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临死前留下一条祖训:我死后不许攻打此国,后世也不准动它

 nj200801 2017-01-15

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除了和平合作以外那就是战争和冲突了,然而在中国古代却出现了除此之外的第三种关系。在中国明朝时期,朱元璋就在临死之前留下来一条古训,那就是:永远不许攻打此小国,后人也不许动它。而朱元璋口中的小国就是当今的日本。也许大家会觉得十分的疑问,虽说中国近代处于衰微状态,但是明朝时期的中国国力还是很鼎盛的,为什么朱元璋会留下这样的古训?是因为日本太强还是两国关系太友好?结合史实分析,这两种可能性都比较小。这呀,其实还有更主要的原因。

当今的日本是亚洲的发达国家之一,在很多方面处于先进水平,全然没有了二战之后的颓势。但是再将日本的历史往前推,大家就都知道,日本原本就是一个极小的国家,当然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就更深了。众所周知,隋唐中国让日本顶礼膜拜,无论是在政治制度、文化还是经济等多方面,中国都是日本学习的主要对象。可是对于明中国,日本却立而不拜。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登大宝之初,就马上派使臣去周边的国家,希望他们能够每年都向明朝朝贡。日本作为中国的周边国,朱元璋自然也是派人前去,但是,使臣到达日本后,令朱元璋惊呆的事发生了。因为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南北分裂的局面,于是朱元璋表达了自己希望与日本诸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一起消灭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愿望。但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诠却将朱元璋伸出的和平之手搪塞了回去,也不知道那时候的日本哪来这么大的胆子。

这只是朱元璋反感日本的一小部分原因。明朝初年,日本常常有倭寇来骚扰明朝沿海的山东、浙江、福建等地,烧杀掳掠,掳走当地人民。他们手段狠毒,却又行踪疏忽,总是小股部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此外,也是因为汉奸太多。总有人受金钱的诱惑,去给日本人当奸细,为日本人带路,这令各地的守土官员非常头疼,因此很难防御。于是,朱元璋便派人告诉日本国王,要管束好日本人,不要来中国作乱,否则就要大军压境,攻打日本。可是,这日本国王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国书中写道:你明朝尽管来打吧,我们日本自然有抵御你们的方法。朱元璋看到这种回复,自然火冒三丈,当即斥退了日本使者。

其实早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倭寇就长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骚扰。据统计,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入侵达44次之多,平均每年超过两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朱元璋原本以为,日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岛上国家,必定会唯唯诺诺地答应。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人的态度十分强硬,他们不仅拒绝了朱元璋的要求,还将明朝派去的使臣杀死了,这叫朱元璋如何受得了。堂堂的大明王朝,竟然被一个弹丸之国如此羞辱了一番,他这个皇帝的威严还何在。

日本孤悬海外,如果劳师远征,必然会伤及刚建立的大明的元气,于是朱元璋改变了以往企图交好日本的策略,而改为在内部积极设防,在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和卫所建设等,尽量减少倭寇造成的损失,最后于1387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后来,朱元璋给他的继任者留下祖训《明皇祖训》中明确规定日本为“不征之国”,并却永远断绝此国任何的贸易来往,从此日本就被列为明朝永不攻打的十五个国家之一。

然而奇怪的是,对于不攻打其他国家,朱元璋给出的解释都是这些国家有心朝贡,因此不须攻打,唯独对日本,朱元璋却说,这日本国阴险狡诈、“谋为不轨”,因此千万不要和这个国家有过多的往来。的确,朱元璋对日本的鄙视,可谓深入骨髓。他常常对着大臣和子孙痛骂日本反复无常,就连在一首夸赞日本进贡的折扇的诗中,都不忘骂日本人是“肆志跳梁”的跳梁小丑,并在结尾写道:“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提醒自己注意日本的异常动向。这样看来,这大概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第三种关系了--因为看不上,所以不想理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