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蘸水苦菜 2019-08-26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郑营

ZhengYing

杏花烟雨江南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身在江湖,心在魏阙,大概是中国文人的最高境界。在不能闻达于诸侯的时候,就像诸葛孔明躬耕于南阳一般,在渔樵耕读的时光里,吟诗作对,潜心于修身、齐家。有朝一日金榜提名,则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两千年来,为了达成这个境界,中国人建设着自己的家园,从苏州园林到皖南村落,把田园与庙堂,把农耕与治学从对立到统一,创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通过民居建筑、宗祠、道观、学校及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反映人文思想,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在云南众多的古村镇里,郑营绝对算得上是个另类,这里既不是交通要道,也没有可以让人一夜暴富的矿藏,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伟烈丰功。但郑营却是云南最符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村落,有的是“耕读家风”的沉淀,“妫水长流”的底蕴。郑营人来自杏花烟雨的江南,把那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播撒在滇南赤瑞湖畔,小桥流水人家,营造着对遥远故乡的记忆。祠堂、书肆、庭院、街巷,处处透着江南的婉约与细腻,而郑营人的精神世界里,也铭刻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烙印。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从石屏县城沿323国道西去,不久就转入乡间土路,穿过阡陌纵横的田野,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就出现在眼前。青白色的屋瓦,一座座坐南朝北的四合院,祠堂中古旧而又高耸的檐角,使我们这些初临的游客也能一眼认定郑营到了。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郑营村后的笔架山并不高,山坡上生长着茂密的柏树林,苍翠的柏林掩映着小村,空气中散发着柏叶的清香;郑营的水也不宽广,小小的赤瑞湖被分割成鱼塘,不时可见鱼儿在跃起。已是谷熟鸭肥的季节,沉甸甸的稻穗为郑营人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从他们洋溢的笑容就可以看出又是一个好年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村子中有三条街,九条巷,三街呈东西向横贯于村前、村中和村后;九巷呈南北向纵穿于村中,三街九巷如经纬交织,把一幢幢民居联系在一起,构成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村中的正街是一条长约700米,宽3-5米的由青石板铺成的道路,将村子划为上下两半。漫步其上,随处可见文人雅士的匾联和提字,保存完好的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家大宅、司马第等分布其旁。斑驳的土墙,深深的车辙印,褪去了色彩的朱门,腐朽的花窗,给人以沧桑的感觉,需要用一种穿越了时空的眼光来透视,来联想曾经有过的辉煌。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郑营是一个仅有2000人的小村,以姓为村名,自然村中以郑氏居多,占了30%的人口。村里的老人对我们说,明朝洪武年间,明军平滇后,就地驻扎,巩固边防,军户纷纷落籍云南各地。在石屏宝秀镇赤瑞湖畔,设立了九冲十二营盘,郑营始祖郑太武,原籍浙江金华,随军入滇后,选择宝秀坝赤瑞湖南岸山麓定居,之后陆续有武姓、陈姓、李姓等27姓迁入聚居,各姓自立宗祠,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郑营。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真正使郑营得以声名不坠的却是后来的陈氏家族,陈家始祖陈斌来到这个小村时,已是设营30年以后了。这里有一个故事,陈、郑两家为了分割田地山林,商议从笔架山上找一样东西滚下来,谁滚得远,就占靠湖边的田地;谁滚得近,就占山林。郑家用一个米面饼子滚下来,还没有到山脚就散了;而陈家用一个石磨盘,一直滚到了湖边。这样,田地归了陈家,而山林归了郑家。祖先的不经意间,影响了这两大家族近700年的发展。由于陈家有田产,靠此支撑,耕读家风流传,后世文人辈出。郑家走的则是另一条路,子孙们出外谋生,经商者不计其数。到了现今,仍然是陈家文人多,郑家老板多。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陈家是郑营的第二大家族,占人口的25%。清朝末年,陈家出了五兄弟,其中最有成就的是老二陈钧。陈钧,字鹤亭,清光绪癸卯(1903年)年进士,历任湖北天门县令、个碧石(个旧—碧色寨—石屏)铁路总理、云南财政司司长、盐运司长、黎元洪总统府秘书长、个旧锡务公司经理、蒙自道尹等职。陈鹤亭先生在近代被称为理财能手,修铁路、护国战争,都靠他筹集资金;个旧锡矿,从亏损200万元到盈利500万元,在他的手上不过3年时间。至于为村里修桥铺路、疏通河道、兴建学校等等,体现的只是一片爱乡之情。从前清进士到民国著名的政治家,从八股文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我们无从查考陈先生的心路历程,郑营村里的青石板路,或者是牵动着滇南经济发展的个碧石铁路,也许能够说明些什么?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作为多年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陈鹤亭先生,功成名就以后,更为追求的是“妫水长流,裘锦百世”。1925年他主持建造的陈氏宗祠,占地面积达1240平方米,雄伟庄严,牌坊式祠门,沿中轴线而进,依次建有石桥、莲池、中殿、正殿。两侧还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门窗全部为木结构,雕刻着花鸟虫鱼,饰以色彩,十分美仑美奂。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陈家世居的大宅,占地广阔,三进院落,每个院落自成体系,都是典型五天井的走马转角楼,但二楼又都有通道相连;堂屋的格扇门,刻有各种花卉,栩栩如生,极为传神。宅院内部空间的组合按男女长幼尊卑贵贱而决定,使人感受到儒家文化浓厚的熏陶氛围、道德礼仪规范的严格约束和宗法制度的等级森严。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雕梁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陈氏家族的后人也早已搬出了深宅大院。但郑营的石板路、陈氏宗祠,还有那条仍在营运的米轨铁路,让我们记住了陈鹤亭的大名。陈氏宗祠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让每一个游客在这里缅怀古今。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比起陈家来,郑氏就显得有些默默无闻,郑氏宗祠也不如陈氏宗祠那么气势雄伟。挂满蛛网尘丝的斗拱上,偶现几幅精美的彩绘,猛然间使我们赞叹不已,又感慨万千。村中还有一个武氏宗祠,隐藏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我们没有找到。郑家最好的院落是郑子庶民居,占地1672平方米,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整个院落除了精美的建筑和装饰外,最为别致的是用钟乳石堆砌的照壁,在云南绝无仅有。郑子庶是在个旧冶炼锡发家,大院由他的女婿——一个飞机设计师设计,布局仿佛一架双翼飞机。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郑营的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这里的居民多数是明代军籍屯垦时的后人,风俗与中原大体相袭,耕读家风盛衍,即使是一位贫苦的孀妇,也要供子读书,望子成龙,丕振家声。村中除了陈鹤亭先生是进士外,还有司马第、武魁等牌匾的人家。我们没有去考证这里出过多少进士,多少举人,但郑营和它周围的几个村庄,正如民谣所说的:“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正是这样源远流长的文化氛围,保障了郑营的长盛不衰,不论世道如何变迁,书声依旧,家风依旧。1905年科举制度在中国废除以后,第二年郑营就有了初小。1918年从日本考察学政归来的陈鹤亭先生倡创的郑营小学,是这个名村“空谷传声”的一个亮点,是新文化的标志。他“深知彼国之所以强,在于学,我国之所以弱,在于不学。归国后,即慨然以兴学为己任……乃置器具,购书籍。”先后在郑氏宗祠、东岳庙和神灵祠建校,从此“行礼有堂,图书有楼,体操有场,阅报接待均有室。”历经80余年的文明教化,形成了浓厚的教育意识,郑营小学共培养出初中生近3000名,中专中师生300多名,大学生100余名。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匆匆两天,走马观花地走过郑营,对郑营仍然有很多的不了解。这个2000人的小村里蕴含着从明初到现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水利农耕、民风民俗等很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推开那一扇扇积满尘灰、色彩斑驳的木门,都能发掘到历史的某一片段。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1999年,郑营是云南省第一个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子,后又被列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石屏县宝秀镇境内,距县城10公里。郑营村南倚郑家山,北临赤瑞湖,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村内有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氏民居等多个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数十座古老的四合院式民居,保存较为完好,建筑工艺精湛。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被人们称为“云南第一村”。

云南省的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最接近于江南文化的村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