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识 | 周朝的那些青铜器,每一件都是国之重宝(西周篇之二)

 RK588 2017-01-14

今天是关于周朝青铜器的第二部分。


散氏盘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盘底直径41.4厘米,重21.312公斤,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呈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散国大致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


铭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线条宛转灵动,用笔豪放质朴,结字寄奇隽于纯正,显得奇古生动,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是西周晚期的重要金文书迹。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散氏盘铭文


铭文内容相当于一篇和约,记载了当时散、夨两国和约,夨人付给散氏田地,划定田地的四至及封界,并最后举行盟誓的经过。大意是说:夨国侵略散国,战罢进行和谈。夨国派出官员十五人来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国则派官员十人来接收,于是双方聚集一堂,协议订约,并由夨人对散氏起誓,守约不爽。和谈之时,夨人将交于散氏的田地绘制成图,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督下,成为夨散两国的正式和约。散国将约书铸于盘上做为传国宝器,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西周晋侯苏钟


晋侯苏钟,西周时期金属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共16件,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收回入藏,其余2件在清理发掘晋侯墓地8号墓时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一组14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一组2件,收藏于山西博物院


晋侯苏编钟是一套打击乐器,全套共16枚,因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


编钟分两组,三种式样,非同时铸造,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共2件。一件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另一件高22.3厘米,铣间距12.9厘米。

全套钟共十六件,可分为两组,每组八件,其中十四件曾被盗连出境,后经上海博物馆收回入藏。第一组为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中小型钟,纹饰深而阔。并且从造型上来讲两组也有细微的差异,研究者认为它们虽并非同时铸造,但音律却非常和谐。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笔画转折处要分四五刀或是五六刀的接连刻凿,笔道才能连起来,刀痕至今非常明显。


经过除锈处理后,刻凿在这16枚钟上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征讨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这是我国浩瀚的古代史籍所没有记载的。同时,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发现将近3000年前西周的器物上出现刻于其上的铭文。稣钟发现之后,专家们配置了不同硬度的青铜利器在青铜上刻凿文字,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早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期,山西人已经制造出了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工具在青铜器上刻字,这是一组改写了中国冶金史的宝贵文物。


晋侯鸟尊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晋侯鸟尊和晋侯苏钟一样,都出土自曲村晋侯墓。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身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为宗庙礼器。


3000多年前,刚刚建立的周王朝经历了一场反周的叛乱。山西省南部地区古老的唐国也参与了反周的叛乱。叛乱很快被平息,为了加强周朝的统治,周成王把唐国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留下了“桐叶封弟”的典故。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因唐地境内有一条晋水,燮父开始称“晋侯”,并最终将唐国改名为“晋”,燮父成为第一位晋侯。

周时人们崇尚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中常见到尊彝祭祀器,各种动物造型的尊彝器物旨在让先人在冥界也可享用各种动物肉食。尊为盛酒、醴以献祭之器的统称,或曰小共名。尊“以小为贵”,“以下为贵”,“以素为贵”。基本形制是:口较大,容量多,足座实。尊器排序为:牺尊、象尊(鸟尊包括在内)、著尊、壶尊、大尊、山尊,由小而大。晋侯鸟尊就是第一代晋侯燮父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


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地的青铜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省博物院从建院之初,就将晋侯鸟尊作为博物院的标志物。


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西周青铜器,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千克。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9年出土于陕西淳化县,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淳化大鼎又名“龙纹大鼎”,因鼎身装饰有夔龙纹而得名,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大鼎为平沿、方唇、直耳,三只兽面柱足,腹壁较直。此鼎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与三足相对,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


淳化大鼎身上的夔龙纹十分精美,鼎口沿下铸有两两相对的夔龙六条,夔龙尾部略微卷起,仅有一足,圆目突起,张口卷唇。六条夔龙以三个短扉相隔,短扉被铸成两条相对的夔龙之鼻,另外在短扉增设圆雕牛首,牛的曲角翘起。此外,鼎耳外侧也各铸有两条相对的夔龙。



淳化大鼎夔龙纹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国人一直有“龙的传人”之称。这件淳化夔龙纹大鼎就是商周时期龙崇拜的一个代表。

太保鼎



太保鼎,西周青铜器,高50.7厘米,口宽23厘米,长36厘米,重26千克。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太保鼎方腹四足,鼎口双耳上附(浮)雕双兽,腹部四面用圆雕、浮雕技法,分别饰有蕉叶纹和饕餮双兽纹,四角扉棱突起,别具风格。尤为特别的是鼎的柱足也装饰有扉棱,并在中部装饰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非常奇异的。在鼎腹内壁上清晰地铸有“大保铸”三字铭文,线条清晰流畅。中国古金文中“大”和“太”字形相同,按照金石学考证,这“大保”二字其实应该为“太保”,因此这件鼎就被称作“太保鼎”。



鼎腹内壁铭文


太保鼎是在山东梁山清咸丰年间(一说道光年间)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小臣犀尊、太保簋、大史卣、太保鼎等共七件青铜器,这些商周青铜器,器型庄严厚重,纹饰华丽繁缛,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梁山七器”。




目前发现太保自铸器共四件,除太保鼎外,太保簋现藏美国费里尔美术馆,太保卣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太保盉现存北京文物研究所。而这件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西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梁山七器”。由于太保鼎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被《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收录,并于1993年被选送参加第三届《中国文物精华展》,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不允许出境展览的64件古代艺术品之一。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商周时期盛水器,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四足作矩形,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水器。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虢季子白盘盘底铭文其语句以四字为主,且修饰用韵,文辞优美,行文与《诗经》全似,是一篇铸在青铜器上的诗。其书法颇具新意,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这派圆转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虢季子白盘盘底铭文


同时,此篇铭文中“薄伐狁”、“折首”、"执讯"及"是以先行"等句,可与《诗经》之《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篇所记史实相互征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却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某种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单独性。线条讲究清丽流畅的感觉,而字形却注重疏密避让的追求,有些线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造型的精练与细密,也使大家惊讶于西周金文中这样清丽秀逸的格调。


关于周朝青铜器的西周第二篇介绍就到这里,大家敬请期待最终篇。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