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铁路的前身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吴淞铁路,130年前,亦即1876年7月3日江湾段正式通车,铁路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通车那天,《申报》记者形容当时人们看铁路的情形,用了“立如堵墙”来形容铁轨两旁的观众。此后的100多年间,淞沪铁路见证了上海开埠后的荣辱兴衰,也经受了当年淞沪抗战血与火的洗礼。从1980年代起,我就留意收集了许多上海小火车站的图片,可惜很难全,再慢慢地“淘”,以后能编个册子,也算是为上海铁路事业积累一点历史资料。 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独具风情的另一种火车站,“拉滨铁路上的火车站”,由吉林省拉林站至黑龙江省的滨江站间铁路沿线的小火车站,由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设部建于1932年到1934年。沿线车站是典型的日式建筑。该铁路是吉林至黑龙江间的另一条重要运输线。这组照片我估摸是日本人当年拍摄下来的。 拉滨铁路上的火车站 杜家站 如今中国的高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几天与几位友人进京办事,乘高铁不到5个小时,就抵达首都北京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许许多多小火车站被逐渐淘汰,有的也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了。为什么高铁越发展,人们倒反而怀念那些小火车站呢?因为小火车站,无论是站牌、站台、铁轨,都保留着很多旧时代的印记,保留着人们的记忆,人的内心对场景始终会有一种认知感,它牵扯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思念。为什么许多人故地重游,睹景思物,物是人非,今非昔比,就会无限感慨,泪流满面,于是时光倒转,童年的情景立刻回到眼前,逝去的亲人也都回到身边,这就是文化记忆的作用。而一旦情景改变,也许就会有一种失落感,甚至会为时代的急速发展而感到遗憾,时光不可能倒流。小火车站的记忆,可以让人们回到第一次旅行的日子,特别是对于游子,每一个心在远方的人,对铁轨,对火车,小小的火车站,都会有一种情结。这些东西就像宿命一般,永远绕不过去。 1990年代,几乎每年都要去东北一次,记得那一年去哈尔滨开会,哈市的同仁组织我们去绥芬河,沿途总是看到这些极具东北风情的小火车站,造型别致,草帽形椭圆尖顶,挂满羽毛状小瓦,精巧的细部雕饰饱含异国风韵,日式的,俄式的,造型都很别致,这些恐怕只能在东北铁路沿线看到,那些保存完整的站台,独具中国风情的站牌,都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看,一座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小火车站,也是不应忽略的,那里面有文化,也有东北民众的乡愁。
2017年1月11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