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于9月14日秋初 又是一年的秋季,香山红叶节期间和往年一样到处是乌泱乌泱的人群,五环路香泉环岛也经常被大小车辆堵得严严实实。几次想上山都被堵在香泉环岛,只能向前从杏石口掉头走旱河路--闵庄路--北坞村路去颐和园了。颐和园西门设在京密引水渠旁,沿着小路穿过一大片荷塘水域就是西堤。 大多数人到颐和园游玩除了观赏长廊、登万寿山、荡舟昆明湖,最多向西不过走到石舫,向东游到十七孔桥而已。而对别有一番情趣的西堤去的游人不多,象“西堤六桥”景区、“耕织图”景区,我以前也只知道“玉带桥”。 每次去“西堤”都是匆匆忙忙,头一次是2011年3月24日和姜岩,今年9月14日起先后5次才算逐一走完西堤六桥,尤其是西堤似江南的感觉,漫步西堤上欣赏秋韵美景走不腻、拍不够,源于没有拥挤的人群,既有微波涟漪的湖水相伴还能欣赏秀丽的西山美景。 颐和园西堤全景 摄于11月6日 摄于9月14日 摄于11月6日 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而建,从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合称“西堤六桥”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形成了“六桥烟柳”的美景,乾隆帝有:“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的诗句,“借得苏堤画意多”是借“苏堤景致六条桥,间株杨柳间株桃”的“苏堤春晓”之意境,有“北国江南之称”。 柳桥 摄于11月6日 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取自唐代杜甫“柳桥睛有絮”名诗而得名。 练桥 摄于11月6日 练桥名称引自南朝诗人谢眺的《晚登三山远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诗意,古人把漂白的丝绢称为练,此处以练比水。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 在柳桥和练桥之间建有景明楼,是乾隆帝仿湖南岳阳楼而建。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句命名。该建筑由主楼和南北配楼的三座两层楼阁组成,东西临水视野极其开阔,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三座楼阁的四面皆有精妙绝伦的楹联佳句。 景明楼 摄于11月6日 景明楼西侧拼图 摄于9月14日 景明楼主楼 摄于11月6日 镜桥 摄于11月6日 镜桥其名来自唐代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 玉带桥 摄于11月12日 玉带桥建造于乾隆年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呈曲线形,宛若玉带,故得此名。桥下为昆明湖的入水口,亦是当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园往返玉泉山的通道。六座桥中的“玉带桥”由于它的白色高拱形造型,在颐和园昆明湖西边是一处比较显眼的景点。桥身两侧刻有乾隆帝题“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的两幅楹联,把玉带桥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湖光山水描绘得惟妙惟肖。 螺黛一痕 摄于9月14日 玉带桥写生的画家 摄于10月24日 豳风桥 摄于10月24日 豳风桥是座三孔石桥,中间是较大的方孔,两侧是较小的圆形孔券,桥上的亭子呈长方形,八根亭柱分设东西两侧,柱上是重檐庑殿顶。清漪园时期名桑苧桥,光绪时期为咸丰帝(奕詝)名讳,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农耕生活的《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古代用夏历比现在的农历早一个月,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为豳历纪日法。按老北京的话说大风降温,该提前准备过冬的棉猴和冬储大白菜了。 以“桑苧”或“豳风”为桥名也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和亲民。
界湖桥 摄于11月12日 位于六桥最北端的是一座平桥。三个方形孔,中间大、两侧小,是六桥中唯一没有亭子的桥,叫界湖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毁于一八六零年英法联军之劫,是前后湖的分界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