使用。

十字军东征时期,很多头盔的设计和制造也加入了宗教元素,最常见的如十字架,和一些家族纹章等图案。

现代游戏或者影师中常见的的十字军的美术设定,这种大覆面盔为早期十字军装备的头盔,真实情况是由于在沙漠地带温度过高,戴着这种头盔不仅会被晒得虚脱,而且过于笨重,并不利于长期作战,不过尽管当时的十字军的装备良莠不齐,但大喊一声God wills it 上完buff然后直接冲就完了,重要的是气势,气势不能输。

十字军也同斯巴达一样作为潮流元素而广泛应用到了影视和电子游戏中,在线上游戏《风暴英雄》中,一名叫做乌瑟尔的角色就有一套十字军风格的皮肤。

非常强烈的十字军范儿,愿圣光与你同在!

《风暴英雄》中同样有一名叫做乔汉娜的女性角色,她的背景设定是来自萨卡兰姆圣教军的带有强烈宗教背景的团体,很难不让人将其与历史上的十字军做联想。

关于十字军文化,甚至有沙雕网友制作了这个视频:

信仰很重要视频

热评:萨拉丁嗷,我到耶路撒冷了,告诉你你来了我指定给你头巾拽掉,指定妹有你好果汁吃!必须打你脸!

萨拉丁!很快就到你家门口!

懂了,这就去耶路撒冷和马穆鲁克对线。

扯了这么多十字军,让我们看看当时他们的对手的装备。当时与十字军作战的将领是身为库尔德人信仰伊斯兰教的萨拉丁,他拥有数量众多的马穆鲁克重骑兵,这些马穆鲁克骑兵擅长沙漠游击作战,并且他们的阿拉伯马更加适应环境。

马穆鲁克骑兵同样装备着铁质头盔,头盔下半部从面部到颈部都被厚厚的锁子甲包裹着,可以有效抵御砍伤,同时身着鳞片甲也可以对刺伤和钝伤有一定的防护。这些马穆鲁克有些携带着投矛或是标枪,他们几人或者十几人一组,将投掷物轮番扔向敌人,不断地消耗敌人的生命,然后凭借着机动优势再从不同方向包围突袭敌军。而十字军部队则经常在马穆鲁克不断的骚扰和消耗中被分割消灭,在初期这种化整为零的战术对与十字军来说非常头痛。

。。。。。。

这些马穆鲁克头盔上镌刻了精美的阿拉伯文组成的图案,做工非常考究,以现在的工艺水准来看仍然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

一些头盔还配备有铁质的面罩,美观的同时还可以用来保护整个面部,头盔下面应连接着锁子甲护颈,但照片中并未体现。

同样是因为面罩而被人熟知的是电影《天国王朝》中的“麻风王”鲍德温四世,他因为患有麻风病浑身溃烂,所以使用面罩将自己的脸遮住。

电影《天国王朝》中的鲍德温四世,他的面具由纯银打造,并不看重防御,而仅作掩盖溃烂皮肤之用。

日本战国

同样是头盔+面具的组合,日本战国时期的盔甲风格可谓独树一帜,其独有的艺术造型同样被现在的人们奉为经典。

武田信玄头盔仿制工艺品

战国时期的日本人不但在面具上加了胡须,而且还把鼻子的地方做成了镂空以方便呼吸。总体而言,非常的夸张,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用途,与罗马头盔的鬃毛一样,为了增加辨识度和个性而不断的装饰自己的头盔,形成了特有的战国文化。

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头盔,很难想象当时的战国大名们是如何佩戴着这种头盔来指挥手下的武士作战的。

这种头盔还算比较正常的,

以现在人的审美来看依然十分具有美感。

接下来是一些战国名将独有的头盔,为了独树一帜可真是煞费苦心了,请看:

前田利家 銀鯰尾兜

(这不是金的吗......还有你走路不怕刮风么)

本多忠勝鹿角脇立黒漆塗兜

直江兼続愛染明王前立六十二間筋兜

(好了好了知道了。。。)

豊臣秀吉 馬蘭後立一の谷兜

(信号还不够强)

徳川家康歯朶獅噛輪貫前立大黒頭巾形兜

藤堂高虎黒漆塗唐冠形兜

(基于唐朝头冠设计的兜,感觉它可以随时起飞)

伊達政宗 弦月前立黒漆塗六十二間筋兜

(耐......耐克?)

武田信玄諏訪法性兜

黒田長政水牛脇立桃形兜

(大维京民族)

黒田孝高朱塗合子形兜

(等等,是刚吃完吗?)

蒲生氏郷 銀鯰尾兜

(和前面那个前田利家双排呢?)

加藤清正長烏帽子形兜

井伊直政天衝脇立朱漆塗頭形兜

这些属于战国不同名将的兜虽然造型略显浮夸,但总体而言还是经过了巧妙构思,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下面这些就只能用异想天开来形容了。

这是赌大小?海螺、河童和龙虾?

顶着个螃蟹就上了?你们是有多爱海鲜。

兔耳兜和熊兜,莫名的感觉有一些萌

补充一下,在老《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中国的摄制组还曾经远赴日本,向正在拍摄大河剧的日本团队借了一些服装道具,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剧中关羽、张飞、赵云、周瑜和曹操都有过扮相。

关羽

张飞

赵云

周瑜

曹操

看出来了吗?当年这些演员头戴的都是日式头盔“兜,现在想起来当年看这些服装道具时竟然毫无违和感。

相比岛国奔放的设计,大明朝的头盔则沉稳了很多,最起码外形上绝没有类似兔子耳朵这种设计。明朝的头盔虽然有一些镌刻或是鎏金等技艺,但总体上来说,外形稳重并且实用性强,最有特点的是头盔扁平的帽檐

这种头盔被称作“明笠形盔”,它的内部空间大而高,这是因为明朝人发型的缘故,明朝规定必须蓄发,所以必须在头盔内留出充足的空间以容纳发髻,最终形成了有点类似飞碟的形状。这种头盔多半是将领或是皇家成员所拥有,头盔周边镶嵌了六甲神,分别是:甲子神将王文卿甲戌神将展子江甲申神将扈文长甲午神将韦玉卿甲辰神将孟非卿甲寅神将明文章

而士兵普遍装备了铁盔,铁盔由铁片串制而成,铁片汇集到顶部由盔缨底座加以牢固,并且后颈部有帽檐,用来装备保护脖颈的片甲。看起来世界上各个文明的头盔在这方面都大同小异,能活动的地方用甲片堆叠保护,保障机动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冲击,不能活动的地方就用整体的铁/青铜/钢锻造而成,这也可以算是趋同进化吧?

明铁盔,用向内弯曲成拱形的铁片围拢并且穿在一起成为圆圈,做工非常简单且便于生产。同时兼顾耐用,特点是盔缨类似古罗马帝国的马鬃,可以插入鸟类的羽毛,做到简单的战场识别和指挥功效。

明代凤翅盔大体上继承了唐宋时期凤翅盔的衣钵,除了外观以外整体结构并没有什么改进,但明朝各地的凤翅盔也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的凤翅盔可以明显的感觉和中原地区的不一样,虽然同属一个朝代,但地域特色非常明显。

宁夏出土的明凤翅盔,

有非常鲜明的佛教色彩

现藏于日本的明万历援朝时期的

朝鲜将军铠-吕攀〔1699~1773〕

唐宋时期的凤翅盔复原艺术品,

可以看出来外观上与明朝的凤翅盔差别不大。

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是少数民族入关的来历,所以头盔风格和蒙古有些类似,但又在明朝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改良,并且很多头盔都是以棉布+皮革为主,这更加符合女真族骑射为主的战斗打法,更注重机动灵活,骑兵的作战要重于步兵。

清朝将领所佩戴的笠形盔,基本形状还是沿袭了明朝头盔的特点,但省去了大部分的帽檐,四周用棉布订上,用来保护脸颊和脖子,头顶用来插盔缨,清朝头盔的盔缨高度相较明朝可是高了一大截。

画中乾隆皇帝所沛带的头盔就是典型特征的明朝笠形盔,尽管没有了明朝人的须发习俗,但仍然将头盔的高度保留了下来,并且盔缨的高度几乎是头部的两倍。有分析说这是因为清朝人在骑马编队行进的时候,需要看清楚指挥者的位置,方便随时接收命令,并且不易掉队,所以将领的盔缨尽可能的高一些,有利于作战指挥,否则在大军厮杀的时候士兵和将领将容易失去联系。但随着不断的考古发现,清早期的盔缨并不像晚期这般高耸,一直到了清中晚期,随着政权的稳固,乾隆皇帝逐渐开始崇尚奢靡之风,往头盔上镶嵌了名贵珠宝,这种风气从上到下逐渐蔓延,最终导致了头盔不再实用,而更具有观赏价值的后果。

清朝将领的戎装,清末的时候盔缨的高度已经使得头部重心不稳,骑马的时候非常影响弓箭的操作。而且清末的盔甲已经不能阻挡火枪的攻击,所以在洋务运动开始之后,清军就陆陆续续更换成了普鲁士款式的军装。

对于古代的头盔我们先盘点到这里,由于世界上不同文明在不同阶段创造出了太多不同的头盔,想要详尽的捋一遍几乎是不可能,所以我们主要围绕着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文明做了个粗略的浏览,下一期我们仍然会随着历史的进程,继续掰扯掰扯一战、二战等近代战争时人们曾经使用和发明过的头盔,以及它们背后有意思的故事和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