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白先生印象

 斜桥古镇 2017-01-16


    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斗室,一张半新的三斗桌,一张显得局促的小床,两把朴实无华的旧沙发。如果不是因为桌上铺着几页稿笺纸,窗台上放着一个装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毛笔的笔筒,人们绝对不会相信,这间房子的主人是一位文化人,更不会想到,他就是著名作家殷白先生。
    殷白先生,原名张惊秋,海宁市斜桥镇人。先生年轻时就热爱文学,勤于笔耕,后其才华被革命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发现,受到茅盾先生的奖掖提携,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在连天的战争烽火中,殷白先生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延安。在革命圣地延安,先生的艺术才华有了更广阔的施展天地,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评论。解放后,殷白先生一直在四川省文艺界任领导。与许多游子一样,殷白先生有着深深的故乡情结。身在蓉城,却对生他养他的故乡魂牵梦萦。前年,85岁的他终于回到了故乡。
    去年初春的一天,笔者在殷白先生在海宁的寓所拜访了这位慕名已久的革命文化老人。殷白先生虽然已年逾八旬,但红光满面,神清气爽。他中等个子,偏胖,身穿蓝灰色的羽绒服,戴着一顶条纹睡帽,慈祥、朴实。在他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包装的痕迹,更多的是本色的东西,初次接触,殷白先生未改的乡音,对故乡后学的热情,一下子就缩短了我们双方的距离。
    殷白先生很健谈。他谈了自己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也谈了他记忆中儿时的故乡,他甚至还记得故乡的小石桥、青石板路和臭豆腐。在他的身上,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位革命文化老人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看到了一位长者的诚实、谦虚的风范,看到了一位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
殷白先生很勤奋。他人虽然离休,但绝不赋闲。笔者拜访他时,见他桌子上还放着几页稿子,便问及他现在是否还在写作。他说,写作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一天也离不开写作。他环诙谐地说,写作可以防止脑子老化,免得老年痴呆症。
    殷白先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交谈中我知道,回故乡后,他对培养文学新人非常热心,已担任几所学校的文学社的顾问,悉心地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发挥余热。
告别殷白先生出来,我忽然想起一位诗人说过的一句话:“殷红的是革命者的鲜血,洁白的是革命者高尚的灵魂。”
    我不知道先生当时取“殷白”这一笔名时的真正含义;但我想,这句话,不正是对先生人格的最好写照吗?
                                           (原载2003年3月29日《南湖晚报》作者:张开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