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LE的私家图书馆 2017-01-15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1张图片

       江南水乡迄今仍表现着古镇、古村和历史街区等多样的建筑遗产存在方式,长期以来,这些地方一直是居民聚集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良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变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构成鲜活的文化遗产。

       进入新世纪,历史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尴尬。一是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等的改变,历史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微并难以为继,有被边缘化的显明倾向。二是由于20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许多历史建筑已经从过去的一姓家族居住变为“七十二家房客”,甚至长期聩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有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有的成了危房,生存状况岌岌可危。街区内部已经挤进了2O世纪后半叶新建或重新装修过的现代建筑,建筑的连续性和风格的统一性遭到了严重破坏,乱搭乱建等损坏历史建筑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三是现有基础设施陈旧或落后,不能满足本地居民现代生活的要求。居民外迁者多。房屋空置率高。四是由于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周边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大,地皮日益减少的老街区价值突显并有大幅提升。开发商籍以“旧城改造” 或老区改造的名义进行商业运作而获利的努力时有发生。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看到了历史街区潜在的发展商机,主张利用历史街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进步的呼声空前高涨,也有部分专业人士主张以科学台理的手段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整治,但修缮、整治的资金却相对缺乏。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2张图片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3张图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城市着手勾画历史街区的发展蓝图。有的将历史街区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有的在城市规划中强调兼顾保护历史街区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部分城市以市场运作的手段,力图以保护指导改造 开发”,“以开发、改造带动保护、更新”。从实践看,一些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有不少地方则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整体性破坏。如历史格局遭到破坏, 随意更改水道、河埠等,有价值的传统院落、房屋没有保留,除少数文保单位单体外,整个街区与历史已经断层。二是完整性轻差。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环境与文物本体缺乏联系、过渡、呼应,影响了景观的连续性和风格的统一性。三是真实性丧失,或是在实践中对所在地域的建筑历史个性特色研究和保护不够,移植了其它地区和城市的建筑样式,丧失了本地特色从而不协调,或是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 回迁的比例极低, 载体缺失,从而导致历史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

       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和西塘古镇的保护整治工程均系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政府领导完成保护规划、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由相关的部门如旅游公司或城投公司负责具体的实施运作,并通过改善民生或吸引旅游的方式促进了街区或古镇品质的整体提升。本文将就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与嘉善县西塘古镇的保护与改造管理方面的特色进行简要的介绍与比较。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4张图片

苏州单江历史街区的运作

1、平江历史街区概况

       苏州是举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晚唐诗人杜苟鹤有诗云: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闻地少,水巷小桥多。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则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街区面积1 16 5ha, 是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街区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遗址、省市级文物古遗100多处,历史建筑167hm。街区至今保持了自唐宋以来水陆结台、河街平行的教棋盘街坊格局。城墙、河道、桥粱 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文化遗存类型丰富且为数众多,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

       平江路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主要街道,位于干将东路苑桥东境北侧, 南起干将末路,北越自塔东路与东北街相接,古名十泉里”。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晏门表隐》记载:“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棣衷弄北一,魏家桥南北各一,朱马高桥北一,混堂巷口一, 张蜜桥南一,苑桥北一。平江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著称,平江路河为苏州古城内“三横四直”中的第四直河,从北端的华阳桥至南端的苑桥,共有十三座桥跨越,是城内桥梁最密的一条河道,平江全长有1606m,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比如:狮林寺巷、传芳鲁、末花桥巷、曹胡棣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犬儒巷、萧索巷、钮家巷等等。平江路现在是石板路面,踣旁挺拔的香樟苍翠葱郁,撑出片绿荫。驳岸上, 一行石栏、石桌、石凳点缀其间。在平江路228号门前有一眼“酉捧泉”, 为“自沿局官井”,凿于清光绪戊年。花岩井栏内圆外走角形,雕有花纹,高50cm,属高腰井栏。另外,平江路22号前有口双强井,30号前也有眼百年老井。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5张图片

2、平江历史街区保护的运作历程

       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平江历史街区被到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苏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下,1997年完成《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
2002年,以迎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为契机,苏州市启动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试验性工程。2003年又重新修订街区保护规划并着手平江路的整治修建设计,平江路自此揭开了全面保护的新篇章。

       总体来看,苏州市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修旧如旧、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大力实施河道清淤、码头恬整、驳岸压顶、绿化补种、路面翻建、管线入地工程,加快完善停车场、接待中心等交通组织体系,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5月,街区最重要的一条历史街道—— 平江路完成保护与整治工程。平江路经整治过者全长1090m,占地约32hm,房屋建筑面积约29hm,涉及475户,其中居民448户、单位27户,政府投资15亿元。在2004年6月苏州召开世界遗产大会期间, 国际专家对平江路的保护方法和实践模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的基础上,苏州市政府又以基础设施完善、街巷环境改善、生活设施优化、服务功能提、文化底蕴凸显为目标, 以“污水支管到户、整修居民院落、改造环卫设施、修复破损路面”为重点,以“维护街区原生态环境、优化居民生活环境、美化苏州城市环境”为依托,对单江踏范围总长度16万m 、总面积78hm 的70条街巷进行了环境绿化整治,全面忧化了平江路的历史风貌与生态环境。同时辖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也积极组织居民志愿者开展“爱河护河文保志愿者在行动” 等群众活动,共同保护好平江路的优雅环境,为实现平江路的可持续发展,在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载体功能快速提升的基础上,平讧路以服务业跨越发展为契机,通过不断完善房屋功能、精心定位产业形态、稳步推进招商开发、加快整合旅游资源等工作,着力打造平江路旅游休闲特色街。目前,平江路已完成文化产业利用面积近26hm,明代方氏老宅整治后展现江南特色的单江客栈、清代滔氏老宅整治后独具大家风范的礼耕堂等一批契台历史街区业态发展、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客栈、旅舍、会所、画廊、茶楼、会馆等精品项目相继落户。平江路的整体商业环境加快优化,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在2007年苏州市政府加快服务业“五十一批”建设推进大会上,平江路旅游休闲特色街被命名为苏州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集聚区。

       平江路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格局和毗邻拙政园、观前街的地理优势极大地推动了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明确古城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旅游和招商相互联动,单江路旅游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积极实施了街景灯光、监控系统和背景音乐工程,设计并开通了“世界文化遗产之旅”和观前街至拙政园两条水上旅游线路,积极参与和组织举办了国际旅游节、旅游交易会、古韵风情节等大型旅游活动,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关注。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6张图片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7张图片

3、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运作管理评价

       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管理有其成功的方面。

       首先,以“真实性” 作为保护与整治的基本原则,对历史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尽力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细节,使得历史文脉得以很好地传承。修缮的房屋努力做到“修旧如旧”,除非折不可的危房才尽量按照原有样式重造。

       其次,从生活形态的真实性和空间的舒适性出发,疏散部分人口,提升原住民的生活质量。做法是通过拆迁补偿,部分居民迁出,改善了“迁与留” 者的居住条件。政府还不断进行自来水、污水管道改造,后来进由政府出资,分批为该街区的居民建造家庭简易卫生间,居民只需自行购买一只抽水马桶即可。卫浴设备的安装可由社区的志愿者上门免费安装。

       再次,从全局的角度,梳理老街的商业形态,宁缺勿滥,治理安排商铺的位置和功能。目前, 这条路上仅有的几家商铺是会所、酒吧、客栈手工艺品商店等,其余多为原来的居住形态。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平江路成为苏州古城体验旧时江南的最佳去处。

       平江历史街区以其保护工作出色,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联台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对该区保护规划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典范,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事务主任理查德·恩格哈德先生认为,平江历史街区之所以能获奖,原因在于其展现出来的成功的合作关系和强有力的规划方案。政府、居民以及技术专家通力台作,保证了项目的成功和可持续性。苏州市政府所做的投入,改善了古街区的基础设施。平江历史街区的成功在很多方面可以为其他城市的历史建筑物提供借鉴。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8张图片

西塘古镇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西墉古镇概况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9张图片

       西塘,前名斜塘、平川,属浙江省高兴市嘉普县,为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边界,故有“吴根越角”之称。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早在唐开元年间就建有村落。人们傍水而居, 到元代开始形成集市,明清时期已成为江南手工业、商业重镇。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几条河道在镇内交汇,把沃土分割成8个板块, 众多的桥粱又把它连成一体。古镇区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街衙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处处碧波荡漾,“桥多、弄多、廊多”是西塘的大特色。

       西塘水多桥亦多,镇上保存着五福桥、卧龙桥、来凤桥、环秀桥、望仙桥等各式桥梁多座。它们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厚淳朴,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雨雪,这些造型优美的石桥总是桥上有行人、桥下有船行、桥旁有倒影、桥头有店铺,构成了一幅幅幻变无穷的水乡风情画。西塘的民居大都是明清建筑,民居之间形成众多长弄。暗弄往往是深宅大院的陪弄,上盖瓦片,两侧高墙,静谧洋幽。有的一直到底,但更多的是转弯抹角地穿过一进又一进,全镇百米以上的长弄有五条。选一条景长长的弄,设有道道高高的门槛和一扇扇厚重的板门;明弄是两个大院之间的露天弄堂,头上无遮无拦,看得见一线阳光。这些弄,一般宽一二米,石板铺成,一壹到底,作为公众交通要道。其中最完整的, 自首推种福堂西侧的石皮弄。千米的廊棚也是西塘古镇的一大建筑特色。西塘的老街大多由廊棚覆盖,由街面延伸到河边,圆术廊柱支撑一层斜斜的屋面,营造一种温馨古朴的气息。廊棚大多为砖木结构,既可避骄阳,也可挡风雨,而雕花刻纹的翻轩两层廊棚是西塘最有特色的明清建筑。

       西塘民风淳厚,槽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这里特产丰饶,如善酿黄酒、八珍糕、荷叶粉燕肉、六月红河蟹、水豆腐、青团子、立夏塌饼、馄饨鸭、狮子球、面筋汤等名优特产、风味小吃和菜肴等不胜枚举。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10张图片

西塘古镇的保护与整治管理

       西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上千年的古老建筑格局和人文习俗。2oo3年 11月,西塘被建设部公布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2003年12月,西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oo5年西塘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年西塘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

       从1998年西塘实施保护工作以来迄今,其主要的运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划统帅、管理跟进
       1999年,西塘镇人民政府开始编制《西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当时西塘古镇被浙江省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并成立了“西塘古镶保护管理委员会”,对西塘的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和运作。自此,西塘古镇保护区内所有的规划、建设和经营项目,均须经营委会的审核和批准,使得原来的运作程序上多道关卡,对后续的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规划执行十多年来,西塘古镇的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方面严格贯彻《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等,使文物与历史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展示和利用方面,坚持走自己的路,通过实施相关的保护性整治,发展到周边的一些古镇。其保护理念、实施效果方面都有较好的成果。

       在同济大学相关专家的具体指导下,西塘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的保护整治工作,老街保护与整治工程、圣堂扩建工程、保护性整洁工程、西园修复工程,实现了风貌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保护目标,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西塘以“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为主题, 由于看得准、起步快、起点高,保护业绩取得业内人士认可。至2O10年,由于古镇保护和管理已运行近十年,加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日新月异,保护要求和起点越来越高,保护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渐突显,因此《保护规划》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措施等均须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一些修编工作。于是. 西塘镇又开始着手新一轮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11张图片

2、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1998年西塘镇起动了遗产文化的保护工作,当时的江南水乡多是从旅游的角度入手,按其保护和利用的终极目标来展开相关的工作的。西塘镇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由政府主导的旅游公司,并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相关历史建筑的修缮。第一期的投入非常小,不足200万,基本上以一些沿街沿河的景观修复和景点淘通为主。如修复了送子来凤桥、环秀桥,修缮了卧龙桥、五福桥等,并沟通了水系:将一些已有的无形文化遗产挖掘出来进行相关的展示,且基本上以静态展示为主。如王宅、薛宅、倪宅等的修复。由于保存下来的遗产现状相对比较好,基本上略加整治即可进行综台利用。

       2002年,随着浙江省人民政府《西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通过和公布, 西塘的文化遗产保护纳入一个依法保护的科学范畴。此后,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西塘大体以年度为单位,系统进行每年的保护与整治工程。如20Q2年, 完成了西街的保护和整治工程,实现了三线下地,使得其最具代表性的老街焕发了新颜。同年,圣堂作为西塘人每逢节日均来进香之所, 在旧址的基础上实现了扩建工程(事实上也是将原有的老址、老房收回,在现状两进一院的基础上按原状和规模进行扩建), 重建了后殿和倒院,并按“情境再生”的理念新建了桃园等人文景观。同年修复的还有西园,这是西塘的代表性景观, 有“南社” 、“书画社”所在的活动地,并有“西园雅集”。

       2003年,又完成了西塘东街的改造与整治。该街原为商业街,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旧城改造的厄运, 老街两侧的二层高的商业性历史建筑被拆除,街道被盲目拓宽,并盖上了钢砼的3~4层高的大楼,实现了所谓的“现代化”。但从遗产保护的角度看却是严重的破坏。2008年,对古镇约10万平方米的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按计划完威里仁街、椿作埔、三埭肆街道的沿街立面改进,实施古镇区“三线、三管”隐蔽工程,逐步完成全镇范围内的电气线路改造。通过一系列改造、整洁,营造了更加适宜的水乡居住环境,其重点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集镇、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设施功能。重点抓好供水管网、垃圾中转站、农电所、马鸣漾大桥、翠南村拆迁安置小区等工程建设,目前,总投资8064.5万元;总长880公里的二三级供水管网已完成,投资2000.5万元,长度1O0公里。着力改善变通条件,2008年“康庄工程” 总投资1700万元,到12月底全镇公交通村率达到95%以上。水利建设投入 835万元,已完成建设项目15个,大大提高了古镇抗洪能力。还有就是注重增强三产发展后劲,通过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加大宣传服务、提升软实力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强三产持续发展的助推力。同时,在招商过程中重视“三个结合”,扩大三产引资活水来源:一是古镇旅游开发与农业休闲项目相结合,丰富三产内涵,提高城镇品位;二是引进和培育相结台,加大对外招商力度;三是政府职能部门招商与民间招商活动相结台, 拓宽招商渠道。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12张图片

       西塘古镇在遗产保护实践活动中,通过古镇文化价值与自然资源的有机整合,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构建“大旅游、大三产”的现代服务业新格局。四大举措着力打造“古镇旅游的示范区”:一是以古镇保护与开发为核心,加快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以餐饮、休闲娱乐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和以现代物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并重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着力打造古镇区、童士康商业配套区、祥符荔三产发展区和马鸣漾新城开发区四点一线的服务业发展带,着力推进服务业规模化集聚,并积极向周边辐射延伸;二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和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为目标,继续实施景区精细化处理工程,抓好古镇区沿街立面及主要风貌区的精细化处理和美化亮化工作,进一步提升整体品味,加快实施古镇区四期“三线三管” 隐蔽工程,逐步推进室内电气线路改造工程,完善旅游西线人口服务区配套建设,实施钮扣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三是以西塘古镇列入上海世博会推荐名录为契机,大力实施“西塘旅游接轨上海” 工程, 继续举办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比赛,积极参与上海世界资源博览会等沪上旅游推介活动,增加沪杭高速、地铁通道、上海星级酒店和主流媒体的广告投放数量,打响“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这一品牌;进一步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根据上海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客源特点,开发各其特色的旅游套餐:充分发挥上海市场的辐射作用,以此推动华东游、国内游和入境游;四、以旅游产业拓展增效为方向,充分挖掘西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商品种类和旅游项目,努力实现假日游向平日游、自助游向全天游、观光游向休闲游的转变,努力构建古镇游、休目观光游和乡村农家乐“三位一体” 旅游新体系,进一步带动餐饮居住、休闲娱乐、会务接待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13张图片

总结

       比较平江路历史街区和西塘古镇,其共同点如下:

       管理上,均以政府为主导,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如管理委员会)和运作公司(如旅游公司),以保护性规划作为指导。所有的工程项目和业态组织均有固定的申报执行秩序和实施目标。这可有效避免乱搭乱建造成实施 的再度破坏。

       操作上,注重时序性、整体性和真实性。按一定的步骤,有计划执行年度的目标,避免了一些盲目的政绩工程和赶时间献礼工程;避免了重复工作,按计划进行整治项目,便于资金的良性循环,同时使得风貌的整体性得以完善。实施中注重原著民的迁与留,不仅实现了建筑遗产的真实性,也实现了生活形态的真实性。

       效果上,注重民生的改善和产业的利用。保护工程实施后,两地首先得益的是广大的老百姓。从居住环境本身及其基础设施,均有相应的改善,提升了吸引力;他们通过积极参与古镇保护的监督和实施,大大激发街区的活力和自身的积极性,使历史建筑得以合理利用,从而实现了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

       平江路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特色街区,它是开放式,可以大量吸引本地和外地的客流,从而带动街区的活力; 目前起步不久,尚未见明显的矛盾和问题; 西塘古镇已运作十多年,它采取的是集中式的管理,但由于大量原住民集居在古镇区,家庭客栈、个体景点层出不穷,也造成了管理上的一些混乱,门票收入大打折扣,损害了集体的利益,无控制地加重了古镇的人口密度,造成人满为患之感。同时由于管理与执法部门的干部为本地人,工作难度大,加上老百姓对保护业态认识的不清甚至一些为利是图的动机驱使,出现了一些乱开店和乱搭建行为,最终可能也会造成商业的过度化和部分真实性的丧失。这是要引起足够重视的。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遗产,真实性是其价值所在。应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努力保持其真实性、完整性,避免人为毁坏,延续遗产的寿命,并用科学的眼光去整饬环境,去伪存直,弥补缺陷,恢复生机。

       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的研究是个重要课题。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保留既有的历史环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状态与文化特征,想方设法使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历史空间融入现代生活并传之久远。这是一种可持续的保护振兴策略,也是历史街区保护真实性原则的真谛所在。

       通过外在物质环境的保护与自在街区功能的更新, 即所谓的“旧瓶装新酒”模式,将历史街区的景观特色、传统文脉与文化内涵嫁接副新的城市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从而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这应是大多数历史街区重获新生的必由之路,是“活态” 历史街区可行之法。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14张图片

政府主导下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 — 以江南水乡的苏州平江历史街...第15张图片


来源:源健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