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守中之道

 虹72 2017-01-14



老子的守中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道德經》第五章

早年學易之時,聽老師講過一句話:“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其教授的也是虛極守靜自通達的道理。重讀《道德經》方才知道,寂然不動是深通大道的初級入門功夫。世人學道求法多外求而乏于修身養性,其實真正的道源於“致虛極守靜篤”的功夫。唯有虛心,不動心情,正氣內守不泄,方能修通陰陽,才能接近于道。

 

老子有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尚且無仁慈之性、無仁愛之心,對待萬物皆一視同仁,令萬物自生自滅,對萬物的發展不加以干涉,對待萬物猶如芻狗一般,不施以慈愛之心。聖人也是如此,任憑天下百姓自作自息。正因為不去干涉,所以萬物的生長消亡才能順其自然,該生的生,該滅的滅。這不就是人生處世之道嗎?大道自有存在的規律,天地萬物自有其屬性,人亦如此,爲什麽要人為地干涉呢?猶如孩子的教育問題,孩子的天性是玩,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而今天的家長往往對孩子寄予厚望,學校佈置的作業已然讓孩子累得喘不過氣來,還非得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提高班、補習班,讓孩子不堪重負。這種教育已然抹殺了孩子的天性,毫無創造性可言。因此,老子強調無為,不妄為,不強為,方可保全。

記得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節目中曾經出現過一個被稱為“中國的霍金”的奇才,其自小被人歧視,致使其開始自閉,不與外界接觸,也就是說,外界對他已經沒有任何影響,這時的他完全憑自己的天性發展,從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數學天賦。這就是任自然的結果。很多時候,唯有無為,認識事物的本質,不妄為,不施加任何外力,事物即可任其本性發展。很多時候,任何一種作為都會使事情偏離本性,甚至會往反方向發展。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順應自然之道,因此“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這是無為的結果。鄉下人大約保持了這種順應天然的生活方式,因此除了勞力帶來的身體損傷之外,身體大多無恙,而歲壽也相對長些。城市人生活豐富了,導致飲食無節,生活無常,很多人常常熬到深更半夜,年輕輕地就見形容枯槁,這些都是強為帶來的結果。因此,老子教導我們,最佳的保身之道在於“守中”,不偏不倚,不多不少,保持虛靜,才能讓我們回歸本源。

 

虛和靜是萬物造化之樞機。虛己則大道現,靜篤則可洞察天機,大道猶如一個巨大無比的風箱一般,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能量而永不枯竭、生生不息。因此,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對任何事情都不強求,而正因為不強求才能有所收穫;正因為不強求,所以才能看清事物本質;不強求,所以能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不強求,所以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姜太公想有為而得罪紂王,差點喪生朝歌,因無為而為周文王拜為丞相。因此,時機未到,又何必強為呢?而這些玄機,又有多少人能參透?【文/龍泉道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