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中国年度最佳画报 在云南众多的古村镇里,郑营绝对算得上是个另类,这里既不是交通要道,也没有可以让人一夜暴富的矿藏,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伟烈丰功。但郑营却是云南最符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村落,有的是“耕读家风”的沉淀,“妫水长流”的底蕴。郑营人来自杏花烟雨的江南,把那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播撒在滇南赤瑞湖畔,小桥流水人家,营造着对遥远故乡的记忆。祠堂、书肆、庭院、街巷,处处透着江南的婉约与细腻,而郑营人的精神世界里,也铭刻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烙印。 村子中有三条街,九条巷,三街呈东西向横贯于村前、村中和村后;九巷呈南北向纵穿于村中,三街九巷如经纬交织,把一幢幢民居联系在一起,构成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村中的正街是一条长约700米,宽3-5米的由青石板铺成的道路,将村子划为上下两半。漫步其上,随处可见文人雅士的匾联和提字,保存完好的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家大宅、司马第等分布其旁。斑驳的土墙,深深的车辙印,褪去了色彩的朱门,腐朽的花窗,给人以沧桑的感觉,需要用一种穿越了时空的眼光来透视,来联想曾经有过的辉煌。 郑营是一个仅有2000人的小村,以姓为村名,自然村中以郑氏居多,占了30%的人口。陈家是郑营的第二大家族,占人口的25%。清朝末年,陈家出了五兄弟,其中最有成就的是老二陈钧。陈钧,字鹤亭,清光绪癸卯(1903年)年进士,历任湖北天门县令、个碧石(个旧—碧色寨—石屏)铁路总理、云南财政司司长、盐运司长、黎元洪总统府秘书长、个旧锡务公司经理、蒙自道尹等职。 作为多年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陈鹤亭先生,功成名就以后,追求的却是“妫水长流,裘锦百世”。1925年他主持建造的陈氏宗祠,占地面积达1240平方米,雄伟庄严,牌坊式祠门,沿中轴线而进,依次建有石桥、莲池、中殿、正殿。两侧还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门窗全部为木结构,雕刻着花鸟虫鱼,饰以色彩,十分美仑美奂。 雕梁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陈氏家族的后人也早已搬出了深宅大院。但郑营的石板路、陈氏宗祠,还有那条仍在营运的米轨铁路,让我们记住了陈鹤亭的大名。陈氏宗祠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让每一个游客在这里缅怀古今。更重要的是这个2000多人的小村里蕴含着从明初到现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水利农耕、民风民俗等很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推开那一扇扇积满尘灰、色彩斑驳的木门,都能发掘到历史的某一片段。 企鹅号:239860142@qq.com 数字化金融·金桥时代 :jinqiaotimes |
|
来自: cxag > 《美食地图遊记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