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练瑜伽,不会倒立,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倒立式,号称体位法之王;肩立式,则为体位法之后。学会倒立,是许多瑜伽修习者念兹在兹的终极目标,因此瑜伽老师无不认真地指导学生如何学会倒立,包括头倒立、手倒立、肘倒立等。于是,在瑜伽教室里,你会看到很多人在倒立,有人透过椅子或壁绳当辅具,也有人徒手练习头倒立,因为老师不准学生使用辅具,强调必须要靠自身的实力来做,希望你学会面对自己的恐惧。
 不同的教法取决于你练习的流派,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必须要按照该流派的教学步骤,逐步完成体位法。然而,一般人往往只看到头下脚上的倒立姿势,就以为倒立成功,那只是假像。你看不到的是潜藏在姿势里的细节──而魔鬼就藏在细节里。
许多人练习倒立常有过度折颈的问题。正常的颈椎从侧面来看,应呈自然的前凸曲线,目的是分散来自头部的重量,以避免颈椎过度承重。但错误练习倒立体位头下脚上的动作压根颠覆此一原则,庞大的压力超过颈椎所能负荷的极限,让前凸曲线更前凸,不仅容易造成颈椎的椎间盘过度磨损,久了更容易增生骨刺,进而引起手臂或手指麻木。
练习者只顾着不让身体倒下来,根本无瑕顾及颈椎是否过度折颈,又或只要能倒上去,异常之处也见怪不怪,毕竟没有人会在意这么小的环节。殊不知,关键就在骨盆,一旦无法掌握骨盆的稳定度,就很容易练出一身潜在的风险。练习倒立体位法,必须十分小心,而且一定要有专业人士在旁指导。千万切记,一旦练习的方法有误,即使最后成功倒立,终将后患无穷。赶路千里,倘若方向错误,也徒劳无功。
多年前,曾亲眼目睹友人使用倒立机。身体在倒立机上固定好之后,便缓缓反转至头上脚下呈一直线的状态。此时,他的嘴角带着笑容,总算顺利完成人生第一个倒立。
 我的视线从未离开过他的脸。不出几分钟,他的眼睛瞬间布满血丝,整个脸涨红,固执的他不愿下来,直到照镜子亲见自己双眼爆满血丝的吓人模样,才肯下来。他,就像一般人,外观十分健康,年纪也轻,为何倒立会有双眼爆血丝的可怕景象?原因出在眼压过高,导致视网膜静脉出血,回流受阻,严重的确可能失明。其实,很多人都有潜在的三高问题,或高度近视等,这些都是倒立的禁忌症,根本不适合练习倒立。
此外,一般人普遍有的肩颈僵硬、驼背、腹部无力等问题,若不先改善,即使成功倒立,颈部也会承受过大的压力。可从侧颈是否青筋暴露,略见其一二,这表示此人常用颈部出力,易导致颈部血管硬化,长远来说,不啻是埋下一颗引发心血管风暴的未爆弹。
手平衡,也是。
简单的手平衡是下犬式,鳄鱼式则有如伏地挺身,是练习串连体位法时的必要动作。再难一点的是鹤式,将双腿夹在手臂的外侧上,全身仅用手掌撑地,也就是练习者必须靠纤细的手臂力量撑起全身的重量。
 请留心,手臂和肩关节并非设计用于承重。上肢主灵活,特别是手掌不同于脚掌可以如此服贴地面,腕关节也不同于踝关节般稳定,肩关节更迥异于髋关节的髋臼深度,以至于一般人少见的手腕伤害,往往好发于手平衡练习者身上。受伤最多的便是手腕过度折腕或关节磨损,导致腕部突然冒出小水囊的「腱鞘囊肿」,或是狂练鹤式却不小心失去平衡倒头栽,全身重量压过腕部造成折腕,使得靠小指侧的手腕受伤,一偏外侧摆动就不舒服,严重者甚至造成三角韧带软骨损伤(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根本无法再下压手腕。
瑜伽伤害往往伴随着体位的难度而增加。要避免瑜伽手平衡和倒立所带来的伤害,完整确实地遵循这套「锁印瑜伽」练习法,才是解决之道。
「瑜伽垫上解剖书」此一系列,分四个阶段四本书。从第一本「流瑜伽和站姿体位」,第二本进入「身体前弯及髋关节」的伸展,到第三本的「身体后弯与扭转」,先教你学会如何站,再接着前弯、后弯、扭转,让你游刃有余、能够流畅运用身体的核心之后,才进入最后第四阶段,也就是本书的「上肢平衡和倒立」。
安排以此两种体位作为最后完结的道理为何?作者提到:「上肢平衡和倒立体位的共同点,就是将各种对立整合在身体内。」(Arm balances and inversions—two pose categoriesthat clearly integrate opposites within the body.)
 作者深知手平衡与倒立体位实际上都和身体的结构扞格不入、相互对立,为了化解冲突,就要动得应用生理学的技巧,来整合彼此的冲突,如此才能让练习者进入更深沉的禅定境界。
手平衡的对立,即指将手臂拿取树上果实的灵活特质与脚的承重特质作反转,以手取代脚。所以我们必须持续地练习强化手臂与相关肌肉,以整合全身的力量,使其稳定于手臂上,才能打破身体先天上的结构限制。切记重点在练习的过程,唯有留意每个动作的小细节,才能让瑜伽的练习更深入、更稳定安全。
以下犬式为例,细节就藏在髋关节的伸展、小手臂(前臂)旋前,以及大手臂(上臂)外旋所创造出的「肘关节韧带牵引机制的螺旋效果」。这有点像是蛛蜘人攀爬101大楼的外墙上,又像双手上举的投降动作,记住此时的肩外转、前臂旋前的感觉,再把手臂伸直,掌心贴地,让整只手臂强而有力地推向地板,并利用地板反作用力将力量透过手臂传达到上半身,再将身体的重心由上半身移至下腹丹田处。

这就是作者口中的小细节,而整个高难度的体位法成败就在小细节的掌控上。 无论你练习哪一种体位法,都请遵循「锁印瑜伽法则」。练习第一步就是定义关节的摆位,以下犬式为例,髋关节就是主要的关节,屈曲则是在下犬式里髋关节主要的摆位。所以,先学会什么是髋屈,而不是背屈,很重要。很多人背驼,骨盆后倾,关节都走位了,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髋屈动作,又怎能奢望下犬式能做得好?
第二步则是找出主动肌,即主要的髋屈肌──髂腰肌。同时找出协同肌,像是大腿内收长、短肌,主掌髋内收,于次要动作时,协助屈曲和外旋髋关节。此外,大腿外侧的阔筋膜张肌,主掌髋外展,次要动作是协助屈曲和内旋髋关节。若要加深髋屈动作,就必须要启动大腿内侧和大腿外侧的力量。也就是说,大腿的内、外侧力量一旦均等就能抵销旋转的力道,而共同加深髋屈的力道。这就是为什么老师会常说,大腿要出力,膝盖骨要朝前的原因了。
第三步找出拮抗肌,是谁妨碍了髋屈动作,答案是髋伸肌群,也就是臀肌和大腿后侧肌群,但背部的肌肉过紧也是凶手之一。因此利用书中的两大技巧:诱发式伸展及交互抑制反应,便能快速放松拮抗肌,让下犬式的重心不会落在肩颈上。
第四步呼吸,透过呼吸加深动作的深度。吸气能启动交感神经,这时手臂出力,吐气时肚子收缩,加强下犬式的稳定。呼吸能让体位法更加放松而深沉,更能按摩到腹腔的内脏,促进新陈代谢的循环,这点很重要。但前提是前三个步骤必须要精准确实执行。
第五步锁印,锁印来自共同收缩那些调控关节摆位的肌群,利用身体四肢的锁印连结到躯干的核心锁印,这会让整个体位法充满力与美。而锁印来自你先前的每一个小步骤。
头下脚上的反转体位,确实能让腹腔长期下垂的内脏器官恢复正常位置,改善心脏输往脑部的血流顺畅,不仅如此,还能舒通全身性的血液循环,特别是静脉系统和淋巴系统的回流。能具备这么强大的功效,也无怪乎倒立体位被奉为瑜伽体位法之王。
而手平衡的体位,则能强化上肢的力量,同时也考验着背肌的柔软度,以及大腿内收肌群的强度,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锻练不到的肌群,唯有透过手平衡的体位法,开发这些平时紧绷的肌肉,才能让四肢变得既灵活又强而有力。
然而,就像特效药一样,练习高难度体位对身体固然有莫大的帮助,但也别忘了,越是强效的药,越要小心拿捏。希望大家在练习时,不要贪快,重视体验过程而非表相结果,请记得你不是练给别人看的,瑜伽是身体和自我的对话,是一个人的世界,享受独处,认识实相,才是练习瑜伽最终的目的。
整理:vinc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