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旬陈志华仍为古村落奔走

 LE的私家图书馆 2017-01-15
八旬陈志华仍为古村落奔走第1张图片

       走进86岁建筑学家陈志华的客厅,四面书架上摆满了建筑方面的书籍材料,还有好几张他下乡调查古村落时和当地农民的合影。老人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每说几句话就会呵呵直笑,只是在他的笑声中丝毫听不出开心的意味。三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乡土建筑保护工作,但这些年间,他目睹了太多古村落的消失,这让他心痛,也让他无奈。

保护古村落分文没有

       每天有空的时候,陈志华就会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背对着窗户,逐字逐句地看书。“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脑子的记性不好了,每天只能翻翻书,改一下文章。”他说自己有个毛病,就是什么事情都想追求完美,想重新看一下以前的书中有什么不足。随即,陈志华自嘲,“我们搞建筑这一行,钱哗啦啦的,弄理论说明你没本事挣钱,从事建筑保护更不值钱。”

       当初,陈志华在清华讲授外国建筑史,退休后却矢志从事乡土建筑调查保护,可谓暮年变法。“人家保护建筑都有两百多年了,我们乡土建筑保护还没开始,我却在讲希腊、罗马建筑怎么样,说得头头是道,觉得太可笑了。”从1989年起,他和楼庆西、李秋香三人,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带上一批学生下乡,想赶在乡土建筑消失之前,尽可能留下一部分资料。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我们是疯子,没有人支持乡土建筑保护。学校也不给一分钱,觉得你是活该。”陈志华苦笑道,清华建筑系图书室的一位阿姨同情他们,每周把卖旧书报换来的两元钱交给自己。台湾有家杂志发表他们的调研文章,给他们开稿费,却不给他们署名。陈志华指了指书架上一张的照片,“这位英国老先生也给过我们一点经费,他已经去世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陈志华仍奔走在全国的各处古村落中。去年他还曾三次下乡,春天去了浙江新叶村,夏天去了浙江诸葛村。“今年还想下乡,有几个省想去,但老伴儿有点儿不同意,看身体情况吧。”他笑道,这两年有人愿意搭理自己了,清华也拨来了一点研究经费,这说明起码有人认识到乡土建筑的价值了,“现在有人提倡保护古村落,先喊了保护再说。”

八旬陈志华仍为古村落奔走第2张图片

八旬陈志华仍为古村落奔走第3张图片

曾被村民错认成特务

       为了调查和保护古村落,陈志华曾吃了不少苦头。上世纪90年代初,道路交通条件比较差,他们翻山越岭,经常要坐拖拉机,走的不是马路,而是机耕路。下雨天全是烂泥,不下雨时满天烟尘。“很多人不理解,觉得烂房子还要保护什么呀。有的地方村民骂我们住楼房,却要他们住老房子,问我们安的是什么心思。”陈志华说,碰壁的次数太多了。

       那时候,地方干部更关心政绩工程,一听是建筑保护就不配合。陈志华记得,有一次去山西某县,当地的一位老教师很热心,该县县长是他的学生,就把县长请来吃饭,结果县长与邻桌客人打牌,都没抬眼看自己一眼。还有一次,他和李秋香到一个村子进行调查,他们在老百姓家里进进出出,拿皮尺丈量房子,居然被当地人认成了特务,还有警察来抓捕他们。

       陈志华的队伍也就两三个人,调查一个村落往往要花上个把月时间,有时还要反复去好几次。“我们从来不去旅游景点,好东西都藏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他的调查没有固定模式。有的村落建筑细节很丰富,他们在细节上下功夫;有的村落历史很有意思,就多写一些历史故事。还有的村落建筑和历史都不复杂,但村子形成很有趣,就在这方面多了解一些。

       说起这项工作的意义,陈志华脱口而出,“乡土建筑是历史的见证,随便拍张照片都很动人,真美啊!”他又自嘲,这大概是书呆子话吧。在他眼里,老祖宗的东西不简单,别看破破烂烂的,比“洋鬼子”的房子漂亮多了,搞建筑研究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可惜,有的人不懂得欣赏这种美,只从自己很狭隘的经验来理解,看不懂乡土建筑的保护价值。

八旬陈志华仍为古村落奔走第4张图片

八旬陈志华仍为古村落奔走第5张图片

仍有太多问题要担心

       在调查和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陈志华曾目睹了大批的老村子被整村拆除的场面,这让他痛心不已。他还曾看到一些老村的房子因缺乏保护而渐渐烂掉,木料扔得到处都是。“有人去乡下收购老门窗,我一点不反对,与其留下来烧开水,还不如被人买走。”他激愤地说,像成龙去年把一批安徽古建筑捐给新加坡,很多人开骂,但这些骂的人怎么不去保护古建筑?

       近些年,有些地方流行把古村落开发成旅游项目,陈志华担心其破坏性太大。他说,自己并不反对旅游开发,问题是有的地方为了赚钱,过度压榨古村落,“汽车全来了,路拓宽了,把原来的街破坏了。”还有的地方,乱建停车场、商业街等不伦不类的东西,破坏了古村落的格局。
  陈志华感叹,保护乡土建筑也有很多现实难题,目前谁也没有好办法。“全国那么多古村落,不可能全部保护。选择保护哪些村子,谁来出钱,谁来出地皮,住在村里的农民怎么办?”在他看来,在保护古村落的问题上,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

       老人再三感慨,自己已经八十多岁了,能做的就是写好书,提交一些报告,但对古村落保护却已无能为力。如今虽然关注乡土建筑的人多了,但真正愿意加入保护队伍的人却很少。“将来大家会慢慢认识到乡土建筑的价值,但‘慢慢’两个字多可怕,等你认识到的时候,可能已经破坏完了。”他忧心忡忡地说。

八旬陈志华仍为古村落奔走第6张图片

八旬陈志华仍为古村落奔走第7张图片

人物小传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29年生于浙江宁波。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系学习,1949年转入清华大学营建系,其系主任为梁思成。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当年留母校任教。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乡土建筑调查研究,曾出版《北窗杂记》《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乡土建筑初探》等,主编《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