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稻壮苗的养成之路

 梦想起航到了 2017-01-14


       一、棚间沟清雪

       清雪扣棚是壮苗养成的第一步,大家清雪一般都是只清棚内的雪(个别还有图省事的不清雪直接扣棚),但是棚间沟的雪却很少有人清,都是高高的堆成堆放在那里。棚间沟的雪不清走,雪水流不下去,沟的下面也没化冻,水往下走不了,那咋办?苗床那边化了,往苗床方向走,这里有出路!所以春天,苗床两侧反蕴成为普遍现象,反蕴的后果是什么。有三点一是延迟做床时间,太湿床做不了;二是做好的床不停反蕴,无法摆盘,易出现脚窝;三是长期雪水浸泡,地温上不来,本来大棚两侧温度就差,没有温度出苗必然缓慢,不整齐,后期秧苗素质也上不来。棚间沟不清雪,这是限制壮苗的第一因素。解决这个舍得花钱、花工就可以,三月上旬有充足的时间。


       
二、做床及摆盘

1、做床

做床要平,做床要平,做床要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是技术标准。一般同一秧盘下的床面出现大于0.5厘米(多说1厘米)的高度差就可能会导致秧盘下部悬空,导致出苗不齐、“吊死苗”、积水、肥害等现象发生。有的人床做的很平,但是摆盘时脚窝、车辙不能够很好的处理,一样会导致上述现象发生。
        2、摆盘

摆盘质量标准:平、实、紧、齐、直、足、匀、全。即:平:盘面平整一致;实:底土用要压实,松实适度;紧:盘与盘之间要衔接紧密,边盘用细土挤紧;齐:盘与盘之间整齐一致;直:秧盘摆放横平竖直,横看竖看呈直线;足:盘土量要足,底土厚度2.0-2.5厘米(为什么要强调底土厚度要求为2.0-2.5厘米,因为壮秧剂使用量是按此底土量标准进行推荐用量,如底土少,势必造成肥量增加,易发生肥害)盆式秧盘每盘装土3公斤左右,毯式秧盘2.6-2.8公斤左右;匀:内装土量均匀一致。全:摆盘要求的工具齐全。

生产中,由于农时紧,用工量大,大部分农户选择顾工进行摆盘,通过调查,摆盘质量参差不齐,盘与床面贴和度不高,底土量不足,盘与盘之间缝隙超大,盘土一定要刮平,否则影响播种质量。

做床、摆盘质量差,这是限制壮苗的第二因素。解决这个关键靠认真,一丝不苟,严把质量关。

 三、秧盘

育秧盘选择:推荐选用新型盆式盘或毯式盘(钵育盘),优点:与老式纸制秧盘对比,1、盘型标准,育成苗与插秧机要求尺寸相附,不缺穴、漏穴。2、秧盘制作预留凹槽及空间,增温增氧,利于根系生长。3、盘沿高度标准,可保证足够育苗生长土量。

生产上由于应用多年,价钱便宜,还有部分农户采用老式纸式秧盘,受摆盘标准及盘式自身因素影响,盘边缘受挤压易变型,与插秧机要求尺寸不附,造成缺穴断空,同时盘土高度不够,无法保证秧苗生育期需求。这是限制壮苗的第三因素,要坚决淘汰老式秧盘,大面积应用新型秧盘。

四、种子

建议种植户优先选择具有经营资质,主渠道经营单位购种,优先选择统供芽种,因为正规渠道尤其是大企业的种子来源与质量有保障的。而从没有经营资质的种子商店或者个人处购买的“白袋”种子,纯度不足、芽率不够等等,什么标识也没有,出了问题后期维权困难,可能是假种子或不合格种子,这是限制壮苗的第四因素这个完全可以避免。

再者,非统供芽种(自己催芽)的,受限于催芽设备与个人催芽技术水平,易导致出芽长短不一或过长,或催芽温度过高导致烂种等。还有一些人喜欢“干籽”下地(不浸种、不催芽),不浸种催芽,如果遭遇春季低温,不仅出苗不齐,难以育成壮苗,而且延误育苗期间,影响适时插秧。为什么要浸种催芽?简单的说,水稻种子要吸水达到自身重量的25%时才开始发芽,浸种催芽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使芽势均匀一致,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出苗整齐一致,减少种子待在土壤里的时间,降低粉种烂种的风险。催芽质量差或不浸种催芽,这是限制壮苗的第五因素

       五、播种

       目前存在播种匀度差和播量大两个问题,这是限制壮苗的第六因素。播种匀度可以靠使用精量电动播种机提高相应播种技术来解决,但是播量普遍偏大则是咱们水稻种植户的认识问题。  

        为什么大家喜欢播量大,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省大棚,播量大苗厚,30几盘就能插一亩地,1个标准60米大棚可以插70-80亩地,多的都插100多亩地。二是怕出苗不好,多播点能有一大半种子出苗就够用了。三是怕盘根不好,种子多,根多,盘根效果好。

       目前大家播量普遍超过550斤/60米标准大棚,多的甚至超过600斤。按千粒重25克计算,550斤种子约合550斤*500克*1000/25克=1100万粒种子,按照每个大棚2200盘计算,每盘约播种5000粒。每平方厘米种子粒数约为5000/(57.5*27.5)=3.2个(毯式育秧盘规格:57.5厘米*27.5厘米)。


       
大家看表中红色标注的数字,这是根据大棚播种量折合成每平方厘米的种子数量。再看下面这个图:


      
经过浸种催芽后每平方厘米仅能容纳最多4个水稻种子,去掉边界溢出,实际也就能容纳3.5个,但是我们看上面的表,当大棚播量超过520斤时,理论上平方厘米的种子数量已经超过3个了;播量超过600斤,种子已经开始叠罗汉了(看下图)。按照水稻播种技术标准,每百平方厘米播种量为240-260粒之间为最佳,但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品种特性,可适当增大播种量,但不宜超过300粒,也就是520斤左右。(注:因不同种子,大小不同,千粒重差异较大,建议播种量以每平方厘米3粒种子左右为宜。)


        
六、覆土

       覆土是一个讲究活,别小看覆土。覆土不均匀,过厚或者过薄,这是限制壮苗的第七因素。覆土的四大作用(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那永光):固定、遮光、保湿、营养。固定种子、遮挡光照、保持水分、保持营养。覆土技术标准:厚度0.5-0.7厘米,均匀无土坷垃,厚薄一致,覆土最好加入一些草炭土混扮,这样覆土不易板结,但不能加入肥料、壮秧剂。


覆土过厚,秧苗中茎变长(看图中秧苗靠近种子的白色的部位),中茎过长,种子芽伸出地面的过程中就会消耗过多养分,秧苗长成细高挑,这就是100%的弱苗。


          覆土过薄,种子没盖住,不出苗。

        七、施肥

        肥害是限制壮苗的第八因素。苗床肥害主要来源于壮秧剂的肥害和叶面肥喷施不当造成的叶面灼伤。在生产中肥害都有发生,只要壮秧剂用量准确、拌匀焖好(焖7天左右),叶面肥喷施均匀,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水稻秧苗2叶1心前,水稻完全靠种子自身营养生长,不需要任何肥料;在2叶1心开始,种子养分完全耗尽,这时候就需要水稻的根吸收外来养分来维持秧苗生长,如果发现叶片有褪色,就要立即查找原因,如果是脱肥,及时补肥即可保证秧苗正常生长。

       八、苗床管理

      苗床管理不当是限制壮苗的第九因素。要有专人负责,别只顾泡田整地,管理苗床很重要!严格参照技术标准来。

       苗床水分管理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分“蹲苗”把苗蹲成小老苗。举例:有一户,秧苗三叶一心才5厘米高,问了下他苗床咋管理的,他说想要控水长根,结果一直没浇水,把苗蹲住了。我们现在播种较早,有的人怕苗长得太快,就想控制下水分让它慢点长,但是如果前期水分控的太厉害,后期秧苗无论如何也长不高。所以控水要适度,“三看”浇水,缺了就要补。

       至于温度管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早晨通风一定要早,5点半左右就要开始通风,通风使大棚内外温度趋于一致,一是可减少棚内湿度,二是不至于出现太阳升起后棚内温度骤然升高。

      以上内容的部分思路及图片来自于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那永光,特此声明。

       附:寒地水稻旱育壮苗技术标准

       一、旱育壮苗(中苗)量化标准

       旱育中苗叶龄3.1~3.5叶,秧龄35天左右,地上部分3、3、1、1、8,即中茎长3毫米以内,第一叶鞘高3厘米以内,第1叶叶耳与第2叶叶耳间距1厘米、第2叶叶耳与第3叶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第1叶叶长2厘米左右、第2叶叶长5厘米左右、第3叶叶长8厘米左右,株高13厘米左右;地下部分1、5、8、9,即种子根1条,鞘叶节根5条,不完全叶节根8条,第1叶节根9条突破待发;百株地上部干重3克以上,要求白根多、须根多、根毛多、根尖多。生产上要求旱育中苗具有10条以上根系,地上百株干重3克以上。

       二、水稻旱育壮苗外部形态标准

       1、根白而旺

       移栽时秧苗的老根移到本田后多半会慢慢死亡,只有那些新发的白色短根才会继续生长,生产上旱育中苗根系不少于10条,所以,白根多是秧苗返青分蘖的基础。

       2、扁蒲壮 

      扁蒲壮的秧苗,腋芽发育粗壮,有利于早分蘖;粗壮秧苗茎内大维管束数量多,后期穗部一次枝梗多、易产生穗;扁蒲秧体内贮存的养分较多,移栽后这部分养分可以转移到根部,使秧苗发根快、分蘖早、快而壮。

      3、苗挺叶绿 

     苗身硬朗有劲。壮苗叶态是挺挺弯弯,秧苗保持较多的绿叶,对于积累更多有机物,培育壮秧,促进早发有利。

      4、秧龄适当 

     秧苗足龄不缺龄,适龄不超龄。看适龄秧既要看秧苗在秧田生长时间,更要看秧苗的叶龄,这才能实际反应秧苗的年龄。

     5、均匀整齐 

     秧苗高矮一致,粗细一致,没有楔子苗、病苗和徒长弱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