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智能顶尖企业都在采用什么人才战略?

 CLib 2017-01-16

 - 科教 - 来源:计算机世界微信号

人工智能顶尖企业都在采用什么人才战略?

刚步入2017年,人类就再次被人工智能(AI)所深深震撼。谷歌AlphaGo麾下的神秘棋手“Master”以60胜0负1平的战绩横扫人类,其中包括柯洁、聂卫平、常昊、古力等中日韩顶尖棋手。看看柯洁在被击败后的感叹,就知道人类这次有多伤自尊:“我研究了大半年的棋软,无数次的理论、实践,就是想知道计算机到底强在哪里?昨夜辗转反侧,不想竟一夜难眠,人类数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是错的。”


“Master”的完胜预示着人工智能时代正疾速而来。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升温,AI领域的人才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对于早期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数据显示,天使轮及pre-A的公司中,技术人员的薪酬占比高达42%!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调研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人才价格近年来暴涨,一方面是人工智能正处在风口,企业纷纷担忧在激烈的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加大投入争夺人才;

另一方面则是人工智能人才市场尚处在成长期,能挑大梁的人才稀缺。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中国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一流高校实验室总共约二三十个,平均每个实验室每年能产出1.5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总人数不足200人——这还不够10家公司去分。

人才、数据和架构是做好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而人才更是企业的生命之源,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间的竞争。那么,在AI人才市场存在巨大缺口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公司该选择怎样的人才战略呢?诸如谷歌DeepMind这样牛逼的公司,其人才战略又有何值得参考之处呢?

1. 掠夺性战略是当前高科技企业的普遍选择


企业的人才战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数量指的是企业能吸引多少人才,而质量则是企业人才的能力处于什么层级。根据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匹配,可以将人才战略分为六种类型:

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行业竞争激烈且注重研发能力的高科技行业,选择掠夺性战略是普遍的选择。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待遇,这样的企业是行业尖端人才的聚集地,人才推动企业快速发展,而持续的业绩增长又反过促使企业不断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加盟,形成良性循环。微软、IBM、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无不采用掠夺性人才战略制胜。

2. 在人才质量方面,综合型人才是最优选择

人工智能是一门高尖端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涉及了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不定性论以及控制论。这意味着,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且具有商业化思维的综合型人才更能适应这一行业的需求。但若要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大成就,则还需要极高的人文思想和灵魂境界。毕竟,一个精神层次不高的团队,不可能做出一个跨时代的AI/机器人产品。

然而,目前大部分人的思考模式往往是直线型或者平面型。所谓直线型人才就是那些典型的理工科人才,逻辑推理能力较强,但发散性不够,视野不够开阔,对不确定性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差;平面型人才则是那些文科生,跳跃性强,逻辑推理的严谨性和深度不够,不容易形成经得起推敲的思考链条。

在国内,以往研究人工智能方向的人大都是一些学计算机、电子、自动化学科的专业人才,但人工智能其实并不局限于这些学科之中。因此,从教育者出发,应该秉承更宽的口径去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3. 高校是AI人才输出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AI人才博弈的战火在全球弥漫,高校成为这场博弈的主战场。2015年,Uber直接挖走了卡耐基梅隆大学国家机器人研究所140名研究人员的中的40人,还因此上了头条。从 2014 年 起,谷歌DeepMind 开始人才攫取,《自然》杂志搜集的数据显示,这家公司现有研究人员至少有 144 位,其中几乎 2/3 来自大学。大约 65 % 的研究人员直接聘请自学术界(包括联合任命、博士后、理科硕士)。很多来自于创始人Demis Hassabis 和 Shane Legg 2010 年创业前共同工作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一些产业内人士开始担忧,学术界人士大量涉足人工智能领域,将导致研发私密化、注重短期商业利益、高校研究人员流失等问题。不过,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头们似乎也有了应对策略。

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知识具有高实用性的人工智能院系类似于科技巨头们的“上游”,正如与供应商合作保障稳定供应一样,科技巨头们也正在直接与大学实验室建立联系。比如,谷歌DeepMind 公司在 2014 年雇用了十位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但是,谷歌给予了牛津大学七位数的财政资助,建立了共享研究。谷歌如今发起了超过 250 个研究生研究项目和数十个博士奖学金项目,形成了高校与企业良好的互动关系。

4. 强化AI人才培育是赢得未来的重要保障

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大部分的从业者经验还很有限。根据 LinkedIn 的统计,美国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人工智能人才比例接近50%,而我国十年以上经验的人才比率只有不到25%。然而,美国5年以下经验的人才比例约为28%,而我国的这一数字比率超过了40%。尽管我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总量较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来说还较少,10年以上资深人才尚缺乏,但从人才从业年限结构分布上来看,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才比例较高,人才培养和发展空间广阔。


这意味着,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强化AI人才的培育是赢得未来的重要保障。企业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

力,而且还能优化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在AI人才市场的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