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村落【31】河北省涉县固新镇固新村(96P)

 雨中笠翁 2017-01-15














     

 
 
 中国古村落【31】河北省涉县固新镇固新村(96P)
雨中笠翁编撰

 
 
 

●固新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在2010年7月,它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虽几经战乱和运动,但村中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依旧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有东西南北四道券门、洞阳

观、古槐、朝阳洞、南山寺等。有传承的历史文化则有“小落子”、“动驾”、固新高台、踩跷、庙会等,抗战时期的“抗

大六分校”也曾驻扎固新,给这个古老的村落增加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

固新村一景

在涉县的深山茂林里,遍布着星罗棋布般的古老村落,它们几经衰落和重建,有的消失了,有的则幸存下来,在时光的长河里,它们散发着迷人的历史文化气息。

固新村便是这样一个有幸保存下来的古老村落,在2010年7月,它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既然是历史文化名村,那么就让我们沿着那些狭长的胡同,踏着青石路面,一起去寻找它的历史、文化和内涵。固新村座落于涉县城西南方向,距离涉县城大约12公里。这里环境优美,西有垭豁山、火焰山环绕,东以马鞍山为屏,清漳水环抱村庄,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北国水乡。

据史料记载,固新村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原称临水县,于北齐天保8年(558年)改称“故县”,民国期间,又改称“固新”。

固新村历史悠久,虽几经战乱和运动,但村中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依旧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有东西南北四道券门、洞阳观、古槐、朝阳洞、南山寺等。有传承的历史文化则有“小落子”、“动驾”、固新高台、踩跷、庙会等,抗战时期的“抗大六分校”也曾驻扎固新,给这个古老的村落增加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

券门

固新村的券门就是城门,古时用作防御外来入侵的敌人。

四座券门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中间几经重建和修复,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是一个券门的缩影,当年的那些功效基本都失去了踪影。

东券门是四座券门中最华丽的一座,拱券上建有神殿,殿顶十字脊,琉璃瓦顶,四面挑檐,每个椽头挂一铁铸小钟(俗称小铃),也称“铃儿券”。东券原有四合院,供南来北往的香客居住,后来因“破四旧”及影响交通的缘故,改为民宅。现只留下一个券门,还保留着当年的痕迹。

西券面积比较小,券身北侧有十八层石台阶,北山墙由一小门进入神殿,殿内敬“药真武大帝”。西券拱门石上有“万壑通津”四字,意思是西部的沟水都经过本券流入漳河。拱券东口上也有四

字“西乡屏翰”,由此也可以说明它古时的防御功能。

南券几经损毁,于清嘉庆二十二年重修,以其建筑形式和规模可称四券之首。主房分两级,均为筒瘠琉璃瓦,屋脊上有葫芦宝瓶,五脊六兽,飞檐斗拱,雄伟壮观。解放后曾改为学校,后恢复原状。

北券建于南北朝至天保年间,从券洞上看,工程分三次建成。随着村庄的不断扩大,北券现在已处于村中心地带。

透过那些古老的青石门洞,我的耳边仿佛依稀听到了那遥远的车辙声和呐喊声。几经风雨,现在的四个券门虽说还保留着历史的风貌,但上面纵生的杂草和裸露的泥墙,令人担忧它随时可能消失。

洞阳观

从史书的描述里,洞阳观给你的印象绝不只是两间孤零零的道观,可是走进固新中学,呈现在你眼前的洞阳观,就只有一块由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立碑和两处破旧的老房了,尽管看上去它依旧拥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固新村的洞阳观始建于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由羽士李志善首建大殿三间,关于“洞阳观”名字的来历有神话传说,相传与吕洞宾有关,当年吕洞宾在距此二里许的“朝阳洞”修行,为方便传经授业,便在此地修建了一个道场,取此名的意思是“彰显洞、观一脉之意”。从洞阳观建成之日起,这里便成了固新村的经济文化中心,声名显赫之时,这里曾是每年的“朝观日”,从农历的四月十二日到十五日,各地的道首及众羽士在这里讲经传道,三乡五里的老百姓也来这里烧香上供,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平安。解放后,这里依旧是一个商业繁华之地。我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与固新村有关的几个大事都有洞阳观的影子。1938年秋,八路军涉县工作团派李曾生同志到固新村秘密发展党组织,李曾生就住在洞阳观。而由李曾生发展的早期党员都是在洞阳观宣誓入党的。洞阳观也曾经是“抗大六分校”的校址,从这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成为全国各地的抗日骨干。1939年2月19日上午,一架敌机在洞阳观上空投下五枚炸弹,造成了数位

人员伤亡和建筑被毁。新中国成立后,听广播,开大会,洞阳观更是首选之地。

千百年来,洞阳观几经扩建,于明末达到鼎盛。那时的洞阳观为一进三院式的建筑群体,占地三亩有余,主要建筑有洞阳观、大清观、至清观、普光院等,但经过多年的战乱和变迁,目前仅存洞阳观,其它的建筑物都消失在历史的风云中了。

现在的洞阳观,只是固新中学校园中的一处古迹了。

天下第一槐

提起固新村,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大槐树”。为了保护和让游人更好地欣赏这棵大槐树,固新村还修建了古槐公园。

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古槐栽种于何年何月,根据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涉县志》记载:古槐者,邑有三,皆植自唐宋,一在故县(固新)镇,十大数围,枝叶扶苏,状类虬龙。另有传说,大明正德(公元1506年)初业立村,已有千年古槐之说。据此总总推测,大槐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的古槐,根围20米,胸围15.4米,高20米。2003年5月,国家林业局出版了《中国树木奇观》一书,将固新村大槐树列入槐树科“泰斗”的首位,从而固新大槐树便成为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槐”了。

关于大槐树的传说,有很多种,什么“槐豆赈民”、“平身护宅”,什么“西太后三问老槐树”、“槐翁传艺解忧难”、“古槐献良谋刘邦定天下”,还有“古槐陪嫁”、“古槐神话”等等。在历史上,人们为了祈福驱灾,往往给图腾之物以很多的神秘传说,这些都无可厚非,但那些美好的传说往往都代表了我们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就显得这些传说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但是,我更愿意看关于固新村古槐的另一些描述。1942年5月5日,日军进犯固新,在古槐下杀害了一个叫崔日寿的反抗村民,又放火烧掉了八户民宅,因火势猛烈,古槐西北面的树干被烘烤干枯。文革中,横扫封建迷信的红卫兵准备毁掉古槐,后因村上的老同志说情,要求把毁掉古槐的行动放在最后,古槐才幸免遭难。

在固新村,除了“天下第一槐”之外,还有二槐,三槐,它们分布于固新村的不同位置,那老干粗枝,均历经了同样的风霜雨雪,人世变幻。

明清老宅

固新村的古建筑很多,除了券门,洞阳观,还有诸如朝阳洞、南山寺等等历史古迹,但我更喜欢把目光转向那些分布在小巷里的明清老宅,它们可能更能代表固新村的历史和文化。

三阁楼是固新村古建筑中最高的一座老宅,它有三层高,据说墙壁有半米之厚,是一个叫崔百万的人在明代建成的。透过那古城堡一般的老宅,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出当年崔家的雄厚经济实力。如今,墨蓝色的砖瓦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华容,人去楼空,它在岁月中凋零。

当铺是居于村中心地带的一所老宅。这座建于清代的老宅似乎在表明那个时代固新村的经济贸易往来。楼是两层的,均为土木结构。看着那木制的门窗,我不知道它们是否还能遮挡今天的斜风细雨。院里的地面是用青石铺就,室内的地面也是青石的,这一切足以说明当铺昔日的辉煌。偏巧,当铺现在的主人刚刚从外地回家,他坐在屋檐下的天井里,对我们的到来好像无动于衷,不知道是他厌倦了这样的老宅,还是不喜欢我们打破了他短暂的安静时光。

已经作为老年活动中心的大庙,也是一座建于清代的老建筑,因为时值中午,木门紧闭,我们只能透过门缝得以窥视一下里面的古老时光。在《固新村志》里,我惊讶地发现,作为文化历史名村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明清老宅却没有详细的记载,我问陪同我们参观的何补元老先生,他说,这些老宅都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连我都不知其一二,所以没法写。看着一脸沧桑的老人,我无话可说,岁月淹没了太多的东西,如果不抓紧时间抢救和挖掘,被历史遗忘已成为必然。

除去这三座老宅,被政府命名的二级以上的文物在固新村有61处。而陪伴这些老宅的是那些不知道具体年代的25口古井。在自来水维修的时候,那些

古井依然可以打上清凉的井水,做饭洗菜,在岁月的更迭中仍然保持着它们的本色。

固新乡贤

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最重要的还是人,人类创造了历史,人类谱写了历史。

翻看固新村的村史,我常常被其中的人物所打动。在近代史上,固新村曾出现过两个进士和一个举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推崔朴斋进士,他官授知县,死于东莞任上,病危时曾疾书:“世既不用我,何必要生我,世既要用我,何必早死我。”死后他葬回故里。崔朴斋进士一生清正为官,体恤百姓,死后清贫如洗,未给家人留下任何值钱之物。这与当今的一些贪官相比,实在是可敬可叹。

抗日战争时期,以崔富林为首的固新人创建了“新华游击队”,曾一度打击了反动势力,保护了抗日政权。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固新村一共牺牲了32位村民,村里人为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专门腾出一间老宅作为“烈士室”,陈列其名录。我想这既是对先烈的一种缅怀,又是对后代的一种教育。

如果说到现在的乡贤,当属村中77岁的老人何补元。谈起村史,他滔滔不绝。他曾参与了《固新村志》的编写工作,算是一个固新通了。“歌颂古槐万代长,四海游客集吾乡。文人墨客挥毫赞,倾吐肺腑诉衷肠。”这是何补元写古槐的一首诗。且不论此诗有多高水平,作为一个小学文化的老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实属不简单了。除此之外,他的书法、绘画、剪纸、根雕也样样在行。另外村里人还都亲切地称他为“农艺师”,问起缘由,是他乐于为大家解决农林技术上的难题,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所谓的乡贤,大致如此吧,让人们记住,能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财富。

漫步于固新的大街小巷,阳光下,新房愈来愈多了,而那些老宅也愈来愈旧了。文物无法复制,一旦毁掉,便难以再现,对于那些明清老宅,及其他古迹,在将来的岁月中还能存在多久,该怎样保护,谁来保护,我心中不禁生出一串疑问和担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