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所注重的,不外人生三大事:环境、身体和时间。他们不只是专注于这三个要素, 他们更套用这些因素来思考。但要打破旧自我的习惯,你的思考必须凌驾你的生活环境,必须超越已经记忆在身体里的感受,并以一个新的时间线来生活。 如果你想要改变,就必须在心里预想一个理想化的自我,一个你可以仿效的良好模范,不同于存在于你目前所处的环境、身体和时间里的那个「你」。历史上的每个伟人都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而一旦你掌握接下来的概念和技术后,你也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记忆,构成了我们的内在环境 在我们开始谈论要如何打破自己的习性之前,我想让你问问自己:你一遍又一遍用同样方式思考和感受的习性,是怎么开始的?至于我,只能透过谈论大脑——我们思想和感受的起点——来回答这个问题。目前神经科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脑的组成反映的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在生活中所有我们接触到的资讯,包括知识和经验,都储存在脑中的突触连结(synaptic connections)里。 我们与熟人的关系、我们拥有和熟悉的各种事物、在人生不同时间里我们曾居住过与造访过的地方,以及这些年我们所遭遇的无数经验,都设定在脑的结构中。甚至我们在有生之年里,已经记忆并重复表现的众多行动和行为,也都烙印在我们大脑灰质的复杂褶皱中。 所有我们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所遭遇的那些人事物,这种种个人经验都在构成我们大脑的神经元(神经细胞)网络中确实反映出来。 如此创造出来的所有「记忆」,我们统称为什么呢?答案就是:我们的外在环境。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头脑等于我们的环境,是我们个人过去的纪录,与过去生活的反映。 在我们醒着的时候,因为经常与世界的各种刺激互动,我们的外在环境会活化各种不同的大脑回路。这种类似自动回应的结果,会让我们开始用习惯的方式思考和反应。因为外在环境引导我们这么思考,而脑中熟悉的神经细胞网络将会启动相对应的过往经验。从本质上来讲,我们会自动用过往记忆所衍生出来的熟悉方式去思考。 如果真的「境由心造」,想法可以决定实相,那么一个不断反覆循环的想法(即环境的产物和反射),就会日复一日地继续催生出同样的实相。于是,你内在的想法和感受就会完全符合你外在的生活,而你的外在实相(包括所有的问题、条件和环境),同样会回过头去影响你内在实相如何思考与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