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的发现 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 选自《符号》,商务印书馆,2003年。 在我们以主体性的名义加以分类的,分散在三个世纪里的这些哲学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有蒙田最喜欢,帕斯卡尔最憎恨的自我(Moi),人们每天记载的,人们注意到其勇敢,逃避,间断,无常,人们当作一种不明之物加以试验或检验的自我。有笛卡尔和帕斯卡尔的思维的我(Je),仅仅在瞬间才重合的我,但是,这个我完全处在其外表中,完全是自以为是的东西,而不是别的东西,向一切敞开,从来不是确定的,除了这种透明本身,没有其他的秘密。有英国哲学家的主体系列,在一种无声联系中和通过一种自然属性自我认识的观念。有卢梭的我,罪恶和无辜的深渊,策划感到自己参与其中的“阴谋”,但在这种命运前面有充分理由要求恢复其不变质的善良的我。有康德主义者的先验主体,和内心深处一样接近或更接近世界,在构成它们之后一个一个加以沉思,也自以为是世界“居民”的主体。有比朗(Biran)的主体,不仅在世界中自知,而且也处在世界中的主体,但如果没有一个运动的身体,就不可能是主体。最后,有在克尔恺郭尔意义上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不再是存在的一个部分,而是联系于存在的惟一基本方式,这使得我们是某物,而不是在最终不真正思考任何东西的一种“客观”思维中通观所有的物体。为什么把这些不一致的“主体性”当作一种惟一的发现的各种因素? 为什么说“发现”?是否应该认为主体性在哲学家之前已经存在,然后哲学再去理解主体性?一旦出现了反省,一旦说出了“我思”,存在的思想就成了我们的存在,以致如果我们试图表达先于思想的东西,我们的一切努力就只能提出一种前反省的我思。但是,自我与自我的这种联系在被揭示出来之前是什么?它是不同于回顾幻想的另一个例子的东西?真正地说,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否只不过是重返通过我们的生活被认识到的东西?然而,真正地说,我并不知道自己。不自我拥有,不与自我一致的这种自我感到底是什么?人们说,去掉主体性中的意识,就是取消主体性的存在,一种不自觉的爱情什么都不是,因为爱就是把某个人,某些行为,某些举止,一张脸,一个身体看成是可爱的。但是,在反省之前的我思,没有意识的自我感,提出了同样的困难。因此,要么意识不知道其起源,要么即使意识想追溯其源,意识也只能投射在其起源中。在两种情况下,都不应该说“发现”。反省不仅仅揭示了非反省,而且还改变了非反省,虽然只是在其真理中。主体性不是如同未被发现的美洲大陆在茫茫的海洋中等待探险家,等待哲学家。哲学家以多种方式构造主体性。他们所构造的东西可能会解体。海德格尔认为,从哲学家把存在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时候起,哲学家就已经失去了存在。 不过,我们并不停止谈论“主体性”的“发现”。这些困难只是要求我们应该在何种意义上谈论。 只要人们把各种关于主体性的哲学与其他哲学作比较,各种关于主体性的哲学的相似就十分明显。尽管有观点的不同,但现代学者一致认为,灵魂的存在或存在一主体不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灵魂的存在可能是存在的绝对形式,是我们的身份想要表明的东西。关于主体的哲学的许多基本点概念已经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古希腊哲学提到“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哲学认识到在灵魂中有不知道灵魂所知之物,以为知道灵魂所不知之物的特殊能力,一种与其真理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不可理解的错误能力,一种在灵魂中与存在的关系一样重要的与非存在的关系。此外,古希腊哲学想象出一种只能被自己想到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它放在世界的最高点),以及在我们的所有能力之外的一种基本自由。因此,古希腊哲学已经把主体性当作无知和理性。但不管怎么说,在古希腊人看来,主体或灵魂的存在不是存在的典型形式,否定不是在哲学的中心,也没有责任显现、接受和改变肯定。 相反,从蒙田到康德和之后,问题是同一种存在一主体。各种哲学之间的分歧在于主体性不是物体,也不是实体,而是特殊和普遍之极端,在于主体性是普洛透斯(古希腊神话中能随意变化的海神。——译者)。各种哲学好歹能理解主体性的变化,这种辩证法就隐藏在各种哲学的分歧下面。实际上,只有两种主体性的概念:空洞的,不受约束的和普遍的主体性的概念,充实的和陷入世界之中的主体性的概念,这是人们在萨特那里看到的概念,“来到世界上”,吸收世界,需要世界来成为它之所是甚至成为虚无,在本身对存在作出的牺牲中仍外在于世界的虚无的概念。 显然,这不是在人们发现美洲大陆或发现钾的意义上的一种发现。不过,在主体的思想一旦被引入哲学就不能被忽视的意义上,仍不失为一种发现。即使哲学最终清除主体的思想,哲学也不再是在这种主体的思想之前它之所是。真实的东西一旦构成(美洲大陆也是一种因无数的证据而成为不可避免的构成),就同一个事实一样实在,主体的思想是哲学应该理解的这些实在事物之一。还有,我们说哲学一旦受到某些思想的“感染”,就不可能清除它们;哲学应该在更好的构想中克服它们。今天怀念巴曼尼得斯,力图向我们表达在自我意识之前形成的我们与存在(Etre)的关系的哲学家,把他关于最初的本体论的意见和看法归于自我意识。主体性是即使人们超越它们也不能摆脱它们的这些思想之一。 【相关文章】 暴风骤雨 Will-to-Power 荐稿\投稿 回复以下内容,浏览相关文章 |
|
来自: 卡夫卡的寒鸦 > 《哲学三:梅洛庞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