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岁闹元宵》20分钟纪录片
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出品 厦门木未传媒 摄制 一部《做岁闹元宵》, 看尽莆田春节 ——全国最长春节! 在历史上,福建莆田是北方汉民迁入福建的重要聚居地。上千年来,中原文化与闽越习俗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春节民俗。莆田的春节,大致从尾牙开始,一直到正月的最后一天才结束。这大概是全国最长的春节。 尾牙
▲腊月十六——尾牙 (2017年1月13日) 农历腊月十六日,是传统的“尾牙”。街上不时响起鞭炮声。在这一天,许多商家做好年终盘点,备好果品、酒菜,祭祀土地,庆祝一年的丰收。老板会召集员工聚餐,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莆田十六尾牙赞句】 十六尾牙大欢喜,好啊! 红团春卷番薯起,好啊! 尾牙节瞑大用工,好啊! 老人呆伢齐加餐,好啊! 达池出箩煮香香,好啊! 吃了一厝都平安,好啊! 尾牙八肚吃饱饱,好啊! 祝愿万事很好果,好啊! ——请用莆田话念 扫巡 ▲腊月二十四——扫巡 (2017年1月21日) 而正式拉开了莆田人“做岁”的序幕,则是扫巡。“扫巡”,也就是扫尘、扫除,是准备过年的第一件事。 扫巡一般逢双日即可,避开初八、十四和十六。 做红团
▲腊月二十七——做红团 (2017年1月24日) 红团是莆田人过年时必备的供品和食物,颇具地方特色。色泽鲜艳,由糯米、绿豆、食红蒸制而成。莆田人把最朴素的愿望寄托在最常见的食品中,祈求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对于远在他乡的莆田游子来说,红团是儿时的记忆,也是血液里流淌的家乡的味道。 穿红衣,做红团 财丁贵,红团印 红团出炉! 贴白额联
▲腊月二十八——贴白额联 (2017年1月25日) 腊月二十八,年味已浓烈得化不开了。吃过早饭,小许就带着家人准备贴春联。按古例,莆田人贴的门联是“白头联”,这是一种特制的门联,红纸上面有一截白纸头。这是全国少见的习俗,与明朝倭寇侵占兴化府城,幸存的人们在重生之余又示心有余哀的痛史相关。 辞年
▲三十暝——辞年 (2017年1月27日) 三十暝是莆田人对除夕的俗称。这一天的子时要举行祭天地的仪式,俗称“辞年”。许老先生全家给供桌系上金线绣花的桌帷,摆上“糕粿六斋”。老先生的妻子代表全家人拈香拜天地,感谢上天的仁慈、馈赠与呵护,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叩首,烧贡银,放鞭炮,礼成。 围炉
▲除夕——围炉 (2017年1月27日) 除夕的重头戏是“围炉”。当晚,各家各户灯火通明,年夜饭既要丰盛又要吉利,一家人围炉做岁,尽享天伦之乐。 吃线面
▲初一早——吃线面 年初一,大人小孩起床后都要吃线面,吃完面才算添了一岁。这碗线面十分讲究,碗底垫着芥兰,碗面铺着紫菜、花生、金针、香菇等配菜,预示“福寿绵长”。
祝寿
▲正月初三——祝寿做醮 而春节期间与福寿直接相关的日子,当数正月初三祝寿日。在这一天,莆田的华亭和仙游两地的村里人,家中若有逢十做整寿的老人,这天,都会盛装就座,大摆筵宴,接受儿女和乡里乡亲的祝寿。而因为许多人家都同时做寿,就会出现抢客人回家入席的热闹场面。
做大岁
▲正月初四——做大岁 正月初二这一天,莆田人都互不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因为这一天,是莆田习俗中的“探亡日”。这一特有的习俗和过年贴白头春联,初四、初五“做大岁”一样,都源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农历十一月廿九日,倭寇攻陷莆、仙两城,残杀平民,百姓纷纷进山避难。两个月后,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百姓才回来收殓亲人的遗骸,民间相约,将正月初二日定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又因逃难错过了除夕夜做岁,于是决定在初四补过大年,称为“做大岁”。 拜年游春
▲正月初五——拜年游春 大岁过后的年初五,也跟年初一一样吃线面,拜年游春。这就是莆仙习俗“五日岁”的来由。
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出品 厦门木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摄制 摄影:张力、大米、子笛 文字:扬羽 (责任编辑:子笛) 本文由莆田市文广新局授权发表 在这里,遇见最美莆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