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京东被诉说起,有些坑,电商人一定要注意了

 新用户3117jgpt 2020-09-26

每个不甘寂寞的电商人

都在深夜偷偷置顶了“调戏电商”

为啥京东胜诉,却很烦恼

今天有一条新闻引起了戏哥的注意,标题是《京东被诉,辩称“自营”不等于“商城自己经营”》,评论好几千,非常火爆,说的是啥事呢?

一位姓范的先生,在京东商城购买了标明为京东自营的某品牌手表,价值14余万元。然后范先生以保修卡上显示表镜是“蓝宝石水晶玻璃”,而网页商品介绍表镜是“蓝宝石水晶”,认为京东商城网页宣传构成欺诈,就把京东电子商务公司诉至法院,要求退还货款、赔偿检测费,并索三倍赔偿。

但在庭审中,法院根据购物发票认定,与范先生有买卖合同关系的是天津京东海荣公司,而非京东电子商务公司,驳回了范先生的起诉,向京东发送了司法建议,让京东进一步做好识别标识,不要让消费者误解。

按说,法院都判决了,双方都没有上诉,各自按流程走就是了。但这条新闻得出一个结论:京东“自营”非“商城自己经营”。

这个文字游戏玩得真是深,这是引起话题的一个关键点,不过,这其实在用日常概念偷换法律概念。

京东电子商务公司作为京东集团的另一个下属企业,只提供网络交易平台,不作为销售行为主体,这和日常概念中的京东商城自营其实不是一个逻辑层面上的问题。公司做大了,你就会明白,多数电商大公司都会这么运作,供货公司与运营平台,是两种不同的业务模式,因为平台更多收的是服务费,同时,这也是公司平台化的基本做法。

再类比一下,我们去商场购物,尽管是在商场内成交的买卖,但实际跟我们发生交易的在商场开店的各门店,而不都是商场。

这个概念虽然很好理解,但这条新闻下边的评论,十有八九都是没看明白,就认为京东不是真自营,是委托第三方的,其实,从名字看,也看得出来不是委托第三方。

但这么一个弯儿,为什么很多人转不过来呢?再说了,销售纠纷每天发生那么多,为什么这件事就能火呢?

一是因为这是关系到京东自营这个品牌,这是很多顾客非常看重的;第二个,则是电商圈里的一个大坑,很多商家都是受害者。

狩猎电商的“职业打假人”

戏哥看了这个新闻,的确也是有点懵,本来是想问问,既然都是京东的公司,为啥京东自己还非得分这么清楚,期待业内人扒一扒京东自营是不是真有问题。搞不好还能给我挖到点真材实“料”?

不过事情的发展方向完全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从评论来看,一个叫做“职业打假人”的群体意外浮出水面。

有人留言说,“估计是职业打假人,为啥三次买四块一样的表?不符合真实消费习惯啊。”

“职业打假人”大家都知道,知假买假,告得造假者倾家荡产并靠此获利,这也算为民除害的一件事。不过他们不是追着假货跑的吗,难道京东自营售假了?但看这次的讼由并非售假,而是“宣传欺诈”。这是咋回事呢。

其实,现在所谓的“职业打假人”并不是真的“打假”,他们是见空子就钻,见肥肉就咬的“苍蝇”。这几年,因为线下举证困难,而电商信息公开透明,只需截图为证,且成本低廉,很多人专门在电商上“狩猎”。尤其是新广告法出台后,靠截图敏感词,他们敲诈了不知道多少电商卖家。

电商是职业打假人的肥肉了!

在电商上,这些人甚至无需付出购物成本,就能敲诈卖家。比如在淘宝上,他们拍下货品后没有任何沟通,迅速点击退货,在退货理由里填写违规内容(比如商品介绍中“最流行”的“最”),然后将截图投诉到工商局,一旦认定,就会被罚20-100万。当然,卖家也可以选择私了,敲诈金额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

除了广告极限词,这些人还有一个掘金宝地,就是某些界定不清的概念。京东这次中枪的“蓝宝石水晶玻璃”表镜就属于此类。

众所周知,蓝宝石水晶表镜是高端手表的标配之一,大众因而常常误会是因为采用了天然蓝宝石。其实,世界上绝大部分高端品牌手表采用的都是人造蓝宝石,其成分和天然蓝宝石一样,都是氧化铝。因为高端手表真正值钱的地方,并不在表镜,而在精准稳定的机芯和高级的设计做工。

这种表述实际上是这个行业的习惯,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能力都是能够明白的,也有个别“消费者”曾以此提起过投诉和诉讼,好像也没有得到支持。

对职业打假人,法律已经不再保护

职业打假人曾经有其存在的理由,在一定情况下,它能促进行业的净化,为消费者营造更好的消费环境。但是现在这些纯粹钻法律漏洞的“职业打假人”太猖獗了,在目前的环境下,他们的“碰瓷成本”极低,而电商的维权成本极高。

很多电商公司对他们避之不及,而法律也选择不再保护跑偏的“职业打假”,2016年8月5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对以牟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不再保护,而很多工商局的基层从业者对此更是苦不堪言,因为职业打假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困扰,职业打假人的目的是盈利,所以一般 的调解是不会满意的,所以会一而再再三的向政府办公室、纪委、信访等部门投诉工商部门。

争议了20多年的职业打假是否受《消法》保护,在去年终于有了偏向,草案就不再保护此类行为。只是,界定比较困难,还不知道怎么落实呢。

所以啊,电商人千万都要打起精神,防范和应对好职业打假人,建立好黑名单制度,对于异常订单,可要小心谨慎。

戏哥推荐:(点击文字或图片均可阅读)

诺基亚的王者归来,为什么牵手京东?

每天一个小段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