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失陷之后,李隆基果真也是惊愕! 胡儿会反,这是他未曾想到的;大唐军队如此不堪一击,也是意料之外。 遥想当年,少年李隆基起奇兵,袭皇宫,诛杀韦后一党,大唐江山一夜易主,何等厉害! 煌煌大唐,光耀万邦,没有李隆基,哪里会有开元盛世?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的诗虽然来得过于平白,但也却是开元盛世的真实写照。 忆昔开元十三年十月,再造大唐帝国的李隆基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四方诸侯,莫不来庆”,参加者有“文武百僚,二王后,孔子后,诸方朝集使,岳牧举贤良及儒生、文士上赋颂者,戎狄夷蛮羌胡朝献之国,突厥颉利发,契丹、奚等王,大食、……昆仑、日本、新罗、靺鞨之侍子及使,内臣之番,高丽朝鲜王,百济带方王,十姓摩阿史那兴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贤王,日南、西竺、凿齿、雕题、牂牁、乌浒之酋长”。 封禅 开元盛世,正如李隆基自己在《纪泰山铭》中所写:“四海会同,五典敷畅,岁云嘉熟,人用大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的不止霓裳羽衣曲,更是大唐盛世的安宁富庶。 安禄山,一个胡儿,怎么会反呢?“胡儿”一词在李隆基口中嗫嚅出来,些许轻蔑,些许爱怜······ 一手再造李唐盛世的玄宗皇帝其实是个很孤独的人,倘若不孤独,他也不会对胡儿如此爱怜。胡儿安禄山 景龙四年的那场唐隆之变,还是临淄王的他虽披坚执锐,诛杀诸韦,快意恩仇,但倘若没有姑姑太平公主,他和父亲李旦不过是太平女皇梦途中的帮手而已。 一贯仁弱的睿宗李旦或许更满意做个相王,对野心不亚于母亲的妹妹,他无可奈何!面对一心重现李唐辉煌的儿子隆基,他也毫无助益。 睿宗唯一能做的就是退位,让李隆基走到前台;李旦的长子李成器,按理说是法理上最合适的太子人选。 唐睿宗 李成器是个淡泊权力的人,更是能超脱世俗看透大局的人。高祖、太宗缔造的大唐帝国,在经历武后、韦氏大乱之后,急需一个拨乱反正,重建李氏社稷的英雄! 父亲是君子,不是英雄;成器自己也不是,李氏子弟中,也只有三弟隆基才堪大任。作为长子的成器,主动让出太子之位,并且力荐三弟隆基为大唐皇储。 不久,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成为大唐的继承者。睿宗李旦知道太平会效法母亲,重走女皇之路。兄妹情深,但捍卫江山社稷更是李姓子孙的责任。 李旦知道,只有让隆基上位,大唐才保得住,太平或许会断了念想。太平公主 景云二年(711年)二月,睿宗李旦命太子李隆基监国,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由太子处分。 先天元年(712年)七月,李旦正式禅让于李隆基。 皇权的诱惑远远胜过亲情的暖意,能如李旦与李成器父子那样的人并不多。 太平并未断了念想,她联络朝中内外各方力量,准备发动政变,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闪袭大内,将侄儿皇帝斩首! 皇权面前无父子,当然更无姑侄!李隆基得到情报,只能先下手为强! 先天二年(713年)三月,李隆基命龙武将军王毛仲领家兵三百人。隆基自带亲兵十余人,袭杀太平党羽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而后又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 李隆基 隆基虽为皇帝,但宫中御林军皆为太平掌控,此番竟能以家丁建奇功,非旷世英主不能为也! 三日后,太平被赐自尽! 太上皇李旦出面求情,隆基以为斩草必须除根! 这就是皇家、皇权的残酷,但也冷峻真实。 诛杀太平一党之后,玄宗才成为真正的大唐皇帝,这一年大唐改元“开元”,这是注定要与“贞观”齐名的一个词汇。 含元殿的龙椅光芒万丈,但也是孤独的,隆基不会相信任何人!大明宫 幼年的隆基活在祖母可怕的威严中,作为孙辈的隆基眼睁睁看着嫡亲的祖母除掉了一个又一个李氏子孙,哪怕其中有祖母的亲子、自己的叔伯······ 太平已死,但满朝文武泰半出于这位公主门下,玄宗能尽杀之?尽逐之?抑或摆出海纳百川模样,信而用之? 疑而用之,这才是王者用人之道,玄宗不能信任任何臣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