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等待MYLOVE 2017-01-15

序:一方江河一方人,恨之深罢,爱之切罢,历史悠悠不可留,谁会知道百年之前是否有人与你一样想着百年之后这方人土变成什么样子,历史,有些不值得追溯,有些值得品味,久酿成香。四川,美景烁烁,美食满目,爱的无法自拔也为过,然而,这是巴蜀不同地域几千年寻觅的一个仙境,谁都不能少!

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阿坝县志》,今阿坝县,1993年出版,填补了阿坝史志的空白。阿坝自唐朝由松潘管辖,1954年1月设县,1956年3月正式完成建县,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统治人民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茂汶羌族自治县志》,茂县、理县和汶川县部分地区组成,1958年茂县专区与汶川、理县合并为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3月汶川、理县分设,1987年12月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撤销,恢复茂县、理县、汶川县建制。此后的17年里,中国没有了羌族自治县。2003年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重设于北川,也是成立的中国最后一个民族自治县。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汶川县志》,民国三十三年印本(1944),据《元和郡县志》:“梁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汉朝时称绵虒。2008年特大地震对汶川县毁灭性破坏。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二、成都

《成都通览》,清末宣统元年(1909) ,主要记录成都山水人文变迁,其中收录了1328种川味菜肴。

傅崇矩(1875-1917),字樵村,四川简阳人,青年时随父迁成都,故一生以成都人自诩。思想开放,提倡西学,关心时务,在新闻和著述领域贡献较大。傅崇矩曾创办了成都第一家公众阅览室“阅报公社”,出版成都第一张科学性报纸《算学报》,创办了成都第一家民办报纸《通俗启蒙报》;著有《中国历史大地图》、《四川省城文明进步图》等十余种著述——其中近七十万言的《成都通览》,是记录清末成都社会万象的一部百科全书。

《郫县志书》【康熙新建县志、乾隆浙江浦江县志、乾隆大邑县志】,故宫珍本,清乾隆十六年印(1751)。

郫县,古蜀国都邑,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后为郫县,三国蜀汉属汶山郡,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废都安并入郫县。

隋仁寿元年(601年),又废汶山县入郫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于灌口镇置盘龙县,后改称导江县和灌县。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县南境、江源东境置温江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温江县复并入郫县。仁寿三年(603年)再分置万春县;大业二年(606年)再并入郫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万春县,后复称温江县。

后周时划沱江北郫县地为新置九陇县的一部分,今属彭县。

明洪武十年(1377年)并入灌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

清康熙七年(1668年)并入郫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

1950年后属温江专区,1968年属温江地区,1983年改属成都市。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崇宁县志》(卷三、卷四)

崇宁县(1102年-1958年),古代行政地名,曾用过'永昌'、'唐昌'和'周昌'等县名。

今郫县西北部及都江堰市、彭州市部分区域,县城位于今郫县唐昌镇。

唐朝仪凤二年(677年)置唐昌县,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以皇帝年号'崇宁'改名为崇宁县,清康熙七年(1668年)并崇宁县入郫县,雍正七年(1729年)再置崇宁县。1949年12月崇宁县、郫县相继解放。1958年9月撤销后主体并入郫县。

===《大邑县志》===【一九九一年】

公元671年(唐咸亨二年)建大邑县。

1377年(明洪武十年)农历五月,大邑建制撤消,境域并入邛县。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复置。

1949年12月20日大邑县解放后,隶眉山行政区。

1960年7月1日,新津县并入大邑县。原新津县城关镇改为大邑县新津镇。1962年3月25日,建制恢复,原新津县所辖区域仍归新津县管辖。建县后,大邑县治历来在今晋原镇。

===《金堂县志》===一九九四年

金堂古为梁州境域;商、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属秦国蜀郡。

汉、晋时属广汉郡新都县东地、雒县东南地及犍为郡牛鞞县西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晋将朱龄石伐蜀后,于东山立金渊戍扼成都东部门户,戍所在今县治东南淮口镇州城村,以江水产金沙得名。

南北朝时,县境为新都、雒、牛鞞三县之属地。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即梁元帝承圣二年),于金渊戍所建置金渊郡,割新都县、雒县、牛鞞县的部分地区置金渊、白牟二县,隶属金渊郡。郡治与金渊县治同城,驻州城村;白牟县治驻城厢镇(今成都市青白江区)。

北周时(557~581)废金渊郡及白牟县并入金渊县。唐武德元年(618),因避讳唐高祖李渊改金渊县为金水县,隶属益州。三年(621),改隶简州。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割新都、雒、金水三县的部分地区建置金堂县。以县内有金堂山而得名,隶属益州。武后重拱二年(686),改属汉州。县治驻今赵镇新生村。

唐朝末至五代时期,金水县与金堂县先后属前蜀、后唐、后蜀版图。金水县隶属简州,金堂县仍属汉州,各县治驻址未变。宋乾德三年(965)灭后蜀,五年(967)于金水县地立怀安军,隶西川路,管辖金水、金堂二县。1057,因金堂县城被洪水冲毁,县治迁往白牟县治所城厢镇(今成都市青白江区)。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怀安军改置怀州,隶属成都路,仍辖金水、金堂二县;同年,省金水县入怀州;二十年(1283),又省怀州入金堂县,县治仍驻城厢镇。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金堂县并入新都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金堂县,县治仍驻城厢镇。其后,在明朝、清朝、民国时期,县境版图无大的变化。

1949年12月27日金堂县解放。

1950年10月28日,金堂县治由城厢镇迁至赵镇玉龙街25号驻地。

1950年初,县隶属绵阳专区;

1953年7月起隶属温江专区。

1958年3月14日,新都县的华严乡和永乐乡第三村划归金堂县管辖。1959年12月10日,华严、大同两个人民公社划归成都市管辖。1977年9月24日,经GWY国发[1977]104号文件批准:金堂县划归成都市。

1980年12月1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将金堂县城厢镇、太平二区的一镇、11个人民公社划归成都市青白江区管辖。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彭县志》===清光绪四年(1878)/一九八九年

彭县,即今彭州市。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彭州称谓《元和郡县志》释为'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

元代诗人汪元量〈彭州歌》赞:'彭州昔号小成都,城市繁华锦不如。'足见其盛。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降彭州为彭县,蒙阳县亦废州为镇。明、清两代,彭县皆隶于成都府。

中华民国(1912年),废除清朝帝制,设省、道、府、州、等行政区,彭县隶属大汉四川军政府,改知县作为知事公果,知县改称知事。

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设置西川道,彭县属之。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川政统一,全川划为十八个行政督察区,彭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公元1949年),同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后,隶属川西行署区的温江专区。

1970年,温江专区改称温江地区,隶属之。

1983年,经GWY批准,撤销温江地区,彭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1993年11月18日,经GWY批准,同意撤销彭县,设立县级彭州市,以原彭县的行政区域为彭州市的行政区域,驻天彭镇。彭州市由四川省直辖,成都市代管。

===《双流县志》===民国十年修二十六年重刊

双流县,即今双流区。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广都县,属蜀郡。王莽时(9年),广都县更名为就都亭,置就都大尹。东汉永平元年(58年)复名广都县。

晋朝,广都县迁徙县治于今址。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宁蜀郡(侨郡),广都县改属宁蜀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废宁蜀郡,广都县仍属蜀郡。

隋仁寿元年(601年),避炀帝杨广讳,借左思《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语,改称双流,属蜀郡。

唐龙朔三年(663年),析双流复置广都,同属成都府。龙纪初年(889年),王建败眉州刺史山行章等于广都。

北宋时期,双流、广都仍属成都府。熙宁五年(1072年),废陵州,以贵平、籍县为镇,划入广都。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废广都入双流。至元十二年(1275年),双流属成都路录事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隶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四川布政使司。

洪武十年(1377年),撤销双流建制并入华阳。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隶属关系不变。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双流曾一度属“大西”。

清康熙六年(1667年),双流并入新津(曾一度用名“新双县”)。

雍正八年(1730年),复置双流,属成都府。

民国三年(1914年),属西川道。

民国一十八年(1929年)直属四川省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

解放初,双流属川西行署区温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省制,设专员公署,双流属四川省温江专区专员公署。

1959年双流曾一度与华阳合署办公。同年7月,撤销双流建制并入温江。

1962年复置,隶属关系不变。

1965年,撤销华阳建制,华阳管辖的石羊乡等并入成都市区,其它地区并入双流。(注:在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时,华阳、成都的城区部分被合并为成都市)。

1976年,仁寿县籍田乡划入双流。同年,双流县由温江地区划归成都市管辖,形成今双流行政区域。

2015年12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双流县,设立双流区,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2016年1月18日,双流区正式挂牌成立。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温江县志》===一九九零年

温江县,即今温江区。

五代十国时期,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益州蜀郡分郫县南境和江原县东境,设立温江县。

隋唐时期,隋开皇三年,并温江县于郫县。隋仁寿三年,将原温江县于郫县分置,设万春县。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将万春县并入郫县。唐初施行州县二级制,复置万春县,属于益州府。公元627年,贞观元年,改万春县为温江县,属于剑南道益州府。

宋元时期,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太祖赵匡胤灭蜀,推行路、州、县,温江属于西川路益州。公元1059年,宋嘉佑四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温江属于成都府路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

明清时期,公元1376年,洪武九年,改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实行府、州、县三级制度,温江属于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清初,顺治三年,改置四川省。嘉庆初,置省、道、府、州、厅、县制,温江属于四川省成绵龙茂道成都府。清末,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改为川西道。

民国时期,温江属于四川省西川道,之后,四川省军阀割据,形成'防区',温江为邓锡侯部防区。1935年(民国24年),国民党入川主政,实行行政督察区制,温江属于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并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地。

温江于1949年12月26日解放。1952年,恢复四川省建制,温江属于四川省温江专区(地级市)。

1959年,双流县并入温江县,温江专区治地在今天的柳城街道,包括今天的温江区(包括今天青羊区的苏坡街道、黄田坝街道等地)、新都区、郫县、双流县、新津县、蒲江县、彭州市、崇州市、都江堰市、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等地。

1983年,中国GWY决定撤销温江地区,其大部分行政区划归成都市,其广汉县、绵竹县、什邡县和绵阳地区的德阳县、中江县等组成今天的四川第二大工业城市--德阳市。

2002年4月14日,撤县设区,成为成都市温江区。

2004年,撤销柳城、天府、涌泉、公平四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同时2006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温江区在万春镇、金马镇和永宁镇设立街道办事处。

三、达州市

===《达县市志》===一九九四年

达县市,今达州市通川区。

1976年,达县地区的达县分出部分区域,设立达县市。

1993年,达县地区更名为达川地区,达县市更名为达川市。

1999年,撤销达川地区,设立达州市;撤销达川市,设立通川区。

===《大竹县志》===民国十七年(1928)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1950年属大竹专区,1953年属达县专区,1993年属达川地区。现属达州市。

2003年12月23日,大竹县撤销城东、田坝、双桥、余家、月华、罗城、西河、明滩、高滩场、吉星、石龙、五仓、新桥、高家、民主15个乡。

==《渠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

秦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置宕渠县(隶巴郡),治地賨城(今土溪乡城坝村)。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后,仍置巴郡宕渠县。

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年~105年),析宕渠县之东置宣汉县(治今达州市),析宕渠县之北置汉昌县(治今巴中市)。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刘备鉴于巴西多事,又为拒曹要地,乃分巴西郡宕渠旧地置宕渠郡。

南齐(479~502),梁州南宕渠郡仍置,治地同前。

522年(梁普通三年),置流江县。同时置北宕渠郡。领流江、始安(治今广安)2县。537年(大同三年)置渠州,为渠县建置史上设州之始。今渠江镇,时为州、郡、县治地。

559年(北周武成元年),改北宕渠郡置流江郡。渠州领流江、景阳二郡外,另撤邻州所属2郡归渠州。

583年(隋开皇三年),以原流江、邻山和容山容川三郡(今垫江)合置渠州。607年(大业三年),渠州改名宕渠郡。

618年(唐武德元年)改宕渠郡为渠州。742年(天宝元年),改渠州为邻山郡,758年(乾元元年)复为渠州。

南宋末,渠州徙治流江县东北80里之礼义山逾20年之久。

1260年(蒙古中统元年)即置渠州军民总管府,1274年(至元十一年)改置渠州“安抚司”。1283年(至元二十年)还治旧城,罢安抚司,改置渠州。

从梁到明初854年(522年~1375年)中,流江建郡为地方二级政区25年(559年~583年),在县治设州839年(537年~1375年)。

1376年(明洪武九年)撤渠州,改流江县置渠县。

清初,属绥定府,民国属东川道。

1911年(清宣统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2月11日),渠县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接受四川军政府领导。

1916年(民国5年)5月19日,渠县成立护国军,脱离袁世凯统治。

1949年12月12日,渠县解放,建立渠县解放委员会。12月25日,渠县人民政府成立

===《万源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

万源县,即今万源市。

明正德十年(1515年)置太平县,清嘉庆年间升为太平直隶厅,道光初年(1821年)复降为太平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安徽太平县同名,改为万源县。

清乾隆六十年(1795)全县分为十保。嘉庆七年(1802)升县为直隶厅。道光二年(1822)由太平直隶厅复置太平县,原太平厅七八九保设城口厅,割巴州(今巴中)之太平、长乐两乡及通江之安仁里、长宁里、麻巴里各甲拨入太平县,时人称'三乡'为新太平,原七保为老太平,时七保三乡共辖119甲,51个场镇,其中九乡黄钟堡设巡检分署。

民国三年(1914)改太平县为万源县,按四川省团务处之规定,改乡保为区团制,时设十个区,连县城52个场镇(团),其中七区黄钟堡设县佐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撤。民国十八年(1929)复设分知事公署。民国二十四年(1935)2月,红军北上抗日,撤离万源县境,国民党政府将建制和辖区又恢复到红军入川前。同年6月又将区划由10个区改划为4个区,39个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改联保为乡镇、保甲制,时全县4个区24个乡、214保、2040甲、27897户、150469人。

1993年7月,撤销万源县和白沙工农区,合并设立万源市。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宣汉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

东汉和帝永元(89-105)年间,分宕渠之东置宣汉县(今达州市通川区治)。隶益州巴郡,不久移巴郡治此。

献帝兴平元年(194),巴郡移治安汉(今南充市北),宣汉县成属县。

建安六年(201),刘璋改巴郡为巴西郡,宣汉属之。建安二十三年(218),分巴西郡置宕渠郡(治今渠县土溪乡城坝村),宣汉县属之。

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次年,省宕渠郡还巴西。后主延熙中(238-257)复置宕渠郡,'郡建九年省',仍入巴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又分巴西郡置宕渠郡,宣汉县先后属之。析宕渠郡新置巴渠郡于宣汉县(今达州市通川区治)。

梁大同二年(536),废巴渠郡及宣汉县,其地入万州。梁大同中置宣汉县,为伏虞郡治,县城在四川仪陇大罗乡,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宣汉县为伏虞县。

北周建立(557)置宣汉县(治今宣汉县五宝乡)。属和昌郡(郡治东关故城,今万源市固军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罢通州三巴等4郡、并州和昌郡、开州东关郡合置通州(治石城县,今通川区治),宣汉县属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通州置通川郡,宣汉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改通川郡为通州,宣汉县属之。太宗贞观元年(627),徙宣汉县治新安废镇城(一说徙治于今达州宣汉县东乡镇)。仍属通州。天宝元年,罢州为郡,通州改通川郡,郡领县。肃宗乾元元年(758)罢郡复州,悉复原名。宣汉县先后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宣汉县先后属前蜀(907-925),后唐(923-936,926年后唐灭蜀)、后蜀(934-965)的通州。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平蜀,改通州为达州宣汉县属之。乾德五年(967),省宣汉县入东乡县。四川东乡县明成化元年复置,今与江西省重复,其设置在后,拟即改名。宣汉县为汉宣汉县地,拟即名宣汉县。

1949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宣汉县城,宣汉解放。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四、德阳市

===《德阳县志》===一九九四年

记载时间【1911-1984】

德阳县,即今德阳市市中区。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始析雒县(今广汉市)部分地区置德阳县(今德阳市),属益州。武后垂拱二年,析益州置汉州,德阳县属汉州。

宋德阳隶汉州德阳县军事。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升县为德州。十三年(1276),复改为县,属成都路。十八年(1281年),属汉州。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省德阳县入汉州,十三年(1380年)复置。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汉州为散州(单州),不再辖县。德阳县隶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26年),升绵州为直隶州,德阳县属之。

民国2年(1913年),废府设道,德阳县属川西道(次年改为西川道)。

民国24年(1935年)1月,国民政府在全川划置18个行政督察区,德阳县属于第十三行政督察区(绵阳督察区)。

1950年撤销四川省,设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德阳县属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1952年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销川东、川南、川西人民、川北行署区,德阳县属绵阳专区。1959年撤销罗江县,其绝大部分乡镇并入德阳,其余并入绵阳县、安县。

1983年8月18日 GWY函安(1983)156号文批复:“同意设立德阳市。德阳市驻德阳城关,辖城区街道办事处、汉旺镇和旌阳、城区、八角三个公社。 将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三县和原温江地区广汉、什邡2县划归德阳市管辖。”

1984年9月,撤销德阳县,改名德阳市市中区,为县级区建制

1988年,经GWY批准,撤销广汉县,设立广汉市。仍由德阳市代管。

1996年8月3日,GWY批准(国函[1996]63号):撤销德阳市市中区,设立旌阳区和罗江县。

1996年10月,经GWY批准,撤销绵竹县、什邡县,设立绵竹市、什邡市。仍由德阳市代管。

===《罗江县志》===清嘉庆7年(1802)/清同治4年(1865)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改万安县为罗江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罗江并入德阳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罗江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罗江县再次裁撤,嘉庆七年(1802年)又恢复罗江县

民国29年(1940年)全县辖1个镇14个乡,即:万安镇(今罗江镇和万安乡)、蟠龙乡、御营乡、文星乡(现更名为调元镇)、鄢家乡、新盛乡、回龙乡、金山乡、大井乡、慧觉乡、河清乡、宝林乡、略坪乡、白马关乡,直至民国38年(1949年))

1950年至1984年管辖和隶属关系均有变动,1952年万安镇分置万安乡,从蟠龙乡分置通江乡,从金山乡分置马驰乡和狮子乡,虽其管辖乡镇增多,但范围不变。

1959年,罗江和德阳并县后,又将所辖的河清、宝林两个乡划给安县,其余乡镇均并入德阳县

1984年,撤销德阳县建立德阳市市中区;1996年8月,GWY批准,撤德阳市市中区,建立罗江县和德阳市旌阳区

1996年12月10日,罗江县正式挂牌建县

1997年,由罗江镇析出万安乡

2000年,罗江县辖14个镇、1个乡

2006年4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14号)批准:同意罗江县乡镇行政区划建制由原来的14个镇、1个乡调整为10个镇。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中江县志》===一九九四年

记载时间【1912-1985】

先秦时期,属梁州管辖。

汉代属广汉郡郪县。

三国,蜀置五城县。

隋朝,改置玄武县,与飞乌县和铜山县并存。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属梓州梓铜郡管辖。

宋代,真宗大中详符五年(1012年)改为中江。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废飞乌县入铜山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铜山县入中江县,属四川北道广元路潼川府管辖.

明清时期,属潼川府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潼川府为直隶潼川州;民国后期,属遂宁专署管辖。

1950年属遂宁专区,1958年属绵阳专区,1983年属德阳市。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五、甘孜藏族自治州

===《理塘志略》===清嘉庆十五年(1810)

理塘,即今理塘县。

理塘县唐属吐蕃,元初置李塘城。元至元九年(1272年)置李唐州,后设奔不儿亦失刚招讨使司。

元二十五年(1288年)设钱粮总管府。

明置里塘宣抚司,后为扎兀东思麻千户所;明末清初为固始汗属地。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宣抚司。清光绪2年改土归流,置裹化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理化县;宣统三年(1911年)奏准置里化厅,辖稻坝、定乡、顺化等县,土司制度始于元,至清而兴。

民国元年(1912年)设里化府,民国三年(1914年)置理化县。民国元年(1912年)设理化府,1913年改置理化县。

1950年5月31日理化县解放,翌年5月更名为理塘县。

1997年,理塘县辖1镇18乡,

2000年,理塘县辖1个镇、23个乡。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丹巴县志》===一九九六年

隋为嘉良夷地。唐置东、西喜良州,隶雅州,后被吐蕃所据。

宋仍置东西嘉良州。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属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置革什扎安抚司和巴底安抚司。

康熙四十一年(1702)置巴旺安抚司。

乾隆三十九年(1774),巴旺、巴底安抚司升为宣慰使司。

乾隆四十四年(1779),置章谷屯,隶懋功(今小金县)屯美诺直隶厅。

民国2年(1913)康定辖属的鲁密章谷24寨连同丹东、巴旺、巴底置丹巴县。

1935年红军长征过境,建立了丹巴县苏维埃(又名格勒得沙)政府和大桑区、巴丹巴县旺、巴底、丹东、城内、连耳、聂呷、半扇门乡苏维埃政府。

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

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后略有变迁,不再赘述】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六、广安市

===邻水县志===清道光15年(1835)

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析宕渠县始置邻水县,属邻州邻山郡,县治在邻州城(今兴仁镇)。

西魏恭帝三年(556),属渠州邻山郡。

隋开皇三年(583),邻山郡入渠州。大业三年(607),改渠州为宕渠郡,邻水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废宕渠郡复置渠州,改邻水县为潾水县,属渠州。是年,又分潾水、垫江县地置潾山、盐泉二县,设置潾州。二年(619),邻水县驻地由岳池溪移至昆楼镇。天宝元年(742),改渠州为潾山郡,仍辖潾水县。乾元元年(758),更潾山郡为渠州,仍辖潾水县。宝历元年(825),潾水县并入潾山县,大中元年(847),复置潾水县。

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复置邻州,仍辖潾水县。公元934年,改邻州为渠州,仍辖潾水县。

北宋乾德二年(964),宋太祖征服四川,改潾水县为邻水县,属渠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邻水县因编户不足而并入大竹县,改名邻水镇。

明成化元年(1465),复置邻水县,属顺庆府(今南充市)广安州所辖,二年(1466),在今鼎屏镇建县治。

顺治十七年(1660)邻水县属川北道顺庆府。

民国元年(1912),废川北道,邻水县属顺庆府。民国2年(1913),恢复川北道,邻水县属川北道顺庆府。民国3年(1914),邻水县属嘉陵道(今阆中)。1935年,川政统一,邻水县属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今大竹)。

1949年12月,成立邻水县人民政府,属川东行署区的大竹专区。1953年3月,大竹专区撤销,邻水县改属川北行署区的达县专区(1968年改称地区)。1993年7月,邻水县属广安地区。1998年,广安撤地设市,邻水县属广安市。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乐山市

===《五通桥区志》===一九九二年

1950年前皆为隶属犍为县,不再详述

1951年8月,建立五通桥工作委员会,10月,以犍为县第八区建制成立五通桥市,隶川南行政区乐山专区。1952年8月,建为县第九区(西坝片)划归五通桥市管辖,为五通桥市第六区。1959年3月,撤销五通桥市,并入乐山县,为乐山县五通桥区。

1962年7月,恢复五通桥市建制,直隶乐山专区。1964年5月,改五通桥市为五通桥区,为乐山专区直辖区。

1978年5月,五通桥区与乐山县合并,成立乐山市(县级),为乐山地区乐山市五通桥区。

1985年5月,撤销乐山地区,成立省辖乐山市,五通桥区为县级区,隶属乐山市。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乐山县志》===清嘉庆十七年(1812)

嘉州(嘉定府)历史不在详述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改龙游县为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今。

元朝设置马湖路,明朝设置沐川司,清朝设置马边厅、峨边厅。

中华民国废州府,治地设乐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设乐山专员公署。1950年置乐山专区。

1968年改为乐山地区。

1978年乐山县与五通桥区合并改为乐山市(县级),仍隶属于乐山地区。

1985年,撤销乐山地区建地级市。

1997年行政区划调整,眉山等6县划出。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马边彝族自治县志 》===一九九四年

明置马湖府安边同知署,清设马边厅。1914年置马边县。因马边河得名。一说因在马湖之边故名。1984年改为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凉山彝族自治州

===会理州志===清同治九年(1870)

会理州,今四川省会理县北部及会东、宁南、米易、德昌以及攀枝花市全境。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在境内建会无、三绛2县,隶属越嶲xi郡。晋武帝太康二年(281),移越琅郡治会无县,裁三绛县并入会无县……(网站可查询,不赘述)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布拖县志》===一九九三年

记载时间【1911-1985】

布拖为彝语'布特'之译音。'布'指刺猬,'特'指松树。古称基那布特。

两汉属越崔郡管辖。

元称里州。

清属西昌管辖,遂为布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布拖属普格设治局辖

1955年建布拖县。

1960年撤布拖县建制并入普格县,

1963年恢复布拖县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冕宁县志》===一九九四年

记载时间【1911-1989】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境内设台登县、笮秦县,之后建制分合领属代有异同,元代置泸沽县,属礼州,境内设苏州,明初改为宁番卫,洪武二十七年废泸沽县,改设泸沽巡检司,清雍正六年(1728)设冕宁县。1978年10月,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冕宁县划属凉山州。【具体可网路查看】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木里藏族自治县志》===一九九五年

1952年7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立木里藏族自治区(县级)筹备委员会,1953年2月19日正式成立木里藏族自治区(县级)。

1955年5月,改为木里藏族自治县。

1955年年12月13日,撤销西康省,木里归属四川省西昌专区管辖。

1978年10月,撤销西昌地区建置,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管辖。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泸州市

===《泸县志》===一九九三年

泸县古称江阳,从西汉武帝建元6年时(公元前135年)设县。

泸县在清代时称泸州。

清光绪34年(1908年)时改称川南永宁道为下川南道,县境为四川省下川南道泸州直隶州本属。

民国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撤销道制,泸州直隶四川军政府。

1913年恢复道制,撤消泸州直隶州,改称泸县,隶属四川省下川南道。

1914年,下川南道改称永宁道,泸县隶属永宁道。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分四川省为18行政督察区,泸县隶属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3日,泸县解放,泸县、富顺、隆昌、合江、纳溪、叙永、古蔺、古宋等八县隶属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50年7月,泸县分置市、县,划泸县城区及部分郊区设置泸州市。

1952年2月25日改称隆昌区专员公署。

1952年9月24日,隆昌区专员公暑迁回泸州市。

1953年1月,隆昌区专员公公署改称四川省人民政府泸州区专员公署,辖8县1区。

1960年7月1日,泸州专署与宜宾专署合并,称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仍驻宜宾市,泸县属宜宾专署管辖。

1983年12月,经GWY批准,泸州市改为省辖市,实行市带县新体制,自此泸县隶属泸州市管辖至今。

1996年6月经GWY批准,泸州实施区划调整,划出通滩、弥陀、分水岭、石寨、况场6乡镇给江阳区所辖,石洞、胡市、金龙、安宁、特兴5乡镇给龙马谭区所辖,12月26日泸县县城迁福集镇。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眉山市

===《丹棱县志》===清乾隆二十六(1761)/清光绪十八年(1892) 【卷九、十】

南朝齐明帝时期称为齐乐郡。因县城之北有一赤岩山,岩高色赤有棱,隋文帝开皇13年(公元593年),定名丹棱县。

自唐武德2年(公元619年)以来属眉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川西行政区眉山专区,1953年起属乐山地区(今之乐山市),1997年起属眉山市。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洪雅县志》===清嘉庆十八年(1813)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洪雅县置县。

618年(唐朝武德元年)和719年(开元七年)先后在此设置犍州、义州,以僚户置南安(今夹江县西部)、平乡二县属之,不久州废,仍复原县。

宋时期属眉山郡,改嘉州为府后,属嘉定府;

元朝并入夹江县,属嘉定路。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复置为洪雅县,仍辖原有区划,属嘉定州;

清代属嘉定府;

1912年(民国元年),洪雅属上川南道,后又改建昌道;

1935年(民国24年),川政统一,洪雅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洪雅县解放后,属川西区的眉山专区,

1953年属乐山专区,1958年丹棱县并入洪雅,1962年11月仍恢复为原洪雅、丹棱二县,俱属乐山专区,后改为乐山市。1997年8月,洪雅划归眉山地区。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青神县志》===一九九四年

西魏恭帝元年(554)设立青衣县。北周保定二年(562)改青神县。据《今县释名》:“昔蚕丛氏衣青以勤农业,西魏置青衣县于此,有青神祠,即青衣神。后周因名县。”一说因古蜀国王蚕丛,曾衣青衣以行蚕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1958年并入眉山县为青神区,1962年复置青神县。1997年划归新成立的眉山地区管辖。现属地级眉山市管辖。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仁寿县志》===一九九零年

隋开皇3年(公元583年)属罢郡后辖五县的陵州,名普宁县,为州治所在地。

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改普宁为仁寿。

北宋熙宁6年至民国14年(公元1073-1925)仁寿先后属成都府路、成都府、四川省政府管辖。

1936年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资中)。

1949年12月16日仁寿解放。

1950年1月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川南行政区内江专区。

1958年改属乐山专区,境内汪洋区、回龙区11个公社划归威远。

1976年境内籍田区划归双流县。

1985年乐山撤区建市,仁寿仍属乐山市管辖。

1997年划归新建的由乐山市分出的眉山地区管辖,

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仁寿为眉山市辖县。

中国史,四川地方志,四川每一个地方的来历和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