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徜徉于天地间逍遥于人间世——读《庄子》 (依仁山人)

 坡公乡人 2012-07-24

    青年读《庄子》,佩服他汪洋恣肆天马行空;中年读《庄子》,感慨他寓理于事的高妙;老年读《庄子》,折服他看破世事超越人生的彻悟。常读《庄子》,徜徉于天地间,逍遥在人间世,领悟道德的真谛,体会人生的至乐。

至高境界的人泯灭自我,出神入化之人不求有功,神圣贞洁之人不炫耀立名。能物我齐同、忘掉了自己的形骸、无功名利禄之心,这是参透世事,彻悟人生的至高无上神圣的人,他们是人群中为数不多的悟道者和成道者!这是修身养心的最高境界。——《逍遥游》

大智慧者胸襟开阔闲适无为,小聪明者心胸狭隘察言观色。世人大多好小聪明,局限于一时一事的利益,而忘了生死大事。

事物总是非此即彼,彼此互相依存。彼是一种是非观,此亦一种是非观,没有绝对的是与非。超越了人世的是非,就到了涅槃的至高境界了。

最高境界的人神妙啊,乘云雾驾日月游于四海之外。生死无所改变,何况利害呢?至高境界的人能神游于天地之外,生死不动于心。

我听老子说,圣人不从事尘世的事务,不谋私利,不避祸害,不喜欢强求,不攀援附会于道,无言却有言,有言却无言,遨游于尘世之外。我以为这是合乎道的神妙的。伟大的道,能使人超越尘世。

抛弃了是非,忘掉了生死,就能逍遥于无穷无尽的境界,所以这无穷无尽的境界是我们永恒的寄托!

昔庄子做梦化为蝴蝶,是活生生的蝴蝶。多么自鸣得意,不知道还有庄子!一会儿醒了,则直挺挺的躺着个庄子。不知道庄子梦为蝴蝶,蝴蝶梦为庄子?庄子和蝴蝶必有分别,这就是万物变化之理。人生百年,恍如一梦,这是造化之功!不知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齐物论》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随无限的知识危险啊!算了吧,一味追求知识实在太危险了!为善不要与名誉沾边,作恶不要跟刑法沾边。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就可以保全自身、涵养性灵、颐养生机、尽享天年。人生有限知识无限,对于生命而言,知识是危险的;想要保全自身、涵养性灵、颐养生机、尽享天年就抛弃所谓的知识吧!

老子来能应时,去能顺天。生能应时死能随天,哀乐不入心怀,这就是古人说的彻底解脱了倒悬之苦。若能生无怨死不忧,则彻底解脱了。

道不能混杂,混杂则头绪多,头绪多则多干扰,多干扰则引起忧患,忧患则自救不及。古代的圣人先扪心自问,然后察问他人。自察未定,哪有闲暇顾及他人的暴行!圣人生在乱世,以单一之道,扪心自察,然后察人。——《养生主》

人的德行纯厚、信行确实,未必就能投人意趣;名声闻达、与人无争,未必就能沟通他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世有小人然后见君子也,美好的意愿未必能有美好的结果。

有虚空宁静的心,才能有纯白的光辉;有种种吉祥的征兆,才会汇集于心境静止之中。虚空、宁静、静止的心境是汇聚种种吉祥之源。

斗智斗巧,开始总是光明的,结局总是阴暗的。急于求胜时,则往往施阴谋诡计了。按礼饮酒时,开始时是规矩的,到后来就乱了,喝得烂醉丑态百出。任何事都是如此,开始时能相互信任,到最后免不了卑鄙下流;开始时简单,结束时艰难。世事大凡如此,于是知善始善终之难!

来世不可期待,往世不可追回。天下有道,成就了圣人;天下无道,圣人也只能苟全生命。当今的时代,人们只巴望免于刑戮而已。福比羽毛轻,却没人承受!祸比大地重,却没人能躲避。算了吧,算了吧,用德来要求别人!危险啊,危险啊,人只能在画定的地方走!未世渺茫不可期,过去已去不可追,眼前实在最重要!生于乱世,圣人也只能苟全生命,何况普通人!要求于我们的不少,给予我们的无几,在画定的区域里生活,此外都是禁区,危险啊!

人们只知道有用之才的作用,哪里知道无用之才有更大的作用呢!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四川多古榕树,古榕存世在于它无用。树如此,人世何尚不如此!——《人间世》

孔子说:死生是人生大事,但他(鲁人王骀,刑断一足,行不言之教,门徒与孔子等。)不随死生变化而变化,虽天翻地覆也不失落。认识到不凭借形骸的道理,不随外物的变迁。任外物变化自己坚守万物同一的道。参透了生死,就能坚守道心而不随外物变化而变化了。

常季说:王骀重视道德修养,以其智慧彻悟自己的心灵,用纯朴的心灵来领悟永恒的道心,这就是人们尊崇追随他的道理。

老子说:为什么不把死生是非看做一回事,人生没了枷锁不是很好嘛!参不透生死黑漆桶,不脱去死生的枷锁,人是不会自由的。

孔子说:死生、存亡……这是事物形式的变化,天道自然的运行。

圣人心游逍遥境,把智慧看作妖孽,把盟约看作束缚,把施恩德看作手段,把技巧看作牟利行为。圣人没有图谋,不需要智慧;没有分割,不用胶着;没有丧失,不用获取;没有生意,不用交易。这四者,是自然的养育。接受了自然的养育,就用不着人为。圣人有常人之形而无常人之情,有常人之形,故与俗人群居。无常人之情,故是非好恶不沾身。只有人的属性,太渺小了!能与自然一体,太伟大了!抛弃世俗的好恶欲求和自然同一,才是真正的伟大。

庄子说:我所谓的无情,说的是人不应该让是非好恶侵入内心伤害自身,应该长期坚持顺其自然,不是人为的去养生益性。人的养生就是抛弃俗世的功利之心,坚持顺其自然的良好生活习惯,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德充符》

知道自然和人的作用,是认识的最高境界。知道自然的作用,就懂得天地化育一切的道理;知道人的作用,就能凭已知的智慧去了解自然的奥秘。得享天年而不至夭折,这是高明的智慧。只有真人才会有真知。

嗜好欲望深,天机慧根必浅。醉心嗜好欲望,必然会遮蔽智慧的法眼。

古代的真人,逆不怨,成不夸,不虑世事。这样的人,有过失不悔恨,顺利不自得;登高不胆怯,入水不湿身,投火不觉烫,这是成道者忘怀生死的境界。处变不惊忘怀一切,这是成道者的至高境界。

古代的真人,其行状随物所宜而不结朋党,德唯嫌不足而不受虚名;特立不群而不固执,廓然清虚而不浮华;畅然自适而不以物喜,举止好似不得已的应付。和泽之色令人可亲,随和宽厚使人归服;真人精神如世之广,高放自得超于世表;悠然闲适,达于无心忘言的境界。特立独行,超然物外,悠然闲适,无心忘言,这是真人的境界。

真人无心,好恶同一。万物合一,不随意志为转移。合一则与自然为伴,不合一则与人类为伴,自然与人类是同一的和谐的,这就叫真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部分怎能战胜整体!所谓战胜自然是人类的狂妄和无知!

圣人遨游万物与天地共存,善待少年也善待老人,善生命之始善生命之终,人们仿效他,何况对化育万物的大宗师——道呢!看透生死始终是悟道的大事!

道是真实的存在,是可以验证的,它是无心的作为,它无形无态。道可以寄言诠理但不可传授,可心悟获但不可见。道是根本,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道比天地鬼帝更神妙,在太极之上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不为深,道是永恒的,它长于天地,老于上古!

有了守身抱一的指导,就能至世界于度外,就能超脱与万物、参透生死,能一朝通彻无古今概念,能入无生死境界。无时空的区别,无是非生死的烦忧,心灵绝对宁静,这就是道的境界!这需要不断地坚持,要通彻自然、无见无知无为、参悟空虚、探测事物的本源才能真正学到。

孔子说:奇人,与世俗相异而与天道同一。天道的小人是人世的君子,人世的君子是天道的小人。

孔子说:……安于天道安排变移,才能入于寥廓太虚、天道自然、万物同一的大宗师的境界。——《大宗师》。

狂人接舆曰:……圣人治天下,难道只是外表的法治?他以无为之行化民,以清静之道正民,使民各善其事而不争。清静无为之道是大治之道,是使百姓各善其事无欲无争的好办法,是太多的物欲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

无名人说:走开!你这鄙薄之人,为何问我不愉快的事!我正同造物者结伴,厌倦了人世而驾清虚飘渺之翼飞越到方外,游于虚无之乡,处于自由的旷野。你又何必以治天下的问题来烦我的心灵呢!世事纷繁实在烦心,只有无为逍遥于天地之外,才能得到心灵的超脱。

无名人说:你游心于恬淡无欲的境界,合形气于清静寂寞之乡,随顺万物之自然,不参与私意我智,那么就天下大治了。

老子说,明王之治:功满天下但不自居,教化万物而让百姓不以为有赖于他,功成而无心于名,使民自得其乐而忘其化。树德立功神妙莫测,游于无心作为的境地。不居功自傲,不自夸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

列子自以为没真正学到道,回来了。三年不出门,为其妻烧饭。喂猪如待人,对世事毫不关心,摒除一切雕琢归于朴素原始,无情无为独立于尘世之外,对纷扰的世事固守真性,循道以享天年。

不当名誉的奴隶,不为谋虑烦心,不强行任事,不做聪明的主宰者。体察无穷无尽之道,游心无有无为之乡。尽受于天地自然而无自得之心——无心无为而已。至人之心若镜,有物照物不藏不留,能承受一切,故不被外物损伤。人被名利聪明所牵,总想着干不能胜任之事,能领悟无有无为的高妙才会不受伤害。——《应帝王》

骈生的脚趾手指,虽是天生的,但是人体的多余。赘肉疣子生在人体,同样也是多余的;千方百计把仁义比作人体的五脏,并不是道德的本然。所以骈生的岐指是无用的,千方百计把仁义比作五脏是滥用了聪明!仁义不是天生的,过分的宣扬不是正道。

小迷惑改变人的方向,大迷惑改变人的本性……天下人皆是殉葬者,有的为仁义而殉俗称君子,有的为财货而殉俗称小人,他们的殉葬是同一的。以残生伤性论,那么盗跖即伯夷,又何必分君子小人呢!

我惭愧于纯粹自然的道德,所以上不敢讲仁义的节操,下不敢为邪恶的勾当。——《骈拇》

理想社会,人与禽兽同居,人和万物同族,没有君子小人的区分。大家似乎无知,人人本性不失;个个尽皆无欲,保持了人类的素朴本色和自然本性。——《马蹄》

河流枯竭、山谷空寂、山丘铲平、深渊填实。圣人圣法不用,大盗不起,天下自然太平了!事物总是相对的,有高必有低,有圣人圣法必有贼人乱世。

统治者喜欢权谋而不讲自然无为之道,导致了天下大乱……天下常常大乱,罪在喜欢权谋。天下人只知探求不可知的事物,而不知探求分内熟知事物的真谛;都知道非难众人认为不善的行为,而不知道非难社会的伪善,因此才有天下大乱。是非善恶是社会的标准,不是事物真正的标准。导致天下大乱是统治者的是非好恶!——《胠箧》

君子君临天下是不得已,莫若无为而治。无为然后安定百姓的天性人情……抛弃所谓的圣贤和知识,天下就会大治。圣贤、知识是时代和人们自己认定的,未必是真。社会认定的东西未必就合乎自然道德和人的天性人情。随顺人之自然,才是最好的,才会有社会大治!

广成子说:至道的精髓渺茫深邃,至道的极致迷离静默;不看不听是抱守宁静的精神,不劳神不劳形就能自然可以长生。忘记所见所闻所思,精神守护着形体,形体自然可以长生。内心宁静,不受外界干扰,摒弃多知这一失败的根源。我引你抵达大明之上的境界,到达那至阳的源头。静心无为,抱神守一,阴阳和谐,方能延年益寿。

鸿蒙说:修身养心,你只要清静无为,万物就会自生自化。抛弃你的形体和才智、忘记人伦庶物,与自然一体;放弃心神的牵挂,漠然忘形无知无为。万物纷纭各回本真,回归本真却不知有真。浑浑沌沌却终身不离道,不离道却不知有道。所以不问名姓、不知真情一切顺随事物的自然本性而生长。

圣人观察自然顺物之情而不借助于其它,成于德而不靠善的累积,从道出发而不谋划,待人以仁而不自以为有恩,近于义而不有意滞留,应接以礼而无所避讳,有事则当仁不让,以法齐物而不混乱,依赖百姓却不轻视他们,任物之性不离失,分外之物不强为,分内之物认真为。不明于天者,德行必不纯;不通于道者,无往而不阻;不明于道者,可悲啊!有天道人道:无为而尊是天道,有为而累是人道;顺其自然是天道,在意而为是人道。天道和人道相距太远了,不可不明察!庄子之道即自然之道!——《在宥》

天地虽大,它化育万物是均衡的。万物虽多,它固有的道理是一样的。

以道的观点言天下之名,则君为正;以道的观点看职分,则天下的官吏治;以道的观点对待一切,则万物应备无穷。所以遍于天地的是德,通行万物的是道。古人抚育天下,无欲则天下百姓满足,无为则万物自然化育,渊静则百姓安定。《记》说:通晓纯一之道万事必成,无心得失鬼神也会臣服。

老子说:以无为的态度做事,这叫天;以无为的态度言说,这叫德;爱人性、利物情,这叫仁;同于不同,这叫宏大;行为不自异,不自高于人,这叫宽厚;万物皆备于我,这叫富有;保持自然的德性,叫纲纪;德性有成,叫有所建树;一切遵循道去做,叫完全;不因外物挫伤志向,叫完美。君子明白了这十个方面,就志向广阔无所不包,德泽丰沛不可阻挡了。对真正明道的君子而言,无荣辱毁誉、利弊得失、穷达富贫之分,无哀乐寿夭之别,能和万物同一,与生死共舞。

尧说:多儿子则多忧虑,多财富则多麻烦,长寿则多屈辱,这三项并非是用来全养德性的。社会大众喜好之事未必是全德养性符合道的好事。

尧向之请教的边疆官吏说:……圣人像鹌鹑一样居无定所,如雏鸟仰食,如飞鸟不留行踪。天下有道就与万物共昌,天下无道就闲居修德。离开俗世百年而仙,驾白云登帝王之乡,没有三患(多男、富、多寿)永无灾难,这样的话,会有什么屈辱!

修身养性就返回到本来的德,德到极致就和太初一样,和太初一样就达到虚无的境界。虚无的境界广大无边,达此境界的人,无心于合而自言如鸟鸣,他与天地一致泯然无迹若愚若昏,这就是最高最深远的德,同乎道的原则。

老子对孔子说:有头有脚无心无闻的人多的是,虽有人体能与无形无状的道共存的人却没有。从道的观点看,动即止,死即生,废即兴,这些道理不是人们所必需的。所谓治,只是人们的看法而已;忘乎物与天就叫忘我,忘我之人谓之与自然合德。忘记自我、忘怀一切才能与自然合一、与道共存。

季彻说:大圣人治天下,使百姓思想自由逍遥,成就教化,简易习俗,除灭投机取巧的心理,使各自实现志向。使人们出自天性自发自为,而不知其来由。这样的话,尧舜也要甘拜下风。和自然和谐合德,百姓就心安理得了。

谆芒说:德人居不思、行无虑,心里不藏是非善恶。四海之内共同得利就愉悦,众人满足便安心。自己则如婴儿失母不知所依、行不知所之,全然出乎天性、任乎自然。财用有余而不知是从何而来,饮食充足而不知从何而得,这就是德人的容止。——《天地》

圣人之心静,是天地万物的明镜。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之根本、道德的极致,所以帝王圣人便休心息虑。休心息虑就心境虚空,心境虚空就内在充实,内在充实就一切皆备了。

天道、无为是本,本在上;人道、有为是末,末在下。主上务必宜简要,臣下势必繁冗。运用武力是道德之末,劝善惩恶立刑法是教化之末,讲求礼义法度、循名责实、比较详审是治道之末,钟鼓之乐、羽髦之饰是舞乐之末,披麻戴孝地哭泣是哀痛之末。这五项,应该随精神的自然运行,心灵的自然运动,而不刻意去作为。

庄子说:道从大处说包举无穷,从小处说无处有遗。故万物完备无缺,广阔无边无所不包、幽深无底不可测量。刑德仁义是精神之末迹,非至人谁能定!至人拥有天下,虽然伟大但不成为他的负累。天下人争权夺利,他不参与,他懂得无所凭借不为外物所动的道理。他能穷究事物的本真,能恪守虚静无为的根本。故能超然天地之外、忘记万物,精神不受任何困扰,通道合德,斥退仁义,摒弃礼乐。这样,至人之心就安定了。

可悲啊!世人只图形色名声的满足,认为这样就可得到道的真情,殊不知这样怎么可能得到!世人哪里懂得:懂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懂道啊!——《天道》

古代的至人,行于仁义之路,宿于礼义之乡,遨游于逍遥无为之境,食于粗陋简略的田间,立于无所凭借的园圃。逍遥无为,粗陋简约的生活,无所凭借没有付出,这就是古人率真的人生。

老子说:性不可变,命不可改,时不可止,道不可阻。得道无所不可,失道无处可行。——《天运》

不刻意磨砺意志却有高洁的品行,不用仁义能修身、没有功名能致治、不去江湖能闲逸,不用导引能延年,无所不忘、无所不能、恬淡无为之极,众美就自然从之。这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悲乐是德之邪,喜怒是道之过,好恶是德之失。故心无忧乐是德性的极致,纯一不变是宁静的极致,无所违忤是虚旷的极致,不与物杂乱是恬淡的极致,无所抵触是纯粹的极致。

纯朴之道,只在守神。守而不失,形体就与精神融为一体而合乎自然之理。俗话说:众人以利为重,廉士以名誉为重;贤人尚志,圣人以精神为贵。朴素纯一是没有混杂的,纯粹的精神是没有东西能亏损的,领悟纯粹朴素之道的人就是真人。——《刻意》

古时的得志,不是指高官厚禄而是自身快乐无疆。高官厚禄不是真正的生命内涵,它是外在的寄托。丧身于外物的寄托,是真性的丧失,是本末倒置的人。——《缮性》

——以上《庄子内篇》二零一二年七月八日

    北海之神说:事物无穷尽,时间无止境,得失没常规,起始和终结不会静止。从道的观点看,万物无贵贱,贵贱是人的错误认识。事物相反相承,有用和无用就是最典型的。大道无始无终,万物有生有死。人再有成就也不足恃,因为没有永恒。事物盈虚消长,不会一成不变。人事是外在的,天性是内在的。道德是天性之本,不要因人事毁灭天性,不为名利而牺牲根本,这就是反朴归真。——《秋水》

    最高的快乐是无乐,最高的名誉是无名,无为至高无上。

天下的是非不好判定,而无为却可以判定。至乐愉悦身心,无为才可保全一切,天地无所作为却又无所不为。

骷髅说:我死后,上无君王下无臣子,没有四时变化,从容自得与天地共存,南面称王之乐不能超过啊!庄子质疑道:如果让命运之神恢复你的形体骨肉肌肤,归还你的父母妻子乡亲朋友,如何?骷髅皱眉蹙鼻回答:我不能放弃南面称王的快乐再去受人间的劳苦!

孔子说:各人的才能并不是一样的,各人做各人的事,只要名实相符,与人的性情适合,就调理通达福德在握了。

万物生于微妙,归于微妙。——《至乐》

通晓生命真情的人,不去强求生命不能作用的东西;明白天命真情的人,不去强求天命无奈的事情。

生命来临不可拒绝,生命离去不能制止。

要避免形体的劳累,就要舍弃俗世的事物。舍弃了俗世的劳累,心就单纯平静,形体也得到了新生。忘却了生命,形体就能保全,精神回复本原,就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返、回本我就是道。

关尹说:不要去开启心智之门,而要开启无为之门;敞开自然无为之门,福德便能产生;开启人为的智慧之门,便会有祸害。

凡是注重外在事物的人,内心总是昏拙的。

忘却是非,心灵就安适。内在没有变化,就不会随从外在事物,遇事就能安适。从安适出发,就不会有不安适,忘却了安适就无处不安适了。——《达生》

万物之情与人类的传习不相同。有聚合就有离散,有成功就有失败,显露棱角必遭压抑,拔高的必然倾倒,有所为必有所损。贤能遭暗算,不肖受人欺,世事祸福怎可预料!弟子们切记,免祸之方只有归于天道无为的自然之境!

市南子对鲁侯说:南越有理想国,那里的百姓纯朴不开化,没私心少欲望,只知劳作不知收藏归己,施予不求回报,不懂虚假的礼义,随心所欲任意而行,履坦途入大道,他们生得安乐死无缺憾。希望你能像他们一样抛弃俗世的一切与道同行。

太公任对厄于陈的孔子说,道之集大成者老子说:夸耀自己的人不会有功绩,成就功业的必招致毁败,有名声的必受伤害。要保持思想的单纯,行为的平常,一切像愚昧无知,不为功名权势所累。我无求于人,人也无求于我。至人不求闻达,你为何偏偏喜欢这呢?

以利相交,祸患时就相离弃;出于天性的联系,祸患时就相互关照。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酒。淡泊相处才能相亲,甜蜜相交易弃绝。出于天性的自然结合,就没有任何理由使之分离了。

孔子说:人为的存在也是自然的,自然的存在则是造化之功。能否对人为的存在保持自然,这是各人的天分决定的,只有圣人才能终身安然体顺自然的变化。

逆旅人有二妾,一美一丑,丑者尊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人回答:美者自以为美,我不见其美;丑者自以为丑,我不见其丑。阳子说:弟子们切记,品行善良又能不自以为善良,那么就处处受人欢迎了。——《山木》

魏文侯之师田子方对魏文侯说:我的老师东郭顺子,他为人纯真,具有普通人的相貌,心却和自然合一。顺物之情又保持纯真本性,能洁身自处又能包容一切。外物无道,能正容行不言之教使之悔悟,使人自然消除不肖之心。这样的人我哪有赞颂的资格呢?

孔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身死次之。日出东方落于西,万物无不向着东方生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万物无不如此。有所待而生,有所待而死。我们尽量仿效万物而动,但不知道自己的归宿。

老子对孔子说:阴阳融合产生万物,万物消长晦明改变,而人莫见其功。万物生有所萌,死有所归。开始和终结循环往复不知所穷。生活有常规,与天地共化育成为一体,喜怒哀乐就不会入胸怀。死生是旦夕的事,得失祸福怎能扰乱我心?万物千变万化没有止境,只有自身,才始终最可宝贵,不要因变化而有所丧失。得道之人才能理解无忧无虑的快乐心灵。——《田子方》

黄帝说: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懂,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凭言语招致,德不可凭言语达到。仁可以实施,义可以亏缺,礼则是虚伪之举了。所以说,丧失了道才有德,丧失了德才有仁,丧失了仁才有义,丧失了义才有礼。礼是道的伪装,是大乱的祸首。所以为道者,要一减再减自己的行为,以至于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

生随从死,死是生的开始,谁知道这个规律?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死生相随,我有什么好担心的!万物同一理,认为美的神奇,丑的腐朽,但神奇和腐朽是会互换的。天下通于一气,所以圣人贵万物一理。

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法而不评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论述,圣人能源天下之美,达万物之理。所以圣人无为而不妄作,法天地而顺自然。

老子说: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短暂而迅速。蓬勃而生,顺化而死,生死是自然的事,人类大可不必为死亡哀伤悲痛。死亡是人类生命羁绊束缚的解脱,解脱了是多么轻松自适啊!精神离散形体消失,就真正回家了。人生就是从无形到有形,又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成道之人不会去议论道,议论道就未能达到道的境界。

孔子说:最好的言语是不言语,最好的作为是不作为,若与世俗的智慧等同,就浅薄了!——《知北游》。——以上《庄子外篇》

老子的弟子庚桑楚说:推举贤能则民相倾轧,任用智巧则民相欺诈,可见举贤能任智巧不能使百姓纯朴厚道。百姓追逐利益,势必会出现子杀父、臣弑君、白天打家劫舍、日中穴墙偷盗的丑行。大乱的根子出在所谓的尧舜盛世,流弊祸害必延至千年之后。千年之后,必将出现人吃人的社会!

庚桑楚对弟子南荣趎说:保全你的形体,抱守你的天下,不要使你头脑思虑营营。这样神凝形逸多年,就可藏身深渺境界了。

老子对前来问道的南荣趎说:要像婴儿那样无欲无心,身像槁木枯枝般无知,心似死灰无欲念。祸福不至,怎会有人为的忧患呢?

天道安泰宁静,照射出自然之光;沐浴在自然之光下,人呈现出自然本性。人若像自然一样安泰宁静,就会具有恒久的德性。有恒久的德性的人,天助之,民归之,是天之骄子。

具备万物之理以养形体,没有忧虑之情以养心,敬慎内在以达外物,如像这样还无法躲避祸害,那是天意了。祸害不能扰乱有道者的德性和心灵。有道者贵在持守自然的德性,顺乎自然既无目的又不刻意。

古圣人取法自然的认识已达至高境界,他们认为:宇宙的初始没有形和名,是阴阳的融合化生万物,死亡是反本还原的归真,无、有、生、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去除志的勃乱,解脱心的束缚,除掉德的拖累,疏通道的蔽塞这些不动于心心就正,正就静,静就明,明就虚,虚则无为无不为。天道自然是崇高的德性,生化万物是德的光辉,禀赋天性是生命的本质,出于天性的作为是无为之为,不出于天性的作为是虚伪矫情。出于自然的无心的作为是忘我,不出于私心的举动是安定,两者名虽不同实质是一样的。——《庚桑楚》

魏国隐士徐无鬼对魏武侯说:天地间的人都是一样的,居高位不算尊,居下层不为贱。号称爱民,其实是害民的开始;为义而偃息兵戈是准备更大的战争。嘴上的仁义几同作假,有心作为必然生出无数灾难……真要为民着想,不如修养内心的真诚,顺应天地之情不扰民。百姓摆脱了死亡的威胁,何须用得着爱民偃兵的漂亮口号!

势利之人遇到机会便会各展身手,不甘于恬淡无为。他们习惯于与时俯仰,不愿简易无为。他们劳役身心,沉溺于纷扰的事物中,终身不知返回无为的妙境,可悲啊!

生无爵位,死无谥号,才不聚身,名不立世,这才叫大人!犬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何况大人的境界呢?有心追求就不能成其伟大!天地没有追求却无所不包,不受外物影响才能真性不泯。回归自然本真,遵循古道不虚饰,这才是大人的真诚天性。

古之真人能以自然之道待人接物,不以人为扰乱天然之智。有生即死死即生的观念,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烦人了。

药能治病,但要顺应病情。药有君臣配伍,疗效的得失怎么可以说得清呢?

大一即天,天通生万物;大阴即地,地滋生万物;大目即日月,照见万物;因本性,令各自得则大均也;体各得其分,万方俱得是大方;大信,乃真实之理也;大定,乃万物一定之理。明白这些道理就到达道的至高境界。太极混沌一气贯通万物,大地顺承天道自然化育万物,日月星辰普照万物,造物无私万物自得,万物运作遵循一定之理变化,这是自然的结果。顺从自然变化,领悟道的生化妙理,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有可能得到真知。返本归真,回到不疑惑的境地也许才是达到真知的第一步!——《徐无鬼》

楚之贤大夫王果说:圣人穷居能使家人忘其贫穷、通达能使王公忘记爵禄而礼贤下士;与万物能欢娱共处,对人事乐于沟通而保持自己的节操。以中和之道行不言之教待人,与人一起如有父子之亲。

圣人能通达事理,周遍万物视同一体,却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圣人的天性。动静以自然法则为师,人们跟随他尊他为圣人。人的智慧和作用是有限的,而自然作用则是无限的。

有心效法自然的,就达不到目的。效法自然只能是无心之举,有心师法自然怎么会自然呢?圣人一切作为都是无心的虚无态度,这种完美的境界,是无心无目的自然之道。这就是孔子说的:绝虑无心。黄帝时代的造历者荣成氏说:不算日子,忘掉岁月。只有无内忘我,才能无外忘物。

庄子说:违背了自然就生出罪恶的欲念,就改变了纯朴本性、绝灭了真实的情感,丧失了全部的精神,彻底败坏了自然本性。

古代君王把功绩归于百姓,把过失归于自己;正确的总是百姓,错误的总是自己。所以只要有一人亏形丧生,君王就退处自责。今天完全不是这样,隐藏行事意图却谴责百姓愚昧,加重负担却怪罪百姓无能,任重道远却处罚百姓不达目标。百姓竭尽智能也无法应付,只好弄虚作假来应付君王各种荒诞的命令。社会弄虚作假、偷盗之风日盛,这是谁之罪!

万物出生成长,但人们不知其根源。人们依赖自己的知识,但不知道靠自己的知识却无法认识自然之理、懂得万物出生成长的根源,这是人最大的疑惑!停止你的小聪明吧!疑惑是无可逃避的,人们常说的真理未必是真理啊!

大公调说:……万物各有规律,天道无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时令有始终,世事有变化。祸福难测,事物总向相反的方面发展,有目标的行为总要碰壁。

事物本源和过去是无穷尽的,它的归宿和未来也是无止境的。既然无法穷尽没有止境,就没有必要去讨论这些问题。道无形无名,流变不息。人的认识局限于一隅,就不可能全面,所以道的高妙极致是无法议论不可思议的。——《则阳》

楚国贤人蒙山隐士老莱子对孔子说:孔丘啊,你要去掉你矜持的态度和智慧外露的样子,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庄子说:人有逍遥自在之志,哪里不可逍遥?没有逍遥自在之志,岂有地方可以逍遥!逃逸躲避的心志、决绝弃世的行为,恐怕不是得道厚德者的行为吧!家覆身坠而不回,火烧眉毛而不顾,贵贱只是一时的现象,时移世变无法轻视。所以说,至人能不固执随意而行。

至人与世俗同游而不逃离社会,顺应众人而不失本性。不拘泥尊古卑今之教,要顺随其意不分彼此。

过度强调德行就是尚名,传播名声无疑是自我张扬。情急生智慧,争逐多诡计,设置障碍在于防范。有心的作为皆有害,成败在于众心所向,强行干预必生祸害,还是顺其自然好。——《外物》

留恋生命有心作为还是要死的,更谈不上齐生死悟大道。生命源于无迹可循的气运,所以应该恬淡无为。日月星辰的历象可数,人命运的始终和根源难知。——《寓言》

珍惜生命的人,虽处富贵不会贪图供养而伤害身体,虽处贫贱不会因利益而劳累形骸。今世高官厚禄者,看重官位生怕失去,见利就不顾其身地追逐,岂不糊涂!

道的精华是修身养性,它的余绪是管理国家,它的糟粕才治理天下。建功立业是圣人多余的负担,而不是全身养性的方式。当今世俗的所谓君子,放弃德性修养、身体保健而追逐物欲享受,岂不悲哀!

蓄养心志者忘掉身形,颐养身体者忘掉利禄,成道者忘掉了心智之术。

孔子说,知足者,不因利益烦恼;真正自得者,不因外物受损而懊恼;内在有修养者,不因无官无爵而羞愧。

古之成道者,穷困通达一样快乐,他们的快乐不在处境而在道德,成道者视穷困通达犹如寒暑风雨的变化一样自然。——《让王》

盗跖对孔子说:人生百岁为上寿,八十为中寿,六十为下寿。人一生除了病痛忧愁死亡外,开口欢笑的日子一月不超过四、五天。天地无穷,人寿有限。有限的躯体在无限的天地间如白驹过隙,若不能心志愉悦、颐养寿命的,就不是通情理的成道者!

满苟得回答孔子弟子子张说:无耻贪得的人易富有,多方钻营人易显达,名利几乎都是无耻贪得和多方钻营得来的。从名利的角度考虑,无耻贪得和多方钻营真好啊!如抛开名利从内心反省,那么士的行为恐怕只有抱真守一颐养天年了。

盗跖对孔子说:名和利的实质都是不顺天理,有昧公道的。小人殉财君子为名,变情易性的名目虽不同,舍弃全身养性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还是顺从自然之道,全身养性,不为富贵奔波,不为成功拼命吧!——《盗跖》

渔父对孔子说:内心真诚的情感必然会显露在外,所以真诚可贵。真诚用在人事,那么事亲孝事君忠、喝酒欢乐、居丧悲哀。成功之美在于效果圆满,不在于事之大小和形式。礼仪是人为制定的,真性是自然流露的,圣人效法自然不受世人的伪善和形式的约束,庸人却反其道而行。你闻道太晚,沉溺在人世的虚伪中太久了!——《渔父》

楚之隐者伯昏瞀(mao)人对列御寇说:巧者多劳,智者多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这才是心空无为的逍遥者啊!

圣人安于自然,不安于人为;众人安于人为,不安于自然。

庄子说:懂道容易,不言说道困难。懂道而不言说道,是通往无心自然之路;懂道而言说道,是通往人为有心之路。

圣人不固执必然之理,故无纷争;众人无理还固执,故多纷争。争强好胜,必然动辄有欲念;恃能纷争,必然自取灭亡。

匹夫之智不离馈赠问候,精神消耗在浅薄的俗事中,还想兼济天下引导众生,侈言达到混一忘我的境界。这样的人,迷惑于宇宙万物,身体劳累而不知太初无形之妙。有道至人精神归于太初无始,酣眠安处于乌有无为之乡。如流水无形,遨游于空无寂寞的道的妙境。可悲啊!你们所知仅是毫毛,而不知的却是宁静无为的大自然!

施恩德于人,却不忘要人歌功颂德,不是上天的布施之道。把道德当作商贾交易,是人所不齿的,即使无法不理睬,总究还是不齿这虚伪的仁义!

柔顺随和、俯仰随人、胆小怕事,好像不如人但遇事通畅无阻。自恃聪明必然外露,勇于行动必招怨恨,仁义不周必遭指责。通达人生之情者伟大,通达真知者不卖弄,通达大道者顺其自然,通达小道者随遇而安。

以偏见平衡事物,其平衡也是不平衡;逆万物之情来印证事物,其主观的印证不会是真的印证。自以为高明必为外物驱使,随顺事物自然之理才能与自然感应,有心作为怎及无心无为!愚者管见出与人为,求功于外物,不是太可悲了吗!——《列御寇》

道无处不在,内足以资修身养性,外用以无为经世。道化育万物、支配万物、是万物之本。

不离道的宗旨称为天人,不离道的精神称为神人,不离道的真谛称为至人,以效法自然为宗旨、以上德无为为根本、预见万物的变化称为圣人。行仁义礼乐的人为之术不过是温和的君子而已。

天下学派各有长短,各持一孔之见争执,都把道分割得支离破碎,道是完整、平衡、纯美的整体。

庄子秉承老子的思想,坚持道的精神,与天地自然为友,不傲视万物,不评价人的是非,与世俗混处又保持内心的充实完美。顺应了造物的变化,超脱物情的束缚,清新寡欲无心无为,视生死为同一。一切顺乎自然,实在是天下至理高妙之极!——《天下》——以上《庄子杂篇》

二零一二年七月十七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