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西堤春晓

 zzm1008图书馆 2022-04-11

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之所以下令修建这座园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他的生母孝圣宪皇太后钮祜禄氏的60岁大寿。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是存有一点私心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本身就对山水园林非常感兴趣。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距紫禁城约十五公里。在园林诞生之前的几百年间,这里原是一片湿地,湿地北面有座山叫瓮山,山前的小湖叫瓮山泊,后改名为西湖。

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初冬,成千上万民工来到瓮山西湖,他们将西湖进行了清淤、疏浚、扩大。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春,乾隆将整治后的西湖命名为昆明湖。从此,昆明湖成为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


踏春建议您从西门进入(西门外有公园最大的停车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畅观堂

身处畅观堂,站在高处即能畅观西山美景,又能欣赏到颐和园湖山春色。




在瓮山西湖疏浚开始那年,宫廷画师董邦达曾经奉旨南下杭州,绘制了一幅西湖景色全景图。后来,乾隆下江南时,就随身携带这张西湖全景图。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曾六下江南,而其中三次是在清漪园建设中。至此可知,乾隆是早有预谋、有目的、有组织地将江南各地,特别苏杭地区的园林特色复制到清漪园。而西堤正是最好的印证。杭州西湖上有苏堤,昆明湖上就建了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建了六座桥。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在景色妖娆的西堤。但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在西堤六桥间的柳桥和练桥之间还建有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另外西堤身处北方园林中,因四季分明的变幻,使得景色更加引人入胜。


鸭子上树报春晓[微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西堤虽是当年乾隆皇帝仿西湖苏堤而建,但决不是一味的模仿。可以说乾隆只是借用了苏堤的理念。苏堤的修建,当年更注重的是水利的建设。而西堤的侧重点却是清漪园整体园林建设的一部分,更注重的是景观。如果说昆明湖北岸万寿山的佛香阁等建筑代表的是皇家气派,那么西堤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百姓情趣。这可能是皇宫内整天不苟言笑的缛礼烦仪太多,一道西堤,不出宫即可感受百姓之乐,放松心境,真可谓用心良苦。西堤的景致是需要慢慢品的。品四季(春夏秋冬)春花、夏荷、秋柳、冬枝。品四时(朝午夕夜)朝霞、午雪、夕阳、夜月。品四候(风雨雪雾)风桥、雨湖、雪亭、雾船。品四景(湖山塔桥) 湖光、山色、塔影、桥韵。四季不同,赏春花,观夏荷,看秋柳,品冬枝。


请横过来看两张长图


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

花环装饰的十七孔桥难得一见👍


十七孔桥也可以这样欣赏


带您领略西堤春色

西堤全长约三公里,纵贯园西,行走在堤上可见:古桥幽雅,小道曲长,湖波荡漾。柳树成行,芦苇沿岸,荷花成片。

从南向北依次建有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

沿西堤种植桃树、柳树,正是:春夏桃红柳绿,林荫凉爽;秋冬霜雪挂枝,暮色茫茫。

由南向北漫步西堤上,过六桥观四周如画风景。


从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六桥一带谁渲染,借得苏堤画意多。”我们一起领略一下修建苏堤的初哀。


位于西堤最南边的“柳桥”。

柳桥源自柳色,其创意与杭州西湖“柳浪闻莺”相似。


“柳桥”由何而来?如何解读?

“柳桥”一词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最早源于汉代的灞桥折柳赠别,这一习俗传播各地之后,“柳桥”就成为传统诗画中常常表达的景物。

沿袭这一传统,乾隆也曾写有画题“柳桥春涨”、“柳桥舣舟”。经过诗画熏陶过的“柳桥”,又被造园家再现于各地风景园林之中,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名称,西堤“柳桥”正是如此。

柳桥,还可意译为:翠柳掩映的桥亭。乾隆皇帝还曾为“柳桥”赋诗一首:“着个轻叨弄拍浮,漾沿直到柳桥头。漫漫晴落谢家雪,却似山阴访戴游。”


和合二仙

具体故事可点击春意盎然颐和园西堤春晓


湘云醉卧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这是大家公认的红楼梦里最美的场景之一。塑造了湘云纯真、美丽、憨态可掬的少女形象。

西堤栽种了大量的柳树,“柳浪闻莺”有似贵妃醉酒的“醉柳”~湘云醉卧触景生情👍



戏耍青蛙🐸


柳桥北侧景色


三英战吕布






景明楼位于颐和园西堤练桥和柳桥之间,始建于1750年,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景明”源自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描述。景明楼两边湖水碧波荡漾,视野开阔,是当年帝后们游乐、观鱼、赏景的最佳景点之一。


景明楼,始建于乾隆年间,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位于炼桥和柳桥之间,光绪十二年重修六桥时,未重建景明楼现在看到的景明楼是1992年重建的所悬匾额均为新制。

景明楼是由主楼和南北配楼组成,下图为南配楼。


修饰一新的景明楼北配楼。

当年乾隆皇帝每年都会到这里赏景赋诗,荡舟观楼,乾隆皇帝为景明楼赋诗17多首。

景明楼是观赏颐和园美景的极佳地点,每当游客走道这里,都会停下来静静地享受一下从昆明湖迎面吹来的凉风




这是西堤上那座“无名桥”。


鸟儿在戏耍


练桥

桥名取意: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南北朝 ] 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练是漂白的锦帛,形容此处湖水清净如练。练桥周围视野开阔,颐和园美景尽收眼底。








镜桥

镜桥的名称,巧借唐朝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境,形象地描绘出了镜桥所处的位置。


洛水女神降临在这里。



周边鸟语花香





玉带桥

玉带桥是西堤上最负盛名的一座桥。它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为单拱石桥,高8.7米,高跨在昆明湖的入水口上,西通玉河。

玉河长3里,河水发源于玉泉山,是乾隆皇帝往来于清漪园和静明园(玉泉山)之间的水上御道。


《玉带桥》是乾隆所作的一首诗。

界湖饮练卧长虹,堤上肩舆路可通。

何必留之资印老,偶然同耳藉苏公。

玉泉津逮溯回始,西子春光想象中。

耕织图犹近咫尺,勤民意寓豫游丛。






豳风桥

豳风桥坐落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堤,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为了避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改为豳风桥。豳风桥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桥亭作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新旧两个桥名都是与农业有关的,因为在这座桥的西部原来还有耕织图、机织房、络丝房、水村居一组模仿江南农村景色的景点。


慈禧太后在重建此桥时,因咸丰皇帝名奕詝,“苎”与“詝”同音,犯了庙讳,而且“桑苎”有“丧主”的谐音,不吉利,所以将桥名改成了 “豳风桥”。

“豳风”取自《诗经》,是西周时期豳地的诗歌。其中,《豳风七月》详细描述了豳地的农桑生产活动,歌颂了百姓劳动生活的场景。人们也常常用“豳风”泛指田园农耕景象与活动。正是:

豳风四月天,

春耕忙整田。

花草染大地,

丰收红叶牵。










这里清漪园时的船坞





界湖桥

西堤最北端的界湖桥,因其是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湖水的分界线而得名。在乾隆皇帝修建的清漪园中,这座界湖桥原名为“柳桥”,而现在西堤南端的柳桥则被成为“界湖桥”。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颐和园时,将两座桥的桥名互易并延续至今。





耕织图彩绘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其实这座园林改名为“颐和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和名字的阴阳五行有关。原“清漪园”因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其名字“清漪”二字五行皆为水。而“颐”字五行土,“和”字五行水,园林建筑必须有土才会坚固,所以重修后的园林就改称“颐和园”了。


昆明湖这片水域古已有之,大约形成于3500年前,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地处北京西北部永定河冲积扇和南口山前冲积扇的低洼地带,因地下水溢出汇集成湖泊,又源于玉泉山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


每年三月下旬这里繁花似锦,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种植的是梨树,梨树间种植中草药,夏天梨树收获季节我们来这里学农~帮助采摘中草药。收获满满、记忆深刻👍


春意盎然颐和园西堤春晓

这是两年前这里的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